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8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上肢瘫痪
1.上肢轻瘫试验:
(l)患者站立或取坐位,两上肢向前伸直,前臂旋前手掌朝下。数秒钟后,即见患肢的前臂呈过度旋前位,或同时小指外展,而且患肢无力而逐渐下落。
(2)患儿或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如四肢有偏瘫、骨折或脱位,则患肢活动较少或完全不动。
(3)针刺痛患肢,如不出现上肢屈曲动作,可能为瘫痪、骨折或昏迷。小儿该肢如感觉尚存在,则可因刺痛而啼哭。
2.分指试验:又称手指外展对比法。患儿双手五指分开(外展),两手相合,指指相对,几秒钟后,有轻瘫的一侧手指逐渐并拢(内收)。
3.肢体坠落试验:患者仰卧,将其两上肢伸直提起与躯干垂直,观察其坠落情况,昏迷患者瘫痪侧迅速坠落而且沉重,常落在自己胸部;而健侧则是向外侧倾倒,坠落速度较慢。如果患肢为轻瘫,则可维持于垂直位一段时间,但比健侧时间短,此项又称肢体坠落试验。
下肢瘫痪
1.巴尔利(Barre)下肢瘫痪试验:
方法一:患者俯卧,检查者将其双膝屈曲至垂直位,放手后几秒钟,患肢即逐渐下垂。
方法二:患者俯卧,用力屈膝使足跟碰到臀部,即可看出轻瘫侧的躁关节与趾关节不能用力跖屈。
2.敏卡锡尼(Mingazini)试验:患者仰卧,髋、膝关节屈曲至直角位,几秒钟后患肢即不能支持下垂,即为试验阳性。
3.昏迷病人下肢轻瘫试验:将患者下肢屈曲,足跟不离床,然后突然放手。若该肢无瘫痪,则逐渐伸直至原来位置。若该胶向外侧倒下或下肢伸直处于外旋位,表明该肢有轻瘫。
4.下肢外旋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两足扶直并拢,如下肢瘫痪,则患侧足向外侧倾倒。
5.三屈征:
(l)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以针刺痛其下肢,或迅速用力将足趾肠屈。若患者该下肢出现踩关节、膝关节和髓关节屈曲,即称三屈征阳性,又称三屈反射,也称马利一福克斯现象,说明脊髓腰段以上有横贯性(完全性)损害。
(2)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然后一侧下肢主动屈髓、屈膝.正常人踩关节也反射性地环屈,即三屈征阴性。若出现跺关节背屈,即称为三屈征阳性。说明对侧锥体束有损害。如同时出现足极度肠屈和内翻,可能是额叶皮质有病变。
(3)患者俯卧,下肢伸直,然后一侧下肢屈膝。正常人踩头 节反射性地肠屈。如屈膝同时出现跺关节背屈和髓关节屈曲配 反射动作,即称为三屈征阳性,说明对侧额叶皮质或锥体束病
6.全部反射:又称总体反射或总体屈曲反射。下肢某处稍受震动或刺激,即可引起广泛而显著的肌肉痉挛、髓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躁关节背屈(称为三屈征)、双下肢内收、前腹壁痉挛,瘫痪区某处皮肤出汗,有时出现反射性排尿、排便、阴茎勃起、血压升高等现象。这种广泛而显著的反射就称为“全部反射”。此种反射是由于脊髓反射中枢失去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兴奋性增强和扩散的结果。此反射阳性多见于脊髓腰能段以上完全横断性损害而腰能段完整者。
7.皮肤划纹试验:为刺激皮肤引起的毛细血管反射。
(l)白色皮肤划纹反应:用钝头竹签加适度压力在皮肤上划压,数秒以后皮肤就会出现白色划痕(血管收缩),称为皮肤划纹现象。正常持续1 ^J 5min即行消失。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2)皮肤红色划纹反应:经竹签划压很快出现红色条纹,持续时间较长(数小时),而且逐渐增宽或皮面隆起,则提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周围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节段以下皮肤划纹反应减弱或消失。
8.发汗试验:伤肢皮肤涂以1%一2%含磺溶液,干燥后再撤一层淀粉。然后使患者发汗,淀粉在汗液的作用下变为蓝色。
在周围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节段以下分布区无汗或少汗,根据淀粉变色情况,可以作出判断。
1.上肢轻瘫试验:
(l)患者站立或取坐位,两上肢向前伸直,前臂旋前手掌朝下。数秒钟后,即见患肢的前臂呈过度旋前位,或同时小指外展,而且患肢无力而逐渐下落。
(2)患儿或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如四肢有偏瘫、骨折或脱位,则患肢活动较少或完全不动。
(3)针刺痛患肢,如不出现上肢屈曲动作,可能为瘫痪、骨折或昏迷。小儿该肢如感觉尚存在,则可因刺痛而啼哭。
2.分指试验:又称手指外展对比法。患儿双手五指分开(外展),两手相合,指指相对,几秒钟后,有轻瘫的一侧手指逐渐并拢(内收)。
3.肢体坠落试验:患者仰卧,将其两上肢伸直提起与躯干垂直,观察其坠落情况,昏迷患者瘫痪侧迅速坠落而且沉重,常落在自己胸部;而健侧则是向外侧倾倒,坠落速度较慢。如果患肢为轻瘫,则可维持于垂直位一段时间,但比健侧时间短,此项又称肢体坠落试验。
下肢瘫痪
1.巴尔利(Barre)下肢瘫痪试验:
方法一:患者俯卧,检查者将其双膝屈曲至垂直位,放手后几秒钟,患肢即逐渐下垂。
方法二:患者俯卧,用力屈膝使足跟碰到臀部,即可看出轻瘫侧的躁关节与趾关节不能用力跖屈。
2.敏卡锡尼(Mingazini)试验:患者仰卧,髋、膝关节屈曲至直角位,几秒钟后患肢即不能支持下垂,即为试验阳性。
3.昏迷病人下肢轻瘫试验:将患者下肢屈曲,足跟不离床,然后突然放手。若该肢无瘫痪,则逐渐伸直至原来位置。若该胶向外侧倒下或下肢伸直处于外旋位,表明该肢有轻瘫。
4.下肢外旋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两足扶直并拢,如下肢瘫痪,则患侧足向外侧倾倒。
5.三屈征:
(l)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以针刺痛其下肢,或迅速用力将足趾肠屈。若患者该下肢出现踩关节、膝关节和髓关节屈曲,即称三屈征阳性,又称三屈反射,也称马利一福克斯现象,说明脊髓腰段以上有横贯性(完全性)损害。
(2)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然后一侧下肢主动屈髓、屈膝.正常人踩关节也反射性地环屈,即三屈征阴性。若出现跺关节背屈,即称为三屈征阳性。说明对侧锥体束有损害。如同时出现足极度肠屈和内翻,可能是额叶皮质有病变。
(3)患者俯卧,下肢伸直,然后一侧下肢屈膝。正常人踩头 节反射性地肠屈。如屈膝同时出现跺关节背屈和髓关节屈曲配 反射动作,即称为三屈征阳性,说明对侧额叶皮质或锥体束病
6.全部反射:又称总体反射或总体屈曲反射。下肢某处稍受震动或刺激,即可引起广泛而显著的肌肉痉挛、髓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躁关节背屈(称为三屈征)、双下肢内收、前腹壁痉挛,瘫痪区某处皮肤出汗,有时出现反射性排尿、排便、阴茎勃起、血压升高等现象。这种广泛而显著的反射就称为“全部反射”。此种反射是由于脊髓反射中枢失去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兴奋性增强和扩散的结果。此反射阳性多见于脊髓腰能段以上完全横断性损害而腰能段完整者。
7.皮肤划纹试验:为刺激皮肤引起的毛细血管反射。
(l)白色皮肤划纹反应:用钝头竹签加适度压力在皮肤上划压,数秒以后皮肤就会出现白色划痕(血管收缩),称为皮肤划纹现象。正常持续1 ^J 5min即行消失。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2)皮肤红色划纹反应:经竹签划压很快出现红色条纹,持续时间较长(数小时),而且逐渐增宽或皮面隆起,则提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周围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节段以下皮肤划纹反应减弱或消失。
8.发汗试验:伤肢皮肤涂以1%一2%含磺溶液,干燥后再撤一层淀粉。然后使患者发汗,淀粉在汗液的作用下变为蓝色。
在周围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节段以下分布区无汗或少汗,根据淀粉变色情况,可以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