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十六)——整体观与系统观之下的中医疾病观和辨证论治的实质

医路奇缘老程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广泛存在的!若割裂人体内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只关注所谓“疾病”,而认为人体整体和其他部分的存在与“疾病”无关,这样的认识和作法是极其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众所周知,中医的整体观是及其广阔的,中医学是从大的时空角度或从大的背景方面来看待人体和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体自身!中医学的“系统观”也与西医学不同:西医是走形态学的路子,是解剖学兼具生理功能之下的系统观;而中医学的系统,则是建立在“六经”之下的系统!二者的区别是本质性的!以西医学的消化系统为例,包括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直肠和肛门;对于同样的结构,中医学则分为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等多个经络系统所管辖!而仅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例,除了其与足阳明胃经同属阳明经外,还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如果说前者是“叔伯兄弟”关系,则后者更像是“夫妻”关系!而且手阳明大肠经还与其他的经络系统之间有着更为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这就不仅仅局限于“结构和生理”的范畴了!而是把整体与系统观落到了实处,也把整体之下各个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出来了!这正是中医学的伟大之处!
中医学之所以强调必须“辨证”,就是要把患者的疾病问题,放到整体之上、六经系统之中来认识,并从中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就事论事”地仅对疾病进行简单地处理,以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损害!
下面是鄙人不揣浅陋,自制的一副“辨证论治”的示意图:(见封叶)。
可见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是:根据患者的“脉证”,从整体和六经的角度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从“形而上”的角度,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确立其“证”;然后再根据所得之“证”确定论治的方法和具体的措施,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而不是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潭之中,走不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道德经》指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大概就是中医屡屡被诟病的原因之所在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机械唯物的、僵化的思维都不可能真正对一个事物有彻底了解和认识的可能!之所以说“中医治本”,就是中医对任何疾病都从整体观和系统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着手,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之所在!这就是“中医之道”!
所以,不但“辨证”为中医之所独有,而且中医之所谓“病”,也是“病随经走”,只有六经之病。
所以中医“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施治”,而“施治”的要点则是必须要通过“协调整体,以改善局部”(山西刘绍武教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