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国内学者探讨经方大剂量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1
声望
38
老中医李可曾说过,“《伤寒论》就像一位勇猛的将军,但是现在这个将军没有了刀和剑。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因为把握了这看似超越常规、实则准确的方剂用量,李可拾起“被缴的武器”,屡建奇功。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仲景论坛”专门探讨经方剂量问题。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赞同一两约为15克的说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通过研究认为一两约为10克,无论如何,这都远大于通行的“一两等于3克”的折合标准。
“小病小调理,这无可厚非。但在解决疑难急症,拿不下来的时候,大剂量是个途径。”仝小林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表达了谨慎的态度。她强调“不能光说量,剂量间的配比关系更重要”。临床取效的关键是辨证准确,用药剂量要随着地区、季节、人群灵活掌握,绝不是简单的“量越大效越好”。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经方大剂量提出质疑。他认为现代和东汉仲景时期人的体质有很大不同,无论体力还是对寒暑的调节耐受能力都有所减弱,大剂量对于今天的城市人口恐怕难以承受。此外,这对于有限的中药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各位说的都有道理,很有指导意义。值得学习交流。
 
很牵强。

3克合1两是从何而来?为何不基于真正考据的度量衡?基于仲景原方配伍,为何不遵守用量?诚然体质和古人有异,但是会导致5倍的差异?
 
我一直在实践原方原量的伤寒经方,

药量是有点骇俗,

但是疗效的迅捷和远期的疗效都是很值得赞叹的。
 
辨证后的经方类原剂量效果还是很好的,用过几次,剂量上没加减(也不太会用)
 
一个要看对病认知的准确程度

再者大剂量的用药是否合法---很多时候不得不超药典用药,如履薄冰
 
虚人外感,一剂麻黄汤,若按原方,足以让其虚脱;柴胡用到120克于小儿退热,恐怕热尚未退,先成惊风!
 
量大量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经方时方,由医运用自如,变化无穷.
 
伤寒论方中的好多药物当时用的是鲜药如麻黄、半夏等若按2.5:1折合基本上符合现在的用量。
 
金老说的在理,方是死的,可医者是活的啊,什么叫辨证论治和辨证施药啊???
 
医药一体,唯在医者。
 
空谈无益 实干为是
 

若为虚人伤寒,

伤寒论就不会用麻黄汤,

一般会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或者其类方;

若为虚人中风,

伤寒论一般会用桂枝加附子汤或其类方。

经方不是胶柱鼓瑟,

而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经方大剂量提出质疑。他认为现代和东汉仲景时期人的体质有很大不同,无论体力还是对寒暑的调节耐受能力都有所减弱,大剂量对于今天的城市人口恐怕难以承受。此外,这对于有限的中药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俺非资深,但深赞此言!
 



四两千斤,于天,地,人,证,方,药的精准把握上方见功力。
动辄以大量为荣而乐道,余虽外行,亦不齿。
 
量大量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经方时方,由医运用自如,变化无穷.
同意
 
1剂大量如果能治好,为什么要小剂量慢慢治
 

可现在药用的半夏都是制过的,其疗效大打折扣。其衡量标准也只有用临床说话
 
剂量大--药大力宏
剂量小--四两拨千斤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就看医者的功力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