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9/12
- 帖子
- 1770
- 获得点赞
- 71
- 声望
- 38
5、郭先生谈用药选方
郭先生治疗肝硬化最善用黄芪(耆),用量多在60克左右,认为耆者长也,是为补气药之长。黄芪功能补气升阳,宣发上焦气机,走表行水,配防风可助黄芪益气散发行水之功,配软坚药可促使结块消散。鼓胀病乃气虚之甚,气虚过极,不能行血化水,可致血瘀、症结、水停,非大量黄芪不足以补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只要认证准确,凡舌质淡有齿印,或舌体胖大湿润者,放胆使用黄芪,很快便可达到气足水退的目的,正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决不能一味破气,攻伐太过,重伤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增加人体总蛋白和白蛋白。但阴虚火毒盛、出血者慎用。
用泻药治疗肝腹水,只能缓一时,不能长久,郭先生曾多次使用过甘遂、大戟、芫花等泻下药。
肝病、胃病出现嘈杂、吞酸、烧心者,多由于心肝火旺,胃中水湿过盛,肝火犯胃所致,常选用姜汁炒黄连6g,吴茱萸10g,与左金丸黄连用量大于吴茱萸相反,二药相配,并适当加泽泻、车前子等利湿药,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1∶2~3,故用小量黄连泻心肝之火,大量吴茱萸温胃散寒,配合利水药导热从小便而出,这种配伍有别于左金丸,但临床效果显著。
临床善于运用活血化瘀药,认为活血化瘀可以改变人体的形质(模式),而达到修复机体缺损的目的。活血化瘀药常用药组,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相配伍,三棱、莪术相配伍,元胡、糖灵脂相配伍,水蛭、土元、血竭相配伍等。
治疗肝病善用三甲散:人参、炮山甲、制鳖甲、鸡内金、土元、三七、水蛭相伍可加强软坚散结之力,对肝硬化、肝肿瘤、肝脾肿大、及其他部位的肿块有消散作用。郭先生常说,对乙肝,加用三甲散可打通血络,有利于毒邪的排除。并可以预防肝硬化脾肿大的发生。用三甲散宜加补益药效好,如肝血虚,用食品补益比单纯药物补要好。
郭先生针对肝肿大创收肝法。方用黄芪、沙参、白芍、丹皮、柴胡、升麻、薄荷、元胡、姜黄、补骨脂、吴茱萸、黄连、土白术、桔梗、泽泻、枳壳、白蔻仁、五灵脂、炮山甲、鸡内金。服上方后如果上火,肝痛加重则去黄芪、升麻加赤芍、茵陈、黄连、栀子、元参清泻一下。
肝腹水食物疗法也很重要,如萝卜种、大枣、鲤鱼、赤小豆炖汤服,羊奶、牛奶、鸡蛋、牛肉可补充蛋白,特别是羊奶对阳虚腹水效果好。
对清热解毒药的看法:清热解毒药其性寒凉,多走而不守,并具有散结作用,能分离毒素,应用清热解毒药时应注意给热毒以出路,如热毒在表宜配发散药,在里宜配通下利水药,在血宜配活血药,与痰结宜配化痰药,正气不足兼以扶正。处方时当根据毒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等情况选用2~4种。一般热毒在上焦多选用花类或叶类质轻上扬者,内毒盛者宜选用质重根类以走下。
清热泻火常选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四黄联用,有时加蚤休,以达到彻底清泻全身火热毒邪的目的。
鸡蛋清清热解毒并增加蛋白。
地骨皮对有汗的骨蒸效好,丹皮对无汗的骨蒸效好。
肾阳虚,久用黑附子生火,可以配合黄柏,消除这种副作用。
白细胞低补气,红细胞低补血。
治疗泄泻用补气健脾止泻药无效,可先用葛根芩连汤加大黄、大白清泻一下,然后再补。补法用健脾止泻散:炒浙白术、吴茱萸、辽五味、补骨脂、芡实、炮姜、煨诃子、泽泻、炒白扁豆、木香、砂仁、黄连、黑附子。研末冲服。泄泻多由于水湿盛,散剂干燥,有利于去湿,临床体会比汤剂效果好。
白术以浙白术为优,色黄而有香气。糖灵脂活血化瘀,善化脂浊,比五灵脂效好,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辽五味以色红、肉厚、粒大、味酸、两粒串联为优,补气补肾收敛止泻止汗效好。
山楂消积化食,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疗肝脾肿大。治疗泻痢不爽,黑山楂配红糖煎水服有效。赤白芍活血柔肝,善治肝炎肝硬化,赤白芍消肝脾肿大效果好。
乳香、没药活血去瘀止痛效果良好,但服后容易恶心,有人还出现泄泻,故要炮制好,去油要干净。
用黑附子要注意黑附子的毒性。现在药商为牟利,不注意药物的炮制,应加注意。
巴戟天、补骨脂皆为温阳药,但补骨脂止泻作用强,巴戟天温阳通络行血作用比补骨脂强。
临床尤喜用大黄,认为大黄泻火导滞,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善入血分,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凡舌苔黄厚腻者,必用大黄,正如张仲景所说“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大黄等泻药不可长期服用,久用损伤正气,所谓用大黄“速战有功”。大黄常用应炒制,使其烈性变缓。气虚用黄芪配大黄,阴虚用太子参、百合、辽沙参配大黄。清热解毒药配大黄,可以使火热从下焦排泄。服用大黄可以出现小便颜色发黄。
下坠多由于气虚,用补中益气汤有效,如果补法无效,可加大白、大黄、木香导泻一下再补。
单纯舌根部黄厚腻为下焦湿热重,大黄用量宜重,舌两侧黄厚腻系肝胆湿热,大黄用量宜轻,全舌苔黄厚腻,用大黄需配芳香化湿药如藿香、白蔻仁、砂仁等。
黄药子、山慈菇、蜈蚣抗癌效果良好,黄药子对消化系统的肿瘤好。用量前二味10~15/日,蜈蚣2~3条/日。山豆根治疗喉癌效果好。
黄柏治疗下焦热,入肾善清肾火,坚肾,有壮水功能,水大能制火。
栀子善清心火,佐黄柏治肝病郁火失眠效好。
肝昏迷多阴虚阳亢挟毒。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用于热毒重偏实,至宝丹清心开窍,用于肝昏迷偏虚者。
肝脾肿大,脾软时可以升肝法,用黄芪时要量大,并配升麻、柴胡、桔梗。脾脏太硬时不用此法,待脾脏软化再用升肝法。
肝癌以阴虚内燥,血瘀有毒居多,方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海藻、生牡蛎、百合、连翘、鸡内金、太子参、焦三仙、土元、黄芩、制鳖甲、炮山甲、赤白芍、佛手、牡丹皮。
肝腹水泻水前先行泻火,然后攻水,盖水火相济,水下火必浮越于上,如不先行泻火,急于逐水,即使腹水一时消退,水去火更旺,危急之候随即而发,可导致大出血,遗患无穷,不可不慎。
气血亏虚,有出血史或出血现象者用归脾汤加减;无出血史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乙肝康复散治疗乙肝临床观察效果良好,处方:炮山甲、制鳖甲、鸡内金、青黛、西洋参、虎杖、黄连、蚤休、辽五味、白芍、猪苓,研末冲服。
遗精多由于阴虚火旺,治以滋肾阴,清相火,并加以养心安神,处方:知母、黄柏、五味子、山萸肉、生地、熟地、白芍、煅龙牡、莲须、炒枣仁。
足根痛俗称“气落底”,方用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也可用细辛、川乌、白芷、川芎研末踩脚。
阴虚低热用地骨皮、知母、胡黄连、青蒿、制鳖甲、常山、草果仁、乌梅。草果要去皮,否则易引起胀满。
杜仲宜炒用,生杜仲容易导致拉肚子。肉豆蔻用面包灶心土炒用,去外包两层皮,将油去干净,否则容易泄泻。肉豆蔻有温补脾肾止泻之功。
哮喘多由于肾不纳气,可用蛤蚧、辽五味、紫河车研末冲服。白果、川贝也可用。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变机体的形质,对治疗哮喘、皮肤瘙痒也有效。
痤疮属肺胃热毒,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兼以驱风,药用蒲公英、白芷、防风、荆芥、薄荷、菊花从上焦宣发,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从中下焦泻下热毒,再加用活血化瘀之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组合成方,效果良好。
感冒辨渴与不渴。口渴多属于风热感冒,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药用柴胡、葛根、天花粉、金银花、生石膏、知母、大黄、白芍等,咳嗽加枇杷叶、桑白皮。不渴者多属风寒感冒,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防风、羌活、麻黄、桂枝、白芍、紫苏等,咳嗽加枇杷叶、蝉衣、杏仁、川贝。
伤寒和温病的辨别要点在于渴与不渴,不渴者为伤寒,渴者为温病。伤寒发展到阳明阶段和温病在气分阶段治法是一样的。
青年人患乙肝多属肾虚有毒,可用益肾解毒法,药用柴胡、白芍、当归、山萸肉、辽五味、何首乌、枸杞子、土茯苓、郁金、元胡、虎杖、败酱草、蚤休、佛手、焦三仙、猪苓等。其中土茯苓、猪苓对转阴效好。
脱肛先予导滞通下,然后再补。导滞用大黄、大白、木香、二丑,再以黄芪、当归、枳壳、升麻升提。
失眠多由于心经火热,治以清心泻火养阴,药用百合、知母、黄连、莲子芯、麦冬、炒枣仁。交泰丸亦效。不要用热药。酸枣仁汤加夜交藤方效果也好,或者单用百合、夜交藤、鸡血藤开水泡茶饮用效果不错。鸡血藤除了活血通络外,还具有明显的补血作用。
治疗胃脘痛先用桂枝汤加大药量多能立即取效。药用桂枝20g、白芍60g、甘草30g.。恶心加左金丸、乌贼骨、竹茹,大便干结加大黄,合并有胆囊炎加金钱草。
雄蚕蛾、海狗肾研末冲服治疗阳痿有效。
6、经验方选介
(1)绛矾散:绛矾、鸡内金各等份,研末冲服。一次1~2克,大枣煎汤送下。功能补血散结,主治肝病血虚萎黄。
(2)退黄丸:猪胆汁、青黛、栀子、白矾等。加适量面粉为丸,一次1~2丸,一天3次,开水送下。功能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主治急慢性肝病热毒壅盛出现黄疸者。
(3)消徵散:炮山甲、制鳖甲、鸡内金、三七、人参、沉香、土元、水蛭、全虫、猫爪草等。研末冲服,一次5克,一天三次。功能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肝硬化、肝脾肿大、肝肿瘤。肝肿瘤可加蜈蚣、蜂房、全虫。
(4)清肝解毒散:黄芩、黄连、大黄、栀子、黄柏、蚤休等。研末冲服,一次3克,一天2次。
(5)温阳益肝散:西洋参、紫河车、炒白术、白蔻仁、辽五味、补骨脂、黑附子、吴茱萸。研末冲服,一次10克,1天2次。主治脾肾阳虚大便溏泻。
(6)小儿咳嗽验方:麻黄、杏仁、防风、半夏、川贝母、蝉衣、大黄,研末冲服。1次6~9克,一天2次。笔者曾多次使用,疗效突出。
7、肝硬化病案一则
郭建华,男,39岁,1987年4月10日初诊。1982年患肝病由于治疗不及时,于第二年患肝腹水,曾于当地及西安诊治无效。症见神疲乏力,肝痛,纳呆,口干、口苦,面色灰暗,腹胀大,腹部青筋暴露,下肢轻度水肿,小便短赤,舌尖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数。证属肝郁气滞,化火伤阴。治以疏肝理气,清肝火,养阴,利水。先予清泻肝火,处方:龙胆草10g、生地20g、当归20g、栀子15g、赤白芍各30g、黄连6g、生石膏30g、菊花15g、郁金20g、元胡20g、川楝子15g、五味子20g、大黄15g。二诊(4月15日):服上方3付,火热大减,仍腹胀,口干鼻燥,舌尖红,大便3次。再予泻火利水,处方:白扁豆30g、黄连6g、生地20g、白蔻仁15g、泽泻30g、猪苓30g、土元10g。三诊(4月16日):口干鼻燥除,腹胀消失,小便清,腹胀大消退。再以育阴活血,利水,处方:山药30g、泽泻30g、丹皮20g、栀子15g、郁金20g、百合30g、草果仁15g、猪苓30g、土元10g、赤白芍各30g、白扁豆30g、赤小豆30g、生地20g。四诊(4月20日):病情稳定,拟上方加黄芪、防己、陈皮、木香以益气利水消胀。五诊(4月24日):精神好转,腹水已经消失,大便紫红色。前法继进,处方:山药30g、丹皮20g、泽泻30g、白扁豆30g、黄芪60g、防己20g、陈皮20g、木香15g、百合30g、郁金20g、黑地榆30g、小茴香15g、猪苓30g、赤白芍各30g。六诊(4月24日):腹水退净,饮食正常。拟健脾消积,软坚散结以巩固收功。处方:吴茱萸、炮山甲、制鳖甲、土元、鸡内金、山药、白蔻仁、莱菔子。研末冲服。七诊(4月28日):静脉曲张消失,上方继续服用,并煎服赤小豆汤。八诊(5月6日):前法继进,处方:黄芪60g、防己20、山药30g、丹皮20g、泽泻30g、白扁豆30g、木香15g、茴香15g、神曲30g、郁金20g、百合30g、赤白芍各20g、猪苓30g、桂枝15g。九诊(5月16日):病情稳定,腹胀消失,饮食及大小便正常,面色变红润,上方去木香加莱菔子、败酱草,隔日一付。前后治疗半年,痊愈。
第一作者简介:郝现军,男,1964年生,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学士学位,中医付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
郭先生治疗肝硬化最善用黄芪(耆),用量多在60克左右,认为耆者长也,是为补气药之长。黄芪功能补气升阳,宣发上焦气机,走表行水,配防风可助黄芪益气散发行水之功,配软坚药可促使结块消散。鼓胀病乃气虚之甚,气虚过极,不能行血化水,可致血瘀、症结、水停,非大量黄芪不足以补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只要认证准确,凡舌质淡有齿印,或舌体胖大湿润者,放胆使用黄芪,很快便可达到气足水退的目的,正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决不能一味破气,攻伐太过,重伤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增加人体总蛋白和白蛋白。但阴虚火毒盛、出血者慎用。
用泻药治疗肝腹水,只能缓一时,不能长久,郭先生曾多次使用过甘遂、大戟、芫花等泻下药。
肝病、胃病出现嘈杂、吞酸、烧心者,多由于心肝火旺,胃中水湿过盛,肝火犯胃所致,常选用姜汁炒黄连6g,吴茱萸10g,与左金丸黄连用量大于吴茱萸相反,二药相配,并适当加泽泻、车前子等利湿药,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1∶2~3,故用小量黄连泻心肝之火,大量吴茱萸温胃散寒,配合利水药导热从小便而出,这种配伍有别于左金丸,但临床效果显著。
临床善于运用活血化瘀药,认为活血化瘀可以改变人体的形质(模式),而达到修复机体缺损的目的。活血化瘀药常用药组,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相配伍,三棱、莪术相配伍,元胡、糖灵脂相配伍,水蛭、土元、血竭相配伍等。
治疗肝病善用三甲散:人参、炮山甲、制鳖甲、鸡内金、土元、三七、水蛭相伍可加强软坚散结之力,对肝硬化、肝肿瘤、肝脾肿大、及其他部位的肿块有消散作用。郭先生常说,对乙肝,加用三甲散可打通血络,有利于毒邪的排除。并可以预防肝硬化脾肿大的发生。用三甲散宜加补益药效好,如肝血虚,用食品补益比单纯药物补要好。
郭先生针对肝肿大创收肝法。方用黄芪、沙参、白芍、丹皮、柴胡、升麻、薄荷、元胡、姜黄、补骨脂、吴茱萸、黄连、土白术、桔梗、泽泻、枳壳、白蔻仁、五灵脂、炮山甲、鸡内金。服上方后如果上火,肝痛加重则去黄芪、升麻加赤芍、茵陈、黄连、栀子、元参清泻一下。
肝腹水食物疗法也很重要,如萝卜种、大枣、鲤鱼、赤小豆炖汤服,羊奶、牛奶、鸡蛋、牛肉可补充蛋白,特别是羊奶对阳虚腹水效果好。
对清热解毒药的看法:清热解毒药其性寒凉,多走而不守,并具有散结作用,能分离毒素,应用清热解毒药时应注意给热毒以出路,如热毒在表宜配发散药,在里宜配通下利水药,在血宜配活血药,与痰结宜配化痰药,正气不足兼以扶正。处方时当根据毒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等情况选用2~4种。一般热毒在上焦多选用花类或叶类质轻上扬者,内毒盛者宜选用质重根类以走下。
清热泻火常选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四黄联用,有时加蚤休,以达到彻底清泻全身火热毒邪的目的。
鸡蛋清清热解毒并增加蛋白。
地骨皮对有汗的骨蒸效好,丹皮对无汗的骨蒸效好。
肾阳虚,久用黑附子生火,可以配合黄柏,消除这种副作用。
白细胞低补气,红细胞低补血。
治疗泄泻用补气健脾止泻药无效,可先用葛根芩连汤加大黄、大白清泻一下,然后再补。补法用健脾止泻散:炒浙白术、吴茱萸、辽五味、补骨脂、芡实、炮姜、煨诃子、泽泻、炒白扁豆、木香、砂仁、黄连、黑附子。研末冲服。泄泻多由于水湿盛,散剂干燥,有利于去湿,临床体会比汤剂效果好。
白术以浙白术为优,色黄而有香气。糖灵脂活血化瘀,善化脂浊,比五灵脂效好,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辽五味以色红、肉厚、粒大、味酸、两粒串联为优,补气补肾收敛止泻止汗效好。
山楂消积化食,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疗肝脾肿大。治疗泻痢不爽,黑山楂配红糖煎水服有效。赤白芍活血柔肝,善治肝炎肝硬化,赤白芍消肝脾肿大效果好。
乳香、没药活血去瘀止痛效果良好,但服后容易恶心,有人还出现泄泻,故要炮制好,去油要干净。
用黑附子要注意黑附子的毒性。现在药商为牟利,不注意药物的炮制,应加注意。
巴戟天、补骨脂皆为温阳药,但补骨脂止泻作用强,巴戟天温阳通络行血作用比补骨脂强。
临床尤喜用大黄,认为大黄泻火导滞,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善入血分,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凡舌苔黄厚腻者,必用大黄,正如张仲景所说“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大黄等泻药不可长期服用,久用损伤正气,所谓用大黄“速战有功”。大黄常用应炒制,使其烈性变缓。气虚用黄芪配大黄,阴虚用太子参、百合、辽沙参配大黄。清热解毒药配大黄,可以使火热从下焦排泄。服用大黄可以出现小便颜色发黄。
下坠多由于气虚,用补中益气汤有效,如果补法无效,可加大白、大黄、木香导泻一下再补。
单纯舌根部黄厚腻为下焦湿热重,大黄用量宜重,舌两侧黄厚腻系肝胆湿热,大黄用量宜轻,全舌苔黄厚腻,用大黄需配芳香化湿药如藿香、白蔻仁、砂仁等。
黄药子、山慈菇、蜈蚣抗癌效果良好,黄药子对消化系统的肿瘤好。用量前二味10~15/日,蜈蚣2~3条/日。山豆根治疗喉癌效果好。
黄柏治疗下焦热,入肾善清肾火,坚肾,有壮水功能,水大能制火。
栀子善清心火,佐黄柏治肝病郁火失眠效好。
肝昏迷多阴虚阳亢挟毒。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用于热毒重偏实,至宝丹清心开窍,用于肝昏迷偏虚者。
肝脾肿大,脾软时可以升肝法,用黄芪时要量大,并配升麻、柴胡、桔梗。脾脏太硬时不用此法,待脾脏软化再用升肝法。
肝癌以阴虚内燥,血瘀有毒居多,方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海藻、生牡蛎、百合、连翘、鸡内金、太子参、焦三仙、土元、黄芩、制鳖甲、炮山甲、赤白芍、佛手、牡丹皮。
肝腹水泻水前先行泻火,然后攻水,盖水火相济,水下火必浮越于上,如不先行泻火,急于逐水,即使腹水一时消退,水去火更旺,危急之候随即而发,可导致大出血,遗患无穷,不可不慎。
气血亏虚,有出血史或出血现象者用归脾汤加减;无出血史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乙肝康复散治疗乙肝临床观察效果良好,处方:炮山甲、制鳖甲、鸡内金、青黛、西洋参、虎杖、黄连、蚤休、辽五味、白芍、猪苓,研末冲服。
遗精多由于阴虚火旺,治以滋肾阴,清相火,并加以养心安神,处方:知母、黄柏、五味子、山萸肉、生地、熟地、白芍、煅龙牡、莲须、炒枣仁。
足根痛俗称“气落底”,方用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也可用细辛、川乌、白芷、川芎研末踩脚。
阴虚低热用地骨皮、知母、胡黄连、青蒿、制鳖甲、常山、草果仁、乌梅。草果要去皮,否则易引起胀满。
杜仲宜炒用,生杜仲容易导致拉肚子。肉豆蔻用面包灶心土炒用,去外包两层皮,将油去干净,否则容易泄泻。肉豆蔻有温补脾肾止泻之功。
哮喘多由于肾不纳气,可用蛤蚧、辽五味、紫河车研末冲服。白果、川贝也可用。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变机体的形质,对治疗哮喘、皮肤瘙痒也有效。
痤疮属肺胃热毒,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兼以驱风,药用蒲公英、白芷、防风、荆芥、薄荷、菊花从上焦宣发,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从中下焦泻下热毒,再加用活血化瘀之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组合成方,效果良好。
感冒辨渴与不渴。口渴多属于风热感冒,方用柴葛解肌汤加减,药用柴胡、葛根、天花粉、金银花、生石膏、知母、大黄、白芍等,咳嗽加枇杷叶、桑白皮。不渴者多属风寒感冒,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防风、羌活、麻黄、桂枝、白芍、紫苏等,咳嗽加枇杷叶、蝉衣、杏仁、川贝。
伤寒和温病的辨别要点在于渴与不渴,不渴者为伤寒,渴者为温病。伤寒发展到阳明阶段和温病在气分阶段治法是一样的。
青年人患乙肝多属肾虚有毒,可用益肾解毒法,药用柴胡、白芍、当归、山萸肉、辽五味、何首乌、枸杞子、土茯苓、郁金、元胡、虎杖、败酱草、蚤休、佛手、焦三仙、猪苓等。其中土茯苓、猪苓对转阴效好。
脱肛先予导滞通下,然后再补。导滞用大黄、大白、木香、二丑,再以黄芪、当归、枳壳、升麻升提。
失眠多由于心经火热,治以清心泻火养阴,药用百合、知母、黄连、莲子芯、麦冬、炒枣仁。交泰丸亦效。不要用热药。酸枣仁汤加夜交藤方效果也好,或者单用百合、夜交藤、鸡血藤开水泡茶饮用效果不错。鸡血藤除了活血通络外,还具有明显的补血作用。
治疗胃脘痛先用桂枝汤加大药量多能立即取效。药用桂枝20g、白芍60g、甘草30g.。恶心加左金丸、乌贼骨、竹茹,大便干结加大黄,合并有胆囊炎加金钱草。
雄蚕蛾、海狗肾研末冲服治疗阳痿有效。
6、经验方选介
(1)绛矾散:绛矾、鸡内金各等份,研末冲服。一次1~2克,大枣煎汤送下。功能补血散结,主治肝病血虚萎黄。
(2)退黄丸:猪胆汁、青黛、栀子、白矾等。加适量面粉为丸,一次1~2丸,一天3次,开水送下。功能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主治急慢性肝病热毒壅盛出现黄疸者。
(3)消徵散:炮山甲、制鳖甲、鸡内金、三七、人参、沉香、土元、水蛭、全虫、猫爪草等。研末冲服,一次5克,一天三次。功能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肝硬化、肝脾肿大、肝肿瘤。肝肿瘤可加蜈蚣、蜂房、全虫。
(4)清肝解毒散:黄芩、黄连、大黄、栀子、黄柏、蚤休等。研末冲服,一次3克,一天2次。
(5)温阳益肝散:西洋参、紫河车、炒白术、白蔻仁、辽五味、补骨脂、黑附子、吴茱萸。研末冲服,一次10克,1天2次。主治脾肾阳虚大便溏泻。
(6)小儿咳嗽验方:麻黄、杏仁、防风、半夏、川贝母、蝉衣、大黄,研末冲服。1次6~9克,一天2次。笔者曾多次使用,疗效突出。
7、肝硬化病案一则
郭建华,男,39岁,1987年4月10日初诊。1982年患肝病由于治疗不及时,于第二年患肝腹水,曾于当地及西安诊治无效。症见神疲乏力,肝痛,纳呆,口干、口苦,面色灰暗,腹胀大,腹部青筋暴露,下肢轻度水肿,小便短赤,舌尖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数。证属肝郁气滞,化火伤阴。治以疏肝理气,清肝火,养阴,利水。先予清泻肝火,处方:龙胆草10g、生地20g、当归20g、栀子15g、赤白芍各30g、黄连6g、生石膏30g、菊花15g、郁金20g、元胡20g、川楝子15g、五味子20g、大黄15g。二诊(4月15日):服上方3付,火热大减,仍腹胀,口干鼻燥,舌尖红,大便3次。再予泻火利水,处方:白扁豆30g、黄连6g、生地20g、白蔻仁15g、泽泻30g、猪苓30g、土元10g。三诊(4月16日):口干鼻燥除,腹胀消失,小便清,腹胀大消退。再以育阴活血,利水,处方:山药30g、泽泻30g、丹皮20g、栀子15g、郁金20g、百合30g、草果仁15g、猪苓30g、土元10g、赤白芍各30g、白扁豆30g、赤小豆30g、生地20g。四诊(4月20日):病情稳定,拟上方加黄芪、防己、陈皮、木香以益气利水消胀。五诊(4月24日):精神好转,腹水已经消失,大便紫红色。前法继进,处方:山药30g、丹皮20g、泽泻30g、白扁豆30g、黄芪60g、防己20g、陈皮20g、木香15g、百合30g、郁金20g、黑地榆30g、小茴香15g、猪苓30g、赤白芍各30g。六诊(4月24日):腹水退净,饮食正常。拟健脾消积,软坚散结以巩固收功。处方:吴茱萸、炮山甲、制鳖甲、土元、鸡内金、山药、白蔻仁、莱菔子。研末冲服。七诊(4月28日):静脉曲张消失,上方继续服用,并煎服赤小豆汤。八诊(5月6日):前法继进,处方:黄芪60g、防己20、山药30g、丹皮20g、泽泻30g、白扁豆30g、木香15g、茴香15g、神曲30g、郁金20g、百合30g、赤白芍各20g、猪苓30g、桂枝15g。九诊(5月16日):病情稳定,腹胀消失,饮食及大小便正常,面色变红润,上方去木香加莱菔子、败酱草,隔日一付。前后治疗半年,痊愈。
第一作者简介:郝现军,男,1964年生,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学士学位,中医付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