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nzc1962 感谢大佬上传电子文件
中医基本知识讲座——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第一讲 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祖国医药学就是这一宝贵遗产中的一部分。早在几千年前,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医药知识了。例如,现代广泛应用的针法、灸法等等,就是从“砭石”发展而来的。“砭石”就是用锋利的石片切开排脓或刺激某一局部来解除病痛的一种古代医疗工具。又如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通过“尝百草”,掌握了不少药物的性能,积累了以药物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了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可见祖国医药学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在大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公元前七七O年到二二一年)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从古代实践中累积下来的医药学知识,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就初步形成了。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中医理论书籍《内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
祖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界和疾病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并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对祖国医学理论的理解,而且对掌握中西医两套不同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理论的特点,最基本的有下述二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
什么是祖国医学中的整体观念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人体是由内在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筋、骨、肌肉以及眼、鼻、口、舌、耳等外在器官组成的。这些组织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从而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体的内在联系表现在生理方面,即某一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脏腑密切联系着的。例如脏与脏的关系,心有主持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这一功能,叫做“心主血脉”。但心在维持这一功能时,还必须有肺气的参与。
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表现在病理方面,即一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失常时,可以影响其他脏腑。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要从二个或几个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以肝炎的例子来说,不仅可以影响胃而见到厌油、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等胃的症状;而且也常可以影响脾,见到腹胀、排气多、便溏或便干等脾功能失常的症状。
人体的整体活动,不仅表现在脏腑之间,还表现在脏腑与五体(筋、骨、肌肉、皮毛、血脉)、五官(眼、鼻、口、舌、耳)之间的联系。例如,“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等。因此,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常,就可以反映到五体、五官方面来。临床诊治疾病时,除了通过五体、五官的变化了解内在脏腑功能的情况外,对于五体、五官的病变,也常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治疗。例如,肝与筋、目的关系,在生理上,筋必须依赖肝血的营养,只有在肝血充分的情况下,筋才能发挥它联络关节、主司运动的正常功能;在病理上,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关节活动失常,甚或抽风等病变,常是由于肝血不足、不能营养筋所致。因此,抽风等筋的病变,就叫“肝风”,治疗也从肝治。另外,目病也多从肝治。如暴发火眼,用清肝散风热的方法;视力减退、夜盲等,常用补肝养血的方法来治疗等等。
人体脏器组织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经络的功能来实现的。由于经络的内通脏腑,外络肢节,使气血得以交通,因而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功能活动的五个联系系统: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血脉,开窍于舌;
肺与大肠相表里,主皮毛,开窍于鼻;
脾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开窍于口;
肝与胆相表里,主筋,开窍于目;
肾与膀胱相表里,主骨,开窍于耳。
由于五脏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五脏分别与六腑、五体、五官之间的联系,从而人体就形成了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着的整体。为此,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就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来理解、探讨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规律。在诊治疾病时,也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妥善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既要看到局部,又要看到整体,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取得治疗的主动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除了空气与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外,比较明显的是自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影响。自然界一年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人体受它的影响,随之发生生理的调节功能来适应。例如,天气暑热,人体的汗孔开张,以出汗、散热来适应;天气寒冷,人体为了保温,就以汗孔闭密、少汗、多尿来适应。又如,四时脉象春夏较大,秋冬较小,这也是机体受四时气候的影响在气血方面所起的适应性反映。正因为人体必须适应气候变化而适时地调节,所以气候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生疾病。气候成为致病因素,一般不外两种情况:
1.气候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限度。
2.人体调节功能不够健全,不能随气候变化及时作出适应性调节。
由于气候变化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因而就常发生一些季节多发病和时令流行病。如春多温病,夏多暑病,秋多痢疾,冬多咳喘等等。
地区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影响人体。例如热带的人,一般发育较寒带的人要早些;江南一带气候潮湿,北方一带就较干燥,人们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就不会感到不适。但如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就会感到不舒适,甚至发生不欲饮食、呕吐、泄泻等所谓“水土不和”等情况。但由于机体的适应性调节能力,住了一定时期后,不适现象就消失了。
人体固然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发病,但人也有能动地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这方面古代医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内经》里就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记载。虚邪贼风,就是指能致病的不正常气候,要求人们主动地避开它;又如汉代华陀所创造的“五禽之戏”,用加强锻炼身体的方法,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此外,如十一世纪的“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等,都说明人有能动地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不应被动地做自然的奴隶,而应作自然的主人。
祖国医学这种人与自然的朴素认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效地防治疾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当注意观察和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并掌握它的规律,做好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二、辨证论治
“辨”是辨别的意思,“证”是证候,辨别不同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就叫“辨证论治”。什么叫“证候”呢?
疾病是人体抗病能力与病邪斗争的表现。抗病能力称为“正气”,简称“正”;病邪称为“邪气”,简称“邪”。所以,疾病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邪斗争是疾病的根本矛盾。在正邪斗争过程中,必然有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正邪强弱等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随着正邪斗争的发展,又不断地在变化。因此,证候就是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反映,包括了病因、病位、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的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由此可见,证候和症状的概念是不同的。症状,仅是疾病反映出来的个别的、表面的外在现象,而证候是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正邪斗争强弱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一组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咳嗽,这都是一个个症状,这些内在联系的症状综合起来,就叫“表寒证”。表寒证就是一个证候,它既反映了病因是寒邪,病位在肌表,性质属寒,正邪势均力敌,斗争剧烈;同时,还提示了治疗的方法,应当用辛温药物来解散表邪,所谓“辛温解表法”。
“论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证候是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理概括,所以同一疾病,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例如,同一肝炎,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有“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和“肝经湿热”等不同的证候。根据同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就叫“同病异治”。反之,不同的疾病,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如慢性肾炎和心力衰竭时可以出现相同的阳虚水肿证候。如果是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就用同一方法来治疗,这就叫“异病同治”。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疗法”,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点和解决事物不同阶段找出主要矛盾的方法。
必须指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它还不能完全说明人体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等内在关系和规律。因此,无论在诊断疾病和预防疾病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以现代科学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把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祖国医学结合起来,在临床上把祖国医学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反复实践,总结经验,为创造我国的新医药学而努力奋斗。
附件
-
20 KB 查看: 8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