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变应性鼻炎经典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经典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
[摘 要] 目的 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AR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古代医籍文献中治疗AR的方剂,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与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对筛选的方剂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选了101个经典处方,组成药味数在10味以下的方剂占总方剂数75.25%。方中以味辛质轻气薄之品的出现频数最高,其中细辛出现频数42次,占总处方数的41.5%;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细辛、白芷,频数22次;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味中药集合为川芎、白芷、细辛.频数11次;出现频率最高的四味中药集合为当归,白芷、川芎与细辛,频数7次。关联分析结果
显示,在治疗AR的方剂中紫苏常配甘草,附子常配细辛,白芷、细辛常配川芎,羌活、防风常配白芷。结论 古代医籍文献中治疗AR的处方药味不多而用药精当,内外兼顾,标本兼治,能为中医药临床治疗AR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10%~25%,我国发病率高达37.74%。本病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其症状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西周,《礼记•月令》云:“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鼻鼽”的病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篇》。中药尤其是复方对AR具有较好疗效,古代医籍文献对本病的治疗方剂多有记载,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文献所记载的治疗AR处方进行了分析和数据挖掘,探索占代医家治疗AR的用药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AR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处方信息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本研究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作为方剂基本信息来源,并参考《中华医典》、《方剂学》。所筛选方剂满足以下要求:针对鼻炎病证功效描述,如”通鼻”、“止涕”等,或方剂主治的病证中含有“鼻塞”,“鼻鼽”、“鼻多清涕”等。同时.要求方剂包含的信息较完整,方名、组成、功效、主治各项齐备。所有中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中华本草》
记载的正名(即目录名称)为准。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频数及频繁项集 1处方中中药数据信息的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的频数分析是一种描述性统计分析,包含频数与累计频数两个参数,其中累计频数是依次累计得到的各组频数之和。本研究中通过频数分析挖掘处方中常用药物及性味归经构成情况.其中中药频数是中药在各方剂中出现的次数,在本研究中累计频数采用向下累计频数,即由中药频数值高的组向频数值低的组依次累计频数,主要反映某几种高频中药的频数和在总体频数中所占的比例。2频繁项集分析,频繁项集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指的是支持度大于或等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本研究中项集是指处方中中药的集合。通过频繁项集的挖掘分析处方中常用药对及2味以上中药组成的集合。
1.2.2 关联分析方法 本研究中通过关联分析挖掘处方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即发现处方中一种中药与另一种中药出现的关联关系强弱。其中支持度是某种中药或中药集合(前项)与另外一种中药或中药集合(后项)同时出现的频率,亦即前项中药(或中药集合)与后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同时出现的方剂数与总的方剂数的比值。置信度是前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出现时,后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出现的概率,亦即前项中药(或中药集合)与后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同时出现的方剂数与只有前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出现的方剂数的比值。
2 结果
2.1 治疗AR方剂药味数分析
筛选101个处方,方中用药最少的1味,最多的17味,大多集中于1~9味,10味以下的方剂占总方剂数的75.25%。
2.2 治疗AR方刑所用药物频数构成情况分析
方中常用药物102味,药物出现总频数为624次。其中出现频数>10的中药见表1。治疗AR方剂中用药频数最高的是细辛,其次是甘草、川芎等。其中细辛等16种常用中药占50.32%。
表1 治疗AR方剂中用药频数>10的中药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经典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分析
[摘 要] 目的 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AR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古代医籍文献中治疗AR的方剂,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与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对筛选的方剂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选了101个经典处方,组成药味数在10味以下的方剂占总方剂数75.25%。方中以味辛质轻气薄之品的出现频数最高,其中细辛出现频数42次,占总处方数的41.5%;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细辛、白芷,频数22次;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味中药集合为川芎、白芷、细辛.频数11次;出现频率最高的四味中药集合为当归,白芷、川芎与细辛,频数7次。关联分析结果
显示,在治疗AR的方剂中紫苏常配甘草,附子常配细辛,白芷、细辛常配川芎,羌活、防风常配白芷。结论 古代医籍文献中治疗AR的处方药味不多而用药精当,内外兼顾,标本兼治,能为中医药临床治疗AR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10%~25%,我国发病率高达37.74%。本病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其症状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西周,《礼记•月令》云:“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鼻鼽”的病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篇》。中药尤其是复方对AR具有较好疗效,古代医籍文献对本病的治疗方剂多有记载,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文献所记载的治疗AR处方进行了分析和数据挖掘,探索占代医家治疗AR的用药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AR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处方信息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本研究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作为方剂基本信息来源,并参考《中华医典》、《方剂学》。所筛选方剂满足以下要求:针对鼻炎病证功效描述,如”通鼻”、“止涕”等,或方剂主治的病证中含有“鼻塞”,“鼻鼽”、“鼻多清涕”等。同时.要求方剂包含的信息较完整,方名、组成、功效、主治各项齐备。所有中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中华本草》
记载的正名(即目录名称)为准。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频数及频繁项集 1处方中中药数据信息的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的频数分析是一种描述性统计分析,包含频数与累计频数两个参数,其中累计频数是依次累计得到的各组频数之和。本研究中通过频数分析挖掘处方中常用药物及性味归经构成情况.其中中药频数是中药在各方剂中出现的次数,在本研究中累计频数采用向下累计频数,即由中药频数值高的组向频数值低的组依次累计频数,主要反映某几种高频中药的频数和在总体频数中所占的比例。2频繁项集分析,频繁项集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指的是支持度大于或等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本研究中项集是指处方中中药的集合。通过频繁项集的挖掘分析处方中常用药对及2味以上中药组成的集合。
1.2.2 关联分析方法 本研究中通过关联分析挖掘处方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即发现处方中一种中药与另一种中药出现的关联关系强弱。其中支持度是某种中药或中药集合(前项)与另外一种中药或中药集合(后项)同时出现的频率,亦即前项中药(或中药集合)与后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同时出现的方剂数与总的方剂数的比值。置信度是前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出现时,后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出现的概率,亦即前项中药(或中药集合)与后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同时出现的方剂数与只有前项中药(或中药集合)出现的方剂数的比值。
2 结果
2.1 治疗AR方剂药味数分析
筛选101个处方,方中用药最少的1味,最多的17味,大多集中于1~9味,10味以下的方剂占总方剂数的75.25%。
2.2 治疗AR方刑所用药物频数构成情况分析
方中常用药物102味,药物出现总频数为624次。其中出现频数>10的中药见表1。治疗AR方剂中用药频数最高的是细辛,其次是甘草、川芎等。其中细辛等16种常用中药占50.32%。
表1 治疗AR方剂中用药频数>10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