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刘英锋老师:小儿感冒及其续发症的中医辨治(上、下)》的讲座,简单汇总了常用的20个方剂的比较,有些用手打,有错别字。。。
| 方剂 | 病因 | 特点 | 证型 | 组成 | 辨证要点 | |
| 1 | 杏苏散 | 寒风犯于肺经 | 咳嗽鼻塞为主(上感型的) 风为主,风中带寒,侵犯的是上窍,上的是什么,肺窍肺经的窍,所以他的主症是咳,嗽鼻塞为主 (头痛身痛的吃它没用) | 风寒感冒 |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以上各9g)、苦桔梗、枳壳(以上各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去核(3枚)、橘皮(9g)、杏仁(9g) | 1-方证病机:外感凉燥,兼痰湿阻滞—外感凉燥,肺失宣降,津液不布,痰湿阻滞 2-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 3-或有症状:头微痛,鼻塞 |
| 2 | 荆防败毒散 |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痰阻气滞 | 外感型的 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者 | 风寒感冒 | 柴胡(9g) 前胡(9g) 川穹(6g) 枳壳(6g)、羌活(9g)、独活(6g)、茯苓(9g)、桔梗(6g)、、甘草 各三十两(3g)+荆芥、防风 | 一是风寒感冒初期出现的怕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发白、脉象轻浮;二是皮肤疮疡刚发作时伴有怕冷等体表受寒症状的情况 |
| 3 | 三拗汤 | 风寒闭于肺经 | 咳嗽喘闷为主 但它是寒为主,所以它的凝闭性强,所以它不光是咳嗽,而且会喘闷,它闭阻了肺气,肺气就不宣嘛,不宣导致不降嘛,就会咳而喘,他不一定以鼻塞为主,鼻塞比较浅啊,胸闷就深了,鼻塞在鼻子,胸闷在气管里, |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 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30g)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 宣肺解表,用于表证较轻,风寒轻证,以肺气不宣为主要表现。所以它反映出的是一种以肺系的症状为主的征象。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可以有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但较轻。去掉桂枝,是因为没有明显的头身疼痛,风寒较轻。【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
| 4 | 银翘散 | 上焦风热 | 风热, 热偏重的 【临证应用】(1)使用本方,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口渴,脉数为辨证要点。 (2)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轻型)等热病初期,见症如上者,均可以本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但须注意只能用于纯热无湿的表热证,若系湿热证则非本方所宜。 | 风热感冒 | 金银花30g,连翘30g,苦桔梗18g,牛蒡子18g,荆芥穗18g,薄荷18g,淡豆豉15g竹叶12g,甘草12g,芦苇根30g。 | 辛凉解表。 【适应证候】温病初起。症见但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
| 5 | 桑菊饮 | 风热犯于肺经 | 咳嗽鼻鸣为主 (风热,风 偏重的) 风热犯于肺气,是吧所以它的特点,它没有胸闷而喘,它是咳嗽鼻鸣,他也不是鼻塞,为什么呢?寒就塞就收引嘛,他热哪来的收引呢,他热里面就会有冥想,说起话来带嗯,咳嗽鼻鸣,这你就能鉴别使用了,你碰到鼻塞了,桑菊饮也没什么用啊 | 风热感冒 | 桑叶9g,菊花12g,连翘9g,桔梗9g,杏仁9g,薄荷3g,甘草3g,芦苇根15g | 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适应证候】风温初起。症见咳嗽,身微热,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 【方理剖析】咳嗽为本方主症,由此而知病位在肺;兼见身热、口渴,病性自然属热; 咳与微热、微渴、苔白、脉浮并见,当是风温犯肺,受邪轻浅证型。温邪上受,肺卫宣降失常,郁结化热,故见咳嗽、身热、口渴等症。 |
| 6 | 香苏散 | 寒风犯于胃经 | 鼻塞胃涨为主 寒风犯于胃经,所以它往往是鼻塞,胃胀他也会鼻塞,但是阳明经的啊,影响到他的里头,胃气不通,所以他要用,除了用苏叶以外,还要用香附,外面去风寒,里面行胃气,这个就和杏苏散不一样了,感冒小孩感冒不想吃饭的,甚至想吐的,开香苏散 | 表寒气滞—外感风寒,内兼气滞,有湿阻机转 | 香附 紫苏叶各四两(各12g)、甘草炙一两(3g)陈皮二两(6g) | 1-方证病机:表寒气滞—外感风寒,内兼气滞,有湿阻机转。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胸脘痞闷,舌苔薄白,脉浮 3-或有症状:头痛,不思饮食 |
| 7 | 鸡苏散 | 风暑袭扰小肠经 | 头晕烦渴为主 病人的表述是什么,是头晕,他一感冒的特点就是妈妈,我好晕,烦渴,心里烦想喝水,为什么?有暑在里面, 风气上扰头晕,暑气内扰烦渴, | 暑湿证兼微恶风寒 | 六一散加薄荷 【六一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 | 暑湿证兼微恶风寒,头痛头涨,咳嗽不爽者 |
| 8 | 藿香正气散 | 湿困脾胃两经 | 头昏疲倦为主 (偏寒暑的) 湿困脾胃两经,这个是脾经和胃经,都有的脾胃同病的,所以既可以吐,也可以利,也可以腹痛,也可以头痛, 啊但它的主症是头晕身倦,头晕是什么,湿邪困阻身倦,什么湿邪阻滞,湿邪困阻清窍而头晕,湿阻困湿邪困阻周身肌肉就身倦,它虽然也可以有寒热, 但寒热呢,往往不一定是他的主诉,他最难过的是头晕身倦,(而藿香正气散的湿是湿,往往以热或者以暑相搏 ,所以它能身软) | 暑湿感冒 | 藿香10g,紫苏10g,白芷10g,桔梗10g,陈皮10g,厚朴12g,大腹皮 15g,半夏12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 | 芳香化湿,解表和里,升清降浊。 【适应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胀痛,胸膈痞闷,呕吐泄泻,苔腻脉濡 |
| 9 | 甘露消毒丹 | 三焦湿热 | (偏热暑) 湿热壅滞上焦导致的咳嗽,以及湿热郁滞三焦,症见发热日久不解,汗出而黏,食欲欠佳,身重无力,大便不爽,口苦、口甜,苔黄腻者 | 暑湿感冒 | 白蔻仁9g,藿香9g,石菖蒲12g,薄荷9g,连翘9g,射干9g,川贝母 10g,黄芩21g,茵陈24g,滑石30g,木通 10g。 | 清热解毒,芳化淡渗。 【适应证候】感受时疫,变生湿热,阻于少阳三焦。症见发热倦怠,面如油垢,汗出酸臭,胸闷腹胀,神志昏蒙,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亦治咽肿、颐肿、斑疹、出血、黄疽、泻痢、淋浊等。 |
| 10 | 桂枝汤 | 寒风犯于太阳经 | 头痛鼻鸣为主 风可以逼鼻鸣,就可以头痛,所以它是寒风啊,桂枝汤并不以咳嗽为主,有的人拿桂枝汤治咳嗽,其实这个位置错了,当然有帮助,但桂枝错了,因为桂枝没有宣肺作用,它是通经作用,所以它通经能够治头痛啊,大家要注意啊 | 营卫不和,阴阳失调 | 桂枝9g,芍药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 | 解肌表,和营卫,调阴阳。 【适应证候】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症见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缓。 |
| 11 | 小柴胡汤 | 风寒犯于少阳经 | 头痛耳闭为主 风寒侵犯少阳经,什么表现,头痛耳闭,头痛但是两侧为主,耳闭耳朵有闭阻的感觉,不是耳鸣,是耳闭耳朵不通气啊, | 邪踞少阳 | 柴胡24g,黄芩9g,半夏12g,生姜9g,人参9g,甘草9g,大枣12枚。【制剂用法】水煎,汤成,分3次,温服,1日量 | 和解少阳。 【适应证候】。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微热,或咳。亦治热人血室,症见黄疽,便秘,失血,项强,眩晕,妊娠恶阻,风丹,虚人感冒等。 |
| 12 | 川穹茶调散 | 寒风上扰少阳清窍 | 头痛头晕为主 川芎茶调散寒风,上扰少阳经,窍也是少阳经,但它风为主,所以它不是头痛耳鸣,而是头痛头晕,风为主头晕为主啊, | 薄荷叶八两(各240g)、川穹、荆芥各四两(各160g)、细辛一两(30g)、防风一两半(45g)、白芷、羌活、甘草各一两(各60g) | 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热,舌苔薄白,脉浮 | |
| 13 | 防风通圣散 | 风寒外受积热在里 | 身痛便秘为主 风寒外受积热在里,是个表里同病的,表里相引的, 就往往就是我们讲的小孩里头吃积热,吃热东西很多, 然后受凉的那种啊,他的表现是身痛便秘,感冒全身痛,但是肚子胀拉不出来啊,这个一味的辛温发, 辛温发汗会助热,导致这个里头的热气增重,但你如果通便泄热呢,又会导致表寒不解,所以一定要表里双解,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这个是以阳明为主,阳明为主, |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 防风15g,麻黄15g,荆芥15g,薄荷15g,连翘15g,桔梗30g,川芎 15g,当归15g,炒白芍15g,白术15g,黑山栀15g,大黄(酒蒸)15g,芒硝15g,石膏 30g,黄芩30g,甘草 60g,滑石 90g。【制剂用法】为末,每服6g,加生姜3片,水煎服。若作汤剂,剂量按比例酌减 | 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适应证候】(1)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晴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2)疮痈肿毒,肠风痔漏,惊狂语,手足,风丹瘾疹。(3)治漆疮亦有效。 【方理剖析】此方是为表里俱实的风热而设 【临证应用】外有壮热,内有便秘,形似白虎承气汤证而兼表郁者,可用此方 |
| 14 | 羌活胜湿汤 | 寒湿闭阻三阳经脉 | 头痛身重突出 羌活胜湿汤寒湿痹阻三阳经脉,当然以太阳为主,寒湿痹阻既,有寒也有湿,所以羌活既散寒也除湿啊,走太阳那么头痛身重,头痛是痹阻经脉经脉,身重是失困经, (羌活胜湿汤的湿是以寒湿相搏,所以它身重) | 寒湿在表 | 羌活、独活各9g,防风、本、川芎、蔓荆子各6g,甘草3g。【制剂用法】水煎温服,每日3次。 | 祛风胜湿。 【适应证候】寒湿在表。症见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恶寒发热,脉浮者。【临证应用】(1)以头身重痛,甚至不能转侧为辨证要点。(2)此方所用药物,除独活能行下焦以外,其余都是升浮之品,故以治疗上焦风湿见长,若为下部之湿,当于利水法中求之。(3)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若审其属于寒湿在表,均可用之。 |
| 15 | 麻杏石甘汤 | 热饮壅肺,肺失宣降。 | 手太阴肺经的寒包火(上感型的) | 外寒里热感冒 (寒包火) | 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炙甘草5g | 【体现治法】宣肺涤饮,清热降逆。 【适应证候】热饮壅肺。症见喘咳气粗,发热,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苔黄有津,脉象滑数。【喘咳气粗,是本方主症。气喘兼见苔黄有津、脉象滑数,即可使用本方。;】 |
| 16 | 柴葛解肌汤 |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 | 少阳阳明的寒包火啊(外感型) | 外寒里热感冒 (寒包火) | 柴胡(9g) 干葛(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6g) 白芷(6g) 芍药(6g) 桔梗(3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杀车捶法》加石膏一钱,煎之热服。 |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寒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者 |
| 17 | 玉屏风散 | 卫虚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所致 | 表虚为主,胃气虚为主(健脾药) | 气虚感冒 | 黄芪10g,白术20g,防风10g。 | 益气固表。 【适应证候】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风邪。 【临证应用】(1)自汗兼见恶风、舌淡、脉缓,可用本方。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等药,增强止汗作用。此外,在使用时应注意与营卫不和的桂枝汤证相鉴别。 |
| 18 | 参苏饮 | 肺虚痰阻,复感风寒 | 上虚为主(肺气虚为主) | 气虚感冒 | 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姜汁制,炒前胡、茯苓,各三分(各23g),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炙,各半两(各15g) |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方证:肺虚痰阻,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乏力,或有鼻塞、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现代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肺虚痰阻,复感风寒者。 |
| 19 | 加减葳蕤汤 | 素体阴虚,感受外邪 | 阴虚风寒型的 | 阴虚感冒 | 生葳蕤9g,白薇6g,生葱白3茎,红枣3枚,薄荷9g,淡豆豉9g,甘草 3g,桔梗8g。 | 滋阴解表。 【适应证候】素体阴虚,感受外邪。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咽干咳嗽,口渴心烦,舌赤脉数。 临证应用】本方以表证而兼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数为辨证要点。根据病情可以随意加减。表证较重,酌加金银花、连翘、荆芥增强轻宣风热之功;咳嗽、咽痛,加射干、瓜萎利咽化痰;口渴、心烦较甚,加竹叶、天花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
| 20 | 银翘汤 | 素体阴虚,感受外邪 | 银翘汤是阴虚风热型的 | 阴虚感冒 | 银花15克、连翘10克、淡竹叶6克、生甘草3克、麦冬12克、细生地12克 | 若发热无汗, 微恶风寒, 宜加薄荷、牛蒡子疏风解表 若咽痛甚, 宜加桔梗、板兰根解毒利咽 若咳嗽气急, 痰黄粘稠, 宜加杳仁、前胡宣肺利气;若咳血鼻蛆量多, 血色鲜红,,宜加茅根、桅子炭凉血止血。 |
附件
-
15.4 MB 查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