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02
- 帖子
- 391
- 获得点赞
- 29
- 声望
- 0
- 年龄
- 62
是什么阻碍了中医前进的脚步
近代以来,中医的存在及其发展历来备受社会各方争议。有人认为中医“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理论多、实践少”、“创新少”,但也有反驳者认为,中医与西医标准不同,不应用西医那套标准来评判中医,并且上千年的应用已经表明其疗效不凡。但无论如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随着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医的局限性也变的不可回避。不改变就意味着被淘汰,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正视中医的局限性,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而人才和投入,被公认为是影响中医发展最关键的两大因素。
继本报总第193期(2010年12月23日)刊登调查文章《中药,今天你处方了吗?》后,本期我们继续公布调查数据中有关“中医自身及发展”的调研结果以及被调查者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受调查人数、被调查对象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不一定能完全反映中医的现实情况,但本着“有别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看待的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
调查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为480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占12%,西医类专业占75%,中西医结合专业占13%;住院医师占总调查人数的21%,主治医师占46%,副主任医师占16%,主任医师占17%。调查结果按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和西医专业分别进行分析统计。
不能拿西医的标准评判中医
在医师看来,“当前中医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古方或老理论的过分依赖而阻碍了创新发展”、“理论多实践少”和“没有循证医学证据”。(图1)
由于这是多项选择,各选项之间的比例差距并不大,而这也恰恰说明,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尤其以“循证医学证据”和“理论多、实践少”引起的社会反响最为强烈。对于中医的科学性、创新性等问题,各位专家各抒己见?
关键词:科学性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副院长卢仁彬表示,中医与西医标准不同,经得起时间检验。“中医被沿用了上千年,属于经验医学,靠时间的沉淀和患者数量的累积使人信服。但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像汉朝张仲景一样著书立作的,因此很多宝贵的资料都已流失,但我们的处方却代代相传,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证明其有效性。”卢仁彬举了一个例子:非典期间疫情最严重的疫区在广东,而与之毗邻的香港影响却不大,其原因就在于中医的介入,快速有效地阻断了疫情的蔓延。
“实际上西医是到了明朝才慢慢进入中国,并逐渐‘分食’中医市场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推翻古人的智慧结晶。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并由此去推翻其合理存在。”卢仁彬说。
但也有人认为,中医延续了几千年,起源在于文化和观念,随着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医的局限性也变的不可回避。
有调查者认为,影响中医药科学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中药“市场太乱”、“缺少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以及把现代医学纳入中医理论的研究”、“剂型不广谱”、“药剂应用不方便,剂型少服用不便”等。此外,由于近年来,打着“老中医”旗号看病的伪中医太多,如张悟本等穷尽各种手段牟利,严重影响了中医的科学性,影响了中医中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专家指出,保持警惕是关键,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怀疑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关键词:创新性
在创新性方面,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李高兵认为,相对于国外100多年的制药历程和投资巨大的研发工程,中国的西药想要创新,达到国外的水平,确实很难。但在中药方面,我们有独特的中医文化、广泛用药的群众基础,将过去临床上有效的方子转化成市场力,就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方向。
据他观察,现在国内发展壮大的制药企业基本上都是中药企业,或以中药为主打的企业,如步长制药集团、华北制药、哈尔滨制药集团等。“在国外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垄断了西药市场的情况下,只有打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李高兵说。
分析
在调查中,医师们向记者指出,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1层次
解决人才与投入问题助推中医发展
在被调查者看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图2)
受调查者认为,“中医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首要因素。有这样一种说法:当前所有的中医院没有西医院发展得好,中医疗效没有西医疗效好,所有中医院医生的素质没有西医院的素质高。且不论这是否以偏概全,但中医面临的人才困境问题已不容忽视。
在此方面,步长集团没有少下功夫。董事长赵步长告诉记者:“我公司非常重视定点人才的培养,这表现在我们已经在自己办大学、培养人才。对于社会上质疑的中医素质不如西医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两个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中医和西医是两门不同的科学,中医的理论知识比较深奥,强调入的整体现和治未病的思想,重视阴阳和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现在很多年龄大的西医师学习中医就是最好的例证,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医的疗效,从而开始接受中医药,信任中医药。”
除了人才困境,政府投入不足也让中医界人士忧虑不已。“中医药要发展,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有利支持,而非把支持中医药的口号停留在文件上。因为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中国所独有的。因此我国应把中医院做成国家的医务室,将其变成世界认识中国的另一扇窗口。且随着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个人的健康也愈发重视,国家更应加大力度保护中医药,支持中医药的发展。”赵步长进而指出,中医药的发展最终将体现为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利好。首先中药材的种植可以带动多区域发展产业经济;其次从原料加工到药材生产的各
个环节,都由民族企业承担,因此可以同时发展民族工业。
第2层次
中医中药事业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有人说,中医中药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因此,说到中医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中药的发展。在发展中药方面,李高兵认为,国家应加大投入,尤其要从观念上重视起来。据了解,我国中药企业大多资金缺乏,观念落后,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中药年出口额与国际市场占有额均远落后于日本。
“为什么现在中医在韩国和日本发展得好,其关键在于政府的认识和决策。如日本,要求医师在成为中医师之前,必须先通过西医资格考试,才能报考中医,对中医师的要求比西医更高。如果我国能像日本那样重视中医、发展中医,并给予中药企业适当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则有可能改变我国中药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局面,进而带动中国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李高兵说。
第3层次
中西医并进 带动医药卫生事业腾飞
李高兵指出,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他们对中医院的投资力度较大,中医院因此发展得比较好;加之沿海发达地区人们的保健意识很强,不管是饮片、还是成药的用量都很大,促进了中医以及中医院的发展。因此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尤其是那些中西医结合医院,其结果比单腿“走路”(纯中医或纯西医)的医院更强。内地中医院和综合医院差别太大,无法相比。然而,大量中医院、中医师的生存、壮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中医与西医必须并进,洋为中用,不能排斥,要吸收、发展,同时相互补充。如同做菜,原料都一样,但放的佐料不一样,结果好吃的门庭若市,不好吃的门可罗雀。
因此,中医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味精的作用。现在很多人都未认识到这点,并且有思维的误区,要么排斥西医,要么太指望中医。中医不能丢,要发展壮大,也必须借助西医为梯,才能走得更高看得更远。“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路子将更长,空间将更大。”李高兵指出。
在验证中西医并进的成果方面,新医改便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中医药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如果我们能在新医改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在基本用药目录中加大中药的比重,将能大大降低百姓用药费用。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发扬。”一位被调查者在留言中如是说。
摘自《医师报》。
近代以来,中医的存在及其发展历来备受社会各方争议。有人认为中医“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理论多、实践少”、“创新少”,但也有反驳者认为,中医与西医标准不同,不应用西医那套标准来评判中医,并且上千年的应用已经表明其疗效不凡。但无论如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随着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医的局限性也变的不可回避。不改变就意味着被淘汰,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正视中医的局限性,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而人才和投入,被公认为是影响中医发展最关键的两大因素。
继本报总第193期(2010年12月23日)刊登调查文章《中药,今天你处方了吗?》后,本期我们继续公布调查数据中有关“中医自身及发展”的调研结果以及被调查者的建议。需要说明的是,受调查人数、被调查对象专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不一定能完全反映中医的现实情况,但本着“有别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看待的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
调查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为480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占12%,西医类专业占75%,中西医结合专业占13%;住院医师占总调查人数的21%,主治医师占46%,副主任医师占16%,主任医师占17%。调查结果按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和西医专业分别进行分析统计。
不能拿西医的标准评判中医
在医师看来,“当前中医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古方或老理论的过分依赖而阻碍了创新发展”、“理论多实践少”和“没有循证医学证据”。(图1)
由于这是多项选择,各选项之间的比例差距并不大,而这也恰恰说明,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尤其以“循证医学证据”和“理论多、实践少”引起的社会反响最为强烈。对于中医的科学性、创新性等问题,各位专家各抒己见?
关键词:科学性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副院长卢仁彬表示,中医与西医标准不同,经得起时间检验。“中医被沿用了上千年,属于经验医学,靠时间的沉淀和患者数量的累积使人信服。但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像汉朝张仲景一样著书立作的,因此很多宝贵的资料都已流失,但我们的处方却代代相传,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证明其有效性。”卢仁彬举了一个例子:非典期间疫情最严重的疫区在广东,而与之毗邻的香港影响却不大,其原因就在于中医的介入,快速有效地阻断了疫情的蔓延。
“实际上西医是到了明朝才慢慢进入中国,并逐渐‘分食’中医市场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推翻古人的智慧结晶。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并由此去推翻其合理存在。”卢仁彬说。
但也有人认为,中医延续了几千年,起源在于文化和观念,随着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医的局限性也变的不可回避。
有调查者认为,影响中医药科学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中药“市场太乱”、“缺少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以及把现代医学纳入中医理论的研究”、“剂型不广谱”、“药剂应用不方便,剂型少服用不便”等。此外,由于近年来,打着“老中医”旗号看病的伪中医太多,如张悟本等穷尽各种手段牟利,严重影响了中医的科学性,影响了中医中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专家指出,保持警惕是关键,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怀疑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关键词:创新性
在创新性方面,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李高兵认为,相对于国外100多年的制药历程和投资巨大的研发工程,中国的西药想要创新,达到国外的水平,确实很难。但在中药方面,我们有独特的中医文化、广泛用药的群众基础,将过去临床上有效的方子转化成市场力,就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方向。
据他观察,现在国内发展壮大的制药企业基本上都是中药企业,或以中药为主打的企业,如步长制药集团、华北制药、哈尔滨制药集团等。“在国外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垄断了西药市场的情况下,只有打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李高兵说。
分析
在调查中,医师们向记者指出,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1层次
解决人才与投入问题助推中医发展
在被调查者看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图2)
受调查者认为,“中医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首要因素。有这样一种说法:当前所有的中医院没有西医院发展得好,中医疗效没有西医疗效好,所有中医院医生的素质没有西医院的素质高。且不论这是否以偏概全,但中医面临的人才困境问题已不容忽视。
在此方面,步长集团没有少下功夫。董事长赵步长告诉记者:“我公司非常重视定点人才的培养,这表现在我们已经在自己办大学、培养人才。对于社会上质疑的中医素质不如西医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两个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中医和西医是两门不同的科学,中医的理论知识比较深奥,强调入的整体现和治未病的思想,重视阴阳和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现在很多年龄大的西医师学习中医就是最好的例证,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医的疗效,从而开始接受中医药,信任中医药。”
除了人才困境,政府投入不足也让中医界人士忧虑不已。“中医药要发展,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有利支持,而非把支持中医药的口号停留在文件上。因为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中国所独有的。因此我国应把中医院做成国家的医务室,将其变成世界认识中国的另一扇窗口。且随着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个人的健康也愈发重视,国家更应加大力度保护中医药,支持中医药的发展。”赵步长进而指出,中医药的发展最终将体现为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利好。首先中药材的种植可以带动多区域发展产业经济;其次从原料加工到药材生产的各
个环节,都由民族企业承担,因此可以同时发展民族工业。
第2层次
中医中药事业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有人说,中医中药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因此,说到中医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中药的发展。在发展中药方面,李高兵认为,国家应加大投入,尤其要从观念上重视起来。据了解,我国中药企业大多资金缺乏,观念落后,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中药年出口额与国际市场占有额均远落后于日本。
“为什么现在中医在韩国和日本发展得好,其关键在于政府的认识和决策。如日本,要求医师在成为中医师之前,必须先通过西医资格考试,才能报考中医,对中医师的要求比西医更高。如果我国能像日本那样重视中医、发展中医,并给予中药企业适当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则有可能改变我国中药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局面,进而带动中国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李高兵说。
第3层次
中西医并进 带动医药卫生事业腾飞
李高兵指出,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他们对中医院的投资力度较大,中医院因此发展得比较好;加之沿海发达地区人们的保健意识很强,不管是饮片、还是成药的用量都很大,促进了中医以及中医院的发展。因此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尤其是那些中西医结合医院,其结果比单腿“走路”(纯中医或纯西医)的医院更强。内地中医院和综合医院差别太大,无法相比。然而,大量中医院、中医师的生存、壮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中医与西医必须并进,洋为中用,不能排斥,要吸收、发展,同时相互补充。如同做菜,原料都一样,但放的佐料不一样,结果好吃的门庭若市,不好吃的门可罗雀。
因此,中医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味精的作用。现在很多人都未认识到这点,并且有思维的误区,要么排斥西医,要么太指望中医。中医不能丢,要发展壮大,也必须借助西医为梯,才能走得更高看得更远。“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路子将更长,空间将更大。”李高兵指出。
在验证中西医并进的成果方面,新医改便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中医药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如果我们能在新医改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在基本用药目录中加大中药的比重,将能大大降低百姓用药费用。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发扬。”一位被调查者在留言中如是说。
摘自《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