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透视现代中医,还有多少人能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君臣佐使,相得益彰。往往都是挂着羊头卖狗肉,西医指导思想,中药药理研究。根本就丢弃了神圣工巧,四气五味,又有谁能坐在那静下心来读一读《内》、《难》、《伤》、《草》,各个利欲熏心、惟名利是务。这样不仅坑害了患者、更重要的是坑害了我们自己,我们本身都瞧不起我们自己的“兵器”别人谁还能拿你当回事儿。
当然,我不是反对中医学子了解西医、学习西医,但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有它独特的理论思维模式。我们要相信科学,跟上现代的步伐,但也不要丢弃传统;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既精通现代又通透传统。我们现代中医人搞的是“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个“半瓶醋”。
我们现在看到的、认识的这个中医,究竟代不代表真正的中医?在医疗机构看到的这些医生的水平,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许许多多的中医博士哪个不是分子生物,而处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哪个又不是面临着将中医过渡为“半瓶醋”的改造。我们博士肩负着现代化的使命,很快很自然的要成为中医这行的决策者,领路人,等到这个群体真正当政的时候,中医会成为什么样子?这是不难想象的。或许这是大势所趋,社会所需,但我想如果我们所有对中医还有那么一点热爱的人(包括校长、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携手,会为我们争取一片灿烂的天空。
谈到学校教育,现在的中医院校教的是什么?用任老的话概括就是“基础是空对空,实践是西代中”,就是说现在的中医理论教学跟实践明显脱节,学生单纯学几年理论才到临床,而且又没有较好的实习基地,接触临床时发现西医的那套占了场子,就又不得不放弃中医,重起鼓另开张,开始学习西医。中医源于五千年历史文明,与祖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想搞清楚必须追本溯源,从阴阳五行起步,阴阳五行又源于《易》,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张介宾:“能明彻阴阳医理虽玄,则思过半矣”。实践证明了那么多大医家,古代也好、现代也罢。那个不是对经典研悟得相当深刻。学习经典应具备的的基本条件,或者说是一个基本素质就是一信、二学、三研究。总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是学不进去的,也更不会有收获,也就永远达不到大医家的层次,所以中医院校一定要开设经典深研课程,把根基打牢,根壮才能苗红。另外不要四年都乏味的学理论,“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摸”。新安医学派的代表名老中医王任之讲:“作为一名好中医、名中医,不多临床是难以实现的。”百年百名老中医多数也是很年轻就随师临诊。所以中医院校的学生是不是也应随时结合临床,甚至可以直接在临床医院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了许许多多、也看了许许多多,但临床疗效贵在用药。张介宾:“凡制方用药,乃医家开手作用第一要着,而胸中神见必须发泄于此,使不知气味之用,必其药性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此中最有玄妙,勿谓其浅显易知,而弗加之意也,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味细尝,既得其理,所益无限。”我们大学毕业后都不认得几味药,更谈不上尝药,怎么能了解用药之道,所以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认药尝药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如此这般,再结合现代,互相融会贯通,争取每个人都能开口诵经典,瞑目称诸家,动手顶呱呱,这样中医还能不创新?还能不发展?五年七载过后我们的本科生硕士生还能不会看病?还能被人指着脊梁骂“啥也博士(不是)”?
我们中医博大精深,不要硬往别处靠,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定要走“中医特色的道路”。
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透视现代中医,还有多少人能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君臣佐使,相得益彰。往往都是挂着羊头卖狗肉,西医指导思想,中药药理研究。根本就丢弃了神圣工巧,四气五味,又有谁能坐在那静下心来读一读《内》、《难》、《伤》、《草》,各个利欲熏心、惟名利是务。这样不仅坑害了患者、更重要的是坑害了我们自己,我们本身都瞧不起我们自己的“兵器”别人谁还能拿你当回事儿。
当然,我不是反对中医学子了解西医、学习西医,但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有它独特的理论思维模式。我们要相信科学,跟上现代的步伐,但也不要丢弃传统;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既精通现代又通透传统。我们现代中医人搞的是“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个“半瓶醋”。
我们现在看到的、认识的这个中医,究竟代不代表真正的中医?在医疗机构看到的这些医生的水平,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许许多多的中医博士哪个不是分子生物,而处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哪个又不是面临着将中医过渡为“半瓶醋”的改造。我们博士肩负着现代化的使命,很快很自然的要成为中医这行的决策者,领路人,等到这个群体真正当政的时候,中医会成为什么样子?这是不难想象的。或许这是大势所趋,社会所需,但我想如果我们所有对中医还有那么一点热爱的人(包括校长、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携手,会为我们争取一片灿烂的天空。
谈到学校教育,现在的中医院校教的是什么?用任老的话概括就是“基础是空对空,实践是西代中”,就是说现在的中医理论教学跟实践明显脱节,学生单纯学几年理论才到临床,而且又没有较好的实习基地,接触临床时发现西医的那套占了场子,就又不得不放弃中医,重起鼓另开张,开始学习西医。中医源于五千年历史文明,与祖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想搞清楚必须追本溯源,从阴阳五行起步,阴阳五行又源于《易》,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张介宾:“能明彻阴阳医理虽玄,则思过半矣”。实践证明了那么多大医家,古代也好、现代也罢。那个不是对经典研悟得相当深刻。学习经典应具备的的基本条件,或者说是一个基本素质就是一信、二学、三研究。总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是学不进去的,也更不会有收获,也就永远达不到大医家的层次,所以中医院校一定要开设经典深研课程,把根基打牢,根壮才能苗红。另外不要四年都乏味的学理论,“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摸”。新安医学派的代表名老中医王任之讲:“作为一名好中医、名中医,不多临床是难以实现的。”百年百名老中医多数也是很年轻就随师临诊。所以中医院校的学生是不是也应随时结合临床,甚至可以直接在临床医院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了许许多多、也看了许许多多,但临床疗效贵在用药。张介宾:“凡制方用药,乃医家开手作用第一要着,而胸中神见必须发泄于此,使不知气味之用,必其药性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此中最有玄妙,勿谓其浅显易知,而弗加之意也,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味细尝,既得其理,所益无限。”我们大学毕业后都不认得几味药,更谈不上尝药,怎么能了解用药之道,所以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认药尝药的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如此这般,再结合现代,互相融会贯通,争取每个人都能开口诵经典,瞑目称诸家,动手顶呱呱,这样中医还能不创新?还能不发展?五年七载过后我们的本科生硕士生还能不会看病?还能被人指着脊梁骂“啥也博士(不是)”?
我们中医博大精深,不要硬往别处靠,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定要走“中医特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