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底气来自于哪里?(七)——百病之生

医路奇缘老程
中医版达人 · 最后编辑于 06-05 · IP 天津
688 浏览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医宗金鉴》说: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这首诗揭示了与疾病相关的三大问题!即:
其一,在外界环境因素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人体所罹患的疾病为何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形藏非一”决定的!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禀赋、秉性等内因的不同,即使遇到相同或相近的外因,其表现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其二,一旦解决了外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就能够在各自体质、禀赋、秉性的加持之下,正常地生活或工作。
其三,外在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在没有得到正确解决之前,是会持续持续存在的,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或者说:“疾病是有生命力的”!
因此有俗语说“养病如养虎,虎大能伤人”!又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因此“斩草要除根”。
易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三国志》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俗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都是一个意思,即问题往往由小事所引起。所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是也!
《灵枢•九宫八风》篇说:“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温兴韬先生在《步<伤寒论>之门》一书之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表邪缩于内”的医话,其文曰:
表证是中医特有的病理概念,在中医的诊疗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感冒类的疾病有表证,在很多内伤杂病中亦常常兼有表证。表里兼证在临床上比比皆是,故重视表证与表里兼证的辨别,对提高疗效极为重要。
……临床所见的各科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消化、内分泌科疾病,甚至骨科、妇科疾病,其中不少都是由表证失治、误治而成,这些疾病往往兼有表证。我(即温先生)每年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的颈椎病、高血压、胃病及诸多疑难杂病等不胜枚举。表证不除,治疗难以收效、造成疾病缠绵难愈;从表证入手,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有效地解除表证是治疗疾病、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1992年春,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因顽固性腹泻11年来诊。多年来大便婺溏,极度消瘦。问诊得知患者自幼患湿疹,下半身满是湿疹,然其湿疹在11年前突然消失,随后出现腹泻,历经中西医久治不效。
此刻,我(即温先生)突然想到,以前曾在《岳美中医案集》里见过一则慢性肾炎医案。患者也是以前患慢性湿疹,8年前湿疹突然消失,随后罹患肾炎,久治不愈。岳老认为是湿毒内陷,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化湿透表,患者很快痊愈。我(即温先生)仿效此法,用此方合茵陈五苓散加减,5剂获效,20剂而愈,此事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
此后,遇到很多急、慢性疾病,多从表证入手或兼顾表证,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患者头痛20余年,虽盛夏其头部亦不可吹风,而胸部以下则可以吹风,结合其舌脉,投以桂枝汤加味,半月而愈。
又如一患者泪囊炎多年,甚为痛苦,观其眼角多秽似热证,但其诉两脚恶风,往往盛夏喜穿棉鞋,投桂枝汤加味而愈。
再如,一患者发热恶寒,身痛,喘息,经检查有大量胸腔积液。管床的医师原来准备抽取其胸水,但因其寒战而罢,观其有恶风、汗出、心悸、颈僵等症,用桂枝加葛根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剂,病情逐日改善,随后复查胸水消失。
此事引起了这位患者所在科室的西医主任的震惊,连连惊呼:“水哪里去了?水哪里去了?”此事还改变了这位主任对中医的错误看法,以致这位主任从此变得比普通中医师还更痴迷中医学!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之中说:“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里提到的“见病知源”,与“六经为病尽伤寒”,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的很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