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02
- 帖子
- 391
- 获得点赞
- 21
- 声望
- 0
- 年龄
- 6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增效研究与探析
本人对糖尿病的证治已有40多年经验,现把在香港长期临证中应用中医药提高降糖疗效的心得,加以整理分述,供同道参考。
1 “治肾为本,三消同治”是组方增效的主要治则
消渴一证,古人在辨证上分为上、中、下三消,而有肺热,胃热和肾虚之别。但我们在香港临证中,发现三消症状常交错出现,且往往不易区别,故三消分治,常不切合实际。现代名医赵锡武指出:上中消之证为标象,其本在肾。虽病因之中,上中焦热灼真阴,但治疗须以治肾为本,即补肾为主,兼理肺胃。因此,治疗糖尿病,不论上中下消,均当以治肾为本,三消同治。我们在此理论启示下,结合香港患者在中医初诊期间,早已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后,三消症状既不明显,并常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证型出现,故在辨证处理上只须以肾为本,辨清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若阴虚燥热者,则以养阴润燥论治;消渴既久,气血阴阳均以亏损时,应当气血阴阳并补,尤以注重益气扶阳、补肾养阴论治。
1.1 阴虚燥热型者,应以滋肾养阴,清热润燥治之患者初诊常见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疲乏消瘦、目涩、口干舌燥等症,也有肥胖或上述症状不典型者,舌质红或绛,苔黄或薄黄少津,脉弦数滑。处方:黄芪30g,山药15~30g,生地黄20~30g,天冬12~15g,麦冬12~15g,知母10~12g,沙参12~20g,石斛15~30g,天花粉15~20g,黄芩10g,黄连6~10g,葛根15~20g。方中黄芪、山药、生地黄、二冬益气补肾,养阴生津;知母清热滋肾,沙参、石斛益气生津止渴,天花粉生津止渴兼清肺胃之热,黄芩清肺热,黄连清胃热,葛根有升散之功,既能清热,又能使津液上升而止渴。根据全国名医祝谌予的临证经验,在糖尿病处方中应用黄芪配山药作对药,可提高降尿糖的功效。若口渴多饮加乌梅;尿频量多且质浊如脂加生牡蛎、五倍子、山茱萸;大便燥结加郁李仁。
本人对糖尿病的证治已有40多年经验,现把在香港长期临证中应用中医药提高降糖疗效的心得,加以整理分述,供同道参考。
1 “治肾为本,三消同治”是组方增效的主要治则
消渴一证,古人在辨证上分为上、中、下三消,而有肺热,胃热和肾虚之别。但我们在香港临证中,发现三消症状常交错出现,且往往不易区别,故三消分治,常不切合实际。现代名医赵锡武指出:上中消之证为标象,其本在肾。虽病因之中,上中焦热灼真阴,但治疗须以治肾为本,即补肾为主,兼理肺胃。因此,治疗糖尿病,不论上中下消,均当以治肾为本,三消同治。我们在此理论启示下,结合香港患者在中医初诊期间,早已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后,三消症状既不明显,并常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证型出现,故在辨证处理上只须以肾为本,辨清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若阴虚燥热者,则以养阴润燥论治;消渴既久,气血阴阳均以亏损时,应当气血阴阳并补,尤以注重益气扶阳、补肾养阴论治。
1.1 阴虚燥热型者,应以滋肾养阴,清热润燥治之患者初诊常见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疲乏消瘦、目涩、口干舌燥等症,也有肥胖或上述症状不典型者,舌质红或绛,苔黄或薄黄少津,脉弦数滑。处方:黄芪30g,山药15~30g,生地黄20~30g,天冬12~15g,麦冬12~15g,知母10~12g,沙参12~20g,石斛15~30g,天花粉15~20g,黄芩10g,黄连6~10g,葛根15~20g。方中黄芪、山药、生地黄、二冬益气补肾,养阴生津;知母清热滋肾,沙参、石斛益气生津止渴,天花粉生津止渴兼清肺胃之热,黄芩清肺热,黄连清胃热,葛根有升散之功,既能清热,又能使津液上升而止渴。根据全国名医祝谌予的临证经验,在糖尿病处方中应用黄芪配山药作对药,可提高降尿糖的功效。若口渴多饮加乌梅;尿频量多且质浊如脂加生牡蛎、五倍子、山茱萸;大便燥结加郁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