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8
- 帖子
- 12067
- 获得点赞
- 54
- 声望
- 0
- 年龄
- 44
十四经穴 穴位分类名。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穴位。简称经穴。穴位的分经,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分散记述,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共载有双穴3O0,单穴49,合计349穴。 到清代《针灸逢源》,经穴的已达361次,现仍为此数。分别为:督脉28,任脉24,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手阳明大肠经20,手少阳三焦经29,手太阳小肠经1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穴。
【肺经】
1.云门、中府——用三棱针治喉痧。
喉痧为肺胃蕴热以致咽喉暴痛热腐,且兼痧症者。而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云门则可治气瘿上气胸满。二穴以三棱针出血,不但于喉痧有效,兼为治疗气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侠白——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侠白穴对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及肋间神经痛有卓效,再加天府为其倒马针,则可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3.尺泽、孔最——治肺经之气喘。
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肺气由此进入内脏而具调肺气之功,凡肺经实热皆可泻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气、清上焦热之性能。再配以为肺经郄穴之孔最,其润肺、清热、解表之效,两相参合,于气喘之证,大有裨益。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鱼际——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为别走大肠之络穴,与任脉、照海有一定之关系,且与肾经相关连,能逐水利气。鱼际能清热利气,故行胃中湿热出循阳道,针时列缺宜透太渊,鱼际宜透劳宫,则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针治鼻衄,三岁前之小儿用手轻捏此穴五分钟即止,不须用针。
少商为肺气开出之井穴,点刺出血,有消炎、退热、收缩脑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又李文宪常以此穴主治暑气及喉科诸病甚效。
【大肠经】
1.扶突、天鼎——用三棱针治喉炎。
扶突对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喉不利,暴喑气梗咳多唾有效。天鼎则治失音、喉痹咽肿。用针时,循二穴之青筋处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临床上扁挑腺炎及喉头炎,皆有效验。
2.温溜、下廉——治脚痛(单用)及坐骨神经痛。
温溜为大肠经之郄穴,能清邪热、通气血,辅以下廉治痹之功,于脚痛时针健侧之温溜、下廉。坐骨神经痛,则两手并取之。
3.合谷、曲池——治头痛(双用)。
二穴用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之功效,为众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为增强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肠胃,升清降浊,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压之头晕(双用)及脚痛(单用)。
臂臑有疏通经络,止痛镇痛之作用,故其双用、单用可治高压高之头晕及脚痛的症状。(单用时针健侧)
6.手三里——治手麻。
本穴有消炎之效,可减低各部神经痛,疏通病灶血行。临床时,其酸麻胀之感应可扩散至前臂,故治手麻。
【胃经】
1.巨髎——针下三分治腰痛(双用)及脸面麻痹。
巨髎为手足阳明阳跷脉之会,向治颜面神经痛及麻痹,而景师又独创针下三分治腰痛,以宏本穴之效用。
2.颊车,地仓——治口眼歪斜;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
历来各家皆以此二穴为治口眼歪斜之特效穴,唯宜注意针法,庶能立收疗效。又二穴收效有限时,可于患侧口内青筋紧硬处以三棱针出血。
3.大迎、人迎、气舍——用三棱针治喉炎。
大迎开关通络.祛风调气;人迎清热平喘,气舍疏气降逆。临床时,于斯三穴及天鼎、扶突二穴之青筋处出血,并治喉炎。
4.缺盆、气户、库房——用三棱针治喉痧。
三穴以三棱针出血,有疏散喉头蕴热之功.故可治喉痧。
5.缺盆、气户、库房、屋翳——治干霍乱。
上三穴再配以善疏风止痛之屋翳,仍以三棱针出血,则干霍乱可立止。
6.外陵——开气、治肚胀。
外陵当脐下一寸旁开二寸处,善治心如悬饥,引脐腹痛。
7.髀关——治感冒。
脾关疏风散寒,用治感冒须加倒马针,而以拔火罐施术,收效更伟。
8.伏兔——治心跳、心脏病。
本穴为脉络之会,与血液循环有关、系调整心脏及血液病变之要穴。故可治心跳、心脏病。施术时宜加倒马针。
9.足三里——补气、止汗。
本穴为合穴,为土中真土,胃之枢纽,培后天精气之根本,能降上逆之浊气,升下陷之清气,故能补气、止汗。
10.足三里、承山——治转筋霍乱、抽筋。
足三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与膀胱经承山穴之舒筋凉血相配合,治转筋霍乱、抽筋之症,自有针下回春之效。
11.上巨虚、条口、下巨虚——用左腿三穴,治骨头凹陷,眼睛神经萎缩。
此三穴所以培后天之气以救先天之肾水也。乃景师之匠心独运也。
12.陷谷——治腹部胀痛。
《百证赋》云:“腹内肠鸣,下脘陷谷可平。”盖如是也。
13.犊鼻——用三棱针治唇生疮。
犊鼻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一般皆以治膝关节之主穴。而景师独以三棱针治唇生疮,实有夺造化之功之神妙也。
【脾经】
1.大都、太白——治子宫瘤、小腹胀。
大都健脾和中,太白调气机、助运化,二穴互为倒马,于子宫瘤、小腹胀之证,有相当之疗效。
2.公孙——治伤寒、腰痛。
公孙为别走胃经之络穴,与奇穴之火菊穴相符,可治伤寒腰痛。至其功效之大用,参考杨维杰之《针灸经穴学》247—249页即知。
3.三阴交——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蛋白尿、小便出血、肾脏炎。
本穴为肝、肾、脾三经之交会,穴性为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精宫、祛经络风湿。能于补脾之中,兼能补肾阳而养肝血,具气血两补之功。故历来针灸家皆重视本穴,盖所见略同。
4.地机、漏谷、三阴交——治脸面神经麻痹。三穴合用,有排泄瘀血之功,而补脾土亦所以治脸面神经麻痹也。或以足三里、条口施术,亦有效焉。
5.血海——治小儿发惊风,小儿夜哭,婴儿只以手揉3至5分钟可也。
血海有疏泄脾经湿热之功,以治小儿惊风及夜哭,诚有效验。
6.阴陵泉——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尿蛋白、头晕眼花、腰酸背疼、眉棱骨疼。
本穴能清化湿热,通利中、下二焦,因之有清理脾热,宣泄水液,行痹镇痛及通利小便之功。配合足三里,出针后可以便泄如注;配合奇穴之肾关治胃酸过多,反胃等。配合复溜或三阴交可治肾脏炎、糖尿病、尿蛋白,反胃等,单用可治眉棱骨疼。
7.箕门——肝病、肝硬化、肝肿大。
《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出血不止死。后世遂以箕门为禁针穴,莫敢试之。唯近人承澹安氏主针三分至五分,不可过深。然承氏亦过于拘束者,遂使箕门治肝之疗效淹没无闻。景师直以“刺禁”者为示人手法所当慎之者,非即“禁刺”。遂主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或上下再加倒马针,因之治愈肝病患者亦多矣。
8.冲门、府舍——治子宫瘤、风湿性心脏病、全身无力。由各家载述,二穴为下焦病变之要穴,而景师以治上述各症,有意者可试之。
9.周荣、胸乡、天溪——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支气管炎吐黄痰。
此又景师善用三棱针之一证明也。临床上确有相当之效验。
【心经】
1.通里——治心经之大腿后坐骨神经痛。
本穴为别走小肠之络穴,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因之对心火,肾阳虚弱的坐骨神经痛颇具效果。
2.少府——晕针之解穴,及扎后之上身发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
景师有感于晕针及扎后之上身发麻,与心经有一定之关遂以有宁心调神性能之少府为手解穴。
【小肠经】
1.前谷、后溪——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后溪为心经之俞土穴,能清神志、祛内热、通督脉、固表分,故有清热、祛风、醒脑、开郁、镇痛之功,以后溪为主穴,前谷为倒马,正以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2.肩贞、臑俞——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据各家载述,二穴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师由“金火制化”,“以阳治阴”悟入,以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3.腕骨——治眼痛。
为小肠经之原穴。疏太阳经邪而清小肠实热,即具清热、发汗、散瘀、化湿之功,而于眼科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泪生翳等之眼痛症。
4.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侧痛。
据各家之载述,二穴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师以之治小腿外侧痛,乃“下病上取”原则之治疗法。
【膀胱经】
1.通天、承光、五处——治手发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项强头晕,承光可医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风热效用之五处,三穴合用,对脑部神经受损所致之手发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疗效。
2.神堂、膏肓、魄户、附分、心俞、厥阴俞、肺俞、风门、大抒——用三棱针治血压高、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浅层皮层神经,而发生疏导作用也。而效果相当满意也。
3.膏肓——用三棱针治膝盖关节炎。
一般取穴治膝盖关节炎效果不佳时,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针于患侧出血,再针奇穴之肩中穴或杨维杰善用之内关穴,则鲜有不立觉舒适者。
4.神堂、膏肓、魄户——治鼻炎、耳鸣、羊狗疯。
三穴皆能宣通肺气.益气补虚,尤其膏肓一穴、尤宜于慢性病之治疗,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肾俞——治脊椎骨弯曲。
对腰部脊椎骨弯曲,浅刺2-3分,共4针,数日内必收良效。
6.秩边、承扶——治扁桃腺瘤、扁桃腺癌。
二穴皆具舒筋活络之效,其治扁桃腺瘤之疗效,已经临床实验证明有效,至于扁桃腺癌,因无临床报告,故可暂时保留。
7.承山、承筋——治肩背痛。
二穴对肩背凝重之证甚效,尤以三棱针出血更佳。
8.跗扬——治脊椎骨痛、脖颈痛。
《外台》谓跗扬能治”痰厥、风头重眩”,故于治膀胱经产生之脊椎骨痛及脖颈痛,皆有作用。
9.心俞、督俞——治脊椎骨突出。
二穴对五、六椎间之脊椎骨突出症,有相当好之治疗效果,l次4针,留针3刻钟,即有意想不到之效果,盍不试之?
【肺经】
1.云门、中府——用三棱针治喉痧。
喉痧为肺胃蕴热以致咽喉暴痛热腐,且兼痧症者。而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云门则可治气瘿上气胸满。二穴以三棱针出血,不但于喉痧有效,兼为治疗气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侠白——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侠白穴对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及肋间神经痛有卓效,再加天府为其倒马针,则可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3.尺泽、孔最——治肺经之气喘。
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肺气由此进入内脏而具调肺气之功,凡肺经实热皆可泻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气、清上焦热之性能。再配以为肺经郄穴之孔最,其润肺、清热、解表之效,两相参合,于气喘之证,大有裨益。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鱼际——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为别走大肠之络穴,与任脉、照海有一定之关系,且与肾经相关连,能逐水利气。鱼际能清热利气,故行胃中湿热出循阳道,针时列缺宜透太渊,鱼际宜透劳宫,则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针治鼻衄,三岁前之小儿用手轻捏此穴五分钟即止,不须用针。
少商为肺气开出之井穴,点刺出血,有消炎、退热、收缩脑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又李文宪常以此穴主治暑气及喉科诸病甚效。
【大肠经】
1.扶突、天鼎——用三棱针治喉炎。
扶突对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喉不利,暴喑气梗咳多唾有效。天鼎则治失音、喉痹咽肿。用针时,循二穴之青筋处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临床上扁挑腺炎及喉头炎,皆有效验。
2.温溜、下廉——治脚痛(单用)及坐骨神经痛。
温溜为大肠经之郄穴,能清邪热、通气血,辅以下廉治痹之功,于脚痛时针健侧之温溜、下廉。坐骨神经痛,则两手并取之。
3.合谷、曲池——治头痛(双用)。
二穴用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之功效,为众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为增强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肠胃,升清降浊,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压之头晕(双用)及脚痛(单用)。
臂臑有疏通经络,止痛镇痛之作用,故其双用、单用可治高压高之头晕及脚痛的症状。(单用时针健侧)
6.手三里——治手麻。
本穴有消炎之效,可减低各部神经痛,疏通病灶血行。临床时,其酸麻胀之感应可扩散至前臂,故治手麻。
【胃经】
1.巨髎——针下三分治腰痛(双用)及脸面麻痹。
巨髎为手足阳明阳跷脉之会,向治颜面神经痛及麻痹,而景师又独创针下三分治腰痛,以宏本穴之效用。
2.颊车,地仓——治口眼歪斜;颊车针向地仓,地仓针向颊车。
历来各家皆以此二穴为治口眼歪斜之特效穴,唯宜注意针法,庶能立收疗效。又二穴收效有限时,可于患侧口内青筋紧硬处以三棱针出血。
3.大迎、人迎、气舍——用三棱针治喉炎。
大迎开关通络.祛风调气;人迎清热平喘,气舍疏气降逆。临床时,于斯三穴及天鼎、扶突二穴之青筋处出血,并治喉炎。
4.缺盆、气户、库房——用三棱针治喉痧。
三穴以三棱针出血,有疏散喉头蕴热之功.故可治喉痧。
5.缺盆、气户、库房、屋翳——治干霍乱。
上三穴再配以善疏风止痛之屋翳,仍以三棱针出血,则干霍乱可立止。
6.外陵——开气、治肚胀。
外陵当脐下一寸旁开二寸处,善治心如悬饥,引脐腹痛。
7.髀关——治感冒。
脾关疏风散寒,用治感冒须加倒马针,而以拔火罐施术,收效更伟。
8.伏兔——治心跳、心脏病。
本穴为脉络之会,与血液循环有关、系调整心脏及血液病变之要穴。故可治心跳、心脏病。施术时宜加倒马针。
9.足三里——补气、止汗。
本穴为合穴,为土中真土,胃之枢纽,培后天精气之根本,能降上逆之浊气,升下陷之清气,故能补气、止汗。
10.足三里、承山——治转筋霍乱、抽筋。
足三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与膀胱经承山穴之舒筋凉血相配合,治转筋霍乱、抽筋之症,自有针下回春之效。
11.上巨虚、条口、下巨虚——用左腿三穴,治骨头凹陷,眼睛神经萎缩。
此三穴所以培后天之气以救先天之肾水也。乃景师之匠心独运也。
12.陷谷——治腹部胀痛。
《百证赋》云:“腹内肠鸣,下脘陷谷可平。”盖如是也。
13.犊鼻——用三棱针治唇生疮。
犊鼻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一般皆以治膝关节之主穴。而景师独以三棱针治唇生疮,实有夺造化之功之神妙也。
【脾经】
1.大都、太白——治子宫瘤、小腹胀。
大都健脾和中,太白调气机、助运化,二穴互为倒马,于子宫瘤、小腹胀之证,有相当之疗效。
2.公孙——治伤寒、腰痛。
公孙为别走胃经之络穴,与奇穴之火菊穴相符,可治伤寒腰痛。至其功效之大用,参考杨维杰之《针灸经穴学》247—249页即知。
3.三阴交——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蛋白尿、小便出血、肾脏炎。
本穴为肝、肾、脾三经之交会,穴性为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精宫、祛经络风湿。能于补脾之中,兼能补肾阳而养肝血,具气血两补之功。故历来针灸家皆重视本穴,盖所见略同。
4.地机、漏谷、三阴交——治脸面神经麻痹。三穴合用,有排泄瘀血之功,而补脾土亦所以治脸面神经麻痹也。或以足三里、条口施术,亦有效焉。
5.血海——治小儿发惊风,小儿夜哭,婴儿只以手揉3至5分钟可也。
血海有疏泄脾经湿热之功,以治小儿惊风及夜哭,诚有效验。
6.阴陵泉——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尿蛋白、头晕眼花、腰酸背疼、眉棱骨疼。
本穴能清化湿热,通利中、下二焦,因之有清理脾热,宣泄水液,行痹镇痛及通利小便之功。配合足三里,出针后可以便泄如注;配合奇穴之肾关治胃酸过多,反胃等。配合复溜或三阴交可治肾脏炎、糖尿病、尿蛋白,反胃等,单用可治眉棱骨疼。
7.箕门——肝病、肝硬化、肝肿大。
《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出血不止死。后世遂以箕门为禁针穴,莫敢试之。唯近人承澹安氏主针三分至五分,不可过深。然承氏亦过于拘束者,遂使箕门治肝之疗效淹没无闻。景师直以“刺禁”者为示人手法所当慎之者,非即“禁刺”。遂主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或上下再加倒马针,因之治愈肝病患者亦多矣。
8.冲门、府舍——治子宫瘤、风湿性心脏病、全身无力。由各家载述,二穴为下焦病变之要穴,而景师以治上述各症,有意者可试之。
9.周荣、胸乡、天溪——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支气管炎吐黄痰。
此又景师善用三棱针之一证明也。临床上确有相当之效验。
【心经】
1.通里——治心经之大腿后坐骨神经痛。
本穴为别走小肠之络穴,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因之对心火,肾阳虚弱的坐骨神经痛颇具效果。
2.少府——晕针之解穴,及扎后之上身发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
景师有感于晕针及扎后之上身发麻,与心经有一定之关遂以有宁心调神性能之少府为手解穴。
【小肠经】
1.前谷、后溪——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后溪为心经之俞土穴,能清神志、祛内热、通督脉、固表分,故有清热、祛风、醒脑、开郁、镇痛之功,以后溪为主穴,前谷为倒马,正以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2.肩贞、臑俞——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据各家载述,二穴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师由“金火制化”,“以阳治阴”悟入,以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3.腕骨——治眼痛。
为小肠经之原穴。疏太阳经邪而清小肠实热,即具清热、发汗、散瘀、化湿之功,而于眼科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泪生翳等之眼痛症。
4.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侧痛。
据各家之载述,二穴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师以之治小腿外侧痛,乃“下病上取”原则之治疗法。
【膀胱经】
1.通天、承光、五处——治手发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项强头晕,承光可医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风热效用之五处,三穴合用,对脑部神经受损所致之手发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疗效。
2.神堂、膏肓、魄户、附分、心俞、厥阴俞、肺俞、风门、大抒——用三棱针治血压高、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浅层皮层神经,而发生疏导作用也。而效果相当满意也。
3.膏肓——用三棱针治膝盖关节炎。
一般取穴治膝盖关节炎效果不佳时,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针于患侧出血,再针奇穴之肩中穴或杨维杰善用之内关穴,则鲜有不立觉舒适者。
4.神堂、膏肓、魄户——治鼻炎、耳鸣、羊狗疯。
三穴皆能宣通肺气.益气补虚,尤其膏肓一穴、尤宜于慢性病之治疗,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肾俞——治脊椎骨弯曲。
对腰部脊椎骨弯曲,浅刺2-3分,共4针,数日内必收良效。
6.秩边、承扶——治扁桃腺瘤、扁桃腺癌。
二穴皆具舒筋活络之效,其治扁桃腺瘤之疗效,已经临床实验证明有效,至于扁桃腺癌,因无临床报告,故可暂时保留。
7.承山、承筋——治肩背痛。
二穴对肩背凝重之证甚效,尤以三棱针出血更佳。
8.跗扬——治脊椎骨痛、脖颈痛。
《外台》谓跗扬能治”痰厥、风头重眩”,故于治膀胱经产生之脊椎骨痛及脖颈痛,皆有作用。
9.心俞、督俞——治脊椎骨突出。
二穴对五、六椎间之脊椎骨突出症,有相当好之治疗效果,l次4针,留针3刻钟,即有意想不到之效果,盍不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