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转】叶俏波: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的前世今生及其临床应用

zhtian215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20/05/31
帖子
367
获得点赞
1604
声望
93
所在地
广东
以下,为我无意中听了《叶俏波:医药共荣 本草求真—邓中甲教授学术经验传承与发扬》,自己整理了叶老师的一些讲话内容,分析给大家。。

叶俏波
中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客座研究学者和内地学术顾问,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工作站博士后,
现为第五批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川南玄府学派第二代传人,
成都中医药大学首批“天府学者”学术荣誉体系特聘英才。
任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英文版规划教材,海外标准化教材《方剂学》主编。
============

(一)地黄之名探析

《神农本草经讲》地黄
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遂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
干地黄
味苦,无毒。主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生地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
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鼻 (161) ,吐血,皆 饮之。一名芐,一名芑 (162) ,一名地脉

《本草图经》地黄

二月、八月采根,蒸三、二日令烂,曝干,谓之熟地黄。

阴干者,是生地黄。-->(生地黄为今之干地黄)


《本草纲目》
干地黄
时珍曰:《本经》所谓干地黄者,即生地黄之干者也
熟地黄
【修治】
[时珍说]熟地黄近时制法:拣取沉水而肥大的地黄,用加了砂仁末的好酒拌匀,放入柳木甑后在瓦锅内蒸,透气,晾干,再用砂仁酒拌匀蒸晾,如此反复九次。这是因为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后功效进发,从而调理五脏冲和之气,归宿到丹田的缘故。只有用酒煮熟的不能用。


《刘涓子鬼遗方》地黄,切,蒸培----(炮制记载)

《雷公炮炙论》熟地黄
雷公云:采得生地黄,去白皮,磁锅上柳木甑④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炮制记载)


(二)地黄之功用考

《神农本草经讲》地黄
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遂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
干地黄
味苦,无毒。主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生地黄
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鼻 (161) ,吐血,皆 饮之。一名芐,一名芑 (162) ,

《备急千金要方》
治产后月水往来,乍多乍少,仍复不通,时时疼痛,小腹里急,下引腰身重方。
又方 生地黄汁三升煮取二升,服之

《外台秘要》疗痈疖诸肿有热方。
地黄(三斤洗细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煎汤,令小厚,以涂纸,当疮中央贴之,日再三易,数用大良,并疗牛领上肿

《开宝本草》:
味甘、苦,寒,无毒。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 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地黄色与质皆类血,故入人身则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
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
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
又仲景《伤寒》一百十三方,惟复脉用地黄,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否则邪气向里必有遗害。今人一见所现之证稍涉虚象,便以六味汤为常用之品,杀人如麻,可胜长叹。
---(徐大椿能够名留青史,善于读书会读书会思考会总结会临床,真的不是浪得虚名)

(三) 活血化瘀效力著

《神农本草经》已明确生地黄有遂血痹 ,除积聚之功,生者尤良--->宋代以前,用于淤血证的记载最为稳定
《名医别录》则区分干者“破恶血,通血脉”,生者“主胎不堕,淤血----->宋代以前,用于淤血证的记载最为稳定

元明时期,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发展日经成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认识亦从功效认识为主,逐渐向药性认识倾斜,引导了功效的再认识与应用。


明清时期,
本草开始出现弱化生地黄活血化瘀功效应用的记载,重寒凉之性, 轻活血之用。

攻补兼施:
生地黄既可以发挥“下血,破恶血”活血化瘀功效,又具有“补五脏内伤不足”作用。

效用广泛:
生地黄既能用于“血病” “留血”等陈旧内伤瘀血,亦可以用于“堕坠碗折”新外伤瘀血, 以及满足老年人及产后津亏及血虚瘀血证用药需求。

生地黄虽有滋阴养血之效,但滑利流通较强,毫无滋腻之虞。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生者尤良。血贵流行,不贵滋腻,故中古以前用熟地者甚少。…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 …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血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

(四)方剂举隅

《肘后备急方》
用“生、干地黄二两,熬米酒服之,或用生地黄捣汁服一升或二升”,治疗高处坠落所致外伤瘀血

《圣济总录》
用“生地黄二两,生姜五两同炒干为散服治妇人经寒,月水闭”

《普济方》中,消瘀血用“生地黄捣敷上”
《普济方》内含生地黄方剂的分析结果显示,相关方剂3,226首, 涉及862种病症,含生地黄复方以治出血(吐血,鼻衄、诸血,呕血,肠风下血,唾血,诸失血、 尿血、 大衄、 血妄行等)居于首位,其次是治疗虚损。

《古今医鉴》二黄散以生地黄、大黄炭各三钱(为末,酒调下)治疗妇人室女经脉不通。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 [3] 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膠烊消盡,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脉湯。
治疗;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2-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3-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呕吐痰沫, 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 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清·王士雄:
“在其脂液,能荣筋养骸,经脉干枯者,皆能使之润泽也……脉者源于肾而主于心。心血枯槁, 则脉道泣涩” 。 (《温热经纬》)

大黄蟅虫丸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地黄十兩 乾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功用:
祛淤生新,
主治:
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形体羸瘦,少腹挛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减,腹满食少,肌肤甲错,两日无神,原因黑, 舌有瘀斑,脉沉涩或弦。

张山雷 本草正义
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则言其入煎剂尤为流动活泼,所以积聚、痹着皆除。
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乃正气旺而病自退,非谓地黄滋补之药,竟能消积通痹也。盖气血不充、津液不布,则似此坚顽固结之病,必无可愈之理。所以积聚、癥瘕、痞结等症,均宜且补且行,斟酌进退,缓以图之,自可徐收效果。
若仅读张子和书,止知攻破为长,不顾正气,日事峻削,甚至愈攻愈坚,纠结不解,以速其危者,其亦有味于此而少知自反乎?生者尤良,则采取鲜新,其力尤足耳。


(五)应用举隅
1.治骨髓虚冷痛
生地黄 (一石洗切)。
上一味,木臼中捣取自然汁,绞去掉,用酒二斗和匀。同于瓷石器中,煎熟为度,瓷器盛贮。每服温饮一盏,不拘时候。(《圣济总录·卷五三》)

按:
《圣济总录》
云: “肾生骨髓,骨髓者,肾气之余,其气虚,则骨弱酸痛”,而骨髓虚冷疼痛者, 需温阳益肾而治也。
以生地一味入于酒中,因酒为辛温发散之品,自有温阳逐寒之功,再用其父制约生地黄寒凉之性而留其走散之力,故二药同用,可深达骨髓而去除寒邪,又如《神农木草经》所言, 地黄可“填骨髓, 长肌肉”,亦有补益精髓之功。

2.
治产后血瘕
生干地黄(一两),乌贼骨(二两),上为细末,空心,温酒调二钱匕服。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
按:
血瘕者, 为妇人产后“血与气相搏而痛者”,因其病因在于“凡有风冷血气不治,至产血下则少”, 故其病机之关键仍在于素有邪气所犯,又因产后耗伤气血,正气亏损,而现本虚标实之象也。以生地及乌贼骨配伍,
《神农本草经》记载鸟贼骨可“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瘕;无子”,
又有(本草拾遗)言其“治妇人血瘕”, 故为治疗血瘕之要药, 而用生地者,亦因其有开达之势,通血脉,除血痹而消积滞也也。

3.治中风四肢拘
去渣, 分作八服,不拘时, 日进二服,[《证治准绳·类方》]干地黄、甘草 (炙)、麻黄(去节)各一两,用酒三升,水七升,前至四升。

按:
《本草崇原》:“地黄色黄,味甘性寒,禀太阴中土之专精,兼少阴寒水之气化。主治伤中者,味甘质润,补中焦之精汁也。血痹,犹脉痹。逐血痹者,横纹似络脉,通周身之经络也。得少阴寒水之精,故填骨髓。得太阴中土之精,故长肌肉。
地黄性唯下行,故字从芐。藉汤饮,则上行外达,故曰作汤除寒热积聚。
除积聚,上行也。
除寒热,外达也。
又曰除痹,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肉筋骨之痹也。除皮肉筋骨之痹,则折跌绝筋,亦可疗矣。久服则精血充足,故轻身不老。
生者尤良,谓生时多津汁而尤良,惜不能久贮远市也。
后人蒸熟合丸,始有生地、熟地之分。熟地黄功力与生地黄相等,性稍减,补肾相宜,所以然者,蒸熟,则甘中之苦味尽除,故寒性稍减,蒸熟则黑,故补肾相宜。”

生地滋养血脉,麻黄开玄祛风, 辅酒三升助通行血脉,甚是精炼

当代上海名医姜春华教授善用大剂量生地黄(90g以上)为主药配伍治疗类风温关节炎,取其活血通脉之功,颇有效验,临床上值得推广


生地黄亦可用于外伤,如四川省骨科医院有60年使用历史的优质院内制剂——郑氏舒洁酊,由生地黄、 三七和红花等5味药组成,广泛用于各种闭合性新旧软组织损伤,肌肉酸痛麻木等症,疗效确切。 其中,生地黄用量占全方80%之多。


(六)治验
1-叶老师在广中医治疗好一个八十岁的老年痴呆症(早期)的老人后,过了一段时间,老人突然周身疼痛,求助回到成都的叶老师,当时叶老师一下讲用九味羌活汤试试,老人吃后症状没有缓解还加重,然后再电话叶老师求助,那个时候叶老师才想起,一个大病初愈的老人,身体比较亏虚,怎么可以用九味羌活汤?自己犯错了!然后马上想到老人的状况(他之前治疗老人,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还算熟),叫老人到药店买60克生地黄煮汤,一天分批次喝完。。第二天老人身体就不痛了

2-叶老师在成都,遇到一个肺结核晚期的病人,三十多岁,看起来像七十岁了,他是由家属抬着他进诊室找叶老师治疗试试。因为他已经被成都的西医大医院判定无法治疗,只有坐着等着立刻世间了。在诊室,叶老师第一感觉病人像七十的老人,皮包骨头。。然后第一时间想到“炙甘草汤”,然后经过四诊合参,就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来再用人参养荣汤加减收功。。病人后来都可以正常上班工作


(七)反思

唐宋以前生地黄和鲜地黄区分不明显,广泛用于内伤杂症血虚瘀血证、外科新伤、 痹证及阴血阳气虚弱的心脉失养证,或内服,或外败,用药剂量均较大, 具有确切的活血化瘀功效。

但随着中药性效理论发展, 生地黄品-质-性-效-用逐渐固化, 出现了重性轻用现象,生地黄活血化瘀之功遭到淡化,造成了后世之学大多只知生地黄,鲜地黄寒凉之性和清热滋阴凉血之效

临床使用生地黄需充分兼顾和关联自身性-味-性-效,注重功效发挥方向,统筹于全方之中。。
 
想想,以前中医书籍的电子版没有现在发达,都是在图书馆找资料,整理思考,由此想到利用大数据中医资料,对现在有需要深入钻研中医的人还是很有用的。。

邓中甲,一个方剂学的经典明师,却指导自己的研究生深入研究经药(经方的中药)。。。值得大家玩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