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血府逐瘀汤合并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
心力衰竭60例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 探讨加味血府逐瘀汤合并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剂量服用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血府逐瘀汤,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SV)及左室射血分数(EF),并检测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AngⅡ)和心钠素(ANP).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sv及EF均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SV及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T和AnsI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
ALD和ANP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ET和Ansn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血府逐瘀汤合并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并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
[关键词] 加味血府逐瘀汤;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评价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充血性心衰的传统强心药,虽能改善心功能,但长期运用可产生毒副作用。故探讨研究安全有效的抗心衰药物与方法,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我们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心功能分级参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心衰的气虚血瘀型证候诊断标准。2原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并维持稳定;2年龄35~75岁;1无明显肝肾功能不全。
1.2 排除标准
1由于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衰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3重度心衰、合并有肝肾及内分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4精神异常者;5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等,有明显感染者。
I.3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4~70岁.平均(64.50~5.36)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34例,扩张型心肌病26例;心功能Ⅱ级19例,III级38例,~级3例。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35~72岁,平均(64.904士5.43)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40例,扩张型心肌病20例;心功能II级18例,III级39例,Ⅳ级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心力衰竭60例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 探讨加味血府逐瘀汤合并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剂量服用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加味血府逐瘀汤,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SV)及左室射血分数(EF),并检测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AngⅡ)和心钠素(ANP).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sv及EF均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SV及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T和AnsI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
ALD和ANP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ET和Ansn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血府逐瘀汤合并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并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
[关键词] 加味血府逐瘀汤;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评价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危重病症,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充血性心衰的传统强心药,虽能改善心功能,但长期运用可产生毒副作用。故探讨研究安全有效的抗心衰药物与方法,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我们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的120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心功能分级参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心衰的气虚血瘀型证候诊断标准。2原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并维持稳定;2年龄35~75岁;1无明显肝肾功能不全。
1.2 排除标准
1由于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衰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3重度心衰、合并有肝肾及内分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4精神异常者;5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等,有明显感染者。
I.3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4~70岁.平均(64.50~5.36)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34例,扩张型心肌病26例;心功能Ⅱ级19例,III级38例,~级3例。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35~72岁,平均(64.904士5.43)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40例,扩张型心肌病20例;心功能II级18例,III级39例,Ⅳ级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