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71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1 、腰背承山求,2 、肚腹公孙留,3 、头顶寻风池 ,4 、面口地仓收,5 、咳喘取二定 ,
6 、夜啼二柱谋,7 、小腹三阴交 ,8 、转胎至阴灸,9 、 二沟通便秘,10 、 隐白停崩漏,
11 、鼻衄当孔止,12 、心胃 内关 疏,13 、腿痛刺 重海 ,14 、目疾透 攒竹 ,15 、 大椎 解癇热,
16 、 少商 利咽喉,17 、 阿是 蠲酸痛,18 、 人中 善急救,19 、眩晕 绝骨 觅,20 、失眠 安神 搜,
21 、疳积 四缝 妙,22 、补虚 关元 优,23 、心疾针 通里 ,24 、肝肾调 蠡沟 ,25 、遗尿 缩泉 求,
26 、胃痛 二脘 留,27 、肠痈寻 阑尾 ,2 8 、尿频 二溪 收。
1 、腰背 承山 求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 昆仑 、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 、肚腹 公孙 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 、头项寻 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 、面口 地仓 收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 口 呙 于片时”。
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
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
5 、咳喘取 二定
“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
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
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 1 寸,即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2.5 寸。
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
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
6 、夜啼 二柱 谋:
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
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针灸医家代田文 誌 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
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
吾恩师儿科专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喘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
7 、小腹 三阴 交
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
本穴治疗范围较广泛,有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如中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腹痛、痢疾,消化不良腹泻等,有泌尿生殖系病症如五淋、遗尿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不孕及产后尿潴留等。
针灸方:( 1 )女子崩漏:三阴交、中极。《针灸大成》载:“中极治血崩漏下”。( 2 )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8 、转胎 至阴 灸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
9 、 二沟 通便秘
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
“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
针灸方:( 1 )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 2 )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
10 、 隐白 停崩漏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余四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
6 、夜啼二柱谋,7 、小腹三阴交 ,8 、转胎至阴灸,9 、 二沟通便秘,10 、 隐白停崩漏,
11 、鼻衄当孔止,12 、心胃 内关 疏,13 、腿痛刺 重海 ,14 、目疾透 攒竹 ,15 、 大椎 解癇热,
16 、 少商 利咽喉,17 、 阿是 蠲酸痛,18 、 人中 善急救,19 、眩晕 绝骨 觅,20 、失眠 安神 搜,
21 、疳积 四缝 妙,22 、补虚 关元 优,23 、心疾针 通里 ,24 、肝肾调 蠡沟 ,25 、遗尿 缩泉 求,
26 、胃痛 二脘 留,27 、肠痈寻 阑尾 ,2 8 、尿频 二溪 收。
1 、腰背 承山 求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 昆仑 、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 、肚腹 公孙 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 、头项寻 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 、面口 地仓 收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 口 呙 于片时”。
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
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
5 、咳喘取 二定
“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
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
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 1 寸,即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2.5 寸。
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
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
6 、夜啼 二柱 谋:
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
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针灸医家代田文 誌 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
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
吾恩师儿科专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喘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
7 、小腹 三阴 交
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
本穴治疗范围较广泛,有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如中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有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腹痛、痢疾,消化不良腹泻等,有泌尿生殖系病症如五淋、遗尿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不孕及产后尿潴留等。
针灸方:( 1 )女子崩漏:三阴交、中极。《针灸大成》载:“中极治血崩漏下”。( 2 )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8 、转胎 至阴 灸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
9 、 二沟 通便秘
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
“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
针灸方:( 1 )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 2 )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
10 、 隐白 停崩漏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余四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