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治疗IgA肾病血尿经验
张琪(1922~),男,研究员、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研究有较深造诣。
[关键词] IgA肾病;血尿;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张琪
IgA肾病的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持续镜下血尿,病理检查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刚显的IgA沉积,为肾小球疾病之一,可慨括在中医”尿血”之中。张琪教授治疗本病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张老师经验简述如下。
1 清热凉血化瘀法
患者发热咽痛或咽部红赤,扁桃体肿大.五心烦热,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蛋白(+)~(++)或(-),舌尖红、苔薄少津,脉滑数有力。此属邪热内壅,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外溢。方用清热解毒饮,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组成:生地黄20g,玄参15g,黄芩15g,(焦)栀子10g,桃仁15g,大黄5g,金银花30g,连翘20g,白茅根30g,小蓟30g,侧柏叶20g,甘草10g。方中生地黄、玄参滋阴、消咽利膈。金银花,连翘、(焦)栀子、黄芩清热解毒;侧柏叶、白茅根、小蓟清热凉血止血。此病日久多挟血瘀,故用大黄、桃仁活血开瘀。
例l:李某.女,19岁,2001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参加户外劳动后,感冒发热恶寒,体温38.7°C,随之出现肉眼血尿,伴有全身酸痛、头痛、咽痛。此间曾用青霉素治疗,肉眼血尿消失,镜下红细胞50个/HP以上,尿蛋白(+),舌尖红,脉象滑数。给予清热止血中药治疗反复不效。经当地医院病理检查示IgA肾病(系膜增生型)。张老师根据上述脉证,认为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处方:生地黄20g,玄参15g,(焦)栀子15g,黄芩15g,金银花30g,连翘20g,桃仁15g,大黄5g,白茅根30g.小蓟30g.侧柏叶20g.牡丹皮15g,甘草15g。服药7剂后患者咽痛,全身酸痛明显减轻,尿蛋白(±),红细胞30~40个,HP,潜血(+++),舌尖仍红赤,脉滑,大便尚可,小便色深黄。经4次复诊服药40余剂,有时镜下血尿明显好转,红细胞4~5个/HP,但不久又出现30~40个/HP,病情反复不定,腹稍不适,大便每日 1次,不溏,原方加地锦草30g、荠菜20g,又服药30余剂。红细胞2~5个/HP,嘱暂停药观察。2002年8月复查原常规:红细胞(-),疗效巩固。
2 滋阴收敛止血法
血尿日久不愈,五心烦热,腰膝酸痛,或尿道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色黄赤,舌质红、苔薄白,脉小稍数或沉细。多见于病程久耗伤肾阴。肾司二便,失于固摄兼挟内热瘀滞。方用加味理血汤,滋肾阴收敛固脱、辅以清热化滞,组成:生龙骨20g.生牡蛎20g,乌贼骨20g,茜草20g,阿胶15g,山药20g,(生)白芍15g,(焦)栀子10g,牡丹皮15g,知母10g,黄柏10g,白头翁15g,甘草15g。方中龙骨、牡蛎,茜草、乌贼骨以固摄尿血,又有化滞作用;山药,阿胶补血益阴,白芍酸寒敛阴;白头翁性寒凉而清肾脏之热,且味苦而涩有收敛作用,加牡丹皮,(焦)栀子,知母、黄柏以助其清热化瘀之力,全方补虚、育阴、固脱、清热化瘀,适用于IgA肾病血尿反复不愈.病程日久耗伤阴血,而又兼有瘀滞者。
例2:陈某,女,35岁.2003年8月2日初诊。患者镜下血尿反复出现3年余,轻则红细胞20~30个/HP,重则50个/HP以上,历经中西药治疗不愈,经北京某医院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轻度系膜增生型)。现镜下红细胞30~40个/HP,腰痛乏力,舌淡红,脉沉滑。辨证属肾阴亏耗失于封藏,相火迫血外溢,兼夹瘀滞,为虚中挟瘀证。宜以补肾固脱为主,辅以清热化滞,处方:熟地黄25g,山药30g,阿胶15g(烊化),龙骨20g,牡蛎20g,乌贼骨20g,茜草20g,知母15g,黄柏15g,白芍15g,牡丹皮15g,白头翁15g,(焦)栀子10g,甘草15g。初服14剂,镜下红细胞3~5个/HP,继服又出现20~30个/HP,但较前减少,嘱继服原方。又服14剂,红细胞15~20个/HP.咽部稍痛。扁桃体红赤,加重楼30g,金荞麦30g,继服14剂,咽痛愈,镜下红细胞1~3个/HP.嘱暂停药。经2个月
治疗,服药50余剂。后经2次尿检红细胞分别为:0~2个/HP、1~2个/HP,病情缓解。2004年2月15日,尿检(-)。
张琪(1922~),男,研究员、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研究有较深造诣。
[关键词] IgA肾病;血尿;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张琪
IgA肾病的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持续镜下血尿,病理检查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刚显的IgA沉积,为肾小球疾病之一,可慨括在中医”尿血”之中。张琪教授治疗本病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张老师经验简述如下。
1 清热凉血化瘀法
患者发热咽痛或咽部红赤,扁桃体肿大.五心烦热,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蛋白(+)~(++)或(-),舌尖红、苔薄少津,脉滑数有力。此属邪热内壅,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外溢。方用清热解毒饮,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组成:生地黄20g,玄参15g,黄芩15g,(焦)栀子10g,桃仁15g,大黄5g,金银花30g,连翘20g,白茅根30g,小蓟30g,侧柏叶20g,甘草10g。方中生地黄、玄参滋阴、消咽利膈。金银花,连翘、(焦)栀子、黄芩清热解毒;侧柏叶、白茅根、小蓟清热凉血止血。此病日久多挟血瘀,故用大黄、桃仁活血开瘀。
例l:李某.女,19岁,2001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参加户外劳动后,感冒发热恶寒,体温38.7°C,随之出现肉眼血尿,伴有全身酸痛、头痛、咽痛。此间曾用青霉素治疗,肉眼血尿消失,镜下红细胞50个/HP以上,尿蛋白(+),舌尖红,脉象滑数。给予清热止血中药治疗反复不效。经当地医院病理检查示IgA肾病(系膜增生型)。张老师根据上述脉证,认为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治疗。处方:生地黄20g,玄参15g,(焦)栀子15g,黄芩15g,金银花30g,连翘20g,桃仁15g,大黄5g,白茅根30g.小蓟30g.侧柏叶20g.牡丹皮15g,甘草15g。服药7剂后患者咽痛,全身酸痛明显减轻,尿蛋白(±),红细胞30~40个,HP,潜血(+++),舌尖仍红赤,脉滑,大便尚可,小便色深黄。经4次复诊服药40余剂,有时镜下血尿明显好转,红细胞4~5个/HP,但不久又出现30~40个/HP,病情反复不定,腹稍不适,大便每日 1次,不溏,原方加地锦草30g、荠菜20g,又服药30余剂。红细胞2~5个/HP,嘱暂停药观察。2002年8月复查原常规:红细胞(-),疗效巩固。
2 滋阴收敛止血法
血尿日久不愈,五心烦热,腰膝酸痛,或尿道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色黄赤,舌质红、苔薄白,脉小稍数或沉细。多见于病程久耗伤肾阴。肾司二便,失于固摄兼挟内热瘀滞。方用加味理血汤,滋肾阴收敛固脱、辅以清热化滞,组成:生龙骨20g.生牡蛎20g,乌贼骨20g,茜草20g,阿胶15g,山药20g,(生)白芍15g,(焦)栀子10g,牡丹皮15g,知母10g,黄柏10g,白头翁15g,甘草15g。方中龙骨、牡蛎,茜草、乌贼骨以固摄尿血,又有化滞作用;山药,阿胶补血益阴,白芍酸寒敛阴;白头翁性寒凉而清肾脏之热,且味苦而涩有收敛作用,加牡丹皮,(焦)栀子,知母、黄柏以助其清热化瘀之力,全方补虚、育阴、固脱、清热化瘀,适用于IgA肾病血尿反复不愈.病程日久耗伤阴血,而又兼有瘀滞者。
例2:陈某,女,35岁.2003年8月2日初诊。患者镜下血尿反复出现3年余,轻则红细胞20~30个/HP,重则50个/HP以上,历经中西药治疗不愈,经北京某医院肾活检诊断为IgA肾病(轻度系膜增生型)。现镜下红细胞30~40个/HP,腰痛乏力,舌淡红,脉沉滑。辨证属肾阴亏耗失于封藏,相火迫血外溢,兼夹瘀滞,为虚中挟瘀证。宜以补肾固脱为主,辅以清热化滞,处方:熟地黄25g,山药30g,阿胶15g(烊化),龙骨20g,牡蛎20g,乌贼骨20g,茜草20g,知母15g,黄柏15g,白芍15g,牡丹皮15g,白头翁15g,(焦)栀子10g,甘草15g。初服14剂,镜下红细胞3~5个/HP,继服又出现20~30个/HP,但较前减少,嘱继服原方。又服14剂,红细胞15~20个/HP.咽部稍痛。扁桃体红赤,加重楼30g,金荞麦30g,继服14剂,咽痛愈,镜下红细胞1~3个/HP.嘱暂停药。经2个月
治疗,服药50余剂。后经2次尿检红细胞分别为:0~2个/HP、1~2个/HP,病情缓解。2004年2月15日,尿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