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1/12
- 帖子
- 1357
- 获得点赞
- 8
- 声望
- 38
带下病
案一:脾虚不固
李××,39岁,1972年9月4日。
经行三日而净,经后白带甚多,色赤如赭,腰酸乏力,少腹左侧隐隐作痛。脉细弦,舌苔薄腻,质淡而胖,拟扶脾土而固束带脉。
党参9g,生白术6g,淮山药12g,芡实12g,碎米荠12g,椿根皮12g,乌贼骨12g,煅牡蛎18g,棕榈子12g,赤石脂12g,柴胡9g,制香附9g。七剂。
按:《妇科玉尺》曰:带下原因之一,“因气虚,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明·吴昆曰:“气陷下焦则白带,血陷下焦则赤带,必涩药止之。”本例经后气血两虚脾气下陷,带脉不固,是以带多而色赤如赭。舌质淡胖,乃气血虚之明证。方用参、术、山药,益气健脾;芡实、椿根皮、乌贼骨、煅牡蛎收涩止带;棕榈子、赤石脂涩敛止血;辅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止痛,柴胡兼有升阳作用。其中碎米荠能收涩止带,与白术、山药、芡实为伍,治脾虚带多有良效,唐老习用之。
案二:肝火经热
蒋××,30岁,1972年10月8日。
白带多而色黄,阴道内刺刺作痛。脉细数,舌苔薄黄腻,恐系阴道内有炎症。肝经湿热下法,治以泻肝经之火,而清下焦湿热。
龙胆草6g,木通6g,细生地9g,黑山栀6g,炒条芩6g,川柏6g,泽泻6g,车前子18g,赤芍6g,苦参9g。七剂。
按:《妇科玉尺》曰:带下之症,“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主之。本例带下色黄,阴道刺痛,脉细数,舌苔黄腻,显系肝经湿热下泄,故以龙胆泻肝汤的龙胆草、山栀、木通、黄芩、泽泻、车前子等泻肝经实火,泄下焦湿热为主,佐以黄柏、苦参清下燥湿,复以赤芍、生地,凉血清热,药简御繁,主次分明。西医所谓“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症状,以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而呈灰黄色,阴道有灼热疼痛感。唐老熟谙西医之说,故曰:“恐系阴道内有炎症。”方中苦参一药不仅能清热燥湿,且具有杀虫作用。
案三:热毒壅滞
张××,27岁,1972年9月9日。
周期尚准,经行三日而净,惟经后白带较多,色黄,少腹两侧作痛,显然有“附件炎”,尚在发作之中。脉细数,舌苔微黄,舌质红,尖有刺,拟以清解败毒之剂。
蒲公英12g,紫地丁12g,败酱草12g,红藤12g,野菊花9g,蚤休12g,夏枯草12g,赤芍6g,川楝子6g,玄胡9g。七剂。
按:患者经净之后,带多而色黄,乃湿浊热毒乘虚侵入胞宫,下泄而成带下,其色黄,乃湿热之征。肝经湿毒壅滞,则少腹两侧作痛。脉数舌苔黄,质红有刺,说明湿毒炽盛。此症颇合西医所谓的“急性附件炎”。故唐老曰:“显然有‘附件炎’尚在发作之中。”治疗亟宜大剂清解败毒。方中蒲公英,紫地丁,野菊花系《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的主药,加入败酱草、纯藤、蚤休、赤芍,增强清热解毒,行瘀消肿的作用,控制炎症的发展;夏枯草、川楝子、玄胡则疏肝理气以止痛。经热瘀毒得清,肝气得畅,则带下腹痛自愈。
案四:瘀滞化热
陈××,38岁,1972年9月10日。
经讯将届,白带中杂有赭色,少腹两侧隐隐作痛,自觉按之有条索状物。每次经行,色黑成块并少腹胀痛。平时口渴味苦,脉细弦,舌苔薄而质红有瘀点。瘀滞化热,当去瘀清热,理气消滞。
当归9g,赤芍6g,生地9g,丹皮6g,丹参9g,蒲黄9g,五灵脂9g,山楂肉9g,玄胡6g,制香附6g。七剂。
按:患者经行前后,少腹胀痛且有条索状物,经血色黑成块,且舌质红有瘀点,无疑瘀阻气滞,积聚为患。日久化热,则口渴味苦;热迫瘀血妄行,则带下杂有赭色。脉细弦显系肝气郁结不畅,少腹自感胀痛。方用当归、丹参、蒲黄、五灵脂以活血行瘀;生地、赤芍、丹皮以凉血行血;玄胡、香附、山楂肉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唐老认为山楂能祛瘀生新,另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当此经讯将行之候,用之尤为当。
案一:脾虚不固
李××,39岁,1972年9月4日。
经行三日而净,经后白带甚多,色赤如赭,腰酸乏力,少腹左侧隐隐作痛。脉细弦,舌苔薄腻,质淡而胖,拟扶脾土而固束带脉。
党参9g,生白术6g,淮山药12g,芡实12g,碎米荠12g,椿根皮12g,乌贼骨12g,煅牡蛎18g,棕榈子12g,赤石脂12g,柴胡9g,制香附9g。七剂。
按:《妇科玉尺》曰:带下原因之一,“因气虚,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明·吴昆曰:“气陷下焦则白带,血陷下焦则赤带,必涩药止之。”本例经后气血两虚脾气下陷,带脉不固,是以带多而色赤如赭。舌质淡胖,乃气血虚之明证。方用参、术、山药,益气健脾;芡实、椿根皮、乌贼骨、煅牡蛎收涩止带;棕榈子、赤石脂涩敛止血;辅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止痛,柴胡兼有升阳作用。其中碎米荠能收涩止带,与白术、山药、芡实为伍,治脾虚带多有良效,唐老习用之。
案二:肝火经热
蒋××,30岁,1972年10月8日。
白带多而色黄,阴道内刺刺作痛。脉细数,舌苔薄黄腻,恐系阴道内有炎症。肝经湿热下法,治以泻肝经之火,而清下焦湿热。
龙胆草6g,木通6g,细生地9g,黑山栀6g,炒条芩6g,川柏6g,泽泻6g,车前子18g,赤芍6g,苦参9g。七剂。
按:《妇科玉尺》曰:带下之症,“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主之。本例带下色黄,阴道刺痛,脉细数,舌苔黄腻,显系肝经湿热下泄,故以龙胆泻肝汤的龙胆草、山栀、木通、黄芩、泽泻、车前子等泻肝经实火,泄下焦湿热为主,佐以黄柏、苦参清下燥湿,复以赤芍、生地,凉血清热,药简御繁,主次分明。西医所谓“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症状,以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而呈灰黄色,阴道有灼热疼痛感。唐老熟谙西医之说,故曰:“恐系阴道内有炎症。”方中苦参一药不仅能清热燥湿,且具有杀虫作用。
案三:热毒壅滞
张××,27岁,1972年9月9日。
周期尚准,经行三日而净,惟经后白带较多,色黄,少腹两侧作痛,显然有“附件炎”,尚在发作之中。脉细数,舌苔微黄,舌质红,尖有刺,拟以清解败毒之剂。
蒲公英12g,紫地丁12g,败酱草12g,红藤12g,野菊花9g,蚤休12g,夏枯草12g,赤芍6g,川楝子6g,玄胡9g。七剂。
按:患者经净之后,带多而色黄,乃湿浊热毒乘虚侵入胞宫,下泄而成带下,其色黄,乃湿热之征。肝经湿毒壅滞,则少腹两侧作痛。脉数舌苔黄,质红有刺,说明湿毒炽盛。此症颇合西医所谓的“急性附件炎”。故唐老曰:“显然有‘附件炎’尚在发作之中。”治疗亟宜大剂清解败毒。方中蒲公英,紫地丁,野菊花系《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的主药,加入败酱草、纯藤、蚤休、赤芍,增强清热解毒,行瘀消肿的作用,控制炎症的发展;夏枯草、川楝子、玄胡则疏肝理气以止痛。经热瘀毒得清,肝气得畅,则带下腹痛自愈。
案四:瘀滞化热
陈××,38岁,1972年9月10日。
经讯将届,白带中杂有赭色,少腹两侧隐隐作痛,自觉按之有条索状物。每次经行,色黑成块并少腹胀痛。平时口渴味苦,脉细弦,舌苔薄而质红有瘀点。瘀滞化热,当去瘀清热,理气消滞。
当归9g,赤芍6g,生地9g,丹皮6g,丹参9g,蒲黄9g,五灵脂9g,山楂肉9g,玄胡6g,制香附6g。七剂。
按:患者经行前后,少腹胀痛且有条索状物,经血色黑成块,且舌质红有瘀点,无疑瘀阻气滞,积聚为患。日久化热,则口渴味苦;热迫瘀血妄行,则带下杂有赭色。脉细弦显系肝气郁结不畅,少腹自感胀痛。方用当归、丹参、蒲黄、五灵脂以活血行瘀;生地、赤芍、丹皮以凉血行血;玄胡、香附、山楂肉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唐老认为山楂能祛瘀生新,另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当此经讯将行之候,用之尤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