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6/21
- 帖子
- 78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中医梦(报告文学)---引自保定日报易县版
-张润杰和他的“岐轩脉法”
石英杰(石英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新保定诗群”代表诗人之一,燕赵晚报记者)
1949年西医人员仅有8.7万,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
-- 摘自《中华现代中医学》
引子
这片神奇的土地古老而悲怆。从历史的深处,易水河曲曲折折奔涌而出,一路向东。
800年前,在这条河流的上游,身背药篓的张元素,一面采百草悬壶济世,一面隐居草庐独对青灯潜心著书,开创中医“易水学派”终成我国医学史上一代大师。
800年后,在这条河流的下游,面对日渐式微的中医国粹,一位踽踽独行的年轻人,逆风埋头向前,苦苦追寻先人的足迹。
这位和医学大师张元素同乡的行路人,名叫张润杰。
一 技惊四座
2009年8月。长春。国内中医界4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东北三省中医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上,听着张润杰对中医脉诊理论鞭辟入里的阐释,坐在台下的“中国刃针软组织微创术”创始人田纪钧教授心潮澎湃。这位从北京赶来的头发花白的研究生导师眼底有些湿润,他仿佛看到一颗灿烂的星辰正探出茫茫的地平线,冉冉升起。
台上,面对台下众多中医界专家和各有造诣的同道们,年仅37岁的张润杰略带家乡口音,深入浅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摸索挖掘出来的一整套“岐轩脉法”,让在场的大家听得如醉如痴。
“岐轩脉法”,是张润杰对《黄帝内经》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中关于脉象论述系统而简洁归化而出的一种诊脉方法。它主要依靠诊脉对人体疾病进行判断并施治,与中医靶向用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技法共成体系。由于《黄帝内经》是以轩辕黄帝与其大臣岐伯等以问答的形式,来探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所以,张润杰就将这种诊脉方法命名为“岐轩脉法”。2008年4月,河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曾将“岐轩脉法”和十余项国内“基层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向河北省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技术骨干培训推广。
田教授为什么这么激动呢?中医依靠手指的触觉判断脉象是非常困难的一项难学的绝活。
传统中医诊脉,医师将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放在患者手腕“寸关尺”部桡动脉上施以不同程度的压力,并用手指头去感觉血管的反应状态。医生聚精会神依靠手指的触觉感知病人的脉搏形象,再加上望诊、闻诊、问诊三项就可以对病情作出诊断。长期以来,中医诊脉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医师所施的压力大小无法定量,而手指头下的感觉也难以客观纪录。
由于人体触觉的差异和师承经验的不同,使辨脉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之各家对脉象的表述方法不一,造成概念的交错或包涵,因而出现脉同而名异或脉异而名同的现象,名目繁多,增加了辨脉的难度。随着年代日益久远,西医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很多要义由于传承和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而越来越不为后人所知。
张润杰的“岐轩脉法”,从长期以来纷繁芜杂的脉诊中提炼归纳出来一个简单易学的标准。得知这种理论框架成于大学期间,在我国中医界颇具名望的田教授慨叹:“24岁就能从纷繁的古籍中了悟深道,建立了理论框架,真乃中医奇才!”
-张润杰和他的“岐轩脉法”
石英杰(石英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新保定诗群”代表诗人之一,燕赵晚报记者)
1949年西医人员仅有8.7万,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
-- 摘自《中华现代中医学》
引子
这片神奇的土地古老而悲怆。从历史的深处,易水河曲曲折折奔涌而出,一路向东。
800年前,在这条河流的上游,身背药篓的张元素,一面采百草悬壶济世,一面隐居草庐独对青灯潜心著书,开创中医“易水学派”终成我国医学史上一代大师。
800年后,在这条河流的下游,面对日渐式微的中医国粹,一位踽踽独行的年轻人,逆风埋头向前,苦苦追寻先人的足迹。
这位和医学大师张元素同乡的行路人,名叫张润杰。
一 技惊四座
2009年8月。长春。国内中医界4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东北三省中医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上,听着张润杰对中医脉诊理论鞭辟入里的阐释,坐在台下的“中国刃针软组织微创术”创始人田纪钧教授心潮澎湃。这位从北京赶来的头发花白的研究生导师眼底有些湿润,他仿佛看到一颗灿烂的星辰正探出茫茫的地平线,冉冉升起。
台上,面对台下众多中医界专家和各有造诣的同道们,年仅37岁的张润杰略带家乡口音,深入浅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摸索挖掘出来的一整套“岐轩脉法”,让在场的大家听得如醉如痴。
“岐轩脉法”,是张润杰对《黄帝内经》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中关于脉象论述系统而简洁归化而出的一种诊脉方法。它主要依靠诊脉对人体疾病进行判断并施治,与中医靶向用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技法共成体系。由于《黄帝内经》是以轩辕黄帝与其大臣岐伯等以问答的形式,来探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所以,张润杰就将这种诊脉方法命名为“岐轩脉法”。2008年4月,河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曾将“岐轩脉法”和十余项国内“基层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向河北省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技术骨干培训推广。
田教授为什么这么激动呢?中医依靠手指的触觉判断脉象是非常困难的一项难学的绝活。
传统中医诊脉,医师将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放在患者手腕“寸关尺”部桡动脉上施以不同程度的压力,并用手指头去感觉血管的反应状态。医生聚精会神依靠手指的触觉感知病人的脉搏形象,再加上望诊、闻诊、问诊三项就可以对病情作出诊断。长期以来,中医诊脉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医师所施的压力大小无法定量,而手指头下的感觉也难以客观纪录。
由于人体触觉的差异和师承经验的不同,使辨脉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之各家对脉象的表述方法不一,造成概念的交错或包涵,因而出现脉同而名异或脉异而名同的现象,名目繁多,增加了辨脉的难度。随着年代日益久远,西医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很多要义由于传承和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而越来越不为后人所知。
张润杰的“岐轩脉法”,从长期以来纷繁芜杂的脉诊中提炼归纳出来一个简单易学的标准。得知这种理论框架成于大学期间,在我国中医界颇具名望的田教授慨叹:“24岁就能从纷繁的古籍中了悟深道,建立了理论框架,真乃中医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