•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黄可清《阴阳思想的起源》

唐融儿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14/09/29
帖子
2747
获得点赞
968
声望
113
年龄
45
所在地
湖南浏阳

摘要:

本文先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入手,论述了由太阳历、太阴历到阴阳合历。阴阳合历的出现,是阴阳相合思想的萌芽!但是阴阳合历并不是有意识的阴阳相合思想,殷商晚期在酉时彡日写作合文“酉彡”, 还有日月同祭的合文“月彡”,说明殷商已经有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关键词:


天文,阴阳合历,十母十二子,殷商,祭祀



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stronomical calendars, discussing the evolution from the solar calendar and the lunar calendar to the lunisolar calendar. The emergence of the lunisolar calendar represents the germination of the idea of the integration of yin and yang (two complementary principl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However, the lunisolar calendar itself did not embody a conscious application of the yin-yang integration concept. In the late Yin Shang (Shang) Dynasty, the combination character "酉彡" (you bin) "月彡" (yue bin) for the simultaneous worship of the sun and moon, indicating that the concept of yin-yang integration had already taken shape during the Yin Shang period.



Keywords:

astronomy, lunisolar calendar,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a traditional Chinese system for reckoning time), Yin Shang (Shang) Dynasty, worship/rituals





殷墟甲骨文虽然只有“阳”字,没有“阴”字,但是殷商却有阴阳相合的思想。殷墟甲骨文里的十三月,就是在年终加上闰月,说明当时已经使用阴阳合历。阴阳历共同的基础是星象历!

星象历是根据北斗的旋转而制定的。北斗在冬至的时候指向北极星,然后向东旋转一周回来,就称为一岁。所谓太极生两仪,就是北斗的斗柄指向北极星和南方的大火星,分别定出了冬至和夏至;所谓两仪生四象就是北斗的斗柄指向东方青龙的中心为春分,指向西方白虎的中心为在秋分;所谓四象生八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又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一共八个节气。最后24气节,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而西方人是在四至的基础上发展处12分法,从而发明了钟表!



伏羲氏在今天的天水卦台山地区创立的太阳历是将一岁分两年。分别过冬至年和夏至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是过两个年。天水地区四面环山,根据太阳的日出点和日落点,从冬至由北到南,从夏至由南到北。根据太阳运行的轨迹,分为五个行(hang)道,一岁分两年,一年分为五份。因为它是根据太阳纪年,所以我们不能叫它十月太阳历,应该叫十日太阳历。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源于5进制。世界上很多的民族都存在过五进制,因为一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古人在掰手指记数的时候首先就选择了5进制。中国的甲骨文、希腊的阿提卡数字,从一到五是一种造字法。从6开始,就是另外的造字法或记录方法。



v2-d709b671f5c84266d91831814d790661_1440w.jpg


(注:图片来源网络)



而太阳历一岁分两年,一年分五份,将二进制和五进制结合起来,最终产生了10进制。而西欧在公元10世纪才掌握10进制,所以太阳历在促进中国10进制的发明功不可没。2进制、5进制和10进制混合使用,最终导致了算盘的诞生!据说,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代数受到过阴阳八卦图的启发,如果他见过算盘的话更会惊呆了!由于古人的原始思维,以为10个行道里是10个不同的太阳,后来尧命后羿射掉9个太阳,就是废除不适合农耕生产的十日太阳历。

中国人喜欢用三、五、九来表示多数,三是奇数里最小的复数,《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你不可能一直数下去,数到三是最合理的,所以有“事不过三”之说。五是源于五进制,九是十进制最大个位数,用这两个数表示多数和极限的词有“九五之尊”。中国人喜欢用奇数表示阳,偶数表示阴:阳爻是一长横,阴爻是两短横;乾卦用九,坤卦用六,阴阳爻都有的卦就九六并用!



殷墟甲骨文中是没有“阴”字的,太阴历最初应该叫月历,是根据月亮的盈亏记时的历法。阴阳合历采用年岁合一,一岁一年。但是岁末是在冬至,而年初则根据夏商周三历的规定而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19周≈月球绕地球(12×19+7)周,为了调和太阳和月亮的矛盾,就需要设置闰月,这样才能使年月相合、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的同时,殷商人还发明了纪日法!

v2-dd377b5ef6e287faef05d2b8fb25365f_1440w.jpg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母中的部分字用来表示商王的序列,最终追加到10个,形成10母,显然是受太阳历的影响!12子显然是来自太阴历(闰月除外),二者相合形成60进制的纪日法。



如果说,殷商阴阳合历还不是有意识的阴阳思想,那么殷商祭祀的发展就完全体现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殷商有两种祭祀法,第一种是“示”,“示”的对象是“帝”,帝是故去的先王。殷商人认为故去的先王在上面,所以焚烧祭品来祭奠,祭品包括玉帛牺牲,牺牲包括:猪、牛、羊、人。殷商没有“天”的概念,“天”是西周的崇拜,周人有音无字,同声转借了殷商的“颠” 字
v2-db9a948e4ee36f7b13f02d855d29d51a_1440w.png
代指他们的天。由“示”衍生出的第一个字是“祀”,祀的右边是一个人在跪拜,因为与甲骨文“巳”相近,右边就演变成了“巳”。

第二种祭祀法叫做“彡(bin)”,彬、彪、形,这些字都是以“彡”字作为声符。伏羲氏,本作“虎(wu)羲氏”,后来演变成“伏羲氏”。虎是西羌图腾,分白虎羌和黑虎羌,西方的天象因此叫“白虎”。东部人读“虎”为biu或bin,于是在虎字旁边加个音符“彡(bin)”,写作“彪”。后来,就同声演变成包(古音biao或biu)牺氏。

“彡”的对象是太阳,所以说殷商是:示帝彡日。甲骨文中,“彡”的三道斜纹代表煮熟的食物散发的热气,“彡”与“示”最大的不同是用煮熟的食物祭祀。酉时彡日写作合文“酉彡”。酉时彡日,那就是日月同祭了,说明殷商已经有了阴阳相合的思想!还有日月同祭的合文“月彡”,更证明殷商盛行日月合祭(彡)。

《尚书》中有一篇《高宗肜日》,这篇文章基本可以认为是西周的产物!“肜”字说明是有月亮的时候祭日,每月日月同时可见的时期在月末月初,或者月中。由于月尾月末,月亮可见的部分很少,所以古人会选择在月中祭祀。由此逐渐形成拜月的习俗,后来的道教规定:一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一月十五为下元节!

“彡”与“示”结合,就产生了“祭”! “祭”字的上部分就是手持肉,下面仍然烧着祭品或纸钱,这就和现代的祭祀基本一样了!“祭”继承了“示”的原始读音,“示”中古音读“xi”,近代音系读“shi”。而“荐”,就是铺上席子,摆上祭品,一个人在席子上跪拜!

殷商还产生了“祝”的祭祀方法,“祝”字最初没有偏旁“示”,就是一个盛装的人在那里跳大神,后来旁边出现了示,说明是在“示”的同时跳大神。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殷商出现了“尸”,也就是由人扮演被祭祀的神。尸祝礼,应该是周代才形成的。

由于周代盛行日月同彡,月亮与太阳相对应,被称为太阴!阴阳理论正式成形!汉代,中医六经辨证把阴阳理论发挥到极致,它以六经配六合,其中少阳与厥阴相配,就源自日月东升西落。

v2-3a7cdf6029c5260b130fcdab03e0d24c_1440w.jpg




阴阳理论逐渐系统化,天为阳则地为阴,南为阳则北为阴。山为阳则水为阴,昼为阳则夜为阴,夏为阳则冬为阴;男为阳则女为阴,背为阳则腹为阴……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思想成了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说明:

图一和图二来源于网络。
 
十母中的部分字用来表示商王的序列,最终追加到10个,形成10母,显然是受太阳历的影响!12子显然是来自太阴历(闰月除外),二者相合形成60进制的纪日法。
这个说法难以成立,十二支非为太阴历,而是太阳历。


六合变成三阴三阳,论证缺过程。
 
这个说法难以成立,十二支非为太阴历,而是太阳历。


六合变成三阴三阳,论证缺过程。

第二点,确实需要补充论证!
 
这个说法难以成立,十二支非为太阴历,而是太阳历。
我得承认阴阳思想的起源的确是历法,正如文中所讲的一岁会过两个年关,即冬至一阳生与夏至一阴生是也,这就已经是阴阳之始也。是故阴阳非始于阴阳合历而是更早,即是把其始之时间推前至阴阳合历之前,即纯阳历之时、不论它是十干历、还是月建历。
六合变成三阴三阳,论证缺过程。
正如文中之所说,天象由两至+两分+四立,而终成八纪,那六节是不是該由混沌一气→二阴二阳→三阴三阳呢?
 
最后编辑:
我得承认阴阳思想的起源的确是历法,正如文中所讲的一岁会过两个年关,即冬至一阳生与夏至一阴生是也,这就已经是阴阳之始也。是故阴阳非始于阴阳合历而是更早,即是把其始之时间推前至阴阳合历之前,即纯阳历之时、不论它是十干历、还是月建历。

正如文中之所说,天象由两至+两分+四立,而终成八纪,那六节是不是該由混沌一气→二阴二阳→三阴三阳呢?
应该是这么逐步发展过来的吧!
 
修改不了,重新编辑一下全文!

阴阳思想的起源

来自: 黄可清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稿件状态: 未投稿
引用: PSSXiv:202505.02409 (或此版本 PSSXiv:202505.02409V1)
DOI:10.12451/202505.02409
CSTR:32012.36.PSSXiv.202505.02409
推荐引用方式: 黄可清.《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https://zsyyb.cn/abs/202505.02409 [PSSXiv:202505.02409V1]


摘要:
本文先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入手,论述了由太阳历、太阴历到阴阳合历。阴阳合历的出现,是阴阳相合思想的萌芽!但是阴阳合历并不是有意识的阴阳相合思想,殷商晚期在酉时彡日写作合文“酉彡”, 还有日月同祭的合文“月彡”,说明殷商已经有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关键词:天文;阴阳合历;十母十二子;殷商;祭祀



殷墟甲骨文虽然只有“阳”字,没有“阴”字,但是殷商却有阴阳相合的思想。殷墟甲骨文里的十三月,就是在年终加上闰月,说明当时已经使用阴阳合历。阴阳历共同的基础是星象历!

星象历是根据北斗的旋转而制定的。北斗的斗柄在冬至的时候指向北方,然后向东旋转一周回来,就称为一岁。所谓太极生两仪,就是北斗的斗柄指向北方和南方,分别定出了冬至和夏至;所谓两仪生四象就是北斗的斗柄指向东方青龙的中心为春分,指向西方白虎的中心为在秋分;所谓四象生八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又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一共八个节气。最后24气节,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而西方人是在四至的基础上发展出12分法,从而发明了钟表!

伏羲氏在今天的天水卦台山地区创立的太阳历是将一岁分两年。分别过冬至年和夏至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是过两个年。天水地区四面环山,根据太阳的日出点和日落点,从冬至由北到南,从夏至由南到北。根据太阳运行的轨迹,分为五个行(hang)道,一岁分两年,一年分为五份。因为它是根据太阳纪年,所以我们不能叫它十月太阳历,应该叫十日太阳历。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源于5进制。世界上很多的民族都存在过五进制,因为一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古人在掰手指记数的时候首先就选择了5进制。中国的甲骨文、希腊的阿提卡数字,从一到五是一种造字法。从6开始,就是另外的造字法或记录方法。

1760667806255.png


(注:图片来源网络)


而太阳历一岁分两年,一年分五份,将二进制和五进制结合起来,最终产生了10进制。而西欧在公元10世纪才掌握10进制,所以太阳历在促进中国10进制的发明功不可没。2进制、5进制和10进制混合使用,最终导致了算盘的诞生!据说,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代数受到过阴阳八卦图的启发,如果他见过算盘的话更会惊呆了!由于古人的原始思维,以为10个行道里是10个不同的太阳,后来尧命后羿射掉9个太阳,就是废除不适合农耕生产的十日太阳历。

中国人喜欢用三、五、九来表示多数,三是奇数里最小的复数,《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你不可能一直数下去,数到三是最合理的,所以有“事不过三”之说。五是源于五进制,九是十进制最大个位数,用这两个数表示多数和极限的词有“九五之尊”。中国人喜欢用奇数表示阳,偶数表示阴:阳爻是一长横,阴爻是两短横;乾卦用九,坤卦用六,阴阳爻都有的卦就九六并用!

殷墟甲骨文中是没有“阴”字的,太阴历最初应该叫月历,是根据月亮的盈亏记时的历法。阴阳合历采用年岁合一,一岁一年。但是岁末是在冬至,而年初则根据夏商周三历的规定而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19周≈月球绕地球(12×19+7)周,为了调和太阳和月亮的矛盾,就需要设置闰月,这样才能使年月相合、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的同时,殷商人还发明了纪日法!

1760667767724.png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母中的部分字用来表示商王的序列,最终追加到10个,形成10母,显然是受太阳历的影响!12子显然是来自太阴历(闰月除外),二者相合形成60进制的纪日法。

如果说,殷商阴阳合历还不是有意识的阴阳思想,那么殷商祭祀的发展就完全体现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殷商有两种祭祀法,第一种是“示”,“示”的对象是“帝”,帝是故去的先王。殷商人认为故去的先王在上面,所以焚烧祭品来祭奠,祭品包括玉帛牺牲,牺牲包括:猪、牛、羊、人。殷商没有“天”的概念,“天”是西周的崇拜,周人有音无字,同声转借了殷商的“颠” 字代指他们的天。由“示”衍生出的第一个字是“祀”,祀的右边是一个人在跪拜,因为与甲骨文“巳”相近,右边就演变成了“巳”。

第二种祭祀法叫做“彡(bin)”,彬、彪、形,这些字都是以“彡”字作为声符。伏羲氏,本作“虎(wu)羲氏”,后来演变成“伏羲氏”。虎是西羌图腾,分白虎羌和黑虎羌,西方的天象因此叫“白虎”。东部人读“虎”为biu或bin,于是在虎字旁边加个音符“彡(bin)”,写作“彪”。后来,就同声演变成包(古音biao或biu)牺氏。


“彡”的对象是太阳,所以说殷商是:示帝彡日。甲骨文中,“彡”的三道斜纹代表煮熟的食物散发的热气,“彡”与“示”最大的不同是用煮熟的食物祭祀。酉时彡日写作合文“酉彡”。酉时彡日,那就是日月同祭了,说明殷商已经有了阴阳相合的思想!还有日月同祭的合文“月彡”,更证明殷商盛行日月合祭(彡)。


《尚书》中有一篇《高宗肜日》,这篇文章基本可以认为是西周的产物!“肜”字说明是有月亮的时候祭日,每月日月同时可见的时期在月末月初,或者月中。由于月尾月末,月亮可见的部分很少,所以古人会选择在月中祭祀。由此逐渐形成拜月的习俗,后来的道教规定:一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一月十五为下元节!

“彡”与“示”结合,就产生了“祭”! “祭”字的上部分就是手持肉,下面仍然烧着祭品或纸钱,这就和现代的祭祀基本一样了!“祭”继承了“示”的原始读音“ji”,“示”中古音转为读“xi”,近代音系读“shi”。而“荐”,就是铺上席子,摆上祭品,一个人在席子上跪拜!

殷商还产生了“祝”的祭祀方法,“祝”字最初没有偏旁“示”,就是一个盛装的人在那里跳大神。“祝”可能是源自所谓的“羽祭”,羽祭是为了庆祝渔猎丰收,所以用动物羽毛、皮毛进行装饰!后来旁边出现了示,说明是在“示”的同时跳大神。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殷商出现了“尸”,也就是由人扮演被祭祀的神。尸祝礼,应该是周代才形成的。

由于周代盛行日月同彡,月亮与太阳相对应,被称为太阴!阴阳理论正式成形!汉代,中医六经辨证把阴阳理论发挥到极致,它以六经配六合,其中少阳与厥阴相配,就源自日月东升西落。

1760667936259.png

阴阳理论逐渐系统化,天为阳则地为阴,南为阳则北为阴。山为阳则水为阴,昼为阳则夜为阴,夏为阳则冬为阴;男为阳则女为阴,背为阳则腹为阴……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思想成了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说明:
图一和图二来源于网络。
--------------------------------------------------------------------------------------------------------------------
The origin of yin-yang thought
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stronomical calendars, discussing the evolution from the solar calendar and the lunar calendar to the lunisolar calendar. The emergence of the lunisolar calendar represents the germination of the idea of the integration of yin and yang (two complementary principl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However, the lunisolar calendar itself did not embody a conscious application of the yin-yang integration concept. In the late Yin Shang (Shang) Dynasty, the combination character "酉彡" (you bin) "月彡" (yue bin) for the simultaneous worship of the sun and moon, indicating that the concept of yin-yang integration had already taken shape during the Yin Shang period.
Keywords: astronomy, lunisolar calendar,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a traditional Chinese system for reckoning time), Yin Shang (Shang) Dynasty, worship/rituals
 
由于古人的原始思维,以为10个行道里是10个不同的太阳,后来尧命后羿射掉9个太阳,就是废除不适合农耕生产的十日太阳历。
有文本之记载不?十日历被废除(正确的说法是被洇灭)虽是事实,但肯定不是因为它不适合农耕生产。
 
有文本之记载不?十日历被废除(正确的说法是被洇灭)虽是事实,但肯定不是因为它不适合农耕生产。
这是参考一般的观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愿闻其详!
 
**射日与历法:一场上古的“时间统一”战争**

据《淮南子》记载,尧帝之时,曾有“十日并出”的恐怖景象。天空同时出现十个太阳,炙烤大地,草木枯焦,生灵涂炭。与此同时,猰貐、凿齿等凶兽横行四方。圣王尧命英雄羿诛杀恶兽,并“上射十日”,最终留下唯一太阳普照人间,万民得以安宁。

这则壮丽的神话,或许并非全然是古人的奇幻想象。在现代学者的解读中,它可能隐藏着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伟大革命——历法统一。

在那部落林立的远古,“十日”或许并非燃烧的火球,而是十种并行的纪时方法。每个部族都可能信奉着自己的“太阳”(历法),用于指导农耕与祭祀。当这些历法相互冲突、并行于世时,便如同“十日并出”,造成了农耕时序的混乱、社会的失序与信仰的纷争。这便是“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背后的历史真相。

而英雄羿所承担的使命,其核心并非射落天上的星辰,而是革除人间的旧制。他凭借强大的武力与威望,征服了那些固守自身历法的部族,废除了纷乱多样的纪时系统。所谓“射九日”,实则是废止了九种旧的历法;而“留一日”,则是确立了一个天下共遵的、统一的标准时间。

最终,一个统一的时间秩序得以建立。万物运行有了共同的准则,农耕生产得以恢复,尧的王权也由此巩固。这场不动声色却意义深远的改革,在代代相传中,被浓缩成了一个英雄弯弓射落九日的瑰丽传奇。

所以,那支射向苍穹的神箭,穿透的或许不仅是神话中的金乌,更是蒙昧与混乱。它为人间换来的,不只是一个温和的太阳,更是一个井然有序、依时而动的清明世界。

---

是故尧所使用的就是十日历法,此有陶寺遗迹可证。直到周之时,才被十二月之太阳历法所取代。
 
最后编辑:
**射日与历法:一场上古的“时间统一”战争**

据《淮南子》记载,尧帝之时,曾有“十日并出”的恐怖景象。天空同时出现十个太阳,炙烤大地,草木枯焦,生灵涂炭。与此同时,猰貐、凿齿等凶兽横行四方。圣王尧命英雄羿诛杀恶兽,并“上射十日”,最终留下唯一太阳普照人间,万民得以安宁。

这则壮丽的神话,或许并非全然是古人的奇幻想象。在现代学者的解读中,它可能隐藏着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伟大革命——历法统一。

在那部落林立的远古,“十日”或许并非燃烧的火球,而是十种并行的纪时方法。每个部族都可能信奉着自己的“太阳”(历法),用于指导农耕与祭祀。当这些历法相互冲突、并行于世时,便如同“十日并出”,造成了农耕时序的混乱、社会的失序与信仰的纷争。这便是“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背后的历史真相。

而英雄羿所承担的使命,其核心并非射落天上的星辰,而是革除人间的旧制。他凭借强大的武力与威望,征服了那些固守自身历法的部族,废除了纷乱多样的纪时系统。所谓“射九日”,实则是废止了九种旧的历法;而“留一日”,则是确立了一个天下共遵的、统一的标准时间。

最终,一个统一的时间秩序得以建立。万物运行有了共同的准则,农耕生产得以恢复,尧的王权也由此巩固。这场不动声色却意义深远的改革,在代代相传中,被浓缩成了一个英雄弯弓射落九日的瑰丽传奇。

所以,那支射向苍穹的神箭,穿透的或许不仅是神话中的金乌,更是蒙昧与混乱。它为人间换来的,不只是一个温和的太阳,更是一个井然有序、依时而动的清明世界。

---

是故尧所使用的就是十日历法,此有陶寺遗迹可证。直到周之时,才被十二月之太阳历法所取代。
你为何将月建也称为太阳历?
月建不是太阴历吗?殷墟甲骨文中的“十三月”(闰月),就说明殷商已经有阴阳合历!
 
你为何将月建也称为太阳历?
月建不是太阴历吗?殷墟甲骨文中的“十三月”(闰月),就说明殷商已经有阴阳合历!
以为月建是太阴历,这是大错特错!

---

## **十二月建:农历中隐藏的“太阳历”心脏**

当我们翻阅传统老黄历,或接触八字命理时,常会遇到“正月建寅”、“二月建卯”这样的术语。这神秘的“十二月建”究竟是什么?它并非无根的玄学,而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智慧的结晶,堪称阴阳合历的“太阳历”心脏。

**节气的骨架,太阳的脉搏**

简单来说,“十二月建”是一套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亥)来标记月份的系统。但其起始点并非农历初一,而是严格遵循太阳运行的轨迹——**二十四节气**。

它以“立春”为岁首,开启“正月建寅”;“惊蛰”到来,则进入“二月建卯”,以此类推。每一个“月建”都精准地对应着一个特定的节气区间。正因为其划分完全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以“十二月建”本身是一个纯粹的太阳历系统,它准确地捕捉着地球的四季更迭与物候变迁,是农耕文明赖以生存的时间罗盘。

**“斗建”与“月建”:从观星到定历**

“月建”的概念,源于上古的“斗建”之法。智慧的古人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夜空中的指向,会随着季节循环旋转,正所谓 **“斗柄指寅,天下皆春;斗柄指午,天下皆夏”**。

于是,“斗建”(观测斗柄指向)成为了“因”,是确立月份的天文方法;而“月建”(月份的地支命名)则是“果”,是这套方法的历法成果。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斗建”是古人仰望星空所看到的巨大时钟指针,而“月建”就是钟面上刻下的十二个时辰刻度。**

**调和阴阳:在月亮历中注入太阳的灵魂**

然而,中国的传统农历是“阴阳合历”。它既需要观测月亮的盈亏(朔望月)来定义“月”(初一、十五),又必须遵循太阳的周期来定义“年”,指导农业。

如何调和月亮与太阳运行的步调差异?答案就在于“十二月建”。历法家们以“月建”为基准,将包含“立春”节气的那个朔望月定为正月,包含“惊蛰”的朔望月定为二月……当月亮周期与节气周期出现脱节时,便通过增设“闰月”来调整,确保月份与季节不会错乱。

因此,在看似以月亮为主的农历背后,正是“十二月建”这颗强大的“太阳历”心脏在稳健跳动,驱动着整个时间系统与自然节律同步。它不仅是中国历法的基石,更是中医、风水、命理等传统文化洞察天、地、人关系的共同语言。下次再听到“正月建寅”,你便知道,这背后连接的是一整片浩瀚的星空与亘古的太阳轨迹。
---

至于十三月是另一个问题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