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药功用别裁
朱 步 先
[摘 要] 理气药的临床应用,不仅限于调理气分疾病,还有解毒,消肿、散风,止痒、益气等功用。要想全面认识与把握药性,必须从药物功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出发,乃至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勘,方不致失之片面与僵化。
[关键词] 理气药;辟秽解毒;匀气;推陈致新
识药、知药、用药堪称本草学的三大要义。不识其药,焉知其性;不知其性,焉能致用。故三者密切相关,不可或缺。今谈知药,知药是指对药性的全面认识与理解,以及对古今文献的融会贯通。若滞于纸上语则失之僵化,失去临床依据则流于空泛,知正而不知反则易生片面,可见知之不易。譬如理气药,按照今人的界定,理气药是指“具有行气解郁、顺气降逆、舒畅气机作用,调理气分疾病的药物。其功用为“宽胸利膈.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顺气降逆,疏肝解郁”等。鉴于药物功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上述界定不足以涵盖其更为宽广的应用范围。为此笔者摭拾诸家之论,参以己见,芟芜取精,分别裁酌,聊举数端于后,以冀启发思路,广其应用。
1 辟秽解毒,消痈散肿
痈疽尽管有属阴属阳之异,但多为气滞血凝、经络阻滞而成。《黄帝内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理气药多禀芳香之质,芳香乃天地之正气,既能辟秽解毒,又可旺盛血行,疏经透络。是以前人有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之说。综观历代外科典籍,无论内服和外治,其组方多采芳香之属,可识其义。用芳香之理气药作消散痈疽之用,南宋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之“独胜散”颇具特色,此力—取香附若干,去毛令净。以生姜汁淹一宿,焙干,研极细末,每服6g,不拘时热汤调下。香附辛香走窜,为血中之气药,作散剂用,取其气味浑全,以姜汁制,不仅增其行气散结之力,兼可化痰。此方适用于痈疽初起僵硬漫肿者,于气结、寒凝、毒聚之症,尤为适用。
乳痈每见于妇人产后,多因感染、情志不遂,或乳汁蓄结所致。然而无论何种因素,乳汁排泄不畅堪作共同的病理特征。故欲消痈肿,必先通乳;欲通乳络,必先行气。治疗妬乳成痈,《竹林女科证治》用陈皮30g、甘草3g,水煎服。此方直截了当.简洁可行。凡乳痈未成者易消,已成者易溃,盖陈皮少用则行气和胃,多用则有化乳滞、消痈肿之功。
流注初起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往往此处未消,它处又起。多因湿痰、瘀血、风湿或热病后余毒,流窜经络所致。如何阻断其流窜走注之势,常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去年我在江苏老家行医,每逢夏秋之交,暑湿郁蒸,此症屡见不鲜,其中尤以湿痰流注最为多见。观其初起常伴恶寒发热、周身酸楚等表证,曾用大剂清热解毒、疏风消肿之剂.配合外治之法,然而收效平平。后细阅方书,特别是受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初起湿痰所中者,木香流气饮导之”之启示,恍悟宣通气机、行滞化浊为治疗湿痰流注之要着。盖气不行则湿痰不消,湿痰不消而毒邪不解。至于寒热.乃缘湿痰稽留.致使经气受阻,血脉不行,阳气郁遏不通所致。虽是表证,实非表邪。于是用木香、青皮、陈皮、藿香、炒枳壳、炙僵蚕、浙贝母、法半夏、连翘、当归、赤芍、甘草等出人为方,其中木香常用至10g,药后往往能迅速控制走注之势,且使寒热顿解,漫肿渐消。
理气药不仅能消痈散肿,抑且能治疮毒内攻脏腑之候。在历代名方中,“五香汤”颇具代表性。考《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均载此方,惟组成大同小异而已。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所载之方如下:丁香、木香、沉香、乳香各30g,麝香9g(呕者去之,加藿香30g).渴加人参30g,以上共研细末,每取9g,煎服。齐氏云此方“专治毒气入腹,烦闷气不通者。以余观之,气不通必有手足厥冷之象,故用渚味芳香性之理气药以开闭利窍,通阳解毒。麝香一味,可以开窍回苏,口渴则加人参益气生津。一般说来,疮毒内攻脏腑,多用托里解毒之法,此方则以理气药为主,治毒陷气闭之证。意在救逆护心,可谓独具一格。但若热毒内炽,切勿轻投。所以齐氏又云,若症见“热渴。昏昧,口燥咽干,大便硬,小便涩者,未可与服”。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朱 步 先
[摘 要] 理气药的临床应用,不仅限于调理气分疾病,还有解毒,消肿、散风,止痒、益气等功用。要想全面认识与把握药性,必须从药物功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出发,乃至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勘,方不致失之片面与僵化。
[关键词] 理气药;辟秽解毒;匀气;推陈致新
识药、知药、用药堪称本草学的三大要义。不识其药,焉知其性;不知其性,焉能致用。故三者密切相关,不可或缺。今谈知药,知药是指对药性的全面认识与理解,以及对古今文献的融会贯通。若滞于纸上语则失之僵化,失去临床依据则流于空泛,知正而不知反则易生片面,可见知之不易。譬如理气药,按照今人的界定,理气药是指“具有行气解郁、顺气降逆、舒畅气机作用,调理气分疾病的药物。其功用为“宽胸利膈.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顺气降逆,疏肝解郁”等。鉴于药物功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上述界定不足以涵盖其更为宽广的应用范围。为此笔者摭拾诸家之论,参以己见,芟芜取精,分别裁酌,聊举数端于后,以冀启发思路,广其应用。
1 辟秽解毒,消痈散肿
痈疽尽管有属阴属阳之异,但多为气滞血凝、经络阻滞而成。《黄帝内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理气药多禀芳香之质,芳香乃天地之正气,既能辟秽解毒,又可旺盛血行,疏经透络。是以前人有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之说。综观历代外科典籍,无论内服和外治,其组方多采芳香之属,可识其义。用芳香之理气药作消散痈疽之用,南宋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之“独胜散”颇具特色,此力—取香附若干,去毛令净。以生姜汁淹一宿,焙干,研极细末,每服6g,不拘时热汤调下。香附辛香走窜,为血中之气药,作散剂用,取其气味浑全,以姜汁制,不仅增其行气散结之力,兼可化痰。此方适用于痈疽初起僵硬漫肿者,于气结、寒凝、毒聚之症,尤为适用。
乳痈每见于妇人产后,多因感染、情志不遂,或乳汁蓄结所致。然而无论何种因素,乳汁排泄不畅堪作共同的病理特征。故欲消痈肿,必先通乳;欲通乳络,必先行气。治疗妬乳成痈,《竹林女科证治》用陈皮30g、甘草3g,水煎服。此方直截了当.简洁可行。凡乳痈未成者易消,已成者易溃,盖陈皮少用则行气和胃,多用则有化乳滞、消痈肿之功。
流注初起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往往此处未消,它处又起。多因湿痰、瘀血、风湿或热病后余毒,流窜经络所致。如何阻断其流窜走注之势,常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去年我在江苏老家行医,每逢夏秋之交,暑湿郁蒸,此症屡见不鲜,其中尤以湿痰流注最为多见。观其初起常伴恶寒发热、周身酸楚等表证,曾用大剂清热解毒、疏风消肿之剂.配合外治之法,然而收效平平。后细阅方书,特别是受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初起湿痰所中者,木香流气饮导之”之启示,恍悟宣通气机、行滞化浊为治疗湿痰流注之要着。盖气不行则湿痰不消,湿痰不消而毒邪不解。至于寒热.乃缘湿痰稽留.致使经气受阻,血脉不行,阳气郁遏不通所致。虽是表证,实非表邪。于是用木香、青皮、陈皮、藿香、炒枳壳、炙僵蚕、浙贝母、法半夏、连翘、当归、赤芍、甘草等出人为方,其中木香常用至10g,药后往往能迅速控制走注之势,且使寒热顿解,漫肿渐消。
理气药不仅能消痈散肿,抑且能治疮毒内攻脏腑之候。在历代名方中,“五香汤”颇具代表性。考《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均载此方,惟组成大同小异而已。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所载之方如下:丁香、木香、沉香、乳香各30g,麝香9g(呕者去之,加藿香30g).渴加人参30g,以上共研细末,每取9g,煎服。齐氏云此方“专治毒气入腹,烦闷气不通者。以余观之,气不通必有手足厥冷之象,故用渚味芳香性之理气药以开闭利窍,通阳解毒。麝香一味,可以开窍回苏,口渴则加人参益气生津。一般说来,疮毒内攻脏腑,多用托里解毒之法,此方则以理气药为主,治毒陷气闭之证。意在救逆护心,可谓独具一格。但若热毒内炽,切勿轻投。所以齐氏又云,若症见“热渴。昏昧,口燥咽干,大便硬,小便涩者,未可与服”。常须识此,勿令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