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伤寒论》少隂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311),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煑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好像作为清热解毒,生甘草的用量要偏大一些,才能发挥作用?
============
无读有偶,今天看到《李卓杰养怡医话》,口腔溃疡证治的一点体会,也是要用的大剂量的生甘草。。。
==============
口腔溃疡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西医认为本病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精神障碍、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
中医将口腔溃疡称之为“口疮”“口糜”“口疲”等,其含义又不尽相同。中医典籍早已对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有详尽的描述:《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
《诸病源候论》:“脏腑热甚,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圣济总录》:“元脏虚冷上攻,口疮。”《景岳全书》:“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也。”《口齿类要》:“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
总而言之,此病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心脾两经积热;清阳不升,浊蒙清道;阴虚龙雷上潜;土衰水,火旺水寒;元阳无火等。
我先介绍一典型病案:1995年秋,-位来自江西省南昌市姓汪的退休老师,刚过花甲之年,患反复口腔溃疡两年余,曾在江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多位名医、教授都前来为之诊治,未愈。后转到广州某医院治疗,亦未愈。
因其子调来汕尾电力公司当领导,就随儿子来到汕尾。其子极有孝道,邀请汕尾市内较有名气的中、西医生来给他父亲诊治,历经两个月,连最后一位中西医全能高手也宣告罢手,劝他重去广州。
这时,汪老师连喝水都疼痛难忍,整天半张口伏在桌上,举家陪他坐卧不安。
后经我院一位医生介绍,遂来找我试一试。
他当时的症状:口腔内颊聘、唇舌等多处黏膜溃破,水食难进,疼痛难忍,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进诊室即伏在诊桌上。我询问病情,他自诉胃皖痞满、纳差、大便瀘,舌苔薄白润。诊得六脉虚而无力。
我认为此为湿热之邪蕴结于脾胃,上熏口舌,下渍大肠,致使口廉及便糖,应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遂拟清热解毒、健脾燥湿和疏透郁热的甘草泻心汤。
甘草30g,法夏10g,黄芩10g,川连6g,党参20g,大枣20g,干姜6g。
3剂,水煎服。
此时汪老师拿着处方左看右看,面露疑虑,说了一句:“这些药我都吃过。”我亦不介意答道:“这个方子我应用多年,屡治屡效,试一试吧!”汪老师才在其爱人、儿子、儿媳妇扶搀下离开门诊。
第四天复诊,汪老师面带喜色,神清气爽,连声道谢,病情显然好转了。我再诊后,原方再进5剂,这次汪老师及其家属再无疑虑了。汪老师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治,终于痊愈了。
为此,他儿子汪书记还专门写了一封感谢信,亲自张贴在门诊大楼上,公开表扬我;汪老师回南昌时,还把我的处方带回家乡,交给江西省中医学院附院江一民教授研究,江教授召集当时参与治疗汪老师的医生、学生讨论、研究,当时为何未能治愈汪老师的口糜呢?
最后,无不赞叹我把甘草开至30g是有足够胆量、有足够经验的!
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用甘草泻心汤系前人经验,这一点赵明锐氏在其《经方发挥》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伤寒大家胡希恕氏除了用于治疗本病,同时还拓展应用于白塞氏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此方有清热解毒、温脾燥湿和发散郁热的作用,针对顽固性口腔溃疡多因脾阳不振、水湿泛滥和脾胃积热,日久湿热蕴结化为热毒,循经上行,熏蒸口舌、腐蚀肌膜,发为口疮舌烂。也就是说病因在脾胃,其标在口腔,以此为辨证要点。
治宜寒热并用,方中甘草量应用30g以上甚至50g方能速效。
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应用此方亦二十多年了,均获得良效。
对于其他类型的口腔溃疡,我也有一些临床见解,
警如:
①辨证为心脾蕴热,胃火炽盛,或阴虚火亢者,且不是顽固性、复发性的口腔溃疡者,我则用玉女煎加减(玉女煎加元参、升麻、蒲公英等)。
②辨为心火上炎,此类多伴有热淋,多为急性发作者,用导赤散加川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滑石等。《汤头歌诀》里导赤散方歌有“口糜淋痛小肠火”,提示此方治此病缘在小肠与心。小肠与心相表里,用之即效。
③辨为肾阴亏损,虚火上浮者,宜养阴清热,引火归元,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用六味地黄丸去泽泻,加附子3g、干姜3g、生甘草30g,或酌加白花蛇舌草、银花等清热解毒)。
此外,亦可兼施外治法:吴茱黄15g、黄连15g、苍术15g三药共研极细末,每次取6g 调陈醋成糊状,外敷涌泉穴,一日一换,七日为一疗程。
不要认为治疗一个小小的口腔溃疡,何须花费如此大气力。错了,此病虽小,治起来却相当棘手,特别是顽固性、复发性的。后学者宜费点心机,分清证型,然后放胆拟方,注意药随证转,灵活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