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7/08
- 帖子
- 12067
- 获得点赞
- 100
- 声望
- 0
- 年龄
- 44
(一)湿疹
1.李×,男,40岁,1982年4月2日初诊。
病史:3日前不明原因面部及上肢灼热瘙痒,抓后皮肤潮红、肿胀、起小水疱、流黄水。发病前未接触及食用过特殊物品和食物,患者家居住处潮湿,过去间断起过红斑、丘疹,病后自觉心烦失眠,口渴思饮,大便2日未行,小溲黄赤而少,曾在某医院口服苯海拉明并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症状未减轻。
检查:额部、口周、双耳、肩背及双肢皮肤潮红、肿胀、并散布密集的红色丘疹、水疱,部分丘疹、水疱融合成片,表面溃破、糜烂渗出结痂,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西医诊断:急性湿疹。
中医诊断:浸淫疮。
辨证:素有蕴湿,复感热邪,湿热毒结,发于肌肤,热重于湿。
治则:清热徐湿,利水消肿,凉血解毒。
处方:木通6g,龙胆草、黄芩、生栀子各10g,生石膏(先煎)、六一散(包)、生地黄、车前草、白鲜皮、马齿苋、板蓝根、白茅根各30g,冬瓜皮、丹皮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局部外用马齿苋、黄柏各30g,煎水5()()0m1放冷后湿敷。
二诊:服上方3剂,水肿大消,渗出减少,部分皮损已干燥。前方去冬瓜皮、木通,车前草改车前子,加地肤子、泽泻各1 5g;局部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敷,已干燥的皮损用黄连膏外敷。
三诊:服上方7剂,皮损干燥脱屑,痒止,再以龙胆泻肝丸清解余毒而治愈。、
2.刘×,男,34岁,1991年5月14日初诊。
病史:2周前饮酒后周身出丘疹、水疱,瘙痒流水,日夜不安,伴口苦恶心,腹胀纳呆,饮食不香,身倦头昏,大便不干。在某医院按“亚急性湿疹’’治疗未好转。近几日加重,皮损糜烂渗液加重,自己用卫生纸贴敷,每日要用1卷,痛苦异常。
检查:躯干四肢有多数大片红斑、水肿性皮损,表面可见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少数区域结痂、脱屑,多处皮损黏附卫生纸纸屑及污垢,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亚急性湿疹。
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则: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生白术、生枳壳、黄芩、栀子各10g,赤苓皮、冬瓜皮、苦参、车前子、泽泻各15g,生薏苡仁、白鲜皮、茵陈、六一散(包)各30g。外用马齿苋、黄柏各30g煎汤放温湿敷。
二诊:服上方3剂后,皮损水肿减轻,渗液明显减少,痒减轻,可入睡数小时,又服4剂后痒止,糜烂逐渐平复,渗液止,再服7剂诸症全消,皮损脱屑,临床治愈。
3.常×,女,48岁,1988年9月18日初诊。
病史:患者双手、双下肢起疹已10余年,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近日双乳房下方又起类似皮疹,瘙痒,抓后流水结痂。自觉下肢沉重,并时有水肿,口淡无味,不渴,腹胀便溏,白带多而清稀。
检查:双手腕、手背、手指及小腿、乳房下方等处皮肤散布指甲至核桃大小的肥厚浸润性斑块,色素沉着,表面轻度糜烂渗出,部分皮损结痂、脱屑,并可见抓痕、血痂,舌质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辨证:脾虚运化失职,水湿蕴阻肌肤。
治则:健脾除湿,润肤止痒。
处方:白术、枳壳、厚朴、陈皮、防己、片姜黄、木瓜各10g,茯苓、车前子、泽泻、苦参、丹皮各15g,薏苡仁、白鲜皮、赤石脂、首乌藤各30g。局部用5%黑豆馏油膏与黄连膏混匀外搽于干燥肥厚皮损,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用于轻度糜烂性皮损。
二诊:服药14剂,瘙痒减轻,皮损变薄,已无糜烂渗出。于前方去车前子、白鲜皮,加当归10g,鸡血藤15g。
三诊:服上方28剂,皮损基本平复,已不甚痒。继以除湿丸调理月余而愈。
(二)自身敏感性湿疹
霍×,男,28岁,1991年10月31日初诊。
病史:右小腿外侧手掌大小的皮损瘙痒流水2年余,2周前外用“偏方”,药物刺激后渗出、糜烂、肿胀,急性发作,近1周全身出红斑、丘疹、水疱,并感灼热不适。曾在某医院就诊给服泼尼松、阿司咪唑等效果不明显,病情逐渐加重,心烦失眠,口苦纳呆,便干,溲黄赤。
检查:右小腿外侧有一8cmx 10cm的大片潮红肿胀糜烂皮损,渗液较多,头、面、躯干、四肢散发点片状红斑、丘疹,其间杂有丘疱疹,部分已抓破呈鲜红之糜烂面或附黄色渗出性痂皮,舌质红,苔白中黄,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自身敏感性湿疹。
中医诊断:风湿疡。
辨证:蕴湿郁久化热,兼感毒邪,毒热发于肌肤。
治则: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处方:龙胆草、黄芩、大黄、木瓜、栀子各10g,丹皮、赤芍、苦参各15g,生石膏(先煎)、白茅根、白鲜皮、生地黄、板蓝根各30g。右小腿皮损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敷,躯干四肢皮损外用炉甘石洗剂。
二诊:治疗7日,饮食增加,大便已不干,小溲清,口已不苦,心烦失眠已除,全身红斑、丘疹明显消退,渗出已不明显,右小腿皮损大部结痂,稍痒,脉缓,舌红,苔微黄。于前方去白茅根、板蓝根、生石膏、大黄,加生白术、生枳壳、生扁豆各10g,生薏苡仁30g,车前子15g。外用药同前。
三诊:再服7剂后,全身红斑、丘疹全部消退,仍稍有痒感。右小腿皮损已干燥,无渗出,残留肥厚粗糙皮损及色素沉着,脉缓,苔薄白。改用除湿丸、秦艽丸内服,外用黄连膏加5%黑豆馏油膏混匀外搽,1个月后复诊,皮损消退,痊愈。
(三)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肖×,男,63岁,1992年11月1日初诊。
病史:8年前开始左小腿外侧瘙痒,抓后糜烂流水,经久不愈,渐向周围扩展,曾先后到多家医院诊治,迁延未愈。近2周瘙痒加重,夜不能寐,搔抓不休,躯干及上肢出现红斑丘疹及脓疱,皮疹作痒,抓后流水,伴全身不适,口干口苦,不思饮食,有时恶心,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而少。
检查:左小腿红肿,外侧可见10cm×15cm鲜红色糜烂面,表面有脓疱及黄色浆液渗出,结黄色痂皮,边界清楚,周围皮肤发红,密布小丘疹、水疱、脓疱。腹股沟林巴结肿大触痛。躯干、上肢可见沿搔抓方向呈线状播散的红斑丘疹脓疱,左上肢较多见(患者为右手利),部分皮疹抓破呈鲜红色糜烂面或已结痂。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舌质红,苔白中黄而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中医诊断:湿毒疡。
辨证:湿热内蕴,外感毒邪。
治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处方:龙胆草、木瓜、黄芩、黄连各10g,连翘、泽泻、蒲公英、牡丹皮各15g,白茅根、生地黄、板蓝根、金银花、车前草、六一散各30g。
外用码晰苋、黄柏、紫花地r各30g煎汤湿敷,再以甘草油60ml调祛湿散15g,化毒散1.2g外敷于左小腿皮损处,以1%氯霉素氧化锌油外擦躯干上肢糜烂化脓性皮损。
二诊:治疗3日后,全身红斑、脓疱明显消退,痒减轻,已能人睡,大便通利,小溲稍黄,精神食纳好转,血象回降至正常。上方去龙胆草、生地黄、蒲公英、白茅根,加厚朴10g,茵陈、白鲜皮、薏苡仁各30g。外用药同前。
三诊:服药7剂后,左小腿糜烂面渗出停止,红肿消退,创面干燥结痂,躯干四肢皮损基本消退,未见新生皮疹,饮食睡眠恢复正常,大便通畅,小溲清。改用健脾除湿、疏风止痒之法。处方:车前子、泽泻、苦参各15g,白鲜皮、生薏苡仁、首乌藤、刺蒺藜各30g,防己、防风、厚朴、生白术、生枳壳、当归、黄柏、木瓜各10g,全蝎6g。
左小腿皮损外用黄连膏。
四诊:服药14剂后,诸症已除,全身皮疹均已消退,有少许脱屑,左小腿陈旧皮损粗糙肥厚,色素沉着,有时作痒。内服除湿丸、秦艽丸巩固疗效。
1.李×,男,40岁,1982年4月2日初诊。
病史:3日前不明原因面部及上肢灼热瘙痒,抓后皮肤潮红、肿胀、起小水疱、流黄水。发病前未接触及食用过特殊物品和食物,患者家居住处潮湿,过去间断起过红斑、丘疹,病后自觉心烦失眠,口渴思饮,大便2日未行,小溲黄赤而少,曾在某医院口服苯海拉明并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症状未减轻。
检查:额部、口周、双耳、肩背及双肢皮肤潮红、肿胀、并散布密集的红色丘疹、水疱,部分丘疹、水疱融合成片,表面溃破、糜烂渗出结痂,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西医诊断:急性湿疹。
中医诊断:浸淫疮。
辨证:素有蕴湿,复感热邪,湿热毒结,发于肌肤,热重于湿。
治则:清热徐湿,利水消肿,凉血解毒。
处方:木通6g,龙胆草、黄芩、生栀子各10g,生石膏(先煎)、六一散(包)、生地黄、车前草、白鲜皮、马齿苋、板蓝根、白茅根各30g,冬瓜皮、丹皮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局部外用马齿苋、黄柏各30g,煎水5()()0m1放冷后湿敷。
二诊:服上方3剂,水肿大消,渗出减少,部分皮损已干燥。前方去冬瓜皮、木通,车前草改车前子,加地肤子、泽泻各1 5g;局部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敷,已干燥的皮损用黄连膏外敷。
三诊:服上方7剂,皮损干燥脱屑,痒止,再以龙胆泻肝丸清解余毒而治愈。、
2.刘×,男,34岁,1991年5月14日初诊。
病史:2周前饮酒后周身出丘疹、水疱,瘙痒流水,日夜不安,伴口苦恶心,腹胀纳呆,饮食不香,身倦头昏,大便不干。在某医院按“亚急性湿疹’’治疗未好转。近几日加重,皮损糜烂渗液加重,自己用卫生纸贴敷,每日要用1卷,痛苦异常。
检查:躯干四肢有多数大片红斑、水肿性皮损,表面可见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少数区域结痂、脱屑,多处皮损黏附卫生纸纸屑及污垢,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亚急性湿疹。
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则: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生白术、生枳壳、黄芩、栀子各10g,赤苓皮、冬瓜皮、苦参、车前子、泽泻各15g,生薏苡仁、白鲜皮、茵陈、六一散(包)各30g。外用马齿苋、黄柏各30g煎汤放温湿敷。
二诊:服上方3剂后,皮损水肿减轻,渗液明显减少,痒减轻,可入睡数小时,又服4剂后痒止,糜烂逐渐平复,渗液止,再服7剂诸症全消,皮损脱屑,临床治愈。
3.常×,女,48岁,1988年9月18日初诊。
病史:患者双手、双下肢起疹已10余年,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近日双乳房下方又起类似皮疹,瘙痒,抓后流水结痂。自觉下肢沉重,并时有水肿,口淡无味,不渴,腹胀便溏,白带多而清稀。
检查:双手腕、手背、手指及小腿、乳房下方等处皮肤散布指甲至核桃大小的肥厚浸润性斑块,色素沉着,表面轻度糜烂渗出,部分皮损结痂、脱屑,并可见抓痕、血痂,舌质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辨证:脾虚运化失职,水湿蕴阻肌肤。
治则:健脾除湿,润肤止痒。
处方:白术、枳壳、厚朴、陈皮、防己、片姜黄、木瓜各10g,茯苓、车前子、泽泻、苦参、丹皮各15g,薏苡仁、白鲜皮、赤石脂、首乌藤各30g。局部用5%黑豆馏油膏与黄连膏混匀外搽于干燥肥厚皮损,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用于轻度糜烂性皮损。
二诊:服药14剂,瘙痒减轻,皮损变薄,已无糜烂渗出。于前方去车前子、白鲜皮,加当归10g,鸡血藤15g。
三诊:服上方28剂,皮损基本平复,已不甚痒。继以除湿丸调理月余而愈。
(二)自身敏感性湿疹
霍×,男,28岁,1991年10月31日初诊。
病史:右小腿外侧手掌大小的皮损瘙痒流水2年余,2周前外用“偏方”,药物刺激后渗出、糜烂、肿胀,急性发作,近1周全身出红斑、丘疹、水疱,并感灼热不适。曾在某医院就诊给服泼尼松、阿司咪唑等效果不明显,病情逐渐加重,心烦失眠,口苦纳呆,便干,溲黄赤。
检查:右小腿外侧有一8cmx 10cm的大片潮红肿胀糜烂皮损,渗液较多,头、面、躯干、四肢散发点片状红斑、丘疹,其间杂有丘疱疹,部分已抓破呈鲜红之糜烂面或附黄色渗出性痂皮,舌质红,苔白中黄,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自身敏感性湿疹。
中医诊断:风湿疡。
辨证:蕴湿郁久化热,兼感毒邪,毒热发于肌肤。
治则: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处方:龙胆草、黄芩、大黄、木瓜、栀子各10g,丹皮、赤芍、苦参各15g,生石膏(先煎)、白茅根、白鲜皮、生地黄、板蓝根各30g。右小腿皮损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敷,躯干四肢皮损外用炉甘石洗剂。
二诊:治疗7日,饮食增加,大便已不干,小溲清,口已不苦,心烦失眠已除,全身红斑、丘疹明显消退,渗出已不明显,右小腿皮损大部结痂,稍痒,脉缓,舌红,苔微黄。于前方去白茅根、板蓝根、生石膏、大黄,加生白术、生枳壳、生扁豆各10g,生薏苡仁30g,车前子15g。外用药同前。
三诊:再服7剂后,全身红斑、丘疹全部消退,仍稍有痒感。右小腿皮损已干燥,无渗出,残留肥厚粗糙皮损及色素沉着,脉缓,苔薄白。改用除湿丸、秦艽丸内服,外用黄连膏加5%黑豆馏油膏混匀外搽,1个月后复诊,皮损消退,痊愈。
(三)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肖×,男,63岁,1992年11月1日初诊。
病史:8年前开始左小腿外侧瘙痒,抓后糜烂流水,经久不愈,渐向周围扩展,曾先后到多家医院诊治,迁延未愈。近2周瘙痒加重,夜不能寐,搔抓不休,躯干及上肢出现红斑丘疹及脓疱,皮疹作痒,抓后流水,伴全身不适,口干口苦,不思饮食,有时恶心,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而少。
检查:左小腿红肿,外侧可见10cm×15cm鲜红色糜烂面,表面有脓疱及黄色浆液渗出,结黄色痂皮,边界清楚,周围皮肤发红,密布小丘疹、水疱、脓疱。腹股沟林巴结肿大触痛。躯干、上肢可见沿搔抓方向呈线状播散的红斑丘疹脓疱,左上肢较多见(患者为右手利),部分皮疹抓破呈鲜红色糜烂面或已结痂。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舌质红,苔白中黄而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中医诊断:湿毒疡。
辨证:湿热内蕴,外感毒邪。
治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处方:龙胆草、木瓜、黄芩、黄连各10g,连翘、泽泻、蒲公英、牡丹皮各15g,白茅根、生地黄、板蓝根、金银花、车前草、六一散各30g。
外用码晰苋、黄柏、紫花地r各30g煎汤湿敷,再以甘草油60ml调祛湿散15g,化毒散1.2g外敷于左小腿皮损处,以1%氯霉素氧化锌油外擦躯干上肢糜烂化脓性皮损。
二诊:治疗3日后,全身红斑、脓疱明显消退,痒减轻,已能人睡,大便通利,小溲稍黄,精神食纳好转,血象回降至正常。上方去龙胆草、生地黄、蒲公英、白茅根,加厚朴10g,茵陈、白鲜皮、薏苡仁各30g。外用药同前。
三诊:服药7剂后,左小腿糜烂面渗出停止,红肿消退,创面干燥结痂,躯干四肢皮损基本消退,未见新生皮疹,饮食睡眠恢复正常,大便通畅,小溲清。改用健脾除湿、疏风止痒之法。处方:车前子、泽泻、苦参各15g,白鲜皮、生薏苡仁、首乌藤、刺蒺藜各30g,防己、防风、厚朴、生白术、生枳壳、当归、黄柏、木瓜各10g,全蝎6g。
左小腿皮损外用黄连膏。
四诊:服药14剂后,诸症已除,全身皮疹均已消退,有少许脱屑,左小腿陈旧皮损粗糙肥厚,色素沉着,有时作痒。内服除湿丸、秦艽丸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