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赵俊欣
 
文/穆晓禾
 
现代人一旦得病,首先想到的是西医,大到癌症,小到感冒,要么打针点滴,要么去动手术,一切就OK了。好像只有在大医院里,无法彻底医治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中医,让中医试试。半个世纪以来,西医在国内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以为西医就是科学的,人们的思想渐渐地被西化了。这不是中医的错,这是一个时代导向的问题。只所以,西医如此盛行,那是西医时效迅速,立竿见影,但是西医往往治标不治本,对于很多病症难以根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了。1982年国家《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之后,1991年我国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并大力推行。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的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所以,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无限发达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继承中医博大的现有经验和理论知识,更要去发展它。在这方面,中医赵俊欣一直身体力行,并脱颖而出。
赵俊欣,男,1964年生,河北威县李寨村人。他16岁起拜师访道,自1993年先后从师十一位,其医道业已大成。2008年7月,他出版了医著《十一师秘要》,是他集十一位老师的医术、医决、验方、秘方以及自己的精华之作。他只所以把这些药方公诸于世,那是这些老师于他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遵从师教,又唯恐恩师们的医疗经验和家传秘籍会在自己的这一代被湮没下去,他更希望中国传统的医学能源远流长。
 
说起赵俊欣,我们不能不说起他的本师张大昌先生。张大昌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家中藏方万卷,上起轩岐仲景,下至宋清,诸家医籍无所不有。尤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街头下毒以方,背诵纯熟,运用自如,临床四十余年,应用仲景、弘景之方,得心应手,疗效卓著。张大昌先生一生对诸子百家、诸家经典无不精通,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理精辟。为了继承、弘扬中医学术之精华,造福人类,他于1974年将家藏三代的古经方佚书——陶弘景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无私奉现给中国中医研究院。而他一生深契《汤液经法》之旨,并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在20世纪中国医学史上,处于不可忽略的地位。张大昌先生生前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不仅通医,又是一个具有神通性的人。据他的徒弟周连淼曾说,上个世纪60年代他亲见师傅用催生符治一难产,用朱砂在黄布上写符,倒帖在产妇背上,不久即产。可周医师如法炮制,却无效。这只有在电视电影上看见的画面,其实在我们的现实中是有的存在的,可是我们竟称其为迷信,道听途说之后,一笑而已。也只有亲眼见过的人,才会信服。关于画符驱邪贴符疗病这一本领,在张大昌先生的众多弟子中,无一人学会,用张老师的话说,那是他们的道行不够,不足以领会。至于张大昌先生的会运用道符一说,在他博览群书中,我难究他师从哪里,有此神通的途径,我就不得而知了。但,他在威县那片土地上,是读通《易经》又会《奇门遁甲》的不多数人之一。有次,东中营村的一个农户丢了羊,请张老师给查一查,看能否找到,应向什么方位去找。谁知他刚一进门,张老师就说:“丢东西了吧?”回答说:“是。”过一会儿,张老师又说:“是两只羊,一黑一白。”来人惊喜地说:“不错!”张老师就说:“别找了,找不到受点小损失,找到了受大损失。”那人回家后,就不再找了。数年之后得知,他的羊被本村一无赖窝藏,若当时找到了,岂不要和那无赖生气,损失的就不仅仅是两只羊了。关于类似的传闻很多很多,只是在他看来这不属正道,也不属医道,所以他一生中只教授徒弟们医学知识,却不论其他。于是,很多东西随着他的仙逝,便从此失传了。
 
赵俊欣每每说起恩师的时候,滔滔不绝,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谈起他自己的从医经历,也是充满了种种传奇。他,16岁之前,酷爱文学,十一二岁的时候,他的小说就频频登上了《河北群众文艺》刊物,并多次被邀请去省里市里参加笔会,但那时的他太小了,根本不知道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学道路。直到有一段时间,他突然神经衰弱起来,无法干活无法读书学习,他的父亲便带着他辗转找到了张大昌先生,跟其学习武术,来强身健体。在我们那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年访师,十年找徒。访一个老师,也许三年就能访见,可是要能找到一个徒弟,那可能要花上十年的时间。赵俊欣就是张大昌先生多年以来,在慢慢寻找的徒弟,于是张老师多次家访,要收其为关门弟子,要传其衣钵。16岁的赵俊欣,就开始拜师学艺了,他的命运从此被改写,其理想也就不再是一个作家了。
				
			文/穆晓禾
现代人一旦得病,首先想到的是西医,大到癌症,小到感冒,要么打针点滴,要么去动手术,一切就OK了。好像只有在大医院里,无法彻底医治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中医,让中医试试。半个世纪以来,西医在国内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以为西医就是科学的,人们的思想渐渐地被西化了。这不是中医的错,这是一个时代导向的问题。只所以,西医如此盛行,那是西医时效迅速,立竿见影,但是西医往往治标不治本,对于很多病症难以根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了。1982年国家《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之后,1991年我国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并大力推行。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的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所以,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无限发达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继承中医博大的现有经验和理论知识,更要去发展它。在这方面,中医赵俊欣一直身体力行,并脱颖而出。
赵俊欣,男,1964年生,河北威县李寨村人。他16岁起拜师访道,自1993年先后从师十一位,其医道业已大成。2008年7月,他出版了医著《十一师秘要》,是他集十一位老师的医术、医决、验方、秘方以及自己的精华之作。他只所以把这些药方公诸于世,那是这些老师于他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遵从师教,又唯恐恩师们的医疗经验和家传秘籍会在自己的这一代被湮没下去,他更希望中国传统的医学能源远流长。
说起赵俊欣,我们不能不说起他的本师张大昌先生。张大昌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家中藏方万卷,上起轩岐仲景,下至宋清,诸家医籍无所不有。尤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街头下毒以方,背诵纯熟,运用自如,临床四十余年,应用仲景、弘景之方,得心应手,疗效卓著。张大昌先生一生对诸子百家、诸家经典无不精通,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理精辟。为了继承、弘扬中医学术之精华,造福人类,他于1974年将家藏三代的古经方佚书——陶弘景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无私奉现给中国中医研究院。而他一生深契《汤液经法》之旨,并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在20世纪中国医学史上,处于不可忽略的地位。张大昌先生生前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不仅通医,又是一个具有神通性的人。据他的徒弟周连淼曾说,上个世纪60年代他亲见师傅用催生符治一难产,用朱砂在黄布上写符,倒帖在产妇背上,不久即产。可周医师如法炮制,却无效。这只有在电视电影上看见的画面,其实在我们的现实中是有的存在的,可是我们竟称其为迷信,道听途说之后,一笑而已。也只有亲眼见过的人,才会信服。关于画符驱邪贴符疗病这一本领,在张大昌先生的众多弟子中,无一人学会,用张老师的话说,那是他们的道行不够,不足以领会。至于张大昌先生的会运用道符一说,在他博览群书中,我难究他师从哪里,有此神通的途径,我就不得而知了。但,他在威县那片土地上,是读通《易经》又会《奇门遁甲》的不多数人之一。有次,东中营村的一个农户丢了羊,请张老师给查一查,看能否找到,应向什么方位去找。谁知他刚一进门,张老师就说:“丢东西了吧?”回答说:“是。”过一会儿,张老师又说:“是两只羊,一黑一白。”来人惊喜地说:“不错!”张老师就说:“别找了,找不到受点小损失,找到了受大损失。”那人回家后,就不再找了。数年之后得知,他的羊被本村一无赖窝藏,若当时找到了,岂不要和那无赖生气,损失的就不仅仅是两只羊了。关于类似的传闻很多很多,只是在他看来这不属正道,也不属医道,所以他一生中只教授徒弟们医学知识,却不论其他。于是,很多东西随着他的仙逝,便从此失传了。
赵俊欣每每说起恩师的时候,滔滔不绝,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谈起他自己的从医经历,也是充满了种种传奇。他,16岁之前,酷爱文学,十一二岁的时候,他的小说就频频登上了《河北群众文艺》刊物,并多次被邀请去省里市里参加笔会,但那时的他太小了,根本不知道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学道路。直到有一段时间,他突然神经衰弱起来,无法干活无法读书学习,他的父亲便带着他辗转找到了张大昌先生,跟其学习武术,来强身健体。在我们那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年访师,十年找徒。访一个老师,也许三年就能访见,可是要能找到一个徒弟,那可能要花上十年的时间。赵俊欣就是张大昌先生多年以来,在慢慢寻找的徒弟,于是张老师多次家访,要收其为关门弟子,要传其衣钵。16岁的赵俊欣,就开始拜师学艺了,他的命运从此被改写,其理想也就不再是一个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