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B 败酱草

人参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904
获得点赞
839
声望
113
年龄
42
败酱草图片

Herba Patriniae

[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na scabiosaefolia Fish.的根茎。

[植物形态] 黄花败酱:为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地下茎细长,横走,有特殊臭气;基生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卵形,长5~15cm,2~3对羽状深裂,中央裂片最大,椭圆形或卵形,两侧裂片窄卵圆形至条形,两面疏披粗毛或近无毛。聚伞圆锥花序枝顶常5~9序集成疏大伞房状;苞片小;花小,黄色,直径2~4mm,花萼不明显;花冠筒短,5裂;雄蕊4;子房下位,瘦果椭圆形,有3棱,无膜质翅状苞片。花期7~9月。

[药材性状]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有节,节间长2cm以下,节上有细根。茎圆柱形,具纵棱及节,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时被有粗毛。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长为卵形,羽状深裂或全裂。顶端裂片较大椭圆状铍针形,侧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黄棕色,下表面灰棕色,两面疏生白毛;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略抱茎;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裂片窄长。有的枝端有伞房聚伞圆锥花序,花黄色。瘦果长方椭圆形,长0.3~0.4cm,无膜质增大苞片。气特异,味微苦。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中药材市场。

[功能主治] 中枢神经镇静药。用于以失眠为主要症状的神经衰弱或精神病患者。
 
由版主最后编辑:
【药用】本品为败酱草科植物白花败酱的全草。其同属植物黄花败酱、狭叶败酱及岩
败酱,也可作同类品入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
【临床应用】1. 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
本品辛能散结,寒可泄热。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2. 用于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败酱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近年来本品在临床上又常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处方用名】败酱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方剂举例】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治肠痈有脓。
 
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有活瘀、消肿、排脓的作用。对肠痈(阑尾炎)可配合连翘、生大黄、牡丹皮、冬瓜子、赤芍、元明粉等同用。对血瘀而致的腹痛、腹胀、腹部有硬块等症,也可用本品配当归、赤芍、红花、元胡、木香、五灵脂、桃仁、三棱等同用。我曾用本品配合生苡米、银花、连翘、制附片、乌药、白芍、当归、五灵脂、桃仁等,治疗阑尾破溃后,形成脓肿,时日较长者。
蒲公英长于治乳痈,败酱草长于治肠痈。
用量一般9~15克,重症也可用到30克。
寒证腹痛忌用。
 
概述: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其近缘植物的带根全草。夏季花开前采收。鲜用或阴干,生用。

别名:败酱、泽败、鹿酱、苦菜、取麻菜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

性味与归经:味辛、苦,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肺痈高热,咳吐脓血,热毒疮疔,胸腹疼痛,产后腹痛,痛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者60-120g);外用捣敷。脾胃虚弱者慎用。

贮藏:置干燥通风处。

临床应用:

1.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治肠痈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10份,附子2份,败酱5份。上3味,捣为末,取10g,以水2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方中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为君药。

2.肠用房(《中药临床应用》)治阑尾周围炎和阑尾脓肿:败酱草、生苡仁、冬瓜仁各15g,桃仁6g,丹皮9g,银花15g,连翘9g,秦皮6g,紫花地丁15g,延胡索6g。水煎每日一剂,分2次服。方中败酱草,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为君药。

3.(《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败酱草、红藤、蒲公英、金银花各30g,桃仁9g,赤芍12g,大黄15g。水煎服。方中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为君药
 
【拼音名】Bài Jiànɡ Cǎo

【别名】黄花败酱、龙芽败酱、黄花龙牙

【来源】本品为败酱草科植物黄花龙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败酱(苦斋)P. villosa (Thunb.) Juss.,以根状茎和根、全草入药。根春秋季节采挖,去掉茎叶洗净,晒干。全草夏秋采割,洗净晒干。

【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辛、苦,凉。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0.5~1两,鲜全草2~4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
(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2)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或其近缘植物的带根全草。味苦,性平。入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淤止痛。主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淤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内服:煎汤,9~15g(鲜品 60~120g)。外用: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白花败酱中含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及根茎中含白花败酱甙(Villoside)、番木鳖甙(Loganin)、莫诺甙(Morroniside)
等。
黄花败酱根及根茎中含有败酱皂甙(Patrino-side)C、D、C1、D1 ,黄花败酱甙(Scabioside)A、B、C、D、E、F、G,其甙元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或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黄花败酱中含挥发油8%,其中以败酱烯(Patrinene)和异败酱烯(Isopatrinene)含量最高。尚含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δ-榄香烯(δ-Elemene)、胡椒烯(Copaene)、α-古芸烯(α-Gurjunene)、α-香柠檬烯(α-Bergamotene)、α-衣兰油烯(α-Muurolene)、δ-荜澄茄烯(δ-Cadinene)、γ-榄香烯(γ-Elemene)等。
亦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此外,还含有黄花龙芽甙(Patrinoside)和胡萝卜甙(Daucosterol)。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花败酱口服液、黄花败酱冲剂、白花败酱冲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白花败酱的水煎液在鸡胚内对流感病毒无明显抑毒效果,但其提取物则有明显的抑毒效果。败酱浸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和破伤风杆菌无作用。
2. 镇静作用黄花败酱有镇静作用,其中所含皂甙为其有效成分。黄花败酱的乙醇浸膏或挥发油口服,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且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异叶败酱和糙叶败酱挥发油给小鼠灌胃,均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前者镇静作用同黄花败酱,后者的镇静作用则弱于黄花败酱挥发油。在挥发油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败酱烯和异败酱烯,蒸去挥发油的药渣醇浸膏和总皂甙都无镇静作用。败酱的镇静作用比同属植物缬草强一倍以上。
3. 保肝利胆作用败酱有抗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炎症消退和毛细胆管疏通作用。有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改善肝功能作用。
4. 其他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异叶败酱与糙叶败酱对癌细胞有强烈的抗癌作用。异叶与糙叶败酱水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对腹水型 S180 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白花败酱草干品,1~3岁15~20g,4~15 岁20~40g,16岁以上40~6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50 例,服药1剂而痊愈者44例,2剂痊愈者4例,服药3剂后全部病例均治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1):30〕
2. 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茵陈45g,败酱草21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儿童减半。部分病人加用肝平注射液(茵陈、败酱草2:1),成人2ml,每日2次,肌肉注射,儿童减量。治疗63例,治愈59例,显效2例,无效2例。肝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18天。〔天津医药1977;(2):60〕
3. 治疗血吸虫病伴发腹水败酱草500g,加薄荷叶60g,制成水剂,每毫升相当于生药3g,每次30ml,日服3次。治疗9例,5例取得了显著效果,3例腹水减轻,1例无效。〔福建中医药1958;3(11):21〕
4. 治疗急性阑尾炎鬼针草30g,败酱草30g,用水3碗,煎成1碗,频频呷服,日服1剂,重症患者日服2剂。治疗73例,其中单纯性阑尾炎22例,全部治愈;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3例,痊愈12例,好转1例;阑尾周围脓肿31例,全部治愈;阑尾切除后并发腹腔感染7例,痊愈6例,无效1例。上述病例中有15例配合针灸或抗生素治疗。〔赤脚医生杂志1975;(2):25〕
5. 治疗婴幼儿腹泻鲜败酱草洗净,挤出绿汁(当日用,当日取汁)。1 周岁以下每次2ml,1~2 岁每次3ml,每日2次,可加少许红糖口服,脱水严重者可予补液纠正。治疗72例,治愈68例,好转4例。〔陕西中医1989;10(4):174〕
6.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败酱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天1~2次,连续2~4天。治疗53例,治愈39例,好转12例,无效2例。〔福建赤脚医生1978;(1):21〕
方剂选用:
1. 治疗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2. 治疗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当归各六分,续断、芍药各八分,芎藭、竹茹各四分,生地黄(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
(《外台秘要》)
3. 治疗产后腰痛,乃气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败酱、当归各八分,芎藭、芍药、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葱。(《广济方》)
4. 治疗产后腹痛如锥刺:败酱草五两,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三合,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配伍效用:
败酱草配伍金银花、牡丹皮 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行淤消肿;金银花清热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三者合用,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功效,用于治疗肠痈内脓未成者。
败酱草配伍薏苡仁、附子 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迫血;薏苡仁利湿消肿排脓;附子辛热之品,可驱散寒湿之气。三药伍用,有利湿排脓、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挛急、脉数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久病胃虚脾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本草汇言》)
毒副作用:黄花败酱几无毒性。干浸膏24g(生药)/kg 给小白鼠灌胃,未见不良反应。醇浸膏 30g/kg 灌胃时,对小白鼠有轻度呼吸抑制作用和轻度致泻作用。
临床应用本品,口服黄花败酱,个别病人有口干、胃部不适等反应;白花败酱注射液偶致白细胞下降,停药 1 周左右可恢复正常。
【医家论药】
“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本草纲目》)
“此草有陈腐之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淤排脓。惟宜于实热之体。”(《本草正义》)
“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淤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药性论》)
“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名医别录》)
 
t013fe9b0119c243052.jpg
t0180cbef07293961be.jpg
t01c450ff4edc77ed41.jpg

t013fe9b0119c243052.jpg
t0180cbef07293961be.jpg
t01c450ff4edc77ed41.jpg

败酱草

【药用】本品为败酱草科植物白花败酱的全草。其同属植物黄花败酱、狭叶败酱及岩败酱,也可作同类品入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

【临床应用】1.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

本品辛能散结,寒可泄热。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2.用于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败酱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近年来本品在临床上又常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处方用名】败酱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

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方剂举例】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薏苡仁、附子、败酱草。治肠痈有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