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3
- 获得点赞
- 38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序言
药,是医的作战武器,所以医与药是互相依存、绝对不可分割开的。几千年来,祖国医药在人民与疾病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整个民族的健康,因此中药学在我国医学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笔者在40多年从事中医药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药炮制质量的重要。中国药物的修治,创始很早。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就使人民对药物的使用深为注意。雷公的炮制法,开辟了后世药物修治的道路,其炮制药歌云:“芫花本利水,非醋不能通……地榆医血药,连梢不住红。”在这几句话里,可以体会到中药必须加以修治和炮制,否则不独无益于病,相反的还能有害于人。炮制方法是否得宜,会直接影响药物性能和疗效。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这一宝贵的遗产,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特将我们从师学习的经验,参考有关书籍,编写成《实用中药炮制学》,曾在市卫校、中药进修班讲课后,由市科委及有关报刊内部印刷后,得到湖北、广东、山东、江西、四川、安徽、辽宁、河北、天津、上海等省、市有关单位和个人来信索取,内部印刷三千册,全部销完。许多读者赞誉此书“对提高中药质量和中药专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培养中药事业的接班人起了很好的作用,真是中药炮制实用的好教材”。为了满足广大中药职工要求,特公开出版。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参考高等院校中药炮制教材,介绍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炮制的意义和目的、炮制的依据及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炮制的常用辅料、药物的贮存、炮制的古今分类方法等知识,着重介绍现代炮制常用法,即修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各论介绍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我们在工作中所得的体会,具体介绍三百多种常用中药炮制的方法。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先生题写书名,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王绵之,湖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李今庸,湖北省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绪纶教授等关怀和指导,并为本书题词,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谢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工作繁忙,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赐教,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中药在制剂及配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它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炮”和“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它反映了古代的制药情况。现代操作方法虽然已经大大发展和改进了,但“炮炙”的名称,仍然不能丢。因为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是人类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便于服食,就必然相应地产生了洗涤、打碎、劈成小块等最简单的加工方法。当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不仅能使生食变为熟食,同时也为药物“炮炙”加工具备了客观条件。到了夏商时代,由于酒醋和油盐的发明,以及人们对烹调技术的掌握,对于制药的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如《灵枢·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汤,其中应用的“法半夏”,即是制过的半夏。到秦、汉、三国时代,已发明了炼丹术。炼丹虽然不能实现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炼过程中掌握了升华、蒸馏等方法,从而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到后汉对药物炮制更为重视,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大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为现代所采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药物名著,提到蜜的炼制方法,认为“凡用蜜皆先火煎,拣去其沫,令色为黄,则丸药经久不坏”。这给后世炼蜜法提供了宝贵资料。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1368年),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代国家开办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相应地日益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前增多。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纸裹煨的分别,比《雷公炮炙论》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在药物方面更有辉煌的成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炮制方法,极大部分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论述炮炙的专著。它依据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十四都,叙述了四百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从内容来看,对于炮炙法的记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明代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对炮制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焉。制法虽多,不离于此。”他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乌豆汤、甘草汤制可解毒,致令平和。”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中医、中药的实践。
到清代,对于药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药物的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只附载于各家本草中。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医药学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中药炮制在旧社会的遭遇也不例外。
解放后,中医药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与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中药炮制也得到党的重视,所以各地的炮制经验,得以相互交流,炮制方法和技术得以迅速提高。
各地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制订了地区性的中药炮制规范。在编著中国药典时,又根据各地的炮制经验,通过全国中医药人员反复讨论,把我国的传统经验,分别载入药典中,作为一种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炮制工作的依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这给中药炮制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为了探索中药材炮制后所起的变化,1954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先后通过化学、药理、临床等途径,对15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下列几方面探索性的研究。
(1)浸泡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槟榔等药材的炮制研究,发现某些主要成分由于浸泡有所损失,证明不适当的浸泡方法,对药物质量是有影响的。天津市药材公司等单位根据药材的特点,分别采用“喷淋滋润法”、“少泡多润法”、“泡透水尽法”,对传统的浸泡软化方法加以逐步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2)药材不同入药部位的研究:有些单位对药材不同入药部位(如:钩藤的钩与茎、枝,当归的头、身、尾,人参的参身与参芦等)的作用及化学成分是否不同作了研究。初步认为:不同入药部位亦无显著差别,分别入药没有必要。
(3)关于药物炮制去毒的研究:几年来对毒药的传统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附子(包括乌头、半夏、马钱子、硫黄、甘遂等药材)的炮制原理,证实了中药炮制去毒是有科学意义的。
(4)关于药物加辅料炮制的研究:分别对醋制(延胡索、甘遂、皂矾、自然铜)、酒制(黄芩、黄连、黄柏)、盐制(泽泻)、米泔水制(苍术)等辅料制作原理作了研究。结果有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有的则不然。
(5)关于药物炒制的研究:对槟榔、黄柏、麦芽、谷芽、当归、青皮、酸枣仁等药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疗效的变化,作了比较,认为炒制不同的药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办了中药研究所。成都、北京、南京、上海、江西、湖北、辽宁、黑龙江等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中药系。他们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均设有中药炮制课。
上述情况说明:中药炮制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建国以来,中药炮制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以及科研、教学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整理和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搞技术革命,使中药炮制逐步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
第一章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在制剂及配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它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炮”和“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它反映了古代的制药情况。现代操作方法虽然已经大大发展和改进了,但“炮炙”的名称,仍然不能丢。因为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是人类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便于服食,就必然相应地产生了洗涤、打碎、劈成小块等最简单的加工方法。当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不仅能使生食变为熟食,同时也为药物“炮炙”加工具备了客观条件。到了夏商时代,由于酒醋和油盐的发明,以及人们对烹调技术的掌握,对于制药的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如《灵枢·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汤,其中应用的“法半夏”,即是制过的半夏。到秦、汉、三国时代,已发明了炼丹术。炼丹虽然不能实现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炼过程中掌握了升华、蒸馏等方法,从而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到后汉对药物炮制更为重视,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大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为现代所采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药物名著,提到蜜的炼制方法,认为“凡用蜜皆先火煎,拣去其沫,令色为黄,则丸药经久不坏”。这给后世炼蜜法提供了宝贵资料。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1368年),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代国家开办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相应地日益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前增多。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纸裹煨的分别,比《雷公炮炙论》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在药物方面更有辉煌的成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炮制方法,极大部分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论述炮炙的专著。它依据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十四都,叙述了四百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从内容来看,对于炮炙法的记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明代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对炮制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焉。制法虽多,不离于此。”他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乌豆汤、甘草汤制可解毒,致令平和。”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中医、中药的实践。
到清代,对于药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药物的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只附载于各家本草中。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医药学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中药炮制在旧社会的遭遇也不例外。
解放后,中医药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与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中药炮制也得到党的重视,所以各地的炮制经验,得以相互交流,炮制方法和技术得以迅速提高。
各地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制订了地区性的中药炮制规范。在编著中国药典时,又根据各地的炮制经验,通过全国中医药人员反复讨论,把我国的传统经验,分别载入药典中,作为一种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炮制工作的依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这给中药炮制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为了探索中药材炮制后所起的变化,1954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先后通过化学、药理、临床等途径,对15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下列几方面探索性的研究。
(1)浸泡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槟榔等药材的炮制研究,发现某些主要成分由于浸泡有所损失,证明不适当的浸泡方法,对药物质量是有影响的。天津市药材公司等单位根据药材的特点,分别采用“喷淋滋润法”、“少泡多润法”、“泡透水尽法”,对传统的浸泡软化方法加以逐步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2)药材不同入药部位的研究:有些单位对药材不同入药部位(如:钩藤的钩与茎、枝,当归的头、身、尾,人参的参身与参芦等)的作用及化学成分是否不同作了研究。初步认为:不同入药部位亦无显著差别,分别入药没有必要。
(3)关于药物炮制去毒的研究:几年来对毒药的传统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附子(包括乌头、半夏、马钱子、硫黄、甘遂等药材)的炮制原理,证实了中药炮制去毒是有科学意义的。
(4)关于药物加辅料炮制的研究:分别对醋制(延胡索、甘遂、皂矾、自然铜)、酒制(黄芩、黄连、黄柏)、盐制(泽泻)、米泔水制(苍术)等辅料制作原理作了研究。结果有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有的则不然。
(5)关于药物炒制的研究:对槟榔、黄柏、麦芽、谷芽、当归、青皮、酸枣仁等药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疗效的变化,作了比较,认为炒制不同的药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办了中药研究所。成都、北京、南京、上海、江西、湖北、辽宁、黑龙江等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中药系。他们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均设有中药炮制课。
上述情况说明:中药炮制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建国以来,中药炮制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以及科研、教学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整理和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搞技术革命,使中药炮制逐步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
第二章炮制的意义和目的
药物炮制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环节。大部分药物在用于治病之前,需要经过炮制。中药材大部分为植物,地下的根茎部分,多粘附泥土:地面上的枝、叶、花、果,多附有灰尘或夹有杂质。有些药材还留着非药用部分;整块整枝的植物类药材和质地坚硬的矿物类药材,不利于制剂;有腥臭气味的动物类药材,不便于服用;具有毒性的药材,对机体有损害作用:有副作用和有刺激性的药材,服后对肠胃有影响;有的药材未经处理不能发挥某种作用。基于以上情况,采用各种相应的方法,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这说明炮制是有意义和作用的。然而炮制的作用是要通过炮制加工,去粗取精的过程,达到提高疗效,扩大应用范围,以适应医疗的需要。因此说炮制是有目的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除去泥土、灰尘、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如:植物的根或根茎除去泥砂;部分全草去蔸;种子去壳等。
(2)使药物容易粉碎和溶出有效成分,便于制剂:完整的药材,经过切制以后,它的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同时还有利于调剂和进行特殊的炮制以及储藏等。矿物类和介壳类药材一般经过烧煅后,即可起到便于粉碎和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的作用。
(3)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动物类或其他具有特殊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为了使病人容易接受,矫臭、矫味在医疗上也是必要的。炮制里的酒润、麸炒、醋炒等,通常具有矫臭、矫味作用。
(4)降低或清除毒性:如大戟醋煮、斑螯米炒,能大大地降低毒性;吴茱萸甘草水浸,苍耳子炒黄,可消除毒性。
(5)消除副作用:如常山酒炒可消除涌吐作用;首乌煮制可消除致泻作用。
(6)缓和刺激性:如炒乳香、炒枳壳可以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7)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制成熟地黄则性温补血;蒲黄生用行血消瘀,炒炭则能止血。
(8)增强或发挥药物的效用:如玄胡醋煮可发挥止痛功效,百部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9)引药归经:中医对于疾病的病所,通常是以经络脏腑来归纳的。引药归经就是用某些辅料炮制,导致药物在一定的部位产生作用。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炒后能在头部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杜仲原系肾经药,盐水炒后能在肾经更好地发挥药效。
第三章炮制的作用
药物各自具有一定的性能,经过炮制引起这些性能产生不同的变化,这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关于这一问题,祖国医学传统认为与药物的性味功能有关;用现代科学分析研究,则属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范畴。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使它更好地指导实践,现在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炮制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炮制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阐明了炮制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反应,以及通过味觉器官的辨别而作出的归纳。每一种药物都存在着气和味。这种气味又各自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药物的功能。炮制对药物的气味是有影响的。因而对药物的功能也是有影响的。某些药物的性味功能可以因为加热而改变,如生地黄味甘性寒,经过蒸制,消除了寒性,变成了甘温补血的药物。生川乌性温有毒,口尝有麻辣味,经过煮制,消除了麻辣味,减低了毒性。某些药物由于与辅料的性能具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如醋味酸能收,五味子用醋蒸可增强五味子的收敛作用。某些药物由于与辅料具有拮抗作用而缓和偏性或改变性能,如蜂蜜味甘性缓,麻黄用蜜炙可缓和麻黄的辛温发汗作用;胆汁味苦性寒,天南星经胆汁制后,不仅消除了毒性,还将天南星苦辛温燥的性味变为苦凉,在固有的疗效上,增加了清热的作用。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药物由于气味、质地、药用部分的不同,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亦随之而异。在炮制过程中,由于辅料性味的作用,导致药物改变或增强原来的趋向。如黄柏原系下焦药,经过甘辛大热具有升提作用的酒炒制,便产生了清降头部虚火的作用;黄芩能走上焦,用酒炒制,增强了上行清热的作用;川楝子能走下焦,用盐炒制,增强了下行治疝的作用。
(3)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归经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一定范围。不同的药物都有各自的作用范围。由于“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不同的辅料,对脏腑经络也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因此,某些药物用归经相同的辅料进行炮制,可以增强药物在一定的脏腑经络的疗效。如甘草蜜炙,可以增强补脾作用;补骨脂盐水炒,可以增强补肾作用;莪术醋煮,可以增强入肝经消积的作用。
上面所述,主要是炮制对药物性味的影响。这是根据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归经等中医理论进行论述的。这些理论一直在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应用现代科学对炮制作用进行研究,使之不断提高。
二、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的需要而定的。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辅料,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治疗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中药经过炮制以后,由于温度、时间、溶剂以及不同辅料的处理,使其所含的成分产生不同的变化。如有些成分被溶出,有些成分被分解或转变成新的成分,有些成分也有增加或减少的现象,所有这一切,对于中药的药性和疗效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对于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大多数中药炮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积累的资料还不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因此,只能就已知的一般的化学成分结合现有的实际作一讨论。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就某种具体的中药材来说,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是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尽管目前对于大多数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还不十分清楚,然而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在中药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在下列几类成分中: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树脂、有机酸、油脂、无机盐等。经炮制以后,它们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现分类如下:
(1)生物碱:是一类复杂的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味苦,具碱性,对人体一般都产生强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是药材中十分重要的成分。可见于一百几十个科中,以豆科、防己科、毛茛科、夹竹桃科、茄科、石蒜科植物含量较高。当一种中草药含有生物碱时,很少只含一种,往往含有几种甚至至几十种之多,由于生长地区不同、采集季节不同,它们的生物碱含量也往往有很大差别。
大多数生物碱为无色晶体,又有少数是油状液体。液体的生物碱能在常压或减压条件下被蒸馏。游离的生物碱大多能溶于有机溶剂。由于生物碱多呈碱性,所以能与酸生成盐。生物碱的盐类大多能溶于水,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非极性溶剂中,例如延胡索经醋制后,使游离的生物碱与醋酸作用生成醋酸盐,从而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随着温度的高低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如马钱子经沙炒、油煎等方法炮制以后,使其中所含的番木鳖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达到了马钱子去毒的要求。槟榔中的槟榔碱能溶于水,是槟榔驱虫的有效成分。有的药厂为了切制饮片的方便,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这种方法显然是不恰当的,为了避免有效成分的大量损失,应尽量缩短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对于有效成分容易在水中溶解的药物,应尽量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以达到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
(2)甙:它是一种由糖或非糖(甙元)物质组成的复杂化合物。甙大多数为无色、无臭的结晶性物质,具有苦味,多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有些甙也可溶于乙酸乙酯和氯仿,但难溶于醚或苯。含有甙类成分的药林,通常同时含有各种专一分解甙的酶,在一定温度或湿度下,酶即产生活力,促使各种甙类化合物的分解。如苦杏仁在水中浸泡时,由于苦杏酶的作用,可使苦杏仁甙最终分解为苯甲醛与氢氰酸。因此,为了使甙美化合物不致分解而失去药效。利用炒、烘、蒸的方法,基本上可达到破坏酶而保存甙的目的。如白芥子经炒后增加了温胃祛痰的功效,降低了辛辣味,使所含分解白芥子甙的酶大部分受到破坏,则白芥子甙不致于被酶分解成白芥子油而挥发损失。一切酶都有不同的耐热性,一般加热至60℃以上,酶即失去活力。这对保存甙类化合物有重要的意义。实验证明:黄芩经蒸、煮以后而破坏了酶,从而保存了黄芩甙。因此,含甙类药物在炮制时应注意遇水分解或流失。
(3)挥发油:通常也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具有特殊气味和辛辣感,在常温下能挥发,加热挥发更快,是随水蒸气蒸馏,大多数比水轻,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并能溶解在冰醋酸及水合氯醛水溶液中。因此,在炮制过程中,由于加热等处理,常可使药材中所含的挥发油显著减少。据报道,含挥发油的药材经炮制后,挥发油的含量有如下变化:炒炭减少约80%,炒焦减少约40%,煨或土炒减少约20%,醋制、酒制、盐水制、蜜制、米泔水制及麸炒损失约10~15%。因此,对含挥发油及芳香性的药物应根据需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和保管。但是也有些药物炮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某些药物的挥发油的副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炒乳香、没药就是为了除去部分挥发油,以减少副作用。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挥发油,蜜炙后挥发油损耗二分之一,致使发汗力减低,而蜜能润肺止咳,从而增强了止咳平喘的作用。药物经过炮制后,其中的挥发油不但量上起了变化,而且理化性质也有所改变,在药理作用上也不一样。例如生肉豆蔻的挥发油对肠道有刺激作用,煨肉豆蔻的挥发油减少,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蠕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医疗实践中,有的药物需要挥发油以保存疗效,有的药物则要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消除副作用。故在炮制过程中,应根据医疗需要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
(4)鞣质(单宁):是一类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广布植物药材之中,具有涩味和收敛性。在医疗上常作为收敛剂,用于止血、止泻、抑制伤分泌和防止发炎,有时也可用于生物碱及重金属中毒的化学解毒剂。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成分是有影响的。有的鞣质减少,如生地于炒炭后鞣质减少;有的鞣质增加,如槐花炒炭后鞣质增加四倍。鞣质能溶于水,特别是易溶于热水,生成胶状溶液。故水制含鞣质类的药材时,应尽量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也要注意不用热水淘洗含鞣质的药物。鞣质同时能溶于乙醇中,故辅料炮制时多用酒制,以增强疗效。炮制鞣质类药物还要注意,应尽量避免使用铁器,在炮制含鞣质类药材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临床及理化试验,合理地进行炮制,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5)树脂:是一类极为复杂的混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常是一种透明或棕黄色的液体,当流出体外或暴露于空气中,往往逐渐变成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固体,有时则为稠厚的液体。树脂不溶于水,可溶于酒精和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酸性树脂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但当加酸酸化后,又会沉淀出来。固定的树脂质脆,受热先变软,然后溶解成液体。树脂在医疗上有防腐、消炎、镇静、解痉、止血、利尿等作用,并可作硬膏的基础。炮制对含树脂类的药物是有影响的。如乳香、没药经过炮制以后,可去掉部分芳香油和树脂,缓和其药性,牵牛子经炒后可缓和利尿作用,因牵牛子树脂受热被破坏所致。据报道:五味子的补养作用是一种树脂类物质。树脂一般溶于酒而不溶于水,故酒制可增加溶解度,提高滋肾的疗效。
(6)油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脂,存在于各种植物的器官中。尤其是种子药材含量最高。油脂通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如蓖麻油能刺激肠道,使其蠕动而有泻下的作用。苡仁酯具有抗癌作用,郁李仁、火麻仁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在医疗上,为了防止油脂润肠致泻的作用过猛,或者临床上根本不需要润泻,因此,对不同的药物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炮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滑性或渗泻作用。巴豆去油使其含油量不超过10%,以减低毒性并缓和峻泻作用。
(7)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界,酸味的果实中含量较多。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和乙醇,特别是低分子的有机酸能大量溶于水,故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对含有有机酸一类的药材多用酒制。有机酸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在炮制含有机酸较多的中草药时,不宜采用金属容器,以防容器腐蚀,药物变色、变味,失去疗效或产生副作用。如:含抗坏血酸较多的药材可用来防止维生素C的缺乏症,提纯的枸橼酸、酒石酸,常用于清凉饮料的制备。植物中的有机酸,可由加热炮制而破坏。如山楂炒焦后有机酸破坏68%,酸性降低,刺激性也随着减少,增强消食积的功效。
(8)无机盐:在植物、矿物及贝壳类药材中均存在,如夏枯草中含有水溶性无机盐为氯化钾等,绿矾含有硫酸亚铁,胆矾含有硫酸铜,石膏含有硫酸钙,朴硝含有硫酸钠,牡蛎、海螵蛸含有碳酸钙等等。炮制对含有无机盐成分的药物是有影响的。如夏枯草就不宜水制,因夏枯草所含大量的钾盐易溶于水,若经水泡洗,会使有效成分流失而影响疗效;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经煅制后变为氧化锌,除去了有机杂质,变得更纯,从而增强了消炎、生肌的作用。矿物类药多用煅后醋淬以增强疗效,因醋淬后往往可产生醋酸盐,如赭石煅后醋淬可生成醋酸铁等。
药,是医的作战武器,所以医与药是互相依存、绝对不可分割开的。几千年来,祖国医药在人民与疾病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整个民族的健康,因此中药学在我国医学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笔者在40多年从事中医药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药炮制质量的重要。中国药物的修治,创始很早。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就使人民对药物的使用深为注意。雷公的炮制法,开辟了后世药物修治的道路,其炮制药歌云:“芫花本利水,非醋不能通……地榆医血药,连梢不住红。”在这几句话里,可以体会到中药必须加以修治和炮制,否则不独无益于病,相反的还能有害于人。炮制方法是否得宜,会直接影响药物性能和疗效。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这一宝贵的遗产,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特将我们从师学习的经验,参考有关书籍,编写成《实用中药炮制学》,曾在市卫校、中药进修班讲课后,由市科委及有关报刊内部印刷后,得到湖北、广东、山东、江西、四川、安徽、辽宁、河北、天津、上海等省、市有关单位和个人来信索取,内部印刷三千册,全部销完。许多读者赞誉此书“对提高中药质量和中药专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培养中药事业的接班人起了很好的作用,真是中药炮制实用的好教材”。为了满足广大中药职工要求,特公开出版。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参考高等院校中药炮制教材,介绍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炮制的意义和目的、炮制的依据及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炮制的常用辅料、药物的贮存、炮制的古今分类方法等知识,着重介绍现代炮制常用法,即修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各论介绍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我们在工作中所得的体会,具体介绍三百多种常用中药炮制的方法。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先生题写书名,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王绵之,湖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李今庸,湖北省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绪纶教授等关怀和指导,并为本书题词,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谢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工作繁忙,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赐教,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中药在制剂及配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它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炮”和“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它反映了古代的制药情况。现代操作方法虽然已经大大发展和改进了,但“炮炙”的名称,仍然不能丢。因为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是人类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便于服食,就必然相应地产生了洗涤、打碎、劈成小块等最简单的加工方法。当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不仅能使生食变为熟食,同时也为药物“炮炙”加工具备了客观条件。到了夏商时代,由于酒醋和油盐的发明,以及人们对烹调技术的掌握,对于制药的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如《灵枢·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汤,其中应用的“法半夏”,即是制过的半夏。到秦、汉、三国时代,已发明了炼丹术。炼丹虽然不能实现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炼过程中掌握了升华、蒸馏等方法,从而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到后汉对药物炮制更为重视,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大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为现代所采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药物名著,提到蜜的炼制方法,认为“凡用蜜皆先火煎,拣去其沫,令色为黄,则丸药经久不坏”。这给后世炼蜜法提供了宝贵资料。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1368年),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代国家开办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相应地日益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前增多。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纸裹煨的分别,比《雷公炮炙论》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在药物方面更有辉煌的成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炮制方法,极大部分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论述炮炙的专著。它依据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十四都,叙述了四百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从内容来看,对于炮炙法的记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明代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对炮制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焉。制法虽多,不离于此。”他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乌豆汤、甘草汤制可解毒,致令平和。”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中医、中药的实践。
到清代,对于药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药物的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只附载于各家本草中。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医药学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中药炮制在旧社会的遭遇也不例外。
解放后,中医药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与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中药炮制也得到党的重视,所以各地的炮制经验,得以相互交流,炮制方法和技术得以迅速提高。
各地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制订了地区性的中药炮制规范。在编著中国药典时,又根据各地的炮制经验,通过全国中医药人员反复讨论,把我国的传统经验,分别载入药典中,作为一种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炮制工作的依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这给中药炮制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为了探索中药材炮制后所起的变化,1954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先后通过化学、药理、临床等途径,对15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下列几方面探索性的研究。
(1)浸泡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槟榔等药材的炮制研究,发现某些主要成分由于浸泡有所损失,证明不适当的浸泡方法,对药物质量是有影响的。天津市药材公司等单位根据药材的特点,分别采用“喷淋滋润法”、“少泡多润法”、“泡透水尽法”,对传统的浸泡软化方法加以逐步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2)药材不同入药部位的研究:有些单位对药材不同入药部位(如:钩藤的钩与茎、枝,当归的头、身、尾,人参的参身与参芦等)的作用及化学成分是否不同作了研究。初步认为:不同入药部位亦无显著差别,分别入药没有必要。
(3)关于药物炮制去毒的研究:几年来对毒药的传统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附子(包括乌头、半夏、马钱子、硫黄、甘遂等药材)的炮制原理,证实了中药炮制去毒是有科学意义的。
(4)关于药物加辅料炮制的研究:分别对醋制(延胡索、甘遂、皂矾、自然铜)、酒制(黄芩、黄连、黄柏)、盐制(泽泻)、米泔水制(苍术)等辅料制作原理作了研究。结果有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有的则不然。
(5)关于药物炒制的研究:对槟榔、黄柏、麦芽、谷芽、当归、青皮、酸枣仁等药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疗效的变化,作了比较,认为炒制不同的药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办了中药研究所。成都、北京、南京、上海、江西、湖北、辽宁、黑龙江等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中药系。他们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均设有中药炮制课。
上述情况说明:中药炮制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建国以来,中药炮制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以及科研、教学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整理和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搞技术革命,使中药炮制逐步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
第一章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在制剂及配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它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炮”和“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它反映了古代的制药情况。现代操作方法虽然已经大大发展和改进了,但“炮炙”的名称,仍然不能丢。因为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是人类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便于服食,就必然相应地产生了洗涤、打碎、劈成小块等最简单的加工方法。当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不仅能使生食变为熟食,同时也为药物“炮炙”加工具备了客观条件。到了夏商时代,由于酒醋和油盐的发明,以及人们对烹调技术的掌握,对于制药的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如《灵枢·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汤,其中应用的“法半夏”,即是制过的半夏。到秦、汉、三国时代,已发明了炼丹术。炼丹虽然不能实现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炼过程中掌握了升华、蒸馏等方法,从而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到后汉对药物炮制更为重视,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大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为现代所采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药物名著,提到蜜的炼制方法,认为“凡用蜜皆先火煎,拣去其沫,令色为黄,则丸药经久不坏”。这给后世炼蜜法提供了宝贵资料。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1368年),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代国家开办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相应地日益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前增多。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纸裹煨的分别,比《雷公炮炙论》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在药物方面更有辉煌的成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炮制方法,极大部分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论述炮炙的专著。它依据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十四都,叙述了四百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从内容来看,对于炮炙法的记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明代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对炮制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焉。制法虽多,不离于此。”他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乌豆汤、甘草汤制可解毒,致令平和。”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中医、中药的实践。
到清代,对于药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药物的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只附载于各家本草中。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医药学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中药炮制在旧社会的遭遇也不例外。
解放后,中医药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与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中药炮制也得到党的重视,所以各地的炮制经验,得以相互交流,炮制方法和技术得以迅速提高。
各地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制订了地区性的中药炮制规范。在编著中国药典时,又根据各地的炮制经验,通过全国中医药人员反复讨论,把我国的传统经验,分别载入药典中,作为一种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炮制工作的依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这给中药炮制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为了探索中药材炮制后所起的变化,1954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先后通过化学、药理、临床等途径,对15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下列几方面探索性的研究。
(1)浸泡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槟榔等药材的炮制研究,发现某些主要成分由于浸泡有所损失,证明不适当的浸泡方法,对药物质量是有影响的。天津市药材公司等单位根据药材的特点,分别采用“喷淋滋润法”、“少泡多润法”、“泡透水尽法”,对传统的浸泡软化方法加以逐步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2)药材不同入药部位的研究:有些单位对药材不同入药部位(如:钩藤的钩与茎、枝,当归的头、身、尾,人参的参身与参芦等)的作用及化学成分是否不同作了研究。初步认为:不同入药部位亦无显著差别,分别入药没有必要。
(3)关于药物炮制去毒的研究:几年来对毒药的传统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附子(包括乌头、半夏、马钱子、硫黄、甘遂等药材)的炮制原理,证实了中药炮制去毒是有科学意义的。
(4)关于药物加辅料炮制的研究:分别对醋制(延胡索、甘遂、皂矾、自然铜)、酒制(黄芩、黄连、黄柏)、盐制(泽泻)、米泔水制(苍术)等辅料制作原理作了研究。结果有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有的则不然。
(5)关于药物炒制的研究:对槟榔、黄柏、麦芽、谷芽、当归、青皮、酸枣仁等药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疗效的变化,作了比较,认为炒制不同的药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办了中药研究所。成都、北京、南京、上海、江西、湖北、辽宁、黑龙江等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中药系。他们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均设有中药炮制课。
上述情况说明:中药炮制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建国以来,中药炮制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以及科研、教学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整理和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搞技术革命,使中药炮制逐步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
第二章炮制的意义和目的
药物炮制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环节。大部分药物在用于治病之前,需要经过炮制。中药材大部分为植物,地下的根茎部分,多粘附泥土:地面上的枝、叶、花、果,多附有灰尘或夹有杂质。有些药材还留着非药用部分;整块整枝的植物类药材和质地坚硬的矿物类药材,不利于制剂;有腥臭气味的动物类药材,不便于服用;具有毒性的药材,对机体有损害作用:有副作用和有刺激性的药材,服后对肠胃有影响;有的药材未经处理不能发挥某种作用。基于以上情况,采用各种相应的方法,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这说明炮制是有意义和作用的。然而炮制的作用是要通过炮制加工,去粗取精的过程,达到提高疗效,扩大应用范围,以适应医疗的需要。因此说炮制是有目的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除去泥土、灰尘、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如:植物的根或根茎除去泥砂;部分全草去蔸;种子去壳等。
(2)使药物容易粉碎和溶出有效成分,便于制剂:完整的药材,经过切制以后,它的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同时还有利于调剂和进行特殊的炮制以及储藏等。矿物类和介壳类药材一般经过烧煅后,即可起到便于粉碎和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的作用。
(3)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动物类或其他具有特殊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为了使病人容易接受,矫臭、矫味在医疗上也是必要的。炮制里的酒润、麸炒、醋炒等,通常具有矫臭、矫味作用。
(4)降低或清除毒性:如大戟醋煮、斑螯米炒,能大大地降低毒性;吴茱萸甘草水浸,苍耳子炒黄,可消除毒性。
(5)消除副作用:如常山酒炒可消除涌吐作用;首乌煮制可消除致泻作用。
(6)缓和刺激性:如炒乳香、炒枳壳可以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7)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制成熟地黄则性温补血;蒲黄生用行血消瘀,炒炭则能止血。
(8)增强或发挥药物的效用:如玄胡醋煮可发挥止痛功效,百部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9)引药归经:中医对于疾病的病所,通常是以经络脏腑来归纳的。引药归经就是用某些辅料炮制,导致药物在一定的部位产生作用。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炒后能在头部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杜仲原系肾经药,盐水炒后能在肾经更好地发挥药效。
第三章炮制的作用
药物各自具有一定的性能,经过炮制引起这些性能产生不同的变化,这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关于这一问题,祖国医学传统认为与药物的性味功能有关;用现代科学分析研究,则属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范畴。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使它更好地指导实践,现在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炮制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
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炮制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阐明了炮制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是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反应,以及通过味觉器官的辨别而作出的归纳。每一种药物都存在着气和味。这种气味又各自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药物的功能。炮制对药物的气味是有影响的。因而对药物的功能也是有影响的。某些药物的性味功能可以因为加热而改变,如生地黄味甘性寒,经过蒸制,消除了寒性,变成了甘温补血的药物。生川乌性温有毒,口尝有麻辣味,经过煮制,消除了麻辣味,减低了毒性。某些药物由于与辅料的性能具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如醋味酸能收,五味子用醋蒸可增强五味子的收敛作用。某些药物由于与辅料具有拮抗作用而缓和偏性或改变性能,如蜂蜜味甘性缓,麻黄用蜜炙可缓和麻黄的辛温发汗作用;胆汁味苦性寒,天南星经胆汁制后,不仅消除了毒性,还将天南星苦辛温燥的性味变为苦凉,在固有的疗效上,增加了清热的作用。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药物由于气味、质地、药用部分的不同,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亦随之而异。在炮制过程中,由于辅料性味的作用,导致药物改变或增强原来的趋向。如黄柏原系下焦药,经过甘辛大热具有升提作用的酒炒制,便产生了清降头部虚火的作用;黄芩能走上焦,用酒炒制,增强了上行清热的作用;川楝子能走下焦,用盐炒制,增强了下行治疝的作用。
(3)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归经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一定范围。不同的药物都有各自的作用范围。由于“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不同的辅料,对脏腑经络也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因此,某些药物用归经相同的辅料进行炮制,可以增强药物在一定的脏腑经络的疗效。如甘草蜜炙,可以增强补脾作用;补骨脂盐水炒,可以增强补肾作用;莪术醋煮,可以增强入肝经消积的作用。
上面所述,主要是炮制对药物性味的影响。这是根据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归经等中医理论进行论述的。这些理论一直在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应用现代科学对炮制作用进行研究,使之不断提高。
二、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的需要而定的。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辅料,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治疗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中药经过炮制以后,由于温度、时间、溶剂以及不同辅料的处理,使其所含的成分产生不同的变化。如有些成分被溶出,有些成分被分解或转变成新的成分,有些成分也有增加或减少的现象,所有这一切,对于中药的药性和疗效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对于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大多数中药炮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积累的资料还不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因此,只能就已知的一般的化学成分结合现有的实际作一讨论。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就某种具体的中药材来说,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是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尽管目前对于大多数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还不十分清楚,然而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在中药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在下列几类成分中: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树脂、有机酸、油脂、无机盐等。经炮制以后,它们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现分类如下:
(1)生物碱:是一类复杂的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味苦,具碱性,对人体一般都产生强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是药材中十分重要的成分。可见于一百几十个科中,以豆科、防己科、毛茛科、夹竹桃科、茄科、石蒜科植物含量较高。当一种中草药含有生物碱时,很少只含一种,往往含有几种甚至至几十种之多,由于生长地区不同、采集季节不同,它们的生物碱含量也往往有很大差别。
大多数生物碱为无色晶体,又有少数是油状液体。液体的生物碱能在常压或减压条件下被蒸馏。游离的生物碱大多能溶于有机溶剂。由于生物碱多呈碱性,所以能与酸生成盐。生物碱的盐类大多能溶于水,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非极性溶剂中,例如延胡索经醋制后,使游离的生物碱与醋酸作用生成醋酸盐,从而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随着温度的高低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如马钱子经沙炒、油煎等方法炮制以后,使其中所含的番木鳖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达到了马钱子去毒的要求。槟榔中的槟榔碱能溶于水,是槟榔驱虫的有效成分。有的药厂为了切制饮片的方便,在水中长时间浸泡,这种方法显然是不恰当的,为了避免有效成分的大量损失,应尽量缩短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对于有效成分容易在水中溶解的药物,应尽量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以达到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
(2)甙:它是一种由糖或非糖(甙元)物质组成的复杂化合物。甙大多数为无色、无臭的结晶性物质,具有苦味,多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有些甙也可溶于乙酸乙酯和氯仿,但难溶于醚或苯。含有甙类成分的药林,通常同时含有各种专一分解甙的酶,在一定温度或湿度下,酶即产生活力,促使各种甙类化合物的分解。如苦杏仁在水中浸泡时,由于苦杏酶的作用,可使苦杏仁甙最终分解为苯甲醛与氢氰酸。因此,为了使甙美化合物不致分解而失去药效。利用炒、烘、蒸的方法,基本上可达到破坏酶而保存甙的目的。如白芥子经炒后增加了温胃祛痰的功效,降低了辛辣味,使所含分解白芥子甙的酶大部分受到破坏,则白芥子甙不致于被酶分解成白芥子油而挥发损失。一切酶都有不同的耐热性,一般加热至60℃以上,酶即失去活力。这对保存甙类化合物有重要的意义。实验证明:黄芩经蒸、煮以后而破坏了酶,从而保存了黄芩甙。因此,含甙类药物在炮制时应注意遇水分解或流失。
(3)挥发油:通常也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具有特殊气味和辛辣感,在常温下能挥发,加热挥发更快,是随水蒸气蒸馏,大多数比水轻,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并能溶解在冰醋酸及水合氯醛水溶液中。因此,在炮制过程中,由于加热等处理,常可使药材中所含的挥发油显著减少。据报道,含挥发油的药材经炮制后,挥发油的含量有如下变化:炒炭减少约80%,炒焦减少约40%,煨或土炒减少约20%,醋制、酒制、盐水制、蜜制、米泔水制及麸炒损失约10~15%。因此,对含挥发油及芳香性的药物应根据需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和保管。但是也有些药物炮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某些药物的挥发油的副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炒乳香、没药就是为了除去部分挥发油,以减少副作用。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主要是挥发油,蜜炙后挥发油损耗二分之一,致使发汗力减低,而蜜能润肺止咳,从而增强了止咳平喘的作用。药物经过炮制后,其中的挥发油不但量上起了变化,而且理化性质也有所改变,在药理作用上也不一样。例如生肉豆蔻的挥发油对肠道有刺激作用,煨肉豆蔻的挥发油减少,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蠕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医疗实践中,有的药物需要挥发油以保存疗效,有的药物则要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消除副作用。故在炮制过程中,应根据医疗需要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
(4)鞣质(单宁):是一类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广布植物药材之中,具有涩味和收敛性。在医疗上常作为收敛剂,用于止血、止泻、抑制伤分泌和防止发炎,有时也可用于生物碱及重金属中毒的化学解毒剂。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成分是有影响的。有的鞣质减少,如生地于炒炭后鞣质减少;有的鞣质增加,如槐花炒炭后鞣质增加四倍。鞣质能溶于水,特别是易溶于热水,生成胶状溶液。故水制含鞣质类的药材时,应尽量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也要注意不用热水淘洗含鞣质的药物。鞣质同时能溶于乙醇中,故辅料炮制时多用酒制,以增强疗效。炮制鞣质类药物还要注意,应尽量避免使用铁器,在炮制含鞣质类药材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临床及理化试验,合理地进行炮制,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5)树脂:是一类极为复杂的混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常是一种透明或棕黄色的液体,当流出体外或暴露于空气中,往往逐渐变成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固体,有时则为稠厚的液体。树脂不溶于水,可溶于酒精和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酸性树脂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但当加酸酸化后,又会沉淀出来。固定的树脂质脆,受热先变软,然后溶解成液体。树脂在医疗上有防腐、消炎、镇静、解痉、止血、利尿等作用,并可作硬膏的基础。炮制对含树脂类的药物是有影响的。如乳香、没药经过炮制以后,可去掉部分芳香油和树脂,缓和其药性,牵牛子经炒后可缓和利尿作用,因牵牛子树脂受热被破坏所致。据报道:五味子的补养作用是一种树脂类物质。树脂一般溶于酒而不溶于水,故酒制可增加溶解度,提高滋肾的疗效。
(6)油脂: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脂,存在于各种植物的器官中。尤其是种子药材含量最高。油脂通常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如蓖麻油能刺激肠道,使其蠕动而有泻下的作用。苡仁酯具有抗癌作用,郁李仁、火麻仁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在医疗上,为了防止油脂润肠致泻的作用过猛,或者临床上根本不需要润泻,因此,对不同的药物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炮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滑性或渗泻作用。巴豆去油使其含油量不超过10%,以减低毒性并缓和峻泻作用。
(7)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界,酸味的果实中含量较多。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和乙醇,特别是低分子的有机酸能大量溶于水,故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对含有有机酸一类的药材多用酒制。有机酸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在炮制含有机酸较多的中草药时,不宜采用金属容器,以防容器腐蚀,药物变色、变味,失去疗效或产生副作用。如:含抗坏血酸较多的药材可用来防止维生素C的缺乏症,提纯的枸橼酸、酒石酸,常用于清凉饮料的制备。植物中的有机酸,可由加热炮制而破坏。如山楂炒焦后有机酸破坏68%,酸性降低,刺激性也随着减少,增强消食积的功效。
(8)无机盐:在植物、矿物及贝壳类药材中均存在,如夏枯草中含有水溶性无机盐为氯化钾等,绿矾含有硫酸亚铁,胆矾含有硫酸铜,石膏含有硫酸钙,朴硝含有硫酸钠,牡蛎、海螵蛸含有碳酸钙等等。炮制对含有无机盐成分的药物是有影响的。如夏枯草就不宜水制,因夏枯草所含大量的钾盐易溶于水,若经水泡洗,会使有效成分流失而影响疗效;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经煅制后变为氧化锌,除去了有机杂质,变得更纯,从而增强了消炎、生肌的作用。矿物类药多用煅后醋淬以增强疗效,因醋淬后往往可产生醋酸盐,如赭石煅后醋淬可生成醋酸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