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医札记(13):也来思考陆渊雷晚年

孙曼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8
帖子
19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读医札记(13):也来思考陆渊雷晚年

引用:
loushaokun 思考陆渊雷晚年

陆渊雷先生晚年,“医门冷落,学人无多”主要就是他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所一手造成的。
的确,特立独行的经方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张扬学术个性,追求真理,甘愿寂寞,他们甘愿献身.具有突变能力的基因,是中医学术的脊梁。但是,他们又有致命的弱点,他们在人类气质学上使属于A型性格的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悲剧性格”。他们不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人,有傲气,自己却误认为是“傲骨”,更不理解“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以及 “妥协是金”(亚当·米奇尼克语)的道理。侠士英雄们在事业的初创阶段,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事业成规模了,“什么鸟都有了”的时候,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就会发生负面的毁灭性的作用。《陆氏论医集》中攻击叶天士,笑骂秦伯未,挖苦陈存仁,真是嬉笑怒骂。文章风行一时,淋漓痛快,却种下了日后的苦瓜。
“成则萧何,败则萧何”先生笔扫千军,锋芒毕露,祸起萧墙,这也是他亲力鼓吹的“中医科学化”大业功败垂成的一个原因。陆渊雷先生的遥从受业者岳美中、谢谢仲墨、姜春华,及任应秋等人都成大器,先生身后却英雄末路门庭冷落奄然殂化。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痛苦地值得深思吗。

按:作为一个医生,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这是其所倡导的中医科学化失败的有力证明。如果陆先生临床技艺高强,即使攻击了叶天士、秦伯未也绝对不会影响患者求诊,因为患者并不知道叶、秦都是一些什么人,他们只知道求医解除病痛而已,这是显而易见的,楼绍昆先生的为他所做的辩解是可笑的。在陆渊雷等人极力鼓吹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影响下,中医教育已经面临极大的失败局面,全国的中医临床能力整体性大幅度下降已经是不争事实。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如果我们中医界同仁还不能痛定思痛,总结教训,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还在继续推行错误的中医学术指导思想与管理政策,中医的灭亡必然近在眼前!
 
“中医学术指导思想”似应改为“中医教育方针”。
 
“医门冷落,学人无多,卓然出群,渊雷而已。今乃奄然殂化,芳流歇绝,不其惜乎”。
孙先生,您截取章次公这段话前两句没什么,但是解释是不对的。
 
我个人认为陆渊雷先生的提法并没有错,他对中医的改革思想也没有错,说得快了。不是没错,而是很好。时代是不断进步的,中医也要与时俱进,因循因旧才是中医的末日。
 
还有,中医教育的失败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原因,怎么能推到陆渊雷先生等人的身上呢?说实在的,中医的存在,中医教育的发展,陆渊雷先生、恽铁樵先生等等前辈是有大功的,哪来的什么过错?
 
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这就能说明陆先生的医术低下吗?这也太牵强了吧!
 
‘医门冷落,学人无多’尚若是他人给予的评价,自当如孙先生所言。况且为陆老自己所描述,当从他自己的角度去解释方得其意。况且一个普通的医生退休后坐堂临证,亦未必就门庭冷落,更何况是一介名流,非其不为,否则何以门庭冷落。若其仅仅以此谈自己又何必用“医门”二字。正如《雾里看花》为打假所写,最终却被歌迷们擅用抒情而风靡,最终是知道它的人会错了意?
中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就没有能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的变化全面的完整的记载,西医短暂的发展亦如此。作为人们健康的养生、医疗的不同的“术”,做中是可以走到一起的,只是道路不同而已。我做为一个普通的从医者,最大的感受是,身体的健康当从小做起,建立全面的完整的体格检查及病历档案(包括中西医的检查)。并以此为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凭证,即可找到疾病的发病原因,又可杜绝有意无意的“医托”对医疗市场的搅乱。 我认为陆老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没能从根本上找到既快又好的改良办法而已。
中医的发展即不是一个人可以左右的,也不是某个政府可以左右的,尤其是现在的世界。如果说中医的日渐衰落,需要找到根源的话,那是因为派别之争门户之见的缘故罢了!那么陆老的愤怒自然只好找先人去发的,他也许正是出于此而考虑的吧。

穷欢快之唇,误了孙先生的意,请见谅。
 
若谓门庭若市则医术高,当年胡万林可谓门庭若市,加上无良文人柯云路写《发现黄帝内经》进行推波助澜,更是炽热一时,可结果如何?
 
楼主断章摘文,有失偏颇。
章次公先生此话可说是缅怀陆渊雷逝世(及其学术思想之传承),更针对当时中医之严峻形势而感慨“医门冷落,学人无多”。
 
俺看过报纸,是说当年胡万林门庭若市.是不是名医和时医有区别呢?是不是流行歌曲和经典歌曲不同呢?要推波助澜得有人抬"轿子"吧.
 
有的人就是会做"生意".大哥您是这个意思吗?
 
"华华轿子人抬人". 是这个意境吧.有一天这位大哥成名了,俺给您抬"轿子".
 

经方先生的几个回贴怎么都说到我心嵌去了,孙老先生发的这个贴子,让他以前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全荡然无存了,孙老先生是不是糊涂了?
 

经典老歌经久不衰,流行的红一时就消了,花妹妹太会比喻了
 

看来和我一样思想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呵呵
 
孙老先生发的这个贴子用意何在晚生不明,请指点一二!
 
这位大哥,他是不是说"做轿子得有人抬呀".俺感觉就是":真理",如果做了轿子没人抬,那时不是很"丢脸呢"?
 
回复楼上:
我写这一篇文章的用意在于说明近几十年中医教育是失败的,这种失败是与脱离中医传统方法论分不开的,是片面推行中医科学化的结果,你认为中医教育是成功的吗?
 
论点正确。
论据有疑问。
 
以下是中国中医药论坛青山小楼先生引用的回复:

黄煌一个中医门庭冷落的原因很多,陆先生是何种原因,我无法评说。不过,如果有失人情世故,常常使一些很有医学功底的中医失去病人的敬仰或崇拜。

有的时候,玄虚能增加人气,让人弄不懂的中医术语,对不少病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神秘感也是一种药物,但神秘感过浓,也会让一些病人感到反感甚至反对。
神秘的中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不利的,很容易让初学者误入歧途,浪费青春年华。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我坚决反对在青年学生中推广神秘中医!

六成 我不认为是陆先生技术不行,是世人太世俗罢了。丁甘仁先生在苏州也是入不敷出的,傅山晚年连买纸笔的钱都没有。陈修园先生也认为医者,时也,命也。
伊尹一脉 一个医生出名与否,与技艺有半,但并非成正比,与性格、沟通手段、交际、所处年代等更密切相关,清代徐灵胎也是个大家了,大概也常饱尝了技高反受郁闷之苦,在《医学源流论》中写了“医者误人无罪论”,对这种技术不与名声成正比作出了他的解释。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到的,一个在业内给人感觉技术平庸、境界不高的医生却常能享受“德高望重”的大名,流行一时(当然,这种一般很难在学术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更多是一时的),这粗看很不合理,但却是很合理的,因为这种人各方面每相对比较平衡,虽然技术中等,但性格、沟通手段、交际等方面能与之相配套,甚至于在这些方面有些过人之处,他主打的不是技术,一样会出名。但技术很高超的人,如果在某一方面差劲了,犹如木桶理论,少了某一块板,整桶水要少很多的,名气也不一定能大,或常受挫折。所以当遇到陆氏这种境遇,一定是自身整体上有了一定的问题,而且绝大部分不是技术上的,要从别的方面找原因,这与中医为人调理的原理是一样的,要以平为期。所以说名气更多是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整体水平,而不是技术的金指标。
落实到现实来,医经学派的易为人所接受,技术虽一般,但华丽的理论一套套的,如果态度很好,能吸引一大堆病人,因有很多病人是找心理安慰的,也可流行一时。经方学派的朴实无华,性格有时又较有个性,技术虽很高超,有时“兼容性”是有些问题的,就如陆氏从技术上讲肯定比那些自鸣得意的平庸之辈高出太多(但无知者每无畏,奈何),如5楼所举例便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看不到这点,这人的技术水平与眼光肯定不大敢苟同(当然不排除这种人也会出名),因此类似这种学术上的高手应努力将自己各方面调整得平衡些,才能更好为人民健康服务。

anton553我们这有个医生 还算小有名气吧,人名我就不点了,病人吃他的药,他说要长期吃他的中药,吃几年都要吃,这样病人就跟着他很久了 ,我真搞不懂,所以真像4楼YIG说的,有些事说不清楚的,宣传很重要,有的病人吃你的药就算效果一般,可还是会跟着你,这就看你的“本事”了,本来群众百姓不懂医学,就都算是比较愚昧的了,也不能分辨真假,临床上在跟病人解释病情时就体会到了,太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