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QQ群,2000人大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H 黄芪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3
获得点赞
180
声望
68
t015a4d05ead589e559.jpg
t0123de9b7780cce7cc.jpg
t01d041004947ef93c6.jpg
t01ba38856e21170f73.jpg
t01c5bc5cb8b273b8b4.jpg
t013c8486d4c7c3fb33.jpg


黄耆 即 黄芪。

黄芪,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黄芪可分为:内蒙黄芪、膜荚黄芪、绵黄芪、多序岩黄芪(又名“红芪”)、日本黄芪(又名“和黄芪”)。
Radix Astragali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干燥根。
[植物形态] 蒙古黄芪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40~80cm。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mm,宽3~5mm,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冠黄色至淡黄色,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有长柄,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膜荚黄芪与上种相似,但小叶6~13对,叶片长7~30mm,宽3~12mm,上面近无毛,下面伏生白色柔毛。花冠黄色至淡黄色,或有时稍带淡紫红色;子房有毛。荚果比黑色短伏毛。
膜荚黄芪
[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上端较粗,向下渐细,有少数支根和细根,长20~120cm,直径1.5~3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及横向皮孔。有时可见部分表面脱落的斑痕,常粗糙有网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状,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较疏松,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约占半径的1/3,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纵向裂隙,似菊花心。气微,味略甜,嚼之有豆腥气。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市场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由版主最后编辑:
t0133c15a49950f8cc6.jpg
t01779f74291987b8a0.jpg
t0197634eea3859a717.jpg
001sNXoJty6IxrdkLUn73&690.jpg
t0118ffbd47010da90f.jpg
t01bd32ba6f2d034c83.jpg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内蒙黄耆、膜荚黄耆或其它同属相近种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临床应用】1. 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黄耆健脾益气,且具升阳举陷的功效,故可用于气虚乏力及中气下陷等症。在临床上用于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朮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 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症。
黄耆功能固护卫阳、实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朮同用。
3.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黄耆能温养脾胃而生肌,补益元气而托疮,故一般称为疮痈要药,临床上多用于气血不足、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等症。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 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等症。
黄耆能益气而健脾,运阳而利水,故可用于水肿而兼有气虚症状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与活血袪瘀通络药如当归、川芍、桃仁、红花、地龙等配伍,用于中风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气活血、通络利痹的功效。对于消渴病症,也可应用,常与生地、麦冬、天花粉、山药等配伍。
【处方用名】生黄耆、绵黄耆、北口耆(生用,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利痹等。)
炙黄耆(蜜炙用,用于补气健脾。)
清炙黄耆(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用于补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 黄耆一药,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是一味临床常用药物。黄耆具有下列的特点,它不仅常与补养药同用以益气补虚;且常与袪邪药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气补虚方面,如配人参,则大补元气;配附子,则补气助阳;配白朮,则益气补脾;配当归,则补气生血;配参、朮、升、柴,则补气升阳。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风散中配白朮、防风,则补散兼施、固表止汗,治卫虚自汗,易感风寒;在四妙汤中配当归、银花、甘草,则内补托毒,治体虚痈疮疖肿难愈者;在防己茯苓汤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则益气运阳而利水,治皮水肢肿;在补阳还五汤中配归、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则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治半身不遂。诸如此类,可见它临床应用的范围至为广泛。
2. 本品与人参、党参相比较,人参的补气作用较强, 且能生津、安神;
党参功专补肺脾而益气; 黄耆的补气作用不及人参,但益气升阳,固表内托,且能利水退肿的作用则为人参、党参所不具。 黄耆为补气扶阳的药物, 故凡气滞湿阻、食滞胸闷、热毒疮疡、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等症,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耆、人参、白朮、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
治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子宫下垂、脱肛,以及肢倦气短、气虚发热等。
【文献搞录】《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晫肁补虚,小儿百病。」
《大明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
《珍珠囊》:「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益胃气。」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排脓内托。」
 
由版主最后编辑:
摘《用药心得十讲》:
黄芪味甘性微温。功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临床上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固表止汗:干素体弱的人,或久病重病之后,表虚卫气不固,常有自汗、易受风寒感冒等情况。治疗表虚自汗,可用黄芪固表止汗。常配合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同用。对于卫气虚,易出汗,经常易患感冒的,可用黄芪助卫气、固皮表。常配合白术、防风(玉屏风散)、桂枝、白芍等同用。
2.补中益气: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体倦、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久溏、面黄气短,或兼腰腹重坠,或兼脱肛者,可用本品补益中气,升提清气。常配合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同用(例如补中益气汤)。配党参(或人参)、升麻、白术、甘草,为“举元煎”,可治疗脾阳虚、中气下陷而致气短、腹沉坠、久泄、脱肛、崩漏等症。
3.消水肿:黄芪还有利尿作用。常用于治疗头面,四肢水肿,可配合防己、白术(或苍术)、甘草、姜皮等同用(例如防己黄芪汤)。或配茯苓、桂枝、甘草、防己(防己茯苓汤),用于全身皮肤及四肢皆水肿,并感觉有些怕风的。据近代报导,用本品单味(每日60~90克)浓煎服,可对肾炎的水肿有效,并对消除尿中蛋白,有一定帮助。也可配合党参、茯苓、萆薢、山药、苡米等同用。配北五加皮、桂枝、
猪苓、茯苓等,对心脏性水肿也有效。但应随时注意结合辨证论治。据实验研究报导,用于利尿时,用量不可过大,以9克左右为宜,可资参考。
4.补气生血:气血互根,如骤然大失血而血虚气脱,出现面白、出汗、气短、脉细而快等症,可用黄芪60~120克。当归9~15克,急煎服,以补气而生血。如出现四肢厥冷。全身凉汗、血压急剧下降者,还可配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等急煎,进行抢救。
5. 托毒排脓:气血虚弱之人患疮疡,因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出使其化脓排毒而致脓为稀水状,久不收口,可用生黄芪配合党参、白芷、防风、当归、川芎、桂心、厚朴、桔梗、五味子、甘草等同用(例如托里十补散、托里黄芪散)。据近代研究,黄芪可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久坏之肌细胞恢复活力,故可治慢性溃疡痈疽。
黄芪生用偏于走表,能固表止汗、托里排脓、敛疮收口;炙用重在走里,能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尿。
黄芪皮功用同黄芪,但善于走表,偏用于固表止汗及气虚水肿。 用量一般为3~10克。重病或需要时,可用到30~120克。
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
据近代报导,黄芪有保肝、强心、降压、抑菌等作用,并有类生殖激素的作用,可供参考。
 
黄煌药证讲义: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
汗出而肿,源于《金匮要略》原文。仲景方中黄芪用量最大的方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用5两,此方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克,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
黄芪退肿的经验,在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甚详:
海宁许珊林观察练,精医理,官平度州时,幕友杜某之戚王某,山阴人,夏秋间忽患肿胀,自顶至踵,大倍常时,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因求观察诊之,令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钟,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服至盏许,气喘稍平,即于一时间服尽。移时小便大通,尿器更易三次,肿亦随消,惟脚面消不及半。自后仍服此方,黄芪自四两至一两,随服随减,佐以祛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独脚面有钱大一块不消,恐次年复发,力劝其归。届期果患前症,延绍城医士诊治,痛诋前方,以为不死乃是大幸,随用除湿猛剂,十数服而气绝。次日将及盖棺,其妻见死者两目微动,呼集众人环视,连动数次,试用芪米汤灌救,灌至满口不能下。少顷眼忽一睁,汤俱下咽,从此便出声矣。服黄芪至数斤,并脚面之肿全消而愈。观察之弟辛木部曹楣,谓此方治验多人。先是嫂吴氏,患子死腹中,浑身肿胀,气喘身直,危在顷刻。余兄遍检名人医案,得此方遵服,便通肿消,旋即生产,因系夏日,孩尸已烂成十数块,逐渐而下,一无苦楚。后在平度有姬顾姓,患肿胀脱胎,此方数服而愈。继又治愈数人,王某更在后矣。盖黄芪实表,表虚则水聚皮里膜外而成肿胀,得黄芪以开通隧道,水被祛逐,肿自消矣。(《冷庐医话》)
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遵上法治疗一例产后浮肿,效果也佳。
一妇人,产后患肿胀,腹大如鼓。云初起于腹,后渐及遍体,按之没指而软,诸医以为是水臌也;皮不起亮光,以为是气胀也;而皮不过急,以为是血臌也。云产下后恶露极旺,上法治之皆无效果,反而气紧加甚。今气喘,舌淡红,脉近芤,初按之急甚,重按极虚。余思之良久无法,后忆及《冷庐医话》有治产后肿胀,用生黄芪一两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依法治之,五日霍然若失。(《范文虎医案》)
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当于300克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肌无力,源于《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关于“尊荣人”的提法,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治疗血痹的配方,血痹的临床表现是身体不仁,即麻木无力。同时,张仲景发现血痹是“尊容人”易得的疾病,原文说“夫尊容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里所说的骨弱,并不是说其有软骨病,而是指肌肉没有力,肌肤盛,则表示这种人大多养尊处优,缺乏体力劳动,赘肉较多。这种体胖而肌肉松软无力,可以认为是黄芪的主治。尤其是有食欲,能吃易饥,但依然肌肉松软无力者,用黄芪最为有效。
肌无力,还可泛指肌肉生长无力。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黄芪切碎,水煎三次,分次过滤,去滓,将过滤液合并,用文火浓煎成膏状,以不渗纸为度,每一两膏汁兑蜂蜜成膏,装瓶备用。可用于治疗疮面久不愈合,下肢顽固性溃疡,鱼鳞癣等。
配方
一、浮肿性疾病
1、肾病水肿,单味黄芪煮粥。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民间黄芪糯米粥的配方如下:黄芪30克,糯米200克,水600毫升,先煮黄芪,去滓,加糯米文火熬粥,趁热呷服。治疗水肿。如前所述,医家也常用黄芪粥治疗水肿。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克,生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金橘饼2 枚,糯米30克,先以水600毫升,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但必须每日服用。
2、高血压浮肿,配白术、防己,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原用于治疗身重汗出者。高血压患者大多有全身困重,腰酸背痛,易疲倦,下肢浮肿等证,故本人用于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本人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葛根能消除腰背重痛感,并能降低血压,现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故每加入方中,量至少30克。如下肢浮肿明显者,常去甘草,加怀牛膝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3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二、心脑血管疾病
1、血痹,配桂枝、芍药等,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本方原主治尊荣人的“血痹”病,痹者,痛麻闷也。凡中老年人的头痛、胸痛、身痛、肢麻等,均可考虑使用本方,不过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常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常有让人感到全身轻松,气力倍长。中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等,也常常可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腰椎病,加怀牛膝;颈椎病加葛根、川芎。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如下肢疼痛剧烈,步履困难者,可配合芍药甘草汤。
2、中风以后,配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药15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地龙10克。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克。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三、表虚自汗类疾病
1、虚劳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适用于许多血液病、肿瘤化疗放疗以后以及较大手术以后的自汗。老人体质虚弱,稍感风寒便鼻塞流涕者。按照仲景的用药法,此汤药需温服,服药后要喝热粥,得微汗为佳。
2、气血两虚自汗,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黄芪的大复方,其方中不仅有黄芪、肉桂,还有四物汤与四君子汤。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气血阴阳全部兼顾到了。本方作为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克、肉桂3克、人参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当归6克、川芎6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3、表虚浮肿自汗,配白术、防风,方如玉屏风散。(黄芪20克,防风10克、白术20克,也可配姜3片、枣10枚入煎)。对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等伴有自汗恶风、面黄浮肿貌者最有效果。服用玉屏风散,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小剂量长期服用。对此,岳美中先生曾有深刻体会。他曾说:“我往年尝以玉屏风散作汤用,大其量,治表虚自汗。3-5剂后即得汗收的效验。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复发,似乎此方只有短效而无巩固的长期作用。后见我院蒲辅周老医师治疗这种病症,用散剂每日服9克,坚持服到一月,不独汗止,且疗效巩固,不再复发。我才恍然悟到表虚自汗是较慢性的肌表生理衰弱症,想以药力改变和恢复生理,必须容许它由量变达到质变,3-5帖汤剂,岂能使生理骤复?”本方是调理体质的配方,有人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本方与人体丙种球蛋白预防反复发作的感冒的效果相似,两者相比之下,本方具有价格低廉、使用安全、服用简便的特点。如果临床加工散剂不便,也可将药量减半改为汤剂。第二,剂量因证而异。本方中三味药的用量比例是可变的,如浮肿明显,或肾功能不佳者,可加大黄芪用量,可达30克;肌肉松弛、大便不成形、易于腹泻,或肝功能不佳者,可重用白术至30克。遇风冷易于过敏,喷嚏连连,头痛目痒者,可重用防风至12克。第三,与风热证鉴别。目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以风热证为多,表现为咽喉充血、唇色红、多汗、脉浮滑数等,临床常用小柴胡汤加减。适用玉屏风散的,多见肌肉松弛,面黄而少光泽者,要注意鉴别。如两者夹杂者,玉屏风散加柴胡、黄芩、甘草、五味子。
四、经久不愈的溃疡
1、虚劳里急,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是消瘦而无力,疾病呈慢性化。里急,当有腹痛;诸不足者,是阴阳俱虚,当有出血、悸、喘、失精等证。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加黄芪。其方组成为: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红枣12枚,胶饴一升。方中胶饴,即麦芽糖,也可用蜂蜜或麦芽替代。此时,大多食欲不振,黄芪不可大量使用,故原方的黄芪用量仅是桂枝的一半,按照《千金方》的记载,又有加人参二两。 适用黄芪建中汤者,其人大多是体型瘦弱而皮肤松弛,甚至有轻度浮肿乏力,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本方证多见于重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如老年人褥疮经久不愈、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晚期、糖尿病晚期等。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许多上消化道溃疡患者,也多见此证。
2、术后伤后不易愈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曾治疗一例阑尾脓肿穿孔,手术以后伤后不愈合,脓液清稀,用生黄芪60克、桂枝12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丹皮10克,连续服用3周而康复。一例阑尾炎手术后,创口不收,全身皮肤搔痒,多汗,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玉屏风散而愈。
3、手掌皲裂,桂枝加黄芪汤合玉屏风散。本人于2001年11月治疗一例丹阳老农,手掌脚掌皮肤皲裂数月,搔痒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观其人黄肿貌,即用玉屏风散加桂枝芍药生姜红枣,重用黄芪60克,2剂后即不搔痒、疼痛消失,1周后即脚掌裂口愈合,活动基本正常,2周后皮肤已经光滑如初。
参考
一、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证不某一疾病或某一症状,而是一种体质状态。本人临床发现,凡适用黄芪者,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精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笔者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本人则称之为“黄芪体质”。这种体质的形成,除与遗传有关外,尚与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等有关。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对于黄芪与体型的问题,朱丹溪也有相同经验,他说:“黄芪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
二、能食而无力是黄芪证的特点之一。能食,不仅指有食欲,而且指进食以后,腹部无疼痛胀满感,但是就是全身乏力,或肌肉依然松弛,而且营养状况不佳。能食,还指易于饥饿,稍饿即头昏眼花、四肢无力,甚至冷汗淋漓,心慌心悸。如果食欲不振,或者腹胀腹痛者,都不能使用黄芪。
三、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黄芪以10-30克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克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克。
四、黄芪的用量。张仲景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克,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强壮补虚,可用15-30克。
五、黄芪的副反应。黄芪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摘《医学衷中参西录》:

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 辟之原动力)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芪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其族兄××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服后,果诸病皆愈。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芪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芪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

“黄芪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芪则其效如神。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遂用生黄芪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其父知医,疑而问曰∶“向延医延医,皆言脾胃虚弱,相火衰损,故所用之方皆健脾养胃,补助相火,曾未有言及肝虚者,先生独言肝虚,但因左脉之微弱乎?抑别有所见而云然乎?”答曰∶“肝脏之位置虽居于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试问病患,其左半身必觉有不及右半身处,是其明征也。”询之,果觉坐时左半身下坠,卧时不敢向左侧,其父方信愚言,求为疏方。遂用生黄芪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煎汤饮下,须臾左侧即可安卧,又服数剂,诸病皆愈。惟素有带证尚未除,又于原方加牡蛎数钱,服数剂带证亦愈。其父复疑而问曰∶“黄芪为补肺脾之药,今先生用以补肝,竟能随手奏效,其义何居?”答曰∶

“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大风者,诚有其效(参阅“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中傅××妻治案)。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久败疮,亦有奇效。奉天张××,年三十余。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引毒下行,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睾丸露出,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为疏方∶生黄芪、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出外,结疤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黄芪之性,又善利小便。(参阅曲直汤下王姓治案)

黄芪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又能滋阴。本村张媪年近五旬,身热劳嗽,脉数至八至,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煎汤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踌躇再四忽有会悟,改用生黄芪六钱,知母八钱,煎汤服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全愈。盖虚劳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至数剂后,又加丹参、当归者,因血痹虚劳,《金匮》合为一门,治虚劳者当防其血有痹而不行之处,故加丹参、当归以流行之也。

黄芪之性,又善治肢体痿废,然须细审其脉之强弱,其脉之甚弱而痿废者,西人所谓脑贫血证也。盖人之肢体运动虽脑髓神经司之,而其所以能司肢体运动者,实赖上注之血以涵养之。其脉弱者,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以养其脑髓神经,遂致脑髓神经失其所司,《内经》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也。拙拟有加味补血汤、干颓汤,方中皆重用黄芪。凡脉弱无力而痿废者,多服皆能奏效。若其脉强有力而痿废者,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又因上升之血过多,排挤其脑髓神经,俾失所司,《内经》所谓“血菀(同郁)于上,为薄厥”也。如此等证,初起最忌黄芪,误用之即凶危立见。迨至用镇坠收敛之品,若拙拟之镇肝熄风汤、建瓴汤治之。

其脉柔和而其痿废仍不愈者,亦可少用黄芪 助活血之品以通经络,若服药后,其脉又见有力,又必须仍辅以镇坠之品,若拙拟之起痿汤,黄芪 与赭石、 虫诸药并用也。

黄芪 升补之力,尤善治流产、崩带。西傅家庄王××妻,初次受妊,五月,滑下二次,受妊至六七月时,觉下坠见血。求为治疗,急投以生黄芪 、生地黄各二两,白术、净萸肉、 龙骨、 牡蛎各一两,煎汤一大碗顿服之,胎气遂安,又将药减半,再服一剂以善其后。至期举一男,强壮无恙。

沈阳朱××,黎明时来院扣门,言其妻因行经下血不止,精神昏愦,气息若无。急往诊视,六脉不全仿佛微动,急用生黄芪 、野台参、净萸肉各一两, 龙骨、 牡蛎各八钱,煎汤灌下,血止强半,精神见复,过数点钟将药剂减半,又加生怀山药一两,煎服全愈。

邑刘氏妇,年二十余,身体羸弱,心中常觉寒凉,下白带甚剧,屡治不效,脉甚细弱,左部尤甚。投以生黄芪、生牡蛎各八钱,干姜、白术、当归各四钱,甘草二钱,数剂全愈。盖此证因肝气太虚,肝中所寄之相火亦虚,因而气化下陷,湿寒下注而为白带。故重用黄芪 以补肝气,干姜以助相火,白术扶土以胜湿,牡蛎收涩以固下,更加以当归之温滑,与黄芪 并用,则气血双补,且不至有收涩太过之弊(在下者因而竭之),甘草之甘缓,与干姜并用,则热力绵长,又不至有过热僭上之患,所以服之有捷效也。

按∶炉心有氢气,人腹中亦有氢气,黄者能引氢气上达于肺,与吸入之氧气相合而化水,又能鼓胃中津液上行,又能统摄下焦气化,不使小便频数,故能治消渴。玉液汤、滋 饮,皆治消渴之方,原皆重用黄 。

黄芪 入汤剂,生用即是熟用,不必先以蜜炙。若丸散剂中宜熟用者,蜜炙可也。若用治疮疡,虽作丸散,亦不宜炙用。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曾详言之。至于生用发汗、熟用止汗之说,尤为荒唐。盖因气分虚陷而出汗者,服之即可止汗,因阳强阴虚而出汗者,服之转大汗汪洋。若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与发表药同服,亦能出汗。是知其止汗与发汗不在生、熟,亦视用之者何如耳。
 
历代医家论述

①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草汇言》)

②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本草正》)

③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药品化义》)

④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本经逢原》)

⑤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本草便读》)

⑥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义》)


①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引自《本草纲目》)

② 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

③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本经疏证》)
 
历史论述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 , 色黄白, 甜美, 今亦难得。”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我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astragalosideⅠ、Ⅴ、Ⅲ)。 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胆碱、叶酸、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黄芪水煎液小鼠灌胃给药能明显增强脾脏NK细胞的活性,这一过程与诱生干扰素同时发生。黄芪多糖也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体变大。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干扰素所介导的,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其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黄芪在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一起培养,也能诱生γ-干扰素。对大黄造成的脾虚小鼠黄芪水煎液和黄芪多糖,给药后,均能恢复其脾脏产生IL-2的能力。黄芪并能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受IL-2刺激后其增殖指数增高。


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黄茂对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一免疫复合物的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增强作用。

另外,尽管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等成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但从黄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
升高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

黄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对血虚证模型大鼠或小鼠,黄芪和黄芪多糖均能升高红细胞比容或血红蛋白含量。黄芪还能防治因辐射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对肝的作用

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能明显促进3H-亮氨酸掺入小鼠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速率,而对蛋白质含量无影响,即可以显著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可增加脾脏蛋白质合成,并使脾脏细胞增生,胞浆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黄芪对糖代谢谢呈双向调节作用,能显著降低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又能对抗苯乙双胍所致的小鼠血糖降低。黄芪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

保肝

正常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肝糖原增加。黄芪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黄芪可增加3H-亮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促进其更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亚群中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黄芪注射液可使病人CD8下降,CD4/CD8升高,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对精子的作用


黄芪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亦有良好的影响。黄芪可增强精子活力,在体外人的精液中添加黄芪水煎液,可使精子活动率、精子运动速度、精子前向运动速度、精子头部摆动的频率等均有显著提高。这对于将黄芪作为体外添加剂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如人工授精、体外授精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芪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和抗疲劳的作用。

黄芪能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强大鼠游泳耐疲劳的作用,并使游泳应激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增加,超过空白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黄芪可使游泳应激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增厚,束状带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表明黄芪增强大鼠抗应激能力是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的。

减缓自然衰老的作用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l/3。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护作用。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对心脏作用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黄芪对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所致的乳酸脱氢酶及细病变有保护作用。在加有黄芪培养的心肌细胞内,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糖原颗粒丰富,而糖原颗粒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因此,黄芪可因加强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谢而加强其功能。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 调节血压黄芪对多种动物均有降压作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血压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黄芪的降压成分为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当动物血压降至休克水平时,黄芪又可使血压稍上升且保持稳定,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黄茂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黄芪可通过增强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黄芪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黄芪预先作用于体外培养心肌细胞48小时后,可降低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降低,导致病毒复制,加重炎症损伤。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疗3个月后,使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使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降低,并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及促诱生干扰素作用。

抗溃疡

黄芪精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对95%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及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教膜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损伤面积,降低损伤指数,但对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并可协同西米替丁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其它
黄芪还有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等作用。

综上所述,与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改善物质代谢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黄芪还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溃疡等作用。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配伍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10~30g 。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证治
1.小便不通。
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2.酒疸黄疾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黄耆二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3.气虚白浊。
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

4.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

5.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6.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宝方》。

7.尿血沙淋痛不可忍。
用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方》。

8.吐血不止。
用黄耆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9.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席延赏方》。

10.肺痈得吐。用黄耆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11.甲疽疮脓生足趾甲边,赤肉突出,时常举发者。
黄耆二两,“草闾”茹一两,醋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封疮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台秘要》。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13.阴汗湿痒。
用绵黄耆,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赵真人济急方》。

14.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4]

15.消化性溃疡
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16.表虚自汗,容易感冒
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5]。
 
当代临床

(1)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④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 15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总有效率88.8%。

⑤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2)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4)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5)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

(6)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7)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做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汆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去黄芪,吃肉喝汤。一只鸭可分3天吃。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8)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9)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10)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1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12)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 13 )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丽塔·埃弗罗斯(Rita Effros),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经方典方

1.黄芪建中汤: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汤饮。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应用医话

1.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2.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即消。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4.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

5.(1)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黄煌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2)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3)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4)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5)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食疗价值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产于我国华北诸省。黄芪来源於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乾燥根。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


服用方法

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④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黄芪炖鸡

1,参芪大枣粥:黄芪15g,党参10g,大枣30g,粳米100g。黄芪、党参煎水取汁,与后二者一同煮粥食。
本方以黄芪、党参补脾益气,用大枣协同奏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

2,芪苓鲤鱼汤:黄芪50g,茯苓30g,鲤鱼1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盐调味。饮汤吃鱼。

本方以黄芪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利湿补脾,鲤鱼滋养补脾、利湿。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

3,黄芪山地粥: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
本方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
 
鉴别要点
三种正品黄芪主要特征:黑皮芪外表皮淡黑色或香灰色、皮松肉紧,内色鲜黄或淡黄,味甘气香,嚼之渣少或无渣;白皮芪外表黄白色,皮肉紧贴。质坚挺,断面具菊花心,气香味甘,嚼之渣少;而红芪则外表红棕色、具有核桃纹理,内面黄白色,质坚而稍韧,粉性大,味甜有豆腥气。
 
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大抽,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属北黄芪。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又名西芪。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镇等地者。质佳。为通用正品。

库黄芪:又名库伦黄芪、库伦芪、库芪。指产于内蒙古库伦一带者。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

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坚实绵韧、味甘、无空心及黑心者为佳。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为豆科植物黄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或内蒙黄芪 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 等的干燥根。亦名黄耆(《本经》)、绵黄耆(《本草图经》)。味甘,性微温。入肺、脾经。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收。炙用:补中益气。主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内服:煎汤,9~15g,大剂 30~60g;入丸、散,或熬膏。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膜荚黄芪根中分离出黄芪甙(Astra-galoside)Ⅰ、Ⅱ;胡萝卜甙(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蔗糖(Sucrose);膜荚黄芪皂甙(Astragalus saponin)A、B、C,膜荚黄芪皂甙 A 经氧化降解得到膜荚黄芪甙元(Astramenbrangenin)。亦分离出 2',4'- 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2',4'-Dihydroxy-5,6-dimethoxyi- soflavane)、熊竹素(Kumatakenin)、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叶酸(Follicacid)、毛蕊异黄酮(Calycosin)、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及黄芪甙(Astragaloside)Ⅰ、Ⅱ、Ⅲ、Ⅳ,其甙元为三萜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抗菌成分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L-3-Hydroxy-9-methoxyp terocarpan)。
此外,膜荚黄芪根中尚含有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黏液质、氨基酸、苦味素等。
蒙古黄芪中含皂甙类:黄芪皂甙Ⅰ、Ⅱ、Ⅳ及胡萝卜甙。
黄酮类: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甙(9,10-Dimethoxy-pterocarpane-3-O-β-D-gluco- side)、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甙(2'-Hydroxy-3', 4'-dimethoxyisofla- vane-7-O-β-D-glucoside)、3'-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甙(3'-Hy- droxy-4'- methoxyisoflavone-7- O-β-D-glucoside)、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
尚含天冬酰胺(Asparamide)、刀豆氨酸(Canavanine)、脯氨酸(Prolin)、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等21种氨基酸;铁、锰、锌、铷等14种微量元素;黄芪多糖(Astraglan)Ⅰ、Ⅱ、Ⅲ及葡聚糖 AG-1、AG-2 和杂多糖AH-1、AH-2等。
此外,蒙古黄芪还含有β-谷甾醇、蔗糖、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甜菜碱(Betaine)、烟酸、烟酰胺、淀粉酶等。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对于因中毒或疲劳而处于衰竭的心脏,黄芪的强心作用更加显著。对离体蛙心,黄芪醇提取液小剂量先抑制后兴奋,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有报告认为,黄芪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使收缩振幅增大,排血量增多,在高浓度下,偶可见间代性舒张期休止。但亦有报告指出,黄芪醇提取液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明显收缩作用,而水煎剂则收缩作用不明显。黄芪0.5g/kg 给犬腹腔注射,对心率无明显影响,3~4小时出现T波倒置和双向,S-T间期略有延长。
动物实验表明:黄芪对缺糖缺氧所致大鼠心肌细胞核畸形改变、核染色质凝聚、线粒体肿胀或形成空泡、糖原颗粒减少、闰盘结构改变等超微结构改变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亦有报告认为,黄芪能使人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及琥珀酸脱氢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研究表明:黄芪有降压作用。黄芪水煎剂灌服于自发性高血压的大鼠,可使血压上升幅度得到一定的控制。黄芪给兔、犬、猫静脉注射,均有降压作用。连续给药有快速耐受现象;灌胃(0.5~1.0g/kg)的降压时间维持较久。实验表明:黄芪对血管及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射,对麻醉犬、猫下肢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对肾血管亦有扩张作用,但大剂量时由于血压下降,反射地引起血管收缩。
黄芪的降压特点是急速,持续时间短暂,且无快速耐受性。有报告指出,黄芪降压作用主要是直接扩张血管的结果,而与心脏并无依存关系,与胆碱能系统、组胺释放或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作用亦无关系。亦有报告认为,黄芪对血压的影响同中枢神经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以及羟脯胺酸等方面均有关系。实验证明:黄芪水煎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羟脯氨酸、尿激肽释放酶、缓激肽、醛固酮的下降有改善和逆转作用;对纹状体甲脑啡肽、亮脑啡肽和血浆肾素活性水平升高均有降低作用。黄芪的降压成分曾认为是一碱性物质,但后来发现黄芪属植物根含有γ-氨基丁酸,其含量高低与降压作用强弱几乎完全平行,故认为是降压有效成分。在一定范围内,γ-氨基丁酸的降压效应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大剂量重复注射γ-氨基丁酸则产生快速耐受现象,其降压作用逐渐减弱而至消失,但应用黄芪则未见到有快速耐受现象。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黄芪给小鼠皮下注射,可维持数小时的镇静作用。10%、30%水煎剂给小鼠连续饮用15天,能抑制小鼠旷野探求行为活动,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能拮抗戊巴比妥钠和延长水合氯醛的睡眠时间。黄芪皂甙甲和绵羊黄芪甙腹腔注射可延长硫喷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黄芪皂甙甲有镇痛作用;绵羊黄芪甙能使小鼠殴斗次数明显减少,显示有镇静、安定作用;静脉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30%黄芪水煎液给小鼠饮用15天有加强小鼠学习记忆的作用,30g/kg、90g/kg 灌胃亦有利于小鼠大脑对信息的贮存作用。
3. 对应激反应的作用a. 抗疲劳作用:实验表明:黄芪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该作用是通过其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而产生的。黄芪多糖 250mg/kg、500mg/kg 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和氢化可的松所引起的“阳虚”小鼠常温游泳时间均有显著延长作用,并增加应激状态下小鼠肾上腺重量。黄芪提取液对游泳应激状态下的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肾上腺重量和肾上腺皮质细胞内类脂质空泡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作用。
b. 抗缺氧作用:黄芪口服液20g/kg、50g/kg 灌胃,黄芪多糖280mg/kg、500mg/kg腹腔注射对正常及经异丙肾上腺素处理的小鼠常压和减压缺氧、氰化物中毒性缺氧及两侧颈动脉结扎所致的脑缺氧均有显著对抗作用,可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c. 抗衰老作用:用泡有黄芪煎剂的桑叶喂家蚕,能显著延长其生存时限,但身长、体重均较对照组增加缓慢,食桑量亦减少。老年大鼠的主动脉和肺中胶原含量明显高于青年大鼠,服用黄芪水煎剂后,可使老年大鼠主动脉和肺中的胶原含量明显降低,并接近于青年大鼠,提示长期服用黄芪对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衰老的肺功能有一定作用。
此外,黄芪多糖腹腔注射可明显增加正常小鼠、饥饿小鼠和经氢化可的松处理的小鼠的耐低温 (-5℃)作用,使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无明显的耐高温(45±1℃)作用。
黄芪尚有明显的抗辐射作用。黄芪注射液能促进因照射损伤的小鼠的粒系造血功能的恢复。黄芪多糖500mg/kg腹腔注射,对60钴照射所致的小鼠体重下降、白细胞数目下降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照射后小鼠受损伤的脾脏组织结构,有促使其明显恢复的作用,并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4.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a.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黄芪煎剂(32%)给小鼠每日或隔日口服0.5ml,连续1~2周,能增强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黄芪口服液25g/kg、50g/kg 给小鼠灌胃,连续7天,能明显提高其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对氢化可的松抑制后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亦有明显的提高。黄芪水煎剂口服后对腹腔游走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有较强促进作用。小鼠肺巨噬细胞加黄芪液的体外实验表明:其巨噬细胞吞噬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显著增强,吞噬数量增加。黄芪多糖能使小鼠吞噬绵羊红细胞百分率及指数明显增强;给药后30分钟吞噬百分率提高15~20倍。除口服外的其他途径给黄芪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无促进作用。用黄芪水煎剂(1g 生药/ml)按25g生药/kg 以腹腔注射给药,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比对照组提高1倍以上,吞噬指数亦有所增加,而黄芪多糖即使2g/kg腹腔注射亦无此作用,实验者认为,黄芪多糖这种作用主要是直接刺激的结果,并且黄芪中不止多糖一种成分有此作用。黄芪多糖Ⅰ能增加脾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黄芪多糖Ⅱ与Ⅰ相似但较弱,黄芪多糖Ⅲ无作用。黄芪皂甙甲给小鼠皮下注射,能使小鼠淋巴结内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活跃,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和残余体明显增多,初级溶酶体的合成增加,体积增大,酶含量增高,黄芪皂甙甲能明显促进淋巴结 B 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合成。
此外,黄芪能使小鼠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及多核白细胞数明显增加。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射对烧伤后兔的中性粒细胞吞噬及杀菌功能的回升有作用。黄芪多糖能对抗免疫抑制剂强的松龙所致的脾脏、胸腺、肠淋巴结等免疫组织的萎缩作用和对外周白细胞减少作用;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b. 对体液免疫的作用: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小鼠口服低剂量(12.5ml/kg)北芪精连续7天,可显著提高用免疫扩散法测定的血清 IgG 含量,高剂量(25ml/kg)时则不显著。黄芪多糖对小鼠的抗体生成亦具有增强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黄芪多糖100mg/kg,连续 4天,能增加其抗体生成主要器官脾脏的重量、脾细胞数及抗体反应。除多糖外,黄芪中的蛋白大分子、氨基酸、生物碱及甙类均有促进抗体和免疫反应作用。
正常人每日口服黄芪16g,连续20天后,血浆中IgM、IgE 指标均上升,如长时间口服(40天),IgG也明显上升。对83例慢性气管炎患者给50%黄芪注射液注射20天,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的含量均明显升高。用黄芪喷鼻,能使感冒易感患者呼吸道黏膜主要保护性抗体SIgA含量明显上升。对感冒易感者的作用表现在发病率降低、病程缩短、症状较轻、发热率下降。
c. 对细胞免疫的作用:实验证明:黄芪水煎剂可促进正常人和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恶性肿瘤病人淋巴细胞的反应性低于正常人,需要较高的剂量,才能取得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相当的促分裂效应。另外肿瘤病人淋巴细胞引起的大鼠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亦明显低于正常人,经黄芪水提剂预先处理后,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显著改善,说明黄芪可促进肌体细胞免疫功能。黄芪水煎液可使胸腺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浓度降低40%,表明其具有促进 T 细胞分化与成熟的作用。黄芪皂甙甲皮下注射对小鼠 T 淋巴细胞未见明显影响。黄芪对健康人的淋巴细胞有刺激作用,并超过脂多糖;可使气管炎患儿淋巴细胞转化率和 F-玫瑰花结形成率以及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提高。
d. 对诱生干扰素的作用:黄芪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包括自身诱生、促进诱生和活性发挥三个方面。黄芪能促进小鼠对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地抑制病毒繁殖。临床感冒患者在服用黄芪后,周围血白细胞对病毒诱生干扰素能力明显提高,这种能力与患者感冒次数的减少相平行。黄芪100%水煎剂再经80%及90%乙醇处理可以作为干扰素直接诱生剂。用巨噬细胞抑制剂石英粉注入小鼠腹腔,破坏体内巨噬细胞,并不影响黄芪诱生干扰素,却显著降低其抗流感病毒的能力。黄芪抗流感病毒作用与血清干扰素水平不一致。
5. 对机体代谢谢的作用黄芪有增强细胞生理代谢谢的作用。实验证明:黄芪能明显延缓人胚肺二倍体细胞自然衰老过程,能延长细胞寿命1/3左右。黄芪在高浓度时对体外培养健康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时则有促进作用。
黄芪煎剂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RNA合成有促进作用。黄芪煎剂可显著促进骨髓造血细胞 DNA 的合成,加快有核细胞分裂过程。黄芪皂甙甲能使再生肝的DNA含量明显增加。黄芪多糖对DNA的代谢谢无明显的影响。
黄芪煎剂可明显提高小鼠血浆及组织的cAMP和cGMP含量。但其对各器官的影响则不相同:给药后血浆中的cAMP升高,cGMP下降;肝脏则与之相反;而脾脏内两者均增加。进一步实验表明:黄芪对cAMP的影响是由于其抑制了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而引起的。
黄芪煎剂给小鼠连续灌胃10天,可促进其血清和肝脏蛋白质更新,其中的多糖很可能是促进蛋白质更新的有效成分。
黄芪多糖250~5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具有双向性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对苯乙双胍所致的小鼠实验性低血糖有明显对抗作用;而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黄芪注射液预先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噪声所致的大鼠肝糖原含量明显增高。但亦有报告认为,黄芪对血糖无影响。
正常人口服黄芪煎剂后,红细胞葡萄糖耗氧率明显增加。黄芪煎剂灌胃对豚鼠肝细胞微粒体和小肠黏膜匀浆中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则无明显的影响。
6.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黄芪煎剂对乙酰苯肼造成溶血性血虚动物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比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减少,电泳时间延长,均有所改善。黄芪注射液给小鼠皮下注射,可显著增加白细胞总数和多核白细胞数。黄芪在体内作用时对大鼠中性粒细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黄芪水溶制剂对红细胞变形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减轻其损伤程度。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可增强正常小鼠粒系造血功能,使骨髓单-粒系祖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黄芪注射液腹腔注射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骨髓造血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阻止骨髓有核细胞数的明显减少;对白细胞、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和巨核细胞数下降亦有明显的回升作用。黄芪口服液给大鼠灌胃能降低其血小板黏附率,明显减少血栓形成。
7. 对肝脏的作用实验表明:黄芪用于小鼠,能使其肝脏糖原增加,溶酶体及组织脱氢酶活跃。黄芪煎剂给小鼠每日口服,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黄芪多糖预先腹腔注射,连续7天,能明显提高内毒素中毒小鼠的存活率,对内毒素中毒鼠肝脏内ATP含量及荷能值下降有拮抗作用。黄芪注射液及提取成分木糖-葡萄糖-环黄芪醇能够明显抑制小鼠离体肝脏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亦能显著抑制阿霉素引起的小鼠体内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升高。两种黄芪甙ASI和SK能对抗D-半乳糖胺、醋胺酚引起的肝损伤,表现为减轻肝毒引起的病变,SGPT降低,肝MDA下降,GSH升高,且三项指标变化呈明显相关。ASI和SK灌胃给药可对抗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死亡,并可使小鼠肝内MDA含量明显下降,GSH含量明显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黄芪甙是黄芪抗肝损伤的有效成分,其机制除抗生物氧化外,尚与代谢谢调节作用有关。
8.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黄芪与党参合用治疗肾炎性尿蛋白早年已被临床所证实。后有报告,黄芪对大鼠肾毒血清性肾炎有预防作用。每天给大鼠服黄芪粉5g,连续3天,对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能延迟尿蛋白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黄芪对肾炎的这种阻抑作用,可能与其增强代谢谢、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有关。黄芪注射液静脉注射能使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的血清蛋白有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并能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丝的血运,对阴囊水肿和腹水亦有明显减轻;但对家兔膜性肾炎的作用不明确。
动物实验证明:黄芪有利尿作用。黄芪煎剂给兔口服,可增加尿量17.5%;醇浸剂给兔腹腔注射,可增加尿量36%。黄芪煎剂0.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于给药15分钟左右排尿暂受抑制,1~1.5 小时后尿量显著增加。大鼠皮下注射0.5g/kg的利尿效价与氨茶碱0.05g/kg及双氢氯噻嗪0.2mg/kg相当。人体试验表明:黄芪有中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量和氯化物排泄,临床剂量(0.2g/kg)即可增加尿量64%,排钠量增加14.5%。
9.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芪对志贺痢疾杆菌、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及假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黄芪多糖对结核菌感染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黄芪注射液给小鼠静脉注射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实验表明:黄芪注射液给小鼠静脉注射(0.4ml/只),6~24小时有效地保护小鼠对流感病毒的静脉感染,保护率在50%以上。5%及10%黄芪可有效地保护细胞抑制病毒致细胞病变。黄芪亦可增强小鼠抗流感病毒抗体的生成。黄芪水煎剂(1:1)给小鼠灌胃或滴鼻试验,不仅对Ⅱ型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保护作用,而且对Ⅰ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黄芪的其他成分如氨基酸、生物碱、黄酮和甙均具有显著抗滤泡性口腔炎病毒的作用。
10. 其他作用有报告指出,黄芪煎液能使兔在体肠管紧张度明显增加,蠕动变慢,振幅增大;对兔离体肠管、子宫则有抑制作用。但亦有报告认为,黄芪水煎液对兔在位、离体肠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其效价为标准垂体后叶素的 0.0045u/ml。黄芪皂甙甲能使豚鼠离体回肠的张力下降。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防治上呼吸道感染a. 黄芪 15g、大枣10g,加工制成冲剂2小包,成人每次1包,日服2次。观察160例,可有效的防止感冒发生,明显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4):13〕
b. 黄芪100g,加水3 000ml,煎至1 000ml,过滤去渣,加防腐剂苯甲酸钠10g,静置24小时,用空针筒吸取上层澄清液,注入消毒玻璃眼药瓶内备用。
每日早中晚各滴鼻1次,每侧鼻孔滴3~4滴,然后轻捏鼻子数下。观察123人,发生感冒者8人次,两个月发病率为6.5%,发病的8人次病程平均3~4天,不发烧,症状轻。对照组124人,两个月内发生感冒者43人次,发病率为34.6%,平均病程为5~6天,有4人发低烧。〔江苏中医杂志1983;(5):51〕
2. 治疗慢性气管炎黄芪24g、旋覆花10g、百部10g、地龙6g,制成浸膏片,每次2片,日服3次,连服30日。治疗254例,临床控制发作90例,显效86例,好转73例,无效5例。〔新中医1982;(2):22〕
3. 治疗肺结核盗汗黄芪、生牡蛎、浮小麦各30g,生熟地各15g,当归、炒黄芩、炒黄柏、麻黄根各9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161例,盗汗消失140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新医药学杂志1979;(5):32〕
4. 治疗肺心病黄芪30g、附子9g、白术12g,水煎服,可随证加减。治疗7例,一般服药2至3剂,症状可明显好转,服3~7剂治愈者6例,服10剂治愈者1例。〔黑龙江中医药1982;(1):39〕
5. 治疗早搏黄芪30g,苦参、柏子仁各15g,当归9g,水煎服。治疗30例(室性早搏19例,房性早搏7例,多源性早搏4例),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多数患者服药3~7天即见效果。〔中草药1981;(3):23〕
6. 治疗脑血栓形成黄芪30g、丹参3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5g、川牛膝15g、桂枝6g、山楂30g,水煎服,每日1剂。或用通络舒络注射液(由黄芪、丹参、川芎、赤芍四药组成)静脉滴注,每日250ml。用上述二方共治疗110例,治愈52例,显效36例。〔辽宁中医杂志1983;(11):19〕
7. 治疗颅内血肿a. 生黄芪120g、当归9g、赤芍9g、红花9g、地鳖虫9g、川芎9g、丹参40g,水煎服。每日1剂。其中丹参可改为注射液,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1):30〕
b. 黄芪60~120g,当归、生苡仁、郁金各15g,石决明、丹参各30g,天麻、制大黄各10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0例,全部患者于服药2~3天精神状况好转,1周后视乳头水肿消退,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消失,20~25天后,CT复查显示血肿全部吸收。〔浙江中医杂志1987;(12):536〕
8. 治疗萎缩性胃炎黄芪30~60g,莪术10~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萎缩性胃炎,可使器质性病变之病理性变化获得逆转。〔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1):38〕
9.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黄芪800g,儿茶、白芨、海螵蛸各500g,五倍子、川楝子、木香、砂仁各250g,研为细末,每次10~15g,日服3次。
治疗51例,临床治愈19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吉林中医药1983;(1):18〕
10. 治疗乙型肝炎黄芪150g,虎杖、白术各94g,黄芩、土茯苓各68g,紫草37.5g,浓煎成500ml,每日服3次,每次25ml。治疗HBsAg持续阳性者114例,用药2~3个月后,42例转阴,38例滴度下降,总有效率为70.17%。〔辽宁中医杂志1983;(3):25〕
11. 治疗慢性肾炎生黄芪30g,白蒺藜30g,车前子30g,蝉蜕10g,白术10g,茯苓10g,泽兰10g,菟丝子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慢性肾炎长期尿蛋白不消者,疗效确切。〔新医学1983;(5):240〕
12.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a. 川生黄芪30g,苏条参15g,小红枣20个,水煎服。治疗他巴唑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14例,疗效良好。〔云南中医杂志1980;1(2):28〕
b. 黄芪18g,白术、当归、赤芍、熟地、巴戟、仙灵脾各9g,鸡血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一疗程。治疗57例,有效50例,一般用药1~ 2疗程收效。〔福建中医药1984;(4):57〕
13.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血余炭各30g,当归10g,生甘草、仙鹤草各15g,随证加减。治疗24例,临床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5例。〔中医杂志1984;(5):36〕
14. 治疗尿潴留生黄芪200g,宣木瓜30g,葱白10茎,水煎至1500ml,熏洗会阴15分钟,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2次可排尿。治疗10例均获效。〔江西中医药1983;(5):64〕
15. 治疗关节炎黄芪30g、牛膝、石斛、银花各20g,远志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急、慢性关节炎及术后关节积液25例,除1例大骨节病因多发关节积液再次治愈,另1例化脓性关节炎配合抗生素及穿刺治疗外,其余均用本方治愈。一般服药3~11剂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河南中医1984;(1):27〕
16.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芪30~90g,水煎服,每日1剂。部分病例配以中、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17例,显效6例,有效11例。〔临床医学杂志1985;(2):24〕
17. 治疗前列腺肥大症生黄芪100g、滑石 30g,水煎两次,其药液和匀,另取琥珀3g,研粉兑入,空腹分服。治疗52例,症状消失,小便能畅,直肠指检前列腺大小正常者38例;症状好转,小便欠畅,直肠指检前列腺有不同程度缩小者13例,无效1例。〔新中医1987;(10):84〕
18. 治疗外科溃疡黄芪250g、当归25g、蒲公英30g,水煎服,日1剂。治疗应用各种抗生素无效的虚性疮疡56例,痊愈27例,显效21例,有效 6例,无效2例。〔吉林中医药1987;(6):23〕
19. 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黄芪,1岁以上5g,1岁以下3g,水煎服,每日1次;干扰素,20 000U/次,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25例,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时间最短12小时,最长96小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9):564〕
20. 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黄芪30g,制附片 10g(先煎),白术、甘草各10g,苡仁20g,土茯苓3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24例,治愈16例,好转8例。〔中医杂志1983;(11):44〕
21. 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生黄芪、丹参各30g,川芎9g ,水煎50分钟,取汁500ml,每日早晚饭后分服。治疗40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平均16天。〔山东医药1981;(5):30〕
方剂选用:
1. 治疗自汗:防风、黄耆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2. 治疗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3. 治疗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干口燥,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黄耆六两(去芦,蜜涂炙),甘草一两(炙)。上细切,每日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
4. 治疗消渴:黄耆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备急千金要方》黄耆汤)
5. 治疗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6. 治疗老人大便秘涩: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细末,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耆汤)
7. 治疗白浊:黄耆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上为末,每服一、二钱,空心白汤送下。(《经验良方》黄耆散)
8. 治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金匮要略》防己黄耆汤)
9. 治疗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黄耆四钱,山甲(炒末)一钱,皂角针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三钱。水二钟,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时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脓散)
10. 治疗石疽皮色不变,久不作脓:黄耆(炙)二两,大附子(去皮脐,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盅尽为度)七钱,菟丝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耆丸)
11. 治疗气虚胎动,腹痛下水:糯米一合,黄耆、川芎各一两。水煎,分三服。(《妇人良方》黄耆汤)
12. 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 治疗小儿营卫不和,肌瘦盗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满泄泻,气虚少力:黄耆(炙)、人参、当归、赤芍药、沉香各一两,木香、桂心各半两。上细切,每服一钱,生姜二片,枣子半个,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黄耆散)
配伍效用:
黄芪配伍白术 黄芪益气固表、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止汗。二者相须为用,补中益气固表、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引起之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黄芪配伍穿山甲 黄芪补气而托毒生肌;穿山甲能消肿溃脓。二者合用,有益气消肿、溃脓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日久、脓成不溃,或溃脓清稀、排泄不畅者。
黄芪配伍当归 黄芪甘温,功擅补气;当归甘平柔润,长于补血。二者相使为用,共奏补气生血之功效,用于治疗失血、妇女崩漏、产后血虚发热以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等证属气血虚弱者。
黄芪配伍防风 黄芪甘温,补气扶正、固表止汗;防风辛散,祛风胜湿、解表祛邪。二者伍用,补正祛邪并施。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祛风固表止汗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外感之自汗恶风、面色晄白等症以及虚人易患外感者。
黄芪配伍茯苓 黄芪甘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茯苓甘淡,通利水道、渗泻水湿。二者伍用,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脾虚气弱之体倦乏力、纳差食少、便溏泄泻;脾虚湿盛之水肿、小便不利、白浊、白带等症。
黄芪配伍桂枝 黄芪甘温益气;桂枝温经通脉。二者合用,有益气温经通脉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寒邪凝滞之肌肉痹痛、肩臂麻木等症。
黄芪配伍牡蛎 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卫外固表以止汗;牡蛎咸寒,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而止汗。二者合用,有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功效,用于治疗气阴不足、或阳虚卫外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
黄芪配伍升麻 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升麻轻浮上行,功善升举清阳之气。二者炙用相伍,共奏补气、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气短懒言、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若二者生品合用,则有透托邪毒之效,用于治疗疮疡日久不愈,证属气血不足者。
【注意事项】
宜忌: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毒副作用:黄芪水煎剂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39.82±4.3g/kg 或40±5g/kg。黄芪注射液(乙醇沉淀)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其半数致死量为88.34g/kg。梭果黄芪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8.25g/kg。
小鼠口服黄芪75g/kg和100g/kg,在48个小时之内无不良反应,此剂量比人的口服利尿剂量 0.2g/kg大数百倍。黄芪多糖给小鼠灌胃20g/kg,无死亡。
黄芪口服液给小鼠一次灌胃140g/kg,观察7天,所有动物均无异常反应。给大鼠每天腹腔注射黄芪0.5g/kg,连续1月,动物活动状态、进食、排便均无异常反应。
临床应用本品,曾有报告妊娠7个月以上的病人12例,连续服用黄芪15天且总量在300g以上者,结果过期妊娠8例,产程延长6例,胎盘迟剥3例,会阴侧切4例,产钳助产1例,过去分娩正常而此次因胎儿过大行剖腹产1例。胎儿体重3500~4600g。
【医家论药】
“黄耆,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之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
“黄耆,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耆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耆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遂者,黄耆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耆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溃者,黄耆可以托脓毒。”(《本草汇言》)
“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然其性味俱浮,纯于气分,故中满气滞者,当酌用之。”(《本草正义》)
“黄耆,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疮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药品化义》)
“黄耆,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黄耆同人参则益气,同当归则补血,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皮肤腠理开阖之总司。”(《本经逢原》)
“黄耆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芪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余,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得配本草》)
“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耆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盖一宜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为异耳。”(《本草求真》)
“黄耆,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温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本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黄耆,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本草正义》)
“黄芪,气薄味甘性温,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证之疮痍,外固表虚之盗汗。如痈疽已溃者多用,从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补表故也。大都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气。就阴气弱者论之,亦宜少用,若用之以升元气于表,则内反虚耗矣。又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之自汗。此药大益胃气,能解肌热,故人参黄芪甘草三味,退虚热之圣药也。入手少阳足太阴少阴肾命门之剂。蜜炙用之,大能止汗,生用又能发汗。人参非此则不能补,故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也。用之于痘家,与前参同,但实热之症,比参尤加谨焉。恶鳖甲。”(《药鉴》)
附注:黄芪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著称绵黄芪,简称绵芪,或称西绵芪,奉为道地药材。以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简称西芪,品质较佳,为通用正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统称北黄芪,简称北芪;其中产于内蒙库伦地区者,又称库黄芪,又因其以往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而有口黄芪或北口芪之称,简称口芪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