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3
- 获得点赞
- 89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王仲奇,讳金杰,晚年自号懒翁。1881年诞生于安徽省歙县北乡富谒村,1945年病殁于上海。
先生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自曾祖王履中先生习岐黄始,传至其先人王养涵先生时,名著江、浙、皖、赣间。特被称为“新安王氏医学”(《歙县志》)。先生十五岁时即从父学医,熟养涵公中年早逝,先生益加奋发,悉承家学,1903年开始在故乡悬壶执诊,声名日盛,以致“到门就诊,昼则纷扰不堪;奔命专征,夜则驰驱不已”,这样日以继夜,不胜操劳之苦。因为出诊曾途经杭州,为西湖的景色所倾倒,“遂存湖上逍遥,江干休养之志”,而于1923年春远离故里,举家迁往杭州。不料到杭州后诊务更加繁忙,故当年先生贴于诊室内的启事有“非铁骨铜筋之肌体,无三头六臂的功能,精力难支,形神交瘁”等话,在这种情况下,于同年秋再次迁徙,到上海定居,然终未能摆脱繁忙的诊务,殚精竭虑,而名著医坛,饮誉国内外。先生以孕七月而诞,出生时耳廓尚未长全,又有感于人生坎坷,世态炎凉,因此每多与俗不偶,故尝自称为“古歙一畸人”,曾以此五字为葫芦形章钤于处方之右上端,并颜诊室曰“畸庐”。王仲奇是中医临床医学家,一生行医四十余年。擅治内,妇科杂病,早年以治温病称于乡里,迁沪以后,所治以杂病为多,终以积劳成疾,于六十二岁时刊“停诊启事”于报端,不再应诊。
先生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自曾祖王履中先生习岐黄始,传至其先人王养涵先生时,名著江、浙、皖、赣间。特被称为“新安王氏医学”(《歙县志》)。先生十五岁时即从父学医,熟养涵公中年早逝,先生益加奋发,悉承家学,1903年开始在故乡悬壶执诊,声名日盛,以致“到门就诊,昼则纷扰不堪;奔命专征,夜则驰驱不已”,这样日以继夜,不胜操劳之苦。因为出诊曾途经杭州,为西湖的景色所倾倒,“遂存湖上逍遥,江干休养之志”,而于1923年春远离故里,举家迁往杭州。不料到杭州后诊务更加繁忙,故当年先生贴于诊室内的启事有“非铁骨铜筋之肌体,无三头六臂的功能,精力难支,形神交瘁”等话,在这种情况下,于同年秋再次迁徙,到上海定居,然终未能摆脱繁忙的诊务,殚精竭虑,而名著医坛,饮誉国内外。先生以孕七月而诞,出生时耳廓尚未长全,又有感于人生坎坷,世态炎凉,因此每多与俗不偶,故尝自称为“古歙一畸人”,曾以此五字为葫芦形章钤于处方之右上端,并颜诊室曰“畸庐”。王仲奇是中医临床医学家,一生行医四十余年。擅治内,妇科杂病,早年以治温病称于乡里,迁沪以后,所治以杂病为多,终以积劳成疾,于六十二岁时刊“停诊启事”于报端,不再应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