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我的郁病诊治思路浅论

上池之水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3/23
帖子
196
获得点赞
31
声望
28
年龄
51
我的郁病辨治思路浅论


随着时代进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类欲望的不断膨胀与现实的落差加剧,情志致病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情志不遂引发的郁证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威胁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病症。此类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躯体疾病,加重社会医疗负担。深入探究郁证的理论内涵与辨治方法,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郁证的概念

1. 中医对“郁”的认识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已对人类心理活动有深刻认知,提出意思、意志、记忆、心情、兴趣、思维情绪等概念,构建起情志理论的基础框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明确指出五脏精气化生五志,将心理活动与脏腑生理紧密关联,为情志致病理论奠定基石。

“郁”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双重内涵:其一,泛指病邪结聚、气机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五郁”(木、火、土、金、水)理论,从五行气化角度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与人体病理的关联;内伤杂病中多种病理因素相互胶结的复杂机制。其二,专指因情志不遂引发的气机郁滞类病证,这类郁证以情志失调为核心病机,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身心健康。

2. 广义与狭义郁证

广义郁证范畴广泛,涵盖外感六淫、内伤诸因导致的气血郁滞病变。

狭义郁证则聚焦于情志因素主导的显性病证,以心情抑郁、胸胁胀满、情绪不宁为典型表现。正如古人所言:“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病等精神心理疾病,均属于此范畴,是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在当代临床的重要体现。

3. 郁证的分类

(1)“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

从病机角度,郁证可分为“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前者属功能性疾病,以情志失调为核心,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干扰;后者则呈现身心交互影响的复杂状态,包含“因郁致病”(情志失调引发躯体病变)与“因病致郁”(躯体疾病继发情志障碍)两种类型。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2)“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

依据情志症状的显著程度,郁证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显性郁证以悲伤欲哭、烦躁易怒等情绪症状为特征,临床易于辨识;隐性郁证则隐匿性极强,其发病源于轻微情志刺激或患者内在的郁证体质,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涵盖疼痛、胸闷心悸、月经不调等多系统症状。这类患者往往具有多思善虑、狐疑内向、易受暗示的特质,临床表现或为常见的乏力、头痛、眩晕等普通症状,或呈现复杂多样、难以归类的表现,亦或是出现怪异奇特、难以用常规医学知识解释的症状,如脑中持续出现异常声响、无法解释的局部疼痛等。看似与郁证无关,实则根源在于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临床极易漏诊或误诊。

针对情志不遂引发的单纯郁证,笔者结合师传和先贤经验,临床多采用“三辨两畅”辨治体系。该体系以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调从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三个维度精准剖析病机,以畅达气机、畅调情志为治疗目标,实现身心同治。

二、“三辨两畅”辨治法

1.三辨:辨虚实寒热脏腑以定位定性

(1) 辨虚实(分清虚证实证);
(2) 辨脏腑(定位肝、心、脾、肾受损程度);
辨兼证(识别痰、湿、寒、火、瘀、滞、积等病理因素)。

2. 两畅:标本兼治之道

(1)畅达气机:调枢机以复升降

气机郁滞是郁证核心病机,治疗首重调畅气机。根据病位与病性,灵活运用疏肝、健脾、宣肺等法,注重脏腑气机协调。如肝脾同治,疏肝不忘健脾;肺肾兼顾,解郁需重肃降,通过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打破郁滞状态。

(2)畅调情志:身心同治除根本

郁证源于情志失调,治疗需“治神”与“治形”并重。药物治疗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通过心理疏导、移情易性、针灸调神等手段,帮助患者释放负面情绪,建立积极认知,从根源上改善情志状态。

附“三辨两畅诊疗法”病例分析

1、病史

患者谢某,男,54岁,汉族,职员。
主诉情绪不佳。
患者性情不畅,急躁易怒,伴有胸胁胀满、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吞酸,大便干结。查体见舌红苔黄,脉弦数。

2、三辨辨证分析

(1)辨虚实

患者以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大便干结等症状为主,结合舌红苔黄、脉弦数的体征,呈现典型实热之象,判断为实证。

(2)辨脏腑

胸胁胀满、急躁易怒、目赤耳鸣等表现,反映出肝脏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口苦、吞酸等症状,表明胃腑受肝火侵犯,失和降之职。因此,病变脏腑主要为肝与胃,肝脏处于气郁化火状态,胃腑因肝脏疏泄异常而功能失调。

(3)辨兼证

患者口苦而干、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显示体内存在“火”邪;大便干结则表明肠道气机阻滞,存在“滞”的病理因素。火、滞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通过三辨,明确病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病位:肝、胃;病性:实证;病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出现口苦、吞酸等症。

3、病名与治法

病名:郁证。
治法:采用佐金丸加味进行治疗。

4、处方

夏枯草9g(清肝泻火)栀子9g(导热下行)黄连6g(清胃火)吴茱萸3g(制酸,反佐防苦寒伤胃)牡丹皮9g白芍12g(凉血柔肝)陈皮9g莎草根10g(理气和胃)羊蹄10g(通腑泻热)生甘草5g(调和诸药)。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次,早晚各一次,共三剂。

5、两畅

(1)畅气机

处方中,夏枯草、栀子、黄连清泻肝胃之火,减少火热对气机的扰动;吴茱萸制酸并反佐防苦寒伤胃;牡丹皮、白芍凉血柔肝,恢复肝脏正常疏泄功能;陈皮、佛手理气和胃,促进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羊蹄通腑泻热,使肠道气机通畅。多药协同,达到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目的,有效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缓解胸胁胀满、吞酸等气机不畅症状。

(2)畅情志

医嘱要求患者学会减压,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防止过度劳心劳力。通过给予生活方式指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由于患者郁证的发生与情志不畅密切相关,通过调节情志,能够消除致病的情志因素,从根本上减少疾病复发的诱因,实现身心同治,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6、病例效果及总结

通过“三辨两畅诊疗法”系统治疗,分阶段取得显著成效。急攻期服用三剂后,大便通畅,口苦症状稍有减轻,进入缓和期。缓和期原方减去羊蹄,白芍剂量调整为15g,并加炒鸡蛋壳20g。巩固期服用师传疏肝和胃丸,疗程15天。患者前后共服用中药二十余天,症状完全消失。经一年随访,病症未再复发。

三、郁证的诊断

1. 望诊

(1)望眼神

郁证患者眼神常显忧郁、哀伤或呆滞,部分人目光中带凛凛寒光,或眼神暗淡,缺乏柔和明亮的光彩,透露出内心的压抑与不畅。

(2)望面部表情

患者面部表情僵硬不自然,缺乏柔和灵动之感,面色晦暗无华 ,缺乏健康的光泽。部分患者会出现下意识的躯体强迫动作,如不自觉地敲打手指、反复搓手等。在问诊过程中,陪诊家属可能会通过点头、摇头或其他肢体语言,无意识地否认患者的作答,侧面反映出患者表述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2. 闻诊

听声音与嗅气味

患者常表现出不耐烦、易激惹的情绪特征,伴随频繁叹息(善太息)、嗳气连连,且部分患者的嗳气行为可自主控制。

病情陈述特征

赘述过往:患者习惯从久远的经历说起,因过度担忧遗漏重要信息,导致陈述冗长繁杂,医生难以迅速抓住关键。

思维跳跃:急于在有限时间内倾诉大量信息,思维缺乏连贯性,内容碎片化,暴露其思维混乱与表达障碍。

重复多疑:反复唠叨琐碎细节,对同一问题再三询问,即便离开诊室仍折返追问,体现强迫、多疑与焦虑的性格特质。

疑病过忧:存在过度的疑病倾向,常将轻微不适怀疑为严重疾病,执着于“去好医院、看好医生、吃好药”,深陷痛苦却拒绝承认心理问题,甚至对此感到愤怒。

答非所问:无法直接回应医生提问,或是难以理解问题意图,或是坚持铺垫大量背景信息,导致沟通效率低下。

症状繁杂:全身不适症状多样,但各症状间缺乏基于统一病机的内在联系,难以用单一病因解释。

怪异关联:将症状与某些原因强行建立联系,逻辑违背医学常识,如将偶然的饮食与持续数年的不适关联。

阿是症状:患者的诸多不适多在医生询问后才被提及,不问则无明显主诉,呈现出多样化、无固定指向的“不定愁诉” 。

3. 问诊

通过问诊可深入了解郁证发生的内外因。外因源于客观不良生活事件,如创伤经历、人际冲突等,引发喜怒忧思等负性情绪;内因则与个人气质禀赋相关,部分患者即便未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因其天生的气郁质体质,表现为多思善虑、敏感寡欢、胆怯内向,易受外界暗示影响,从而引发郁证。

4. 切诊

脉诊

郁证患者脉象多呈现弦象,或沉弦并见,弦脉主气机郁滞,反映肝失疏泄的病机特点。
 
在抑郁症疾病谱系中,
除了症状偏于躯体(如躯体形式障碍、顽固的疼痛)和症状偏于情绪消沉和波动的两大类型之外,
还有一类极其隐匿的“微笑型抑郁障碍”(人前展示阳光背后黯然神伤,或平时微笑自慰挫折时失衡暴发)。

这类患者如果没有对其长期深入细致的观察很难发现,但脉象可以明显的反应出来。
接诊中如果发现有【神情、言语、行为都很积极阳光开朗,思维清晰、对答如流,但是关脉却弦甚至”聚关脉“夹滑、数、细,或者舌面中间有深裂纹】的患者,就提示可能属于这类“微笑型抑郁障碍”(Smiling Depression)或称为“阳光型抑郁症”。
 
“微笑型抑郁障碍”患者的情绪与行为分离:

表面伪装:患者因职业要求(如服务业、高管)、社会期待或完美主义人格,刻意用“微笑面具”掩盖自卑、脆弱或绝望感,在社交场合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积极状态
内在痛苦:独处时出现持续情绪低落、无价值感、失眠、自残倾向,甚至突发性崩溃(如暴发性哭泣)

这类患者社会功能通常保持良好,甚至优于常人(如高效工作、活跃社交),与典型抑郁症的“意志减退”形成鲜明对比,易被误认为“性格开朗”,延误诊治
 
肃降治狂躁症,大黄10克起步。
宣发治抑郁症,柴胡必不可少。

不过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就比较棘手了,养阴与疏郁两难全。
 
肃降治狂躁症,大黄10克起步。
宣发治抑郁症,柴胡必不可少。

不过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就比较棘手了,养阴与疏郁两难全。
现在社会烦劳忧愁,确实躁郁症多见,肝功有问题,养肝平肝疏肝清肝合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