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是通过松解筋结、解除粘连、疏通气血、缓解疼痛,恢复人体的动态平衡。因经筋劳损、外伤或风湿等因素出现的增生、筋节,导致气滞血瘀,引发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经筋疗法侧重筋肉、关节的生理功能。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
确定病因。
疼痛点可发生在四肢、前胸后背、腹腔、腰椎、臀肌等全身骨骼肌的各个方面,以筋肉疼痛为重点,通过在肌肤上面的触诊,查找产生疼痛的直接病因,确定阴阳失衡点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善用针者,从因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这些治疗原则做如下排列: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前病后治、后病前治;
中间病临近治。
《内经》确立的治疗原则,后世的医学大家根据临床实践,又逐渐细化这些原则,提出更加简洁、更加形象的方法。例如,人体站立叉腿形成一个大字,这样观察上下肢体是相对应的。大臂对应大腿、小臂对应小腿、手对应脚、头对应尾椎等,相对比《内经》治则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为治疗筋肉疾病开辟一个新的思路。
古人对经筋疾病确立的治疗原则全面而透彻,简单易懂,只要我们遵循古人明示的路径去做无不灵验。
我几十年临床,发现这些治则仍有探讨的空间,又提出了新的思路。例如,腹腔痛病因在前胸;臀肌痛病因在肩胛骨;髂骨痛病因在三角肌;关节痛病因在膝盖骨;牙痛病因在颧骨弓;腰痛病因在背大肌;富贵包病因在嗓子窝;下牙不正病因在下颌骨;榻鼻子病因在鼻两侧肌。这些治则的发现,使病因更明晰,方法更简单,为治疗筋肉疾病,增添了新的内容。
医学史纵观数千年,是一部由蒙昧走向科学、从经验积累到系统整合的螺旋式发展史,人们对人体的认知是无限没有穷尽的,如同电话发展到手机一样,不可想像的东西变成了事实。仅筋肉疾病的治疗过程上看,病因判断一定会越来越简单,治疗方法一定会越来越便捷,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但在于吾辈之努力。
筋肉疾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应该是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如何对症治疗仍然是众说纷纭,存在很多的未解之谜,至现在乃是难中之难,怎样解决好筋肉疾病的“桥河船”,是关系到国人健康的大事,我认为:围绕脊柱、经筋、肌肉等组织,在其功能的认知上存在误区,需要从医者的再认识。
脊柱。
“肾主骨”,脊柱疾病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是常见病、多发病。出现脊柱病首先到医院做CT检查,检查后一般做出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之类的结论,医院无法治疗,最后只能说严重者手术,把治疗脊柱疾病推向社会。
脊柱疾病出现的椎体增生、间盘突出,是椎体的自我保护,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筋肉,恢复脊柱的健康,但医院不懂这个道理。从医理上看,脊柱只是骨性的骨头,骨头内没有神经、血管的,即使骨折也不会产生疼痛,脊柱疼痛的本因是周围韧带、肌腱拉伤引起的,所以,把脊柱疼痛归结为骨病是错误的。
经筋。
这些治疗原则做如下排列: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前病后治、后病前治;
中间病临近治。
《内经》确立的治疗原则,后世的医学大家根据临床实践,又逐渐细化这些原则,提出更加简洁、更加形象的方法。例如,人体站立叉腿形成一个大字,这样观察上下肢体是相对应的。大臂对应大腿、小臂对应小腿、手对应脚、头对应尾椎等,相对比《内经》治则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为治疗筋肉疾病开辟一个新的思路。
古人对经筋疾病确立的治疗原则全面而透彻,简单易懂,只要我们遵循古人明示的路径去做无不灵验。
我几十年临床,发现这些治则仍有探讨的空间,又提出了新的思路。例如,腹腔痛病因在前胸;臀肌痛病因在肩胛骨;髂骨痛病因在三角肌;关节痛病因在膝盖骨;牙痛病因在颧骨弓;腰痛病因在背大肌;富贵包病因在嗓子窝;下牙不正病因在下颌骨;榻鼻子病因在鼻两侧肌。这些治则的发现,使病因更明晰,方法更简单,为治疗筋肉疾病,增添了新的内容。
医学史纵观数千年,是一部由蒙昧走向科学、从经验积累到系统整合的螺旋式发展史,人们对人体的认知是无限没有穷尽的,如同电话发展到手机一样,不可想像的东西变成了事实。仅筋肉疾病的治疗过程上看,病因判断一定会越来越简单,治疗方法一定会越来越便捷,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但在于吾辈之努力。
筋肉疾病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应该是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如何对症治疗仍然是众说纷纭,存在很多的未解之谜,至现在乃是难中之难,怎样解决好筋肉疾病的“桥河船”,是关系到国人健康的大事,我认为:围绕脊柱、经筋、肌肉等组织,在其功能的认知上存在误区,需要从医者的再认识。
脊柱。
“肾主骨”,脊柱疾病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是常见病、多发病。出现脊柱病首先到医院做CT检查,检查后一般做出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之类的结论,医院无法治疗,最后只能说严重者手术,把治疗脊柱疾病推向社会。
脊柱疾病出现的椎体增生、间盘突出,是椎体的自我保护,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筋肉,恢复脊柱的健康,但医院不懂这个道理。从医理上看,脊柱只是骨性的骨头,骨头内没有神经、血管的,即使骨折也不会产生疼痛,脊柱疼痛的本因是周围韧带、肌腱拉伤引起的,所以,把脊柱疼痛归结为骨病是错误的。
经筋。
“肝主筋”,经筋泛指肌腱、韧带、筋膜,筋质地坚韧、赋予弹性,连接全身肌肉和骨骼,调整骨架的阴阳平衡,包括固定五脏之间的位置,以及负责传递力量的组织。根据在人体当中的不同作用,筋可分为钢筋和柔筋。
不论内伤和外患,首先受到伤害的是总是筋,使筋变硬、变粗、变短,失去固有的弹性使牵拉失衡,如,肩部一高一低、一前一后;腰大肌一粗一细;两肩胛骨距离一宽一窄;两跨骨一高一低;两腿一长一短等等,由于这些变化导致人体供血系统失调,身体形态发生变化。
经筋发生病变是导致脊柱病变的主因,如果患病的经筋气血充盈,废物的代谢加快,牵拉的组织平衡,不会再出现骨质增生,不会再出现结节、不会再出现肿块,这是人体的运行规律决定的。
肌肉。
“脾主肌肉”,肌肉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人体的脊柱、筋肉等组织均被肌肉包裹,即防止外伤的侵入,又为椎骨、筋肉提供气血保证,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我们常说的筋骨筋骨,是筋离不开骨,筋肉筋肉,是筋离不开肌肉,骨和筋都与肌肉有关。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肌肉是储藏气血的仓库,是一切组织运行的载体,所以,肌肉是治骨、理筋之根,一昧的调整脊柱,在脊柱上下功夫,以及伸筋拉筋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调整筋肉疾病的方法,既然要远离脊柱、经筋(韧带、肌腱),哪么治疗点应放在哪里昵?疼痛点只是患病的标,相对应的点才是疼痛之本,如何理解筋肉疾病的标与本?
例如,臀部出现疼痛,根据“下病上治的原则”,臀部对应的点是肩胛骨,通过触诊在两侧肩胛骨上面找到失衡点,重点是用手指触摸同一个点,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不能离开同一个点。这个失衡点是指高的点,或者是筋节,然后,在失衡点上反复揉按促始气血平衡,病症也随之发生变化,疼痛感也随之减轻,如果病症没有减轻,说明选择的治疗点不正确。
例如,腰椎出现的疼痛的操作方法同上,手指放在腰椎两侧的同一个部位,查找高或者硬的不平衡点,在不平衡点上揉按即可。
因腰椎疾病存在特殊性,在调整腰椎疾病时要坚持“整体观”,我总结出来一套方法,叫做“四看一揉”。
一看两侧肩胛骨是否平衡;
二看两侧肩胛骨是否居中;
二看腰椎是否垂直臀沟;
三看两侧髋骨是否平衡;
四看两侧骶骨是否居中;
在骨与肌、筋与肌的间隙上轻揉。
“脾主肌肉”,肌肉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人体的脊柱、筋肉等组织均被肌肉包裹,即防止外伤的侵入,又为椎骨、筋肉提供气血保证,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我们常说的筋骨筋骨,是筋离不开骨,筋肉筋肉,是筋离不开肌肉,骨和筋都与肌肉有关。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肌肉是储藏气血的仓库,是一切组织运行的载体,所以,肌肉是治骨、理筋之根,一昧的调整脊柱,在脊柱上下功夫,以及伸筋拉筋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调整筋肉疾病的方法,既然要远离脊柱、经筋(韧带、肌腱),哪么治疗点应放在哪里昵?疼痛点只是患病的标,相对应的点才是疼痛之本,如何理解筋肉疾病的标与本?
例如,臀部出现疼痛,根据“下病上治的原则”,臀部对应的点是肩胛骨,通过触诊在两侧肩胛骨上面找到失衡点,重点是用手指触摸同一个点,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不能离开同一个点。这个失衡点是指高的点,或者是筋节,然后,在失衡点上反复揉按促始气血平衡,病症也随之发生变化,疼痛感也随之减轻,如果病症没有减轻,说明选择的治疗点不正确。
例如,腰椎出现的疼痛的操作方法同上,手指放在腰椎两侧的同一个部位,查找高或者硬的不平衡点,在不平衡点上揉按即可。
因腰椎疾病存在特殊性,在调整腰椎疾病时要坚持“整体观”,我总结出来一套方法,叫做“四看一揉”。
一看两侧肩胛骨是否平衡;
二看两侧肩胛骨是否居中;
二看腰椎是否垂直臀沟;
三看两侧髋骨是否平衡;
四看两侧骶骨是否居中;
在骨与肌、筋与肌的间隙上轻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