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赤脚医生杂志1976年-1978年——中医基本知识讲座_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zy87596

惊鸿一瞥
杏叶会员
注册
2022/04/01
帖子
12
获得点赞
3
声望
3
年龄
26
所在地
广西

@zmnzc1962 感谢大佬上传电子文件​


中医基本知识讲座——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第一讲 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祖国医药学就是这一宝贵遗产中的一部分。早在几千年前,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医药知识了。例如,现代广泛应用的针法、灸法等等,就是从“砭石”发展而来的。“砭石”就是用锋利的石片切开排脓或刺激某一局部来解除病痛的一种古代医疗工具。又如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通过“尝百草”,掌握了不少药物的性能,积累了以药物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了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可见祖国医药学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在大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起来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公元前七七O年到二二一年)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从古代实践中累积下来的医药学知识,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就初步形成了。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中医理论书籍《内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

祖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界和疾病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并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对祖国医学理论的理解,而且对掌握中西医两套不同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理论的特点,最基本的有下述二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

什么是祖国医学中的整体观念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人体是由内在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筋、骨、肌肉以及眼、鼻、口、舌、耳等外在器官组成的。这些组织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从而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人体的内在联系表现在生理方面,即某一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脏腑密切联系着的。例如脏与脏的关系,心有主持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这一功能,叫做“心主血脉”。但心在维持这一功能时,还必须有肺气的参与。

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表现在病理方面,即一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失常时,可以影响其他脏腑。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要从二个或几个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以肝炎的例子来说,不仅可以影响胃而见到厌油、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等胃的症状;而且也常可以影响脾,见到腹胀、排气多、便溏或便干等脾功能失常的症状。

人体的整体活动,不仅表现在脏腑之间,还表现在脏腑与五体(筋、骨、肌肉、皮毛、血脉)、五官(眼、鼻、口、舌、耳)之间的联系。例如,“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等。因此,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常,就可以反映到五体、五官方面来。临床诊治疾病时,除了通过五体、五官的变化了解内在脏腑功能的情况外,对于五体、五官的病变,也常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治疗。例如,肝与筋、目的关系,在生理上,筋必须依赖肝血的营养,只有在肝血充分的情况下,筋才能发挥它联络关节、主司运动的正常功能;在病理上,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关节活动失常,甚或抽风等病变,常是由于肝血不足、不能营养筋所致。因此,抽风等筋的病变,就叫“肝风”,治疗也从肝治。另外,目病也多从肝治。如暴发火眼,用清肝散风热的方法;视力减退、夜盲等,常用补肝养血的方法来治疗等等。



人体脏器组织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经络的功能来实现的。由于经络的内通脏腑,外络肢节,使气血得以交通,因而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功能活动的五个联系系统: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血脉,开窍于舌;

肺与大肠相表里,主皮毛,开窍于鼻;

脾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开窍于口;

肝与胆相表里,主筋,开窍于目;

肾与膀胱相表里,主骨,开窍于耳。

由于五脏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五脏分别与六腑、五体、五官之间的联系,从而人体就形成了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着的整体。为此,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就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来理解、探讨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规律。在诊治疾病时,也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妥善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既要看到局部,又要看到整体,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取得治疗的主动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除了空气与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外,比较明显的是自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自然界一年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人体受它的影响,随之发生生理的调节功能来适应。例如,天气暑热,人体的汗孔开张,以出汗、散热来适应;天气寒冷,人体为了保温,就以汗孔闭密、少汗、多尿来适应。又如,四时脉象春夏较大,秋冬较小,这也是机体受四时气候的影响在气血方面所起的适应性反映。正因为人体必须适应气候变化而适时地调节,所以气候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生疾病。气候成为致病因素,一般不外两种情况:

1.气候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限度。

2.人体调节功能不够健全,不能随气候变化及时作出适应性调节。

由于气候变化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因而就常发生一些季节多发病和时令流行病。如春多温病,夏多暑病,秋多痢疾,冬多咳喘等等。

地区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影响人体。例如热带的人,一般发育较寒带的人要早些;江南一带气候潮湿,北方一带就较干燥,人们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就不会感到不适。但如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就会感到不舒适,甚至发生不欲饮食、呕吐、泄泻等所谓“水土不和”等情况。但由于机体的适应性调节能力,住了一定时期后,不适现象就消失了。

人体固然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发病,但人也有能动地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这方面古代医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内经》里就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记载。虚邪贼风,就是指能致病的不正常气候,要求人们主动地避开它;又如汉代华陀所创造的“五禽之戏”,用加强锻炼身体的方法,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此外,如十一世纪的“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等,都说明人有能动地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不应被动地做自然的奴隶,而应作自然的主人。

祖国医学这种人与自然的朴素认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效地防治疾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当注意观察和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并掌握它的规律,做好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二、辨证论治​

“辨”是辨别的意思,“证”是证候,辨别不同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就叫“辨证论治”。



什么叫“证候”呢?

疾病是人体抗病能力与病邪斗争的表现。抗病能力称为“正气”,简称“正”;病邪称为“邪气”,简称“邪”。所以,疾病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邪斗争是疾病的根本矛盾。在正邪斗争过程中,必然有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正邪强弱等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随着正邪斗争的发展,又不断地在变化。因此,证候就是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反映,包括了病因、病位、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的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由此可见,证候和症状的概念是不同的。症状,仅是疾病反映出来的个别的、表面的外在现象,而证候是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正邪斗争强弱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一组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咳嗽,这都是一个个症状,这些内在联系的症状综合起来,就叫“表寒证”。表寒证就是一个证候,它既反映了病因是寒邪,病位在肌表,性质属寒,正邪势均力敌,斗争剧烈;同时,还提示了治疗的方法,应当用辛温药物来解散表邪,所谓“辛温解表法”。

“论治”,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证候是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理概括,所以同一疾病,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例如,同一肝炎,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有“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和“肝经湿热”等不同的证候。根据同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就叫“同病异治”。反之,不同的疾病,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如慢性肾炎和心力衰竭时可以出现相同的阳虚水肿证候。如果是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就用同一方法来治疗,这就叫“异病同治”。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疗法”,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点和解决事物不同阶段找出主要矛盾的方法。

必须指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它还不能完全说明人体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等内在关系和规律。因此,无论在诊断疾病和预防疾病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以现代科学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把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祖国医学结合起来,在临床上把祖国医学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反复实践,总结经验,为创造我国的新医药学而努力奋斗。
 

附件

最后编辑:

第二讲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它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阴阳学说的内容,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必要课题。

一、什么叫阴阳

阴阳是事物统一体内矛盾两方面的概括,是古代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各种现象长期观察而逐步认识和总结出来的。例如,日出则月没,月出则日没,日月更替为一天;寒往则暑来,暑去则寒至,寒暑往复为一年。由此推演,进而认识到自然界任何事物都具有相互对立的两方面,这相互对立两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是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于是就把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用阴和阳来进行概括,进一步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成为阴阳学说,以此来解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为什么说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呢?可以从《内经》中的一段原文说明: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道”即规律;“纲纪”即纲领;“父母”指根本,因一切事物由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而发生、变化,故比为父母;“生”指事物的新生;“杀”即事物的消亡。原文指出:

1.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事物的新生与消亡的变化,其根本就在于事物内部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2.阴阳并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概括了事物内部矛盾对立两方的属性,它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

事物的对立两方,究竟以哪一方为阳,又以哪一方为阴呢?

凡是活动的、有力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亢进的都属阳;与它相反的、对立的一面,沉静的、柔弱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衰减的都属阴。例如水与火,水性寒而下走为阴,火性热而上炎则为阳;天与地,天在上为阳,地在下则为阴。因此,阴阳两个方面,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没有阴阳,就不成其为事物。

阴阳学说,虽然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用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但是,后来也被一些唯心论者如邹衍、董仲舒之流,利用它作为宣扬封建迷信、天命论等唯心主义的工具,掩盖了阴阳学说的本来面目。因此,医学中阴阳和用作修身养性、算命打卦、阴阳风水、推问吉凶等中的阴阳,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互为消长和相互转化等四个方面。

(一)相互对立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阴和阳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着的。相互制约是说对立着的任何一方,都对另一方起着制约的作用。例如,春夏季气候温热,就是炎热的阳气制约了寒冷的阴气,阳气盛的原故。反之,秋冬气候寒凉,就是寒冷的阴气制约了炎热的阳气,阴气盛的结果。所以,事物的阴阳两方面,只有维持着相互制约的不断运动,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斗争的过程,没有斗争,就不可能发生制约作用。但由于阴阳学说的朴素性,对矛盾双方斗争的绝对性是认识不足的。如《内经》中所说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就有偏面强调阴阳协调,绝对平衡的意思。

阴阳的相互对立,并不排除阴和阳的任何一方的可分性,所以在任何事物中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还可以再分阴阳。如白天为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黑夜为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则为阴中之阳,《内经》所说的“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就是这个意思。

(二)相互依存

事物的阴阳两方,既然是相互制约着的,所以也必然是相互依存着的。所谓相互依存,就是阴阳的任何一方,必须依赖其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果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必然消亡。例如,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没有生,就无所谓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学说里就叫做“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后人又叫做“阴阳互根”。如果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破坏,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势必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则一切都处于静止消灭。

(三)互为消长

互为消长,就是指阴阳之间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过程,也就是说阴阳两方,总是在此长彼消,彼长此消的运动着。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消长关系表现为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促进了事物的正常发展。

**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寒热变化,也就是自然界阴阳气规律性的消长变化过程,自春至夏,为阳长阴消,所以气候由冬季的寒冷,逐渐由温而热;自秋至冬,为阴长阳消,所以气候由夏季的炎热,逐渐由凉而寒。

(四)相互转化

阴阳两方,在对立消长变化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阳可以转化为阴,阴也可以转化为阳,如上述气候的寒热转化,实际上也就是阴阳转化的现象。事物的运动变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含有矛盾转化的意义。但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着的双方是不会转化的。而阴阳学说对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强调是不够明显的,这也是阴阳学说限于历史条件所存在的另一个不足之处。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

祖国医学在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过程中,是受着阴阳学说的影响的。所以,阴阳学说贯串在祖国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借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并指出诊断、治疗的一些规律,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来说明呢?从下列几方面简略介绍。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着许多矛盾的统一体,为了便于说明这许多矛盾的斗争变化,就将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根据其属性,分别归属于阴阳。例如,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又如以脏腑来分,则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又分阴阳,即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再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

这样将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分别归属于阴阳后,就便于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现象。如以人体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关系为例来说,营养物质属阴,又叫阴精;功能活动属阳,是阳气的体现,所以,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阴精与阳气,是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生理活动中又是互为消长的。因为功能活动是以营养物质为基础的,或者说阳气是以阴精为物质基础的,没有阴精,就不能产生阳气;反过来说,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在体内新陈代谢的动力,也就是说,没有阳气的作用,阴精就不能产生和代谢。因而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阴精与阳气这一对矛盾着的阴阳两方面,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着的。

然而,在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关系中,营养物质(阴)的吸收、储存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而功能活动的产生,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阴精与阳气,又是互为消长的。这种阴阳互为消长,只能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即所谓动态平衡的状态下,才是生理活动的正常现象。《内经》上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而言的。如果,这种阴阳消长关系,超出了生理的限度,出现了一方太过,导致另一方不足,或一方不足,引起另一方太过,这就是病理现象,严重的可以发展到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阴精与阳气两者之间的关系分离,或一方面的竭绝,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这种情况,用阴阳学说来概括,就叫“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病理变化,即认为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某一方偏盛或偏衰的结果。例如临床所见的受寒饮冷而出现的怕冷喜热,腹痛腹泻,就是阴寒之邪,伤人胃肠阳气后,阴偏盛的结果;又如中暑热而见口渴饮冷,小便短少,就是阳热之邪,伤人阴液后,阳偏盛所出现的症状。这两种疾病的发生,用阴阳学说来说,前者叫“阴盛则阳病”,后者叫“阳盛则阴病”。

在中医理论里,还用“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阴阳盛衰来概括说明疾病的寒、热、虚、实的病理。

1.阳盛则热:以急性热病为例,热属阳,热病发烧,就是阳气偏盛的病理反映,即“阳盛则热”。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另一方阴的偏衰,所以,急性热病在阳盛发热的同时,会见到口渴、小便短少、甚至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偏衰的症状。但是,这些阴衰水液不足的症状,是由于阳盛所引起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阳盛,因而治疗就应当用苦寒的药物来泻其阳热,这种治疗法则,叫做“热者寒之”。正因为这种病是由于阳盛而引起阴的不足,所以,又叫做“阳盛则阴病”。

2.阳虚则寒:如慢性肾炎,在它的病程中,有时会出现形寒肢冷、浮肿等症状。这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阴气偏盛所出现的寒的症状。这种寒是“阳虚则寒”,所以一般称谓“虚寒”。由于这种寒是阳虚所引起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阳虚,因而治疗就应当用甘温药来温阳祛寒,这种治疗法则,叫做“虚则补之”。正因为病的现象是寒(阴)证,而治疗的法则是温阳,所以,又叫“阴病治阳”。

3.阴盛则寒:如上述受寒饮冷,怕冷喜热,腹痛腹泻的病例,就是“阴盛则寒”的例子。寒属阴,怕冷喜热,是阴气偏盛的病理反映。由于阴的一方偏盛,会导致另一方阳的偏衰,所以在见到怕冷喜热的同时,会见到腹痛腹泻等阴盛伤阳、脾胃阳气不足的症状。但是,这种阳气不足的症状,是由于阴盛所引起的,因而治疗就应当用辛热的药物来温散阴寒,这种治疗的法则,叫做“寒者热之”。正因为是由于阴盛而引起的阳不足,所以,又叫“阴盛则阳病”。

4.阴虚则热:如肺结核所见的低烧盗汗,咽干心烦,颧红等症状,就是因为阴气不足,导致阳气偏盛所出现的热的症状。这种热是“阴虚则热”,所以一般称谓“虚热”。由于这种

热是阴虚所引起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阴虚,因而治疗就应当用甘寒的药物来养阴清热,这种治疗法则,也属于“虚则补之”。正因为病的现象是热(阳)证,而治疗的法则是养阴,所以,又叫“阳病治阴”。

上述阳盛伤阴,阳衰则阴盛,阴盛伤阳,阴衰则阳盛,就是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临床治疗,必须找出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复归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必须注意,“阳盛则热”和“阴虚则热”都表现的是热象,但前者为实热,后者为虚热,疾病的本质不同,治法一用攻,一用补,不能混淆。“阴盛则寒”和“阳虚则寒”都表现的是寒象,但前者为实寒,后者为虚寒,疾病的本质不同,治法一攻一补,不能混淆。在治疗法则中,实热、实寒,所用的苦寒泻热、辛热散寒等,都属攻法,也就是“实则攻之”的治疗法则。

还必须说明,在病理变化中,由于阴阳的相互关系紊乱,既能出现阴阳俱虚(如气血两亏),也能出现一方面偏盛偏衰而不影响另一方面的情况,这是因为阴阳已失其正常状态的原故。因此,在临床上,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疾病是千变万化的,因而上述寒、热、虚、实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可以化热,热也可以化寒,实可以转虚,虚也可以转实,这也是用阴阳的相互转化来说明的。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就是指此而言的。

关于阴阳学说应用于诊断、治疗,将在以后有关各讲中介绍,这里从略。

总之,阴阳学说,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所限制,它还不是科学的唯物辩证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因此,我们必须以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阴阳学说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不断地整理和提高。

附:五行学说

原始的五行叫做“五材”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用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并认为这五种物质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对世界万物的概括的认识。这种认识否定了当时“天命论”的上帝主宰世界的神权迷信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以后,又在这五种抽象概念的基础上,演化出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及五行太过、不及所产生的相乘(加倍的相克)、相侮(反克)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把自然界四季的春、夏(加一长夏)、秋、冬气候变化的风、暑、湿、燥、寒以及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和人体的五脏等等,分别归属于五行,并运用五行的生、克、乘、每来说明和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之间的 相互联系,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

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把人体的五脏、药物的性味等归属于五行。例如以肝配木,以心配火,以脾配土,以肺配金,以肾配水等。同时,还以五行的生、克、乘、侮的规律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用五行来解释五脏的生理、病理是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五脏之间的复杂的联系,固定为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机械公式,因此不能完全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情况。目前,关于五脏之间的联系,已被发展了的脏腑学说所代替。

五行学说形成以后,曾被儒家、道家所利用。例如把历代王朝的兴亡,说成是五行相克的轮替,用作宣扬封建迷信的工具,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总之,五行学说,用五种物质元素来解释万物的起源,并用五种物质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可以看出它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例如,五行的固定顺序相生,挨次相克,周而复始,循环无端,这是没有发展、没有新的飞跃的机械循环论,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是形而上学的。
 

第三讲 辨 证 纲 要

辨证纲要,即一般所说的“八纲”。“纲要”,即纲领的意思。祖国医学,根据致病因素,以及疾病发生后的发展规律不同,总结出了好几种辨证方法,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等。虽然,这些辨证方法,各有其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疾病,但都有它们的共性。由于这些共性,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因而就叫它“辨证纲要”或“辨证纲领”。又因为这些纲要共有八个概念,所以,通俗又叫“八纲”。

一、什么叫八纲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八个概念,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纲领。表证和里证,是指疾病发生所在的部位,在表或在里;寒证和热证,是指疾病的性质,是热证还是寒证;虚证和实证,是指疾病正邪斗争的情况,邪气盛的是实证,正气虚的为虚证;阴证和阳证,是表、里、寒、热、虚、实六个证候属性的概括,即表、热、实属阳证,里、寒、虚属阴证。一切证候,用阴阳来概括,就不外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别,因此,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任何疾病,不管其变化是怎样的复杂,它所表现的证候也尽管是各式各样,但都有病位、性质、正邪斗争盛衰等共性问题,所以,基本上都可用八纲来概括,进行辨证。

但是,用八纲来辨证,只能揭示病位、性质、正邪斗争的盛衰等共性,还不能说明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所以在临床辨证时,除了首先辨清八纲、抓住证候的纲领外,还必须进一步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分析出具体证候,从而明确诊断,作出正确的治疗措施。例如,寒证,有寒在肺,寒在胃等脏腑的不同,只有结合脏腑辨证,才能进一步辨别出是肺寒证还是胃寒证等具体证候。

二、八纲辩证及其运用

(一)表里

1.什么叫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的病位和病势轻重的两个纲领,同时,它还标志着病邪侵袭的途径和疾病的类别。

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表的属表证,病在脏腑的属里证。从外感病(外邪由皮毛侵犯人体所致的疾病)来说,病在表的病邪浅,病势轻;病在里的病邪已深入,病势较重,这是因为外感病的病邪是从体表入侵,逐步向里发展的原故。

2.表证:

表证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情况: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从皮毛口鼻入侵,病位在肌表和肺(因肺主皮毛)。例如上感。

(2)病邪由里出表。例如小儿麻疹,痧毒内陷时,疹子一出即没,经治疗后,痧毒复透出于表,疹子再现,这是病情好转,内陷的痧毒,重新出表的表现。

一般的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它是外感病初期的证候。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病位浅,病程不长。发展的趋势是,邪外出则愈,入里则转为里证、病邪深入,病势转重。

表证的主证: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常并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特点是恶寒常与发热同时并见,所以有“有一分寒热,即有一分表证”的说法。

3.里证:

里证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情况:

(1)表证不解,内传入里,侵犯经脉、脏腑而成。如大叶性肺炎,常先见恶寒、发热的表证,后则但热不寒、喘咳、胸痛、咳铁锈色痰等里证。

(2)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发病,一般叫“直中”,即外邪直接侵犯内脏的意思。如过吃生冷食物、或腹部受凉,以致寒邪内伤肠胃,出现腹痛、泄泻等症状的里寒证。

(3)精神、疲劳、饮食等因素直接影响脏腑气血,使其功能紊乱,阴阳失调所发生的内伤病,开始即见里证。如思虑过度引起的神经衰弱。

表邪入里的里证,是病情进一步发展,所以较表证为重。内伤病的里证,一般初起都较轻。里证的特点是发病缓、病程长,这都是与表证相对而言的。无论是外感病或内伤病,凡属里证,经治疗后,病邪多从里解,临床上除个别疾病外,由里再出表的较为少见。

因里证病在脏腑,具体内容在脏腑辨证中介绍。

4.表里证候的鉴别:

表里证候的鉴别,主要在于寒热、脉象、舌苔等方面,可见下表:

症状
证候
鉴别
寒热
脉象
舌苔
表 证​
恶寒、发热,同时并见​
浮​
一般薄白​
里 证​
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
不浮​
因具体证候而不同​



(二)寒热

1.什么叫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反映,即所谓“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一般来说,寒证是感受寒邪,或其他原因,引起人体功能活动衰减(阳虚)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感受热邪,或其他原因,引起人体功能亢奋(阳盛)的病理反映。

2.寒证:

寒证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情况:

(1)感受寒邪,伤人阳气而阴偏盛,“阴盛则寒”。如上述多食生冷的腹痛、泄泻,就是里寒证。

(2)阳气不足,阳不足则阴偏盛,“阳虚则,寒”。如慢性胃肠炎,常可见到四肢怕冷、腹痛喜暖、泄泻、这就是脾阳不足的阳虚里寒证。

寒证的一般主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由,手足发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等。上述这些症状,是寒证的一般常见症状,分别见于各种寒性证候中。

3.热证:

热证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情况:

(1)感受六淫外邪,郁久不解,皆能生热化火而为热证,即所谓“六气化火”。如流感所见到的高热大汗、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

(2)精神因素,气郁血滞,郁而化热化火,即所谓“五志化火”。如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出现急躁易怒、胸胁胀痛、面红目赤等所谓“肝火上炎”。

(3)阴精不足,阴不制阳,阴虚阳盛,即所谓“阴虚则热”。如肺结核出现的低烧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脉细数,就是肺阴不足的阴虚而热。至于阴虚生热,仅是虚性亢奋,又称“虚热”或“虚火”,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热证的主证:发热喜凉,口干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上面这些症状,是指的“阳盛则热”证。至于“阴虚则热”的虚热,属阴虚证,在阴虚证中再讲。

4.寒热证候的鉴别,见下表:

症状
证候
鉴别
寒 热
口 渴
面 色
四 肢
二 便(大、小便)
舌 苔
脉象
寒 证​
恶寒喜热​
不 渴​
白​
冷​
小便清长,
大便溏​
舌淡苔白​
迟​
热 证​
恶热喜冷​
口 渴​
红​
热​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
数​

(三)虚实

1.什么叫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主要是指正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不足,功能活动衰退或虚性亢奋所表现的证候;实证,主要是指邪气有余,正邪斗争剧烈所表现的证候。此外,痰、水、瘀血等有形之邪停留体内,也属实证的范畴。

2.虚证:

虚证的形成,除先天不足之外,后天形成的,常见有下列四种情况:

(1)外感病邪气过盛,耗伤正气。多见于急性热病发展过程中,或病后恢复期。

(2)失治、误治、或久病,耗伤正气。多见于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3)年老体衰,或生育过多,或营养不良。

(4)劳伤,房劳过度,产后失调,各种原因的失血过多。

一般来说,外感病的虚证,病程较短,如治疗不当,每多引起亡阴、亡阳,预后较差;内伤病的虚证,多属慢性疾患,病程拖延较长,时好时坏。

虚证的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后面再介绍。

3.实证:

实证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情况:

(1)外邪侵袭,邪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一般外感病,只要正气不衰的,都属实证。

(2)精神因素,饮食不节。如情志抑郁所引起的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的肝郁气滞证;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呕吐酸臭等的伤食证。

(3)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停留体内。

外邪侵袭、精神因素、饮食不节所形成的实证,发病多急,如果邪气过盛,或治疗不当,病延过久,每多耗伤正气,转变为虚证。痰饮、水湿、瘀血等,如果是由于脏腑功能衰弱所引起的,多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实证的临床表现,由于病邪不同,病邪所在的脏腑不同,所以证候也多种多样,分别在以后各讲中介绍。

(四)阴阳

1.什么叫阴证、阳证?

阴证和阳证,是表、里、寒、热、虚、实六纲的总纲。凡表、热、实证都属阳证;里、寒、虚证都属阴证。

临床上,表、里、寒、热、虚、实证往往是错杂出现的,如果用阴证和阳证来概括,就会出现阴阳中又有阴阳的情况。凡是表证都属阳证,里证中的热、实证属阳证,而虚、寒证则属阴证。为了便于理解,列表如下:

74f3d4b438d0976a.jpg
b3a01f8dd8060300.jpg


阴阳除了在八纲中作为总纲外,在生理上又概括了营养物质和功能活动两方面,因此,如果营养物质或功能活动不足,就可以出现阴虚证和阳虚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如果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亡阴证和亡阳证。

2.阴虚证和阳虚证:

(1)阴虚证:阴虚证是津液、精、血等物质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主证:形体消瘦,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腰腿酸软,脉细苔净等。由于阴阳是互为消长的,所以阴不足还可以出现阳亢的症状。如五心(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潮热(定时低烧)、盗汗(睡着了出汗)、咽干颧红、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症状。这些热的症状,又叫做“虚热”。临床所见的肺结核病,常表现有这些症状。

(2)阳虚证:阳虚证是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它是以气虚证候为基础的。因此,它的临床主证也有二个方面:

一是气虚证,如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倦怠自汗(白天汗不自觉地向外流)、舌质淡、脉微弱无力等。

一是“阳虚则寒”的寒性症状,如畏寒肢冷、跪卧嗜睡、口淡不渴、面白舌淡、尿清便溏等。临床上对阴虚证、阳虚证还要进一步辨别在哪一脏腑的虚证。具体证候于脏腑 辨证中介绍。

3.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证是疾病的危重证候,大都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或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 出现,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中医又称之谓“虚脱”。

(1)亡阴证:亡阴证是阴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其突出的表现是突然大汗、脉细数无力。因为是阴虚而热的阴液外亡,所以汗出热而粘,同时并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等虚热症状。

(2)亡阳证:亡阳证常 继发于阳虚 证之后,其突出的症状也是大汗,但脉微细欲绝。因为是阳虚则寒的阳气外亡,所以汗多清稀而凉,同时并见畏寒踏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等阴寒症状。

因为阴阳是相互依存的,阴衰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消亡则阴无以生化而枯竭。所以亡阴与亡阳,总是相继出现,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

(待续)​
 
最后编辑:

第三讲 辨证纲要(续)


三、八纲的相互关系

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证候,往往不是单一的,而常是相互错杂出现,并且又是不断地在变化着的,因此,八纲证候之间常表现为下列四种情况。

(一)相互联系

联系,是指表、里、寒、热、虚、实证候错杂在一起。

1.表里寒热: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的不同:

(1)表寒证:表寒证是风寒之邪侵犯体表所出现的证候。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如上感、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2)表热证:表热证是风热之邪侵犯体表所出现的证候,也可见于表寒证寒邪化热尚未入里的阶段。常见于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或微恶风寒,口微渴,多有汗,舌边尖红,脉浮数。

(3)里寒证:里寒证,有实寒、虚寒的不同。实寒证多由寒邪直中内脏、或过食生冷所引起,虚寒证即人体功能活动衰减的“阳虚则寒”证。

主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不渴,喜热饮,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微弱。

(4)里热证:里热证也有实热、虚热的不同。里实热证多由外邪化热入里、或热邪入侵内脏、或功能活动亢奋所致。

主证:面红身热,口燥渴,喜饮凉水,烦躁多言,尿黄赤,大便干或秘结不通,舌红苔黄,脉洪数。

里虚热证,就是前面所讲的“阴虚则热”证。

这里讲的里寒、里热证的主证,仅是代表性症状,因为里证是病在脏腑,所以,具体证候分别于脏腑辨证中讲述。

2.表里虚实:

(1)表虚证和表实证:表证的虚实,主要是体表阳气盛衰不同所出现的两个证候。体表的阳气,具有抵抗病邪、保卫人体的作用,所以又叫卫气。卫气充沛,则汗孔固密不妄出汗;如果卫气虚,汗孔就不能固密容易出汗。所以,表虚证与表实证的区别,就在于出现表证的同时有汗、无汗。有汗为表虚证,如风热感冒的表热证,因其有汗,所以又是表虚证;无汗为表实证,如风寒感冒的表寒证,因其无汗,所以又是表实证。

(2)里虚证和里实证:

虚证和实证,除了上述的表虚证和表实证外,其余都是里虚证或里实证。前面所讲的虚证和实证,除了外感病正邪斗争于表的表实证外,其余基本上都是里证,这里不再重复。

(二)相互转化

由于正邪的不断斗争,病情也就不断在变化,因此,表、里、寒、热、虚、实证候,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1.表里转化:

在正邪斗争过程中,如果邪气过盛,人体抵抗力不足,或由于护理不当、失治、误治等原因,都有可能使表证转化为里证。例如,始为恶寒、发热的表寒证,继而但热不寒,并见高烧大汗、口渴欲饮,这就是由原来的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了。

如本来是里证,经适当治疗,使正气逐渐恢复,祛邪出表,这就由里证转化为表证。前面所讲痧毒内陷,疹子一出即没,后皮肤又再现疹子,就是由里出表的例子。

一般来说,由表传里,是邪胜正退,病情加重;由里出表,则是正胜邪退,病情向愈。凡属里证,多从里解,所以由里证转为表证的、临床比较少见。

2.寒热转化:

和表里一样,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寒、热证候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寒证转热证,如上述表寒证转里热证,既是表里转化,也是寒热转化。

热证转寒证的,如高烧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耗,出现体温骤然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象沉伏,这就是由原来的热证,转为阳虚将脱的寒证的例子。

寒、热证候的转化,往往反映出正邪的盛衰。一般由寒转热,为人体正气尚盛;若由热转寒,多属正不胜邪,病情恶化。

3.虚实转化:

实证转化为虚证,多由病久耗伤正气,或实证失治、误治,大汗或大吐、大泻伤津耗气,正气损伤所形成。

例如高热大汗、口渴烦躁、脉洪大的里实热证,如果治疗失当、或拖延过久,以致津气耗伤,出现面色苍白、不欲饮食、衰弱少气、脉细弱无力等,这就是由实证转化为虚证。

由虚转实证的,临床较为少见,多因虚而代谢障碍,痰饮、水湿、瘀血内停,形成虚中夹实的证候。

(三)相互错杂

1.表里错杂:

表里错杂,指表证和里证同时并见,亦即“表里同病”。表里同病,有表里证同时并见的;也有先见表证,表证未罢,又见里证的;:也有原有里证,而后又出现表证的。由于表里证各有虚实不同,所以表里错杂,又有二种情况:

(1)表虚里实证:如腹满、大便秘结、胃肠有宿食积滞的里实证;又感外邪,同时见发热、恶风寒、汗出的表虚证。

(2)表实里虚证:如纳呆食减、食后腹胀、大便溏泄的脾胃虚寒证;又感风寒,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的表实证。

2.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的不同。

(1)上热下寒证:如口臭、渴而喜饮、牙龈肿痛的胃热于上;同时又见腹痛恶凉、大便溏泄的肠寒于下。

(2)上寒下热证:胃寒于上,上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见下焦湿热的尿频、尿痛、小便短赤等症。

(3)表寒里热证:如素有内热,又感风寒,外见发热、恶寒、身痛;内见烦躁、口渴。

(4)表热里寒证:如平素脾胃虚寒,纳呆、腹胀、便溏;又感风热,发热、恶寒、口渴、有汗等表热证。

3.虚实错杂:

凡虚实证并见的,都属虚实错杂证,这在临床较为多见,特别是慢性疾患,常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如喘息病人,上见痰浊阻肺、咳吐大量痰涎的实证;同时又见由下虚引起的畏寒肢冷,则为下虚上实证。

又如臌胀病人,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二便不利,呈一派实象;但形体消瘦、饮食减少、气短乏力,又伴有一派虚象,这也是虚实错杂的证候。

(四)证候真假

1.寒热真假:

寒热真假,多见于病情危重阶段,即寒证深重而出现了假热象,或热证深重而出现了假寒象。

(1)真热假寒:即内为真热证,而外见假寒象。可见于肺炎、中毒型痢疾等,小儿较容易发生。

临床表现:手足厥冷、脉沉,这是外寒象。但肢虽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严重的甚至欲坐卧水中;脉虽沉,但数而有力,说明这些寒象是假寒而非真寒。同时,更见到烦渴喜冷饮、谵言妄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色深红、苔黄而干等一派内真热的症状。

这是由于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称谓“阳盛格阴”或“阳极似阴”,又叫做“热厥”或“阳厥”。

(2)真寒假热:即内为真寒证,而外见假热象。多见于各种慢性疾患的后期,如某些脏腑功能衰竭的病人,本属虚寒证,但又现烦躁、面颊泛红等象。有些急性热病也可见到,如急性胃肠炎重证,由于吐泻剧烈,内见下利不止、脉微欲绝,已转为一派阴寒象。但外见面色浮红、口渴不欲饮水、水入则吐、烦躁等假热象。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面色浮红、手足躁扰、脉象洪大,这些症状,都表现为热象。但仔细观察,虽身热面红,而反欲盖衣被;虽口渴而饮水不多,或含漱而不欲咽,或喜热饮;手足虽躁扰而神志安静;脉虽大但按之无力。说明这些热象是假热而非真热。同时,伴见尿清便溏、舌淡苔白等一派里寒象。

这是因为阴寒内盛,将阳气格拒于外(或格拒于上)的原故,又称谓虚阳外越、或上越,术语叫做“阴盛格阳”或“阴极似阳”。

假象是现象,真象是本质,临床上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辨别寒热的真假,主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毛、或面色等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方面的表现,才是本质,所以以脏腑、脉象、舌苔等为诊断、鉴别的关键。

(2)假象终究和真象不同,例如:

面红:假的是面红仅在颧颊上,颜色浅红娇嫩,如浮在皮表,时隐时现;真的是满面通红。

肢冷:假的是胸腹部大热,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的是身蹬卧,欲得衣被。

上述这些症状,如果认真细致观察和询问,当不难区别。

2.虚实真假:

虚实也有真假疑似之证,所谓“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

(1)真实假虚:病本属实证,但由于内实壅滞,经络闭阻,气血不能外达,因而外见假虚象。如热结肠胃、或痰食壅滞的里实证,外见神情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伏或迟涩等类似虚证的假象。但虽神情默默而声高气粗;脉虽沉伏但按之有力;身虽寒冷但不蜷卧;且精神振奋、舌质苍老,这全是一派里真实象。

(2)真虚假实:病本属虚证,由于内脏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满、腹胀、腹痛、脉弦等类似实证的假象。然而腹满胀是时满时消,不似实证的常满不减;腹痛但喜暖喜按,不似实证的喜凉拒按;脉虽弦但按之无力,更见舌质胖嫩而淡润,这完全是一派里虚寒象。

真假虚实的辨别,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1)症状的特点。如腹胀腹满,虚证则时胀时消,实证则常满而不减;腹痛喜按为虚,拒按为实等等。

(2)脉象的有力无力。一般是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3)舌质的特点。胖嫩为虚,苍老为实。

上述这些辨别要点,临床如仔细观察和推敲,自不难区别。

(续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