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11
- 帖子
- 2050
- 获得点赞
- 26
- 声望
- 0
- 年龄
- 47
对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里面很少提到五脏六腑的定位与功能,只是在其中穿插了一点提示,最多的是关于XX病的条文,但是这样学习给初学者带累了一定的难度,好像与中医基础理论的脏腑理论不相符。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编写教科书的老师们,自己没有弄明白张仲景的真正含义,导致贻误后学。还有就是没有深入到张仲景的内层含义中,没有与经典的内经相互交叉渗透的理解。本人在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理论中,得出与众不同的理解方式,不知道能否完全理解张仲景的深意。
心;张仲景所理解的心,在我的理解中,只是代表了三个方面,分别是心主血,心主神,心主阳。在这三个方面中,是相互依存的,其中又是一个整体,主要是心主血,但是心阳附着于心血中,由心血遍布全身,发挥温养的作用。而心主之神明,也是附着于心血中,有心血来运输至全身,以此来达到神明遍布全身的功能表现。
心包;张仲景所理解的心包,是促进心血运行的发动机,因为心血是自己不运行的,只有靠心包的搏转,才能使心血运行,完成于心肝血的周转。所以心包主要指的是心脏本身与所连接的能输运心血的经脉。其中,心包的搏转是靠宗气来完成,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均是与宗气有着关系。当然,还要看其他气机有无异常,肝气偏盛(炙甘草汤证),或者卫气运行失常(麻黄升麻汤证)等等,均能引起宗气的运行失常。这里还要整体的来看待。这与现在理解的心主血脉是不同的,只有区分这一点,才能弄明白张仲景的关于太阳病与厥阴病的定位关系。
神明;在这里说神明,似乎与心之间有点关系,但是确切的说,神明属于脑,脑为神明之府,但是脑要发挥神明的作用,必须借助有形的物质来发挥作用,在我的理解中,脑主神明,与三个方面有关,分别是心血,宗气与卫气,以及肾精之液。在这三个方面,宗卫之气是神明运行的动力,肾精之液是神明得以濡养的本源,而心血则是附载神明的载体,因为只有心血遍布全身,神明才能遍布全身,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宗气的搏转能促进心血的上行于脑,而卫气则是运行心血所附载的神明,从心脑遍布全身的动力。所以张仲景在治疗中风的时候用续命汤来运行卫气,就是这个道理。
肝;至于肝的理解,张仲景没有提到,在我的理解中,结合张仲景厥阴病的条文与方剂,得出肝主络,其中肝主藏血,肝主疏泄均与肝主的络脉有关,如果没有肝的络脉,那么,肝是无法来完成藏血与疏泄的作用。这一点与教科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完全明白厥阴病中张仲景提出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的道理。在张仲景的汉代,没有现在完整的解剖定位知识,只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中,来推断人体的功能定位,在张仲景的理解中肝只是指络脉,但是络脉与心包的经脉作用是不一样的,经脉靠卫气来运行,而肝主络脉则是靠元气来运行的,还靠肾气来收缩升发的,所以在理解肝的时候,还要整体的来看。
胆;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没有提到胆,只是提到少阳,那么,在张仲景的理解中,胆是指运行于络脉之外的元气,这一点不好明白了,张仲景没有提到我是怎么知道的?只是在伤寒论的深入理解中,逐渐发现一点,就是肝气与胆气,与元气之间的关系。其中元气与三焦有关,三焦与经络之脉的交接有关,焦者,元气之别使也,在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中,元气则是从交接的初始端发挥作用,所以元气只是络脉输运的一个初动力,只是一种具有促进作用的动力。随后在络脉的输运中,则是成为胆气或者少阳之气,胆气生发到一定程度,到达络脉汇总的最粗的地方,称之为肝气,所以络脉的运行的动力,由细到粗分别成为元气---胆气-肝气。所以在理解少阳病时,还是要结合厥阴病来共同理解,方能真正明白张仲景提到的六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少阳病的寒热往来,与厥阴病的寒热胜负,只是气与脉的不同的作用机理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心;张仲景所理解的心,在我的理解中,只是代表了三个方面,分别是心主血,心主神,心主阳。在这三个方面中,是相互依存的,其中又是一个整体,主要是心主血,但是心阳附着于心血中,由心血遍布全身,发挥温养的作用。而心主之神明,也是附着于心血中,有心血来运输至全身,以此来达到神明遍布全身的功能表现。
心包;张仲景所理解的心包,是促进心血运行的发动机,因为心血是自己不运行的,只有靠心包的搏转,才能使心血运行,完成于心肝血的周转。所以心包主要指的是心脏本身与所连接的能输运心血的经脉。其中,心包的搏转是靠宗气来完成,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均是与宗气有着关系。当然,还要看其他气机有无异常,肝气偏盛(炙甘草汤证),或者卫气运行失常(麻黄升麻汤证)等等,均能引起宗气的运行失常。这里还要整体的来看待。这与现在理解的心主血脉是不同的,只有区分这一点,才能弄明白张仲景的关于太阳病与厥阴病的定位关系。
神明;在这里说神明,似乎与心之间有点关系,但是确切的说,神明属于脑,脑为神明之府,但是脑要发挥神明的作用,必须借助有形的物质来发挥作用,在我的理解中,脑主神明,与三个方面有关,分别是心血,宗气与卫气,以及肾精之液。在这三个方面,宗卫之气是神明运行的动力,肾精之液是神明得以濡养的本源,而心血则是附载神明的载体,因为只有心血遍布全身,神明才能遍布全身,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中宗气的搏转能促进心血的上行于脑,而卫气则是运行心血所附载的神明,从心脑遍布全身的动力。所以张仲景在治疗中风的时候用续命汤来运行卫气,就是这个道理。
肝;至于肝的理解,张仲景没有提到,在我的理解中,结合张仲景厥阴病的条文与方剂,得出肝主络,其中肝主藏血,肝主疏泄均与肝主的络脉有关,如果没有肝的络脉,那么,肝是无法来完成藏血与疏泄的作用。这一点与教科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完全明白厥阴病中张仲景提出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的道理。在张仲景的汉代,没有现在完整的解剖定位知识,只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中,来推断人体的功能定位,在张仲景的理解中肝只是指络脉,但是络脉与心包的经脉作用是不一样的,经脉靠卫气来运行,而肝主络脉则是靠元气来运行的,还靠肾气来收缩升发的,所以在理解肝的时候,还要整体的来看。
胆;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没有提到胆,只是提到少阳,那么,在张仲景的理解中,胆是指运行于络脉之外的元气,这一点不好明白了,张仲景没有提到我是怎么知道的?只是在伤寒论的深入理解中,逐渐发现一点,就是肝气与胆气,与元气之间的关系。其中元气与三焦有关,三焦与经络之脉的交接有关,焦者,元气之别使也,在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中,元气则是从交接的初始端发挥作用,所以元气只是络脉输运的一个初动力,只是一种具有促进作用的动力。随后在络脉的输运中,则是成为胆气或者少阳之气,胆气生发到一定程度,到达络脉汇总的最粗的地方,称之为肝气,所以络脉的运行的动力,由细到粗分别成为元气---胆气-肝气。所以在理解少阳病时,还是要结合厥阴病来共同理解,方能真正明白张仲景提到的六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少阳病的寒热往来,与厥阴病的寒热胜负,只是气与脉的不同的作用机理下的不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