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不实,已经调之
后来发现明代的医学大师杨继洲,在注解《标幽赋》中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著名论断,这句名言说明了经脉和穴位之间的关系,强调在治疗中把握经络整体走向,比精准定位穴位更为重要。
经脉直达脏腑,主管气血运行的方向,穴位只是经脉上的一个点,如果经脉的走向搞错了,穴位及其主治病症掌握的再正确,也不会达到治病的作用,所以,只有坚持经脉为主,穴位为辅的原则,才能保证经脉的准确性。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不再强记穴位及其作用,把精力放在研究病情以及探讨与之相关经络上面,从此,简化了治病的方法, 在治病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仅治疗心脏疾病,而且扩展到五脏六腑等疾病。
随着对经络的不断认识,在选用经络上又有一个新的发现。《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简单说,心脏做为大君主,它的器质是非常坚硬的,外邪不能侵入,所谓心脏病其实就是外邪停在心包作乱,而一旦病邪侵入心脏内部哪就是死亡。
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表面的组织,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络则是心脏所主宰的经脉。我们经常听说,肝癌、胃癌、胰腺癌````,但怎么没见心脏癌?其原因是心脏不受病。心主血脉,是人体的泵站,心主火,病邪睡血液流经心脏时,是飞蛾扑火,自找灭亡。
根据《内经》的要则,我把调整心脏的四条经络,简化为心包经、三焦经两条经络,这样即保证治疗效果,又保护心脏的健康,使方法更加便捷有效。
在调整经络时又发现,经脉的起始穴和终止穴,还有奇特作用。心包经的终止穴中冲穴,三焦经的起始穴关冲穴,更情有独衷,这两个穴,既有健身作用也有保健功效,这些年每晚睡前捏住这两个穴位,瞬时间即可进入梦乡。
熟知医理,是观察脏腑功能的重要条件,巧用治则,则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巧用治则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治则。
《内经》、《难经》、《中藏经》等等,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专著,为了提高疗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病情,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已经调之,此乃良医大法也”,这是常用的基本治则。
此文之意是说,虚就用补的方法,实就用泻的方法,寒就用温的方法,热就用凉的方法,不虚不实,以常规的方法来调解,这是良医的基本法则。
这些治则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别疾病虚实性质,而制定的大乘之法,如果能正确运用这些大法,在调整经络上,就能得心应手,即使是难症也能攻破。如果偏离这些大法,就无计可施。这些年我能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不断解疑释惑,攻破难症,与巧用治则是分不开的,不虚不实,已经调之,是调整经络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经脉分布在骨骼之间,内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是人体固有的,调整脏腑功能的工具,所以,我相信经络能治病,能治好我的病。
我自治疾病处在初始阶段,因不懂病情、不懂经络,不懂方法,对治病一窍不通,我想病在心脏,遵循“不虚不实,已经调之”的原则,调整通往心脏的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等四条经络,对心脏一定有好处,根据这个原则开始我自治之旅。
因为我认准经络能治病,所以我放弃吃药,对照经络图上的经脉,按照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互为表里的关系,一组一组的调整经络,才点按几个穴位,心区就发生变化,使我喜出望外,才懂得穴位这么的管用。于是天天坚持调整经络,使病症一天比一天好转,从中看到了古人的大智慧,也给我学习经络树立了信心。
经络可以治病,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找到一条不用药治病的好方法,看到治病有多种途径,依靠经络治病是个好方法。
自治初期,首先遇到的是如何捋顺经脉和穴位的关系。经络是一个为脏腑传输气血的载体,或者说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实施经络疗法有无疗效,必须要符合人体运行的规律,明确经脉和穴位的关系。
刚自治时,不仅要熟记经脉,更要熟记穴位,经脉好记,穴位就太难记了,常用穴365个,加上各种奇穴上千个,每个穴位的主治病症,要都记住就太麻烦了。
《内经》、《难经》、《中藏经》等等,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专著,为了提高疗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病情,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已经调之,此乃良医大法也”,这是常用的基本治则。
此文之意是说,虚就用补的方法,实就用泻的方法,寒就用温的方法,热就用凉的方法,不虚不实,以常规的方法来调解,这是良医的基本法则。
这些治则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别疾病虚实性质,而制定的大乘之法,如果能正确运用这些大法,在调整经络上,就能得心应手,即使是难症也能攻破。如果偏离这些大法,就无计可施。这些年我能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不断解疑释惑,攻破难症,与巧用治则是分不开的,不虚不实,已经调之,是调整经络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经脉分布在骨骼之间,内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是人体固有的,调整脏腑功能的工具,所以,我相信经络能治病,能治好我的病。
我自治疾病处在初始阶段,因不懂病情、不懂经络,不懂方法,对治病一窍不通,我想病在心脏,遵循“不虚不实,已经调之”的原则,调整通往心脏的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等四条经络,对心脏一定有好处,根据这个原则开始我自治之旅。
因为我认准经络能治病,所以我放弃吃药,对照经络图上的经脉,按照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互为表里的关系,一组一组的调整经络,才点按几个穴位,心区就发生变化,使我喜出望外,才懂得穴位这么的管用。于是天天坚持调整经络,使病症一天比一天好转,从中看到了古人的大智慧,也给我学习经络树立了信心。
经络可以治病,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找到一条不用药治病的好方法,看到治病有多种途径,依靠经络治病是个好方法。
自治初期,首先遇到的是如何捋顺经脉和穴位的关系。经络是一个为脏腑传输气血的载体,或者说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实施经络疗法有无疗效,必须要符合人体运行的规律,明确经脉和穴位的关系。
刚自治时,不仅要熟记经脉,更要熟记穴位,经脉好记,穴位就太难记了,常用穴365个,加上各种奇穴上千个,每个穴位的主治病症,要都记住就太麻烦了。
后来发现明代的医学大师杨继洲,在注解《标幽赋》中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著名论断,这句名言说明了经脉和穴位之间的关系,强调在治疗中把握经络整体走向,比精准定位穴位更为重要。
经脉直达脏腑,主管气血运行的方向,穴位只是经脉上的一个点,如果经脉的走向搞错了,穴位及其主治病症掌握的再正确,也不会达到治病的作用,所以,只有坚持经脉为主,穴位为辅的原则,才能保证经脉的准确性。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不再强记穴位及其作用,把精力放在研究病情以及探讨与之相关经络上面,从此,简化了治病的方法, 在治病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仅治疗心脏疾病,而且扩展到五脏六腑等疾病。
随着对经络的不断认识,在选用经络上又有一个新的发现。《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简单说,心脏做为大君主,它的器质是非常坚硬的,外邪不能侵入,所谓心脏病其实就是外邪停在心包作乱,而一旦病邪侵入心脏内部哪就是死亡。
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表面的组织,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络则是心脏所主宰的经脉。我们经常听说,肝癌、胃癌、胰腺癌````,但怎么没见心脏癌?其原因是心脏不受病。心主血脉,是人体的泵站,心主火,病邪睡血液流经心脏时,是飞蛾扑火,自找灭亡。
根据《内经》的要则,我把调整心脏的四条经络,简化为心包经、三焦经两条经络,这样即保证治疗效果,又保护心脏的健康,使方法更加便捷有效。
在调整经络时又发现,经脉的起始穴和终止穴,还有奇特作用。心包经的终止穴中冲穴,三焦经的起始穴关冲穴,更情有独衷,这两个穴,既有健身作用也有保健功效,这些年每晚睡前捏住这两个穴位,瞬时间即可进入梦乡。
根据“不虚不实,已经调之”的原则,我的脏腑无论出现何种病情,只要病情不重,只调整本经的阴阳两条经络,都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有一部分诊治心脏病的人,当他们了解调整经络的方法之后,心脏出现病情时,自己通过调整经络,也能使病情得到恢复。
这些年我患心脏病之所以不吃药,与调整心包经、三焦经的经络有关,使脏腑平和、阴阳平衡,体现“治未病”的理念。我虽然年过耄耋之年,身体出现的各种疼痛、炎症、肿痛,以及有时出现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老年病,采用调整经络的方法“维修”,均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些年我患心脏病之所以不吃药,与调整心包经、三焦经的经络有关,使脏腑平和、阴阳平衡,体现“治未病”的理念。我虽然年过耄耋之年,身体出现的各种疼痛、炎症、肿痛,以及有时出现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老年病,采用调整经络的方法“维修”,均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