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号脉的秘密

杏林艸香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3/06
帖子
912
获得点赞
16
声望
38
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 作者: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蔡仰高
一、读脉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 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 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 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
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
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
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症实脉实为顺,庙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
七、脉象所表示的病症 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例如中央空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血。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高会有此脉。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我地钟XX的父亲就是如此。高血压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 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坚象,因为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 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状因而也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口不好。 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动脉和散脉的脉形及病候 有些脉的形状要谈一谈,这里要提出动脉:濒湖脉学体状诗说:“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动,两头都虚。也就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则无此现象。所谓阴阳相搏的阴阳,则代替气血。虚者摇兮胜者安的胜,指身体好,虽有动脉无碍,只是因思虑太过而已。动与滑有所区别,滑脉如珠走盘,动则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动,似有按它不住的情势。 散脉的形状也值得一提:这种脉按起来,有时这边有,有时那边没有,有时中间有,散脉的体象是无拘束的,“散漫然”的。 孕妇现散脉,则为坐产。若未足月而有散脉,则为流产之故。有一女人,因肠热症,热迫堕胎,奄奄一息,来邀请出诊,说是病情万分严重。问我这病会不会死?我说有一线希望。他的丈夫是做药材生意的,也拜过老师。可能刚才他的老师已经诊察过。他的丈夫认为我的诊断不对,说是久病散脉必死;因为她寒肠热已一个月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妻子今早是流过产的。我诊病的时候也是在上午。流产脉散,所以仍是有希望。结果我替她治好了。
九、据脉象而定治疗的方法 左寸关弦浮为肝风。尺小,为精气差。两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应该补阴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药。 长久的出血症,脉必芤,女人有这种脉,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甚至拖到10个月以上。曾有一个乡村妇女,正月生了孩子,出血历时七个月。因为能吃能做,有时又好一些,所以一直迁延未治。这是子宫因流血而下陷,血止则能上升。但因日久出血,气虚不能升举之故,故血流不止。其脉芤而无力。结果用升补之法治愈。
十、据脉断症不误 某些病症,出现某类的脉象,根据它以推断疾病,可以无误。即使是情景万殊,而如果脉象不变,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记得在香港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人本来是阑尾炎腹痛,看过脉后,说是有腹痛症。病人反问我说:你说什么?我说:你是右边腹痛。因为你右手脉象数疾。他说:你看错了,我是阑尾炎你都不知?其实既然诊脉知道他的右侧腹痛,也更可以据脉而运用攻泻的疗法。脉仍然是并未瞒我。 还有一件医案也是在香港时的事:香港有一位孕妇,名字叫赵XX,在月经停止两个月的时候,经西医张XX诊断,说是有孕,我的诊断亦同。后来到了五个月时,腹部并不大,又往张医生处检查,按腹摸不着,听诊也听不见什么。叫她回广州作详细检诊。她因为生产过一男一女,所以对于有孕无孕,也不在乎,只是想看看有没有妇科病。于是来我处复诊。我说:潮州人说的“饿不死胎不肥”,因此不会腹大。她问我用什么疗法?我说:“吃补药”。给予补中益气汤,重用归芪。第三天复诊。我看了她的脉,对她说:“你已经有了感觉了,是吗?”她说:“服了第一剂药,便有感觉了——胎儿能动”。这一个例子不仅仅在于说明凭脉知孕,而且说明连服药后的感应都能在脉上感知。根据脉情运用补药,把胎气托上来,脉气因而也随着胎气而增旺了;故而敢说你自己也能知道。这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这位孕妇很兴奋的对我说:“我以前以为你们中医看脉,似乎不过是虚应故事,不如西医用听诊或按腹检查的可靠。而且我总以为三个指头在手上摸摸,这种诊断方法未免太简单太古老了,很有些看不起中医。现在看起来,真是令人佩服中医的脉学,不能不说中医也一样高明!”
十一、看脉知有胎无胎和月份深浅 凭脉知孕,上面已经说过。有的人可能提出:这不过是结合月经期停止和恶阻等症候而互相参合,推演出来的诊断而已。这种提法我认为他只是看到一半。因为有孕无孕,遇到最复杂的情况时,若根据脉征,也仍旧是可以取决论定而不致贻误的。
我现在举述三例如下:
1、月经净后和胎脉之别——有一个妇人已生过二个女孩,未生过男孩,因已四五年未受孕,心很着急,想再生育孩子,刚好这次月经过期未至,于是要求我给予诊脉处断。我察过脉,说:“还看不出。再过二星期来复诊”。将近二星期,恰好她家人有人患病请出诊,她也就便搭诊。大家都默不作声。我诊过脉便说道:“根本不是怀孕,没有胎脉”。她的家婆笑着说:“你上次看过脉后,第二天月经就来了。如果你这次说是有孕,那真要叫人笑出鼻涕来了。”
2、月经未到期,28天现孕脉——有新婚夫妇同来,女人求诊,左脉滑实。我说有孩子。她爱人说:“不对,月经还未到期”。其实一般经期当临而未至,只要逾期多过一两天,不必过期太多,仅仅31天左右,脉上也往往可以看出有孕。这位女人在命门脉中有一点涩的样子,虽有胎,但不很好,即是胎气不牢固。后来这女人因落雨上晒台收衣服,下楼梯时还有四级,不慎跌下,因而子宫出血。初找西医打针止血,开始有效,但历时七天仍未止。后来又大量出血,有血块,于是要我诊治。这时胎脉仍在,渐渐的因体力日差,胎脉的脉气也降低了。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后,渐有好转,可以步行来门诊。脉象方面,还是有孩子。他爱人说:“这是不是还是以前的胎呢?”我说:“以前胎脉是左边手,现在仍是左是手,所以是以前的原封未动。”后过了八个月,生了一个男孩子。这一点,说明:第一,28天脉即表示怀孕;第二,跌后大量流血,安胎仍能有效;第三,脉象未变,虽有日久流血,胎仍保留,即使脉气低落,而胎脉未改,故仍能确诊其胎孕如前;第四,脉始终在左,故知其为男胎。
3、凭脉判断非葡萄胎——有位叫纪XX的,据说因为怀了孩子,子宫出血,经过妇科治疗,没有好,要施行刮宫,她不同意,请中医看过。青蛙试验第一次十性,第二次一性,西医的诊断是①流产先兆,②葡萄胎。经我诊视,我看她的脉象,是受孕。于是替她治疗,血干净了,还有多少白带;仍需要继续治疗。服药期中,胎气还未恢复正常,那女人去大便,用大力努责,竟连胎都下来了。护士来报告说:胎儿约有五寸长,头如鸡蛋大;证明不是葡萄胎。
4、葡萄胎的脉——就是所谓鬼胎脉,乍大乍小,尺不滑。一位潮阳人,有过两次葡萄胎,医生要她切除子宫,她不肯。但自己已认为受孕无希望。第三胎子宫又出血,医生还是说要把子宫切除,她仍不同意;于是找我看。据脉象确是受孕,便给予止血安胎的药。满足了10个月,往医生那里去生产,医生很惊讶。于是我她接生,产下了一个女胎。这女人认为这是破除迷信的胜利。我所以能知道她是怀胎,是从脉象上辨认出来的。
十二、诊脉知道妊娠和月份的深浅 妊娠一至三月,左寸浮大,即经所称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心脉浮大,亦主有孕。 有孕三到四月,尺部必滑实。按之滑疾而数的,为三月。但疾而不散的,怀孕必五月以上。 此外诊断有孕的方法,是孕妇多见精神衰退,因食欲不振,或患呕吐而脉象不病,或脉比平常更有力;这是人病而脉不病,也可以认出她是有孕的。
十三、有关月经之脉 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不是滑,此极可能是月经刚刚来潮的征状。这种脉诊准确性颇大,常常有些妇女病号笑起来:“你连我的月经来了都知道”! 如果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这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腹痛。这因为月经的来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畅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经水像泉水被阻,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畅快,这时必然会有腹痛。 如果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一方面是,月经后期,或者就是阻闭不行了。脉波稍疾一点,那常常是月经先期。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体虚。**不节,也常是先期而至,来时必定血量过多,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由于虚,故无法控制血行之故。
十四、毒瘤之脉 腹那有瘤之脉,其状不一定。有一个女人,脉左尺在搏动时,数至之中,有一至像勾端刺指那样。我说:“左尺脉如勾,腹内左侧有瘤一块,是吗?”病人说:“对”!
十五、直上直下之脉 至于张露清先生提出的直上直下的脉波,所谓思春脉,仓公传上说:“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涩而不属,涩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我所体会的,和仓公传上说的是一样。
十六、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 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
 
真灼实言 难能可贵 谢谢
 
脉学的博大不能一句话就了之,也要四诊合参会更好的。
 
谢谢千古斑竹,此贴对小草学诊脉很有帮助!
 
国学博大精深,我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此境界呢?
 
只要努力 ,能够治好病人,那境界就很高了!并不一定非要在某一方面很突出,只要能看好病人就是最大的说服力!!!
 
画龙仍未点到睛!诊脉究竟是要诊什么的?
 
谢谢,到这医道要学多长时间啊?
 
散脉探讨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2450

【摘要】 散脉乃28病脉之一,历代医家对散脉脉象的认识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或散涩短止并存。现代中医学者承袭旧说;或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通过参阅古今学者对散脉的论述,结合西医及自己临证经验认为,散脉是快速房颤脉,与解索脉同。

【关键词】 散脉;房颤脉;涩脉;解索脉

1.历代医家对散脉的认识

1.1 散乱不整,至数不齐

《脉经》云:“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诊家枢要》云:“散,不聚也。……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漫无根底。”《濒湖脉学》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云:“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著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

由上述医家的论述可将散脉归纳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匀[1—3]。

1.2 散涩短止并存,非单一脉象

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及临症经验差异,对散脉虽认为“散乱不整,至数不齐”,但仍不能尽述其义,或认为“散涩短止”并存。如《脉经》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新校正云: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濒湖脉学》云:“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一个是确立了24中脉象名称及其指感形象标准的王叔和,一个是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的李时珍,皆将散涩短止等诸脉并提。结合《新校正》所云,涩脉即散脉,或“浮短”之涩散,或“短止”之涩散;或“一止复来”之涩散;或“细迟短止”之涩散。说明散脉脉象复杂难辨,很难统一。

2.现代学者对散脉的认识

现代中医学者承袭旧说;或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或认为系房颤脉。

2.1. 承袭旧说
以下略举几家现代中医学者对散脉的认识,以说明其承袭旧说。

如《脉学阐微》云:“散脉浮大而散,举之散漫,按之全无,形如羹上肥,即浮取散漫无纪,中取重取皆无,这就是说浮取散漫节律不齐,而中取重取,则脉象渺然无踪。”[4]《中医大辞典》云:“散脉,无根的脉象之一。脉浮散不聚,轻按有分散零乱之感,中按渐空,重按则无。”[5]《中医诊断学》云:“散脉,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并常伴有动脉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故散脉为浮而无根之脉,形容其为‘散似杨花无定踪’。”[6]

2.2 参以西说

或参以西说,但莫衷一是,或认为是房颤脉。

2.2.1莫衷一是

检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发现,当代中医名家多参以西说,对心房纤颤脉象的表述时,莫衷一是。如赵锡武称“脉结代”[7];柯雪帆称“心力衰竭出现脉律不齐者颇多,促结代脉均可出现,更有乍疏乍数、乍大乍小、叁伍不调者(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病人,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7],在病例介绍方面称“脉细数,一息七至,叁伍不调,有不规律停搏……两脉弦涩、散乱不齐,大小快慢不一,一息约六至。”[7]等;奚凤霖称“乱搏脉”,云:“脉律失常,常见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涩脉、散脉,还有七绝怪脉……其早搏的常见脉象有促、结、代脉等,乱搏的则见散脉、涩脉和在生命垂危时出现的脏器败露之部分怪脉。”[7],在病例介绍方面称“脉散数有似鱼翔、虾游,急性发作时,脉如釜沸、解索。”[7];周次清云:“阴虚不能敛阳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会出现‘参伍不调’的促脉,或雀啄脉。快速性房颤……发作时脉见促象。”[7];丁光迪称“房颤……诊时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7]等。

由苏诚炼、沈绍功主编《现代中医心病学》对(心房)颤动脉象的记载时云:“属……促脉、疾脉、雀啄脉”[8],而在房颤分证论治中脉象多为“结代、沉弦涩”[8]等。前后矛盾而所言不一。该书《当代名医心病临证经验选评》中共93位当代名医,有的并未涉及房颤脉,但在涉及到房颤脉(心律失常、脉律失常等)认为是“见散脉、涩脉”[8]者,有奚凤霖,而黄星垣则称“脉结代或散而欲绝”[8],邓铁涛则称“脉结代或散涩”[8],而大多数认为是“促结代、细数结代”脉,亦有认为是“(沉弦)涩脉”者等。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云:“散脉是一种无根、极浮、脉形散乱的一种微细脉,主脏器衰竭,元气外脱……心室颤动则见此脉……这是元气脱、心衰竭、心室颤动的一种表现。”[9]在解释散脉形成的原因机理时云:“心气衰竭、心房和心室出现颤动,此时出现混乱的脉律、脉形、脉的节奏也失常,忽快忽慢,乍疏乍密……出现脉律散乱、不均匀、脉形散乱不能收聚,形成散脉。”[9] 心室颤动是致命的心律失常,其出现是心脏骤停之先兆,心音听不到,脉搏也触不到,而云散脉,欠妥。

2.2.2 房颤脉

或参以西说,认为散脉是房颤脉。

如吕光荣认为散脉与涩脉形态一致,统称为涩散脉,即房颤脉。在其《中医心病证治•涩散脉》云:“脉象:脉搏动力量强弱不等,振幅大小有异,节律散乱无次第。其率或脱疾,或迟慢。其体或细弱,或弦劲。其形或洪曳,或虚大…昔将涩脉和散脉分而论述,认为涩脉是往来较慢而又‘参伍不调’,散脉是大而散漫无力‘至数不齐’,近通过临床实践,觉得涩脉与散脉有共同之处。临床意义相同。形态一致,识别的关键是:参差不齐,三五不调,‘去来无定至难齐’,故统称为涩散脉。”[10]并认为“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颤动”[10]笔者认为欠尽完善。因临床房颤最常见分两种,即阵发性快速房颤(脉率>100次/分)与慢性持续性房颤(脉率60-100次/分),两者脉象不同。

阵发性房颤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多在100-180次/分,平均在120次/分-160次/分。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时脉律绝对不规则,杂乱无序;脉率>100次/分,但快慢不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而长;其弱的脉搏,则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不一,如杨花散漫无定踪。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脉[1—3]和怪脉之解索脉[11]。与吕光荣云“涩散脉”同,与王叔和及李时珍云“散涩短止并存”亦一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散脉当属快速房颤脉,或者说快速房颤脉当为散涩脉,以散脉之象最明显;慢性房颤脉当为涩(短止)脉,散脉之象已无,而短止之涩明显[3]。

3. 散脉寄居于怪脉之解索脉中

解索脉乃怪脉之一,脉象特征为何?

《脉经》云:“脉……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散散无序。”《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12]《中医大辞典》云:“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5]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5]

由上归纳出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至数不齐,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散脉同,可见解索脉即散脉,皆系快速房颤脉。如《中医脉象研究》云:“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分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13]

4. 散脉乃规范称谓

因房颤脉脉率在90-150次/min之间,从至数而言,若一息四-五至以上则属数脉,即>90次/分,故有的医家称“数而三五不齐”,或“数中一止之促脉”,或“数而涩”脉等;若房颤脉之脉率>126次/分,则一息七-八至而属疾脉,故有的医家称“脉细数疾,至数摸不清楚,按之参伍不齐”等。又因早搏之促结代脉等,属脉有间歇、停跳之脉象;而房颤之散涩脉等,亦属间歇而止,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故二者最易混淆,甚至促结代脉成为脉律失常的代名词,一见脉有间歇,统称“结代促”脉。由此可见,以上称谓皆不妥。
中医脉象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与各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诊经验差异有关系,故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规范。当出现快速房颤时,其脉象称谓不同而有多种脉名,但称为28病脉中之散(涩)脉,或称为怪脉中之解索脉,乃为规范名称,其它称谓皆不妥。

5. 结语

综上所述,散脉属28病脉之一,脉象特征:散乱不整,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无定踪,即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脉律绝对不整,脉率快慢不匀,脉力强弱不均,与怪脉之解索脉是同一脉象。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散(涩)脉当与快速房颤脉同,称散(涩)脉,或称解索脉,其它称谓皆不妥。

参考文献

[1] 金栋.房颤脉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
[2] 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60.
[3] 金栋.间歇脉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2—233.
[4] 刑锡波.脉学阐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42.
[5]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67,1625,427.
[6]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0
[7] 单书健,陈子华编著.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7,138-139,148-149,199-203,207,214-215,268-269.
[8] 苏诚炼,沈绍功 主编.现代中医心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6,198,493,506,516.
[9]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M].第2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41-343,345.
[10] 吕光荣. 中医心病证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14,90.
[11]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
[12] 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13]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8-170.

2010-01-15.
 
真的很神奇 需要 灵透…… 继续努力……
 
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
 
蔡仰高(1891一1984年) 莲下镇程洋冈村人.著名中医妇科医师。蔡仰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医术高明,擅长妇科。其间撰写了《脉学辑要》、《中医脉学经验》、《妇科学》、《补中固经汤治疗总结》等10多篇医学论著,所创制的“补中固经汤”制剂被选辑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他还把祖传13代的秘方献给国家。蔡仰高医德高尚,饮誉海内外,曾任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学会汕头市分会副主任委员。1956年7月,蔡仰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西医技术经验交流会。1978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授予蔡仰高“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其事迹载入《中医人物辞典》。
 
“脉学的基本精神”
 
) 只要能看好病人就是最大的说服力!!!
 
辛苦了楼主实在是精华帖!!!!!!!!!!
 
虚心学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