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病案一:患者许某,男,18岁,学生,是2006年8月25日初诊的。该患者一周前,在学校因为不慎受凉感冒,恶寒、怕冷、发烧38.5℃,刺激性干咳,校医给予阿莫西林,甘草片,肌注先锋必,安痛定等治疗。用药两天症状不减轻,发烧不退。后来校医又给予输液,药用:头孢曲松纳,病毒唑,加地塞米松,用后发烧退,症状仍不减轻,不久后又复发烧38.5℃, 学校打电话由家长接回家,至我门诊。刻下:刺激性干咳,无痰,微气短,体温38.7℃,汗出,不恶寒,心烦躁,大便微干不爽,舌苔干白稍厚,脉数。
此时我欲处方中药治疗,家长说话了,并提出了质疑,说:在学校已打针、输液,都好不了,服用中药能有效吗?家长仍然坚持按原处方输液治疗,我当时无法说服家长,只好按家长的意见(在基层门诊往往就是这样,想必在座的基层很多同行们也都有过此类经历吧),继续输液治疗。用后证稍减,体温降为37.4℃。第二天体温37.6℃,刺激性干咳依旧,晚上睡时心烦躁,诸症不减。这时我仍然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因患者父亲的一位同学在我们县第二医院工作,于是其父亲就让其同学另外处方:嘱以阿奇霉素、病毒唑方药继续输液治疗,至中午12时左右输液完毕,患者体温升至38℃,咳嗽更剧。
我只好对其家长说你们先回家去吧,到下午4点钟,症不减,可再来找我,但那时一定要服用中药的。下午3点半左右患者家人打电话说:孩子体温已到38.7℃,咳嗽不止怎么办,我说:你们若是相信中医中药能治病的话就过来吧。患者来后仍然不汗出,已不恶寒,身不痛,观舌苔白干厚,脉象浮数,余症如前。根据患者的当前症候,我辩证为:寒郁化热,影响肺之宣肃。处方如下:麻黄6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桔梗10克、紫苑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前15克、陈皮6克、百部10克、蝉蜕6克、生姜4片,一剂。水煎,早晚分二次温服。服药后卧床休息1小时左右,明天复诊。第二天复诊患者诉:晚上7点左右服药后即卧床睡觉,约30分钟后身出汗,后睡着(原来咳嗽不能睡)至现在复诊,体温36.5℃,刺激性干咳已大为缓解,且有少量痰易咳出,自觉轻松舒爽。服完第二剂药后病愈,上学去了。
病案一分析:对于感冒大家都知道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疾病。而对于感冒的治疗,西医一般从病毒、细菌分析论治,但有时效果并不如意,并且我们基层中医门诊的大夫,还往往不能左右患者的用药,这种不能左右患者按照我们的医嘱用药的现象,恐怕有基层中医门诊从医经历的朋友们都遇到过,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大夫。这例感冒患者的不适表现明显的是受寒凉而致,打针、服西药、输液等治疗数日,症不但不减而且还有加重之势。分析其治疗不愈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的就是抗生素及甘草片等用之太早。临床观察:凡受寒感冒初期,应该宣肺散寒为主,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应该不难治愈。抗生素用中医理论来看大多数好像具有寒凉之性,甘草片之组成成分中有敛肺之功,易致留邪不出,表邪不解,郁而化热。所以凡是在感冒初期而咳嗽者,我们认为当以宣肺散表邪为主,切不可过早使用敛肺止咳药及抗生素,否则,极易延长病程,导致经久不愈,尤其是感冒后遗留咳嗽的患者。其中感冒后遗留咳嗽的患者恐怕大多数的医生都遇到过,并且用西医、西药很难缓解、治愈。
此例患者据脉证我们认为应当辨证为:受寒感冒、郁而化热,影响肺之宣肃。服中药应该有良好的疗效(作为中医师我们自己必须要树立起对中医药治病的疗效信心),但其家长偏信西医,且对中医药抱有怀疑,坚持要用输液治疗,又用药两天其症状不减轻,在无奈的情况下,才同意服用中药一试。(于此亦可见中医药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于是我们据脉证处方麻杏石甘汤合《医学心悟》之止嗽散加减以疏表、清热、宣肺。结果该患者服用中药后其病霍然而愈,家长自此对中医药治病之疑虑也霍然而释,并且信任有加。
此时我欲处方中药治疗,家长说话了,并提出了质疑,说:在学校已打针、输液,都好不了,服用中药能有效吗?家长仍然坚持按原处方输液治疗,我当时无法说服家长,只好按家长的意见(在基层门诊往往就是这样,想必在座的基层很多同行们也都有过此类经历吧),继续输液治疗。用后证稍减,体温降为37.4℃。第二天体温37.6℃,刺激性干咳依旧,晚上睡时心烦躁,诸症不减。这时我仍然要求服用中药治疗,因患者父亲的一位同学在我们县第二医院工作,于是其父亲就让其同学另外处方:嘱以阿奇霉素、病毒唑方药继续输液治疗,至中午12时左右输液完毕,患者体温升至38℃,咳嗽更剧。
我只好对其家长说你们先回家去吧,到下午4点钟,症不减,可再来找我,但那时一定要服用中药的。下午3点半左右患者家人打电话说:孩子体温已到38.7℃,咳嗽不止怎么办,我说:你们若是相信中医中药能治病的话就过来吧。患者来后仍然不汗出,已不恶寒,身不痛,观舌苔白干厚,脉象浮数,余症如前。根据患者的当前症候,我辩证为:寒郁化热,影响肺之宣肃。处方如下:麻黄6克、杏仁15克、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桔梗10克、紫苑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前15克、陈皮6克、百部10克、蝉蜕6克、生姜4片,一剂。水煎,早晚分二次温服。服药后卧床休息1小时左右,明天复诊。第二天复诊患者诉:晚上7点左右服药后即卧床睡觉,约30分钟后身出汗,后睡着(原来咳嗽不能睡)至现在复诊,体温36.5℃,刺激性干咳已大为缓解,且有少量痰易咳出,自觉轻松舒爽。服完第二剂药后病愈,上学去了。
病案一分析:对于感冒大家都知道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疾病。而对于感冒的治疗,西医一般从病毒、细菌分析论治,但有时效果并不如意,并且我们基层中医门诊的大夫,还往往不能左右患者的用药,这种不能左右患者按照我们的医嘱用药的现象,恐怕有基层中医门诊从医经历的朋友们都遇到过,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大夫。这例感冒患者的不适表现明显的是受寒凉而致,打针、服西药、输液等治疗数日,症不但不减而且还有加重之势。分析其治疗不愈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的就是抗生素及甘草片等用之太早。临床观察:凡受寒感冒初期,应该宣肺散寒为主,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应该不难治愈。抗生素用中医理论来看大多数好像具有寒凉之性,甘草片之组成成分中有敛肺之功,易致留邪不出,表邪不解,郁而化热。所以凡是在感冒初期而咳嗽者,我们认为当以宣肺散表邪为主,切不可过早使用敛肺止咳药及抗生素,否则,极易延长病程,导致经久不愈,尤其是感冒后遗留咳嗽的患者。其中感冒后遗留咳嗽的患者恐怕大多数的医生都遇到过,并且用西医、西药很难缓解、治愈。
此例患者据脉证我们认为应当辨证为:受寒感冒、郁而化热,影响肺之宣肃。服中药应该有良好的疗效(作为中医师我们自己必须要树立起对中医药治病的疗效信心),但其家长偏信西医,且对中医药抱有怀疑,坚持要用输液治疗,又用药两天其症状不减轻,在无奈的情况下,才同意服用中药一试。(于此亦可见中医药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于是我们据脉证处方麻杏石甘汤合《医学心悟》之止嗽散加减以疏表、清热、宣肺。结果该患者服用中药后其病霍然而愈,家长自此对中医药治病之疑虑也霍然而释,并且信任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