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书[1]论五脏形气】
《乐纬•动声仪》[2]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肝仁,肺义,心礼,肾志,脾信也。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目为之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内物,木亦能出枝叶而不能有所内也。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杀成万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鼻为之候何?鼻气高而有窍,山亦有金石累积,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润天下则云消,鼻能出纳气也。心所以为礼何?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阳在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锐也。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锐也。耳为之候何?耳能编内外、别音语,火照有似于礼,上下分明。肾所以智何?肾者,水之精;智者进止无所疑惑,水亦进而不惑,北方水,故肾色黑,黑水阴,故肾双。窍为之候何?窍能泻水,亦能流濡。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精;土尚任养万物为之象,生物无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黄也。口为之候何?口能啖尝,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白虎通德论[3])
《春秋纬•元命苞》曰:“五气之精,交聚相加,以迎养道,故人致和。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气之府也。岁必十二,故人头长一尺二寸,在天为文昌[4],在人为颜颡[5]、大一[6]之谓也。颜之气,畔也;阳立于五,故颜博五寸”。(太平御览[7])
天有摄提[8],人有两眉;为人表候,阳立于二,故眉长二寸。(白孔六帖[9])
舌之为言,达也。阳立于三,故舌在口中,长三寸,象斗玉衡[10]。阴合有四,故舌沦入溢内者长四寸。(御览 史记索隐)
唇者,齿之垣,所以扶神设端。若有列星与外有限,故曰唇亡齿寒。(御览)
目者,肝之使;肝者,木之精,苍龙之位也。鼻者,肺之使;肺者,金之精,制割立断。耳者,心之候;心者,火之精,上为张星,火成于五,故人心长五寸。阴者,肾之泻;肾者,水之精,上为虚危。口者,脾之门户;脾者,土之精,上为斗[11],主变化者也。胃者,脾之府,主禀气;胃者,谷之委,故脾禀气也。膀胱者,肺之府也;肺者,断决膀胱,亦常张有势,故膀胱决有也。三焦者,包络府也,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胆者,肝之府也,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也。小肠、大肠,心肾之府也;肾水之精、心火之精,为肢体主也。(并白虎通引)
发精散为须髯,脑之为言在也,人精在脑膏者,神之液也。掌圆法天,以运动指;五者,法五行。阳立于三,故人脊三寸,而结阴极于八,故人旁八干长八寸。脐者,下流并会合而为腹,腰而上者为阳,尊高天之状;腰而下者为阴,丰厚地之重,数合于四,故腰周四尺。髀[12]之为言,跋也;阴二,故人两髀。(并御览引)
[1]纬书:汉代以神学、星相、数术,解释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也记录一些有关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相对于经书,故称纬书。
[2]《乐纬•动声仪》:儒家的“六经”,加上《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七纬”,其中《乐经》的纬书就是《乐纬》。相传东汉以来《乐纬》共有三种,即《动声仪》、《稽耀嘉》和《叶图征》。
[3]《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是一部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重要著作。
[4]文昌:即文昌星。
[5]颡(sǎng):额,脑门。
[6]大一:语本《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古代道家用语。
[7]《太平御览》:是中国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十三人参与修撰,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
[8]摄提:语本《史记•天官书》“大角者,天王帝廷,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古代星宿名。
[9]《白孔六帖》:原名《六帖新书》。唐代白居易著,计三十卷;宋知抚州孔传又编三十卷为《后六帖》。南宋末年两书合而为一,取白、孔二家之姓,故名《白孔六帖》。
[10]玉衡:北斗七星之一,位于斗柄于斗勺连接处,即斗柄的第一颗星。
[11]斗:即北斗星。
[12]髀(bì):大腿,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