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建议:中药处方需要改革

ppkkbb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7/03/19
帖子
181
获得点赞
9
声望
18
年龄
70
所在地
甘肃
中药处方需要改革,将处方改为一半剂量,好处多。
1比如藿香正气散传统处方: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医嘱三剂水煎服,一般是一剂煎两次,混合后,分早晚两次服完。这样,一剂的一半可煎药后服下,另一半要等约十小时或过夜温一下服下。
2藿香正气散改革处方:藿香4.5克、紫苏3克、白芷3克、大腹皮6克、茯苓6克、白术4.5克、陈皮3克、厚朴4.5克、半夏4.5克、桔梗3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2枚。
其实改革处方是传统处方的一半剂量。好处是:
A,一次煎服一剂,只煎一次,煎后倒掉。
B,所煎成的中药汤,当即待温时服下,避免传统处方的另一半要等约十小时或过夜温热后服下。
C,每次煎药只需一半时间,缩短煎药时间,随服随煎。
D,药效会比传统处方略好点,因为煎成的药不需要放置约十小时,常见炒菜,剩饭不过夜,放久了就有了质的变化。中药也一样,不宜久放。
此建议,本人长年服药煎药经验所得,希望中医界改变几千年的传统处方剂量,方便于民,造福民众。至于近百种籽实药和骨石药捣碎问题,药房抓药分剂倒药多少不均的问题,三四种半夏,药房仅有一种问题,先煎后下的问题,煎药武火文火的问题,根茎与花叶煎药加多少水的问题,煎煮时间长短的问题,一剂药煎成汁后约剩多少克(毫升)为宜的问题,炒焦太过或成炭的问题,生虫变质的问题,在此先不赘述。
 
药量减半并不能缩短煎药时间,很多药效在药材内部,不管药多药少,都需要同样时间才能相对完全的煎出药效。
临床上很多时候把两副药合并在一起煎,就是为了节省熬药时间,而且现在冰箱,微波炉很普遍,储存和加热都非常方便。
一副药,熬3次,累计耗费时间至少在75分钟到120分钟间,这种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是相当宝贵的。
 
像半夏这些药,按传统方法煎3次,煎了近2个小时,有时打碎内部,发现核心都还是干的。所以我一般都主张将半夏打碎后再熬。
 
赞成楼主的建议!李东垣开的方药如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羌活胜湿汤等方都药量轻,每剂只熬服一次,日2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份量多以两计,但熬服方法却是各药咀后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有似于现在的加工为粗颗粒,每次煎服三钱约9克。现在有的中医认为李东垣的方子药量太轻,实属误解,是他没有注意看方药后面的煎服方法,李氐是一剂只熬服一次,用量就不轻了。楼主提议中医处方需要改革的思路,与李东垣的用药方法相通相符。
 
最后编辑:
像半夏这些药,按传统方法煎3次,煎了近2个小时,有时打碎内部,发现核心都还是干的。所以我一般都主张将半夏打碎后再熬。
我们这里进的制半夏饮片己是粉碎为粗颗粒的了。还有茯苓虽然是小立方块,但也不易熬透,熬前也宜打碎。
 
弱弱的提一句:
其实其实,长期服药的以丸剂,散剂为最佳,不一定非得汤剂:034:
 
弱弱的提一句:
其实其实,长期服药的以丸剂,散剂为最佳,不一定非得汤剂:034:
散剂,一般一次一小勺,服量小,作用功效不力。若服量大,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药量减半并不能缩短煎药时间,很多药效在药材内部,不管药多药少,都需要同样时间才能相对完全的煎出药效。
临床上很多时候把两副药合并在一起煎,就是为了节省熬药时间,而且现在冰箱,微波炉很普遍,储存和加热都非常方便。
一副药,熬3次,累计耗费时间至少在75分钟到120分钟间,这种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是相当宝贵的。
至于煎药,可先大火烧开两分钟,停火,盖上盖子,焖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再根据叶、茎、根类确定再煎时长。
 
赞成楼主的建议!李东垣开的方药如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羌活胜湿汤等方都药量轻,每剂只熬服一次,日2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份量多以两计,但熬服方法却是各药咀后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有似于现在的加工为粗颗粒,每次煎服三钱约9克。现在有的中医认为李东垣的方子药量太轻,实属误解,是他没有注意看方药后面的煎服方法,李氐是一剂只熬服一次,用量就不轻了。楼主提议中医处方需要改革的思路,与李东垣的用药方法相通相符。

先生正解:080:
首先,东垣方中多风药,本来就就要遵循【轻轻重重】和【治上焦如羽】的中医理法。
再则,其方药的炮制和用法与现代汤剂大不相同:辽宋夏金元时期中药方剂通过是打成粗末用的溶出率高于块片,而且标注的是一次服用取用的药物剂量全天三次就要乘以3倍。


现行《方剂学》中经方剂量的折算也长期是混乱的。
记得曾看到一本书还是一篇文章来着,说某个中医大家认为,经方中常见的12枚大枣换算成当今的用量应该是4枚,理由是经方原方一剂为“三服”,于是12枚要除以三。

我认为经方中论枚计的药物,要按原方中其它按两计的药物在汉代一两真实克数与其折算成当今的克数的比例来作为除数。
比如《方剂学》教材中通常以汉代一两折算成当今的3克计,而最新考证的公认结论是汉代一两真实克数为13.8克,为200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先宽博士的论文所得出,这个数据在中医药管理局近期下发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旋覆代赭汤”等43首方剂)》的通知中得以进一步确认。

汉代13.8克一两折算为如今的3克一两,缩小了4.6倍,大枣枚数也应该用12除以4.6等于2.6枚,这还没考虑到汉代一枚大枣的重量与如今育种栽培技术普遍使用之后的一枚大枣的重量的差异,现在的大枣普遍个头变大了,所以实际上可能2枚到2.5枚才是最终正确的取值。
当今各大中医院校所用的《方剂学》教材上其它药按3克一两取而大枣配四枚的标准是完全错误的,那位中医大家的解释更是驴头不对马嘴。
 

附件

  • 314.9 KB 查看: 19
古代從來沒有建議一付藥煮兩次. 煮藥時間,當代理解也有無.

鑒于機械革命的幫助,我也認為打粉后再煮比較好,
一副藥煮一次和不能煮太久. (兩次不就是太久了嘛,其實本質含義差不多.)

對癥的方子,根本不是靠藥量來起效的,(例如西藥 藥理濃度,有些方子就是用類似"大力出奇跡"的思路).
而且也不是現代理解,水越多,溶解的就越多,可浸出的價值就越高.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