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白虎汤质疑

七色冷香

大成中医王开俊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22
帖子
439
获得点赞
17
声望
0
年龄
60
所在地
安徽省合肥市
本帖最后由 七色冷香 于 2014-6-17 21:36 编辑

白虎汤质疑
女儿上了大三,开始学习《伤寒论》了,学到“白虎汤证”,对教材的条文提出了质疑,教材说白虎汤证:“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提要: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女儿对此向我质疑:“这两句为什么不矛盾?都表有热、里有寒了,为什么还表里俱热?”经女儿如此质疑,我吃了一惊,高等医学院本科教材怎么能有如此矛盾、错误的解说呢?我查看了一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熊曼琪主编,当代最权威的《伤寒论》第394页,居然也是如此:“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是以讹传讹,抱残守缺!查古今伤寒名家论注,大多附和此说,并且牵强附会作注释,无异于自欺欺人。
白虎汤证主治里热证,即肺胃郁热证,燥热郁于阳明气分。白虎汤证一般以大热、大汗、大烦、大渴(包括口、舌、咽燥)、脉洪大之“五大”概括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为白虎汤之禁忌证。方中石膏辛甘大寒,直清肺胃之热;知母苦寒滋水;炙甘草、粳米之甘,以救津液之虚,且制石膏之悍。方中无一味温里寒之药,其里寒从何而来?伤寒,病入阳明,脉浮主表有热,滑主里有热,此处虽然表里并言、表里俱热,但重在里热,即结热在里。下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可资证明。说白虎汤证“里有寒”,明显错误。“表有寒”,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里有寒”,理中汤、四逆汤类主之,不论“表有寒”还是“里有寒”,均是白虎汤之禁忌证。
古今注家对白虎汤证意见不一,争论焦点在于对“表有热,里有寒”的解释。因白虎汤病证重点在于里热,所以李培生《伤寒论注疏正》说:“柯氏改为里有邪,似较原意为长,然不如径指为里有热,易为人们所共喻。”而宋代林亿校正时已发现原文有误,提出应该正为“表有寒,里有热”,但以方测证,白虎汤证根本不存在“表有寒”。《医宗金鉴》则指出:“‘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也,当改之。”由此可知,《医宗金鉴》认为白虎汤证是“表里有热”或“表里俱热”,才合乎情理。
为了探求真理,我买了本2013年10月首次出版的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这一条文是:“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笔者认为,当以白云阁藏本为正轨而修正,不能再拿错误的学说来教授学生,以错为正,则真理不复存在。
 
阳明,以六爻象之,居上卦之里,即外卦之下,故脉以浮见,此里非彼里,假若下卦之里,脉以沉见,同取里字二者相差巨殊矣。
 
敢对经典条文方证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好样的!学习了!
 
此条本有误,已经是不少古今医家的共识。

大三才学临床实用的经典,本来就是教育的失误。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4-6-13 11:23 编辑

不能想当然,看经典最忌讳的是“顺我者对,逆我者错。”您请看阳明病的白虎汤那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讝语遗尿。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我倒是觉得这个外有热里有寒是对的。这里的寒,是指肾虚而寒的意思。因为阳气往表发得太厉害,导致阳气不能收敛,而里寒。比如入秋之际,阳气当收而未收,浮于外而发热,用白虎汤就是收敛阳气,帮助身体顺应秋金之道。结合到单味药的作用,石膏虽然寒,但是辛,本身重镇下压,可从高处镇下浮阳,阳气降下,自然表热解了,也和了里寒。身体平衡自然安。
 
本帖最后由 小医大道 于 2014-6-13 18:56 编辑

我觉得原文没错
伤寒脉浮紧 浮缓 浮滑不同
浮滑就是指阳明伤寒,阳明伤寒不就是里有寒吗,但是阳明受寒特性是谷气御邪,外见热象。
说起来与所谓风热感冒从口鼻而入的过程很类似。
 
自己吃一副白虎汤,体验一下,就知道是治里热还是里寒证了。肺胃之热,神剂。
 
不能想当然,看经典最忌讳的是“顺我者对,逆我者错。”您请看阳明病的白虎汤那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

白云阁藏本的条文才是正确的,但白云阁藏本2013年10月才第一次出版,所以,教材有误,古今医家有争议,实属正常。但白云阁藏本问世了,以后应当加以修正。
 
我觉得原文没错
伤寒脉浮紧 浮缓 浮滑不同
浮滑就是指阳明伤寒,阳明伤寒不就是里有寒吗,但是阳明受寒特

白云阁藏本的条文才是正确的,但白云阁藏本2013年10月才第一次出版,所以,教材有误,古今医家有争议,实属正常。但白云阁藏本问世了,以后应当加以修正。
 
自己吃一副白虎汤,体验一下,就知道是治里热还是里寒证了。肺胃之热,神剂。

我向来把白虎汤用于清解肺胃郁热,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脓疱型银屑病肺胃郁热。
 
白云阁藏本的条文才是正确的,但白云阁藏本2013年10月才第一次出版,所以,教材有误,古今医家有争议,实

不看版本,看理对不对。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阴和阳的关系。阴阳平衡和制约,人的身体的能量分布,如果阳盛于外,必定阴盛于内。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纠偏可以用白虎汤治外,也可以用甘温除大热的方法从里治。
 
各自体会吧,我确实没觉得这条文有问题,仲景文法如此。
白虎汤治里热其他条文已经论述很清楚了,何必画蛇添足,此条是初起,临床用起来也很合适,大家都会自觉去这么用的
 
我向来把白虎汤用于清解肺胃郁热,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脓疱型银屑病肺胃郁热。

脏腑从上往下走,肺胃不能算里,肝肾才是里。
 
本帖最后由 全都是自学的 于 2014-6-13 21:44 编辑

笑喷了,一群人不明所以哦。

原文正确,脉象与症状和方剂组成是三者彼此之间互相印证的。表里这个问题,我窃以为你们都是一直使用的流行的那种标准的错误的理解。所以你们对原文理解不到位。
才疏学浅,无法用500字以内的文字解释清楚。仅提供一个实验,愿意的自己来试试:
如果你对果糖过敏,请喝牛奶或蜂蜜,狠拉2天肚子,然后吃顿饱饭、再喝一个白虎汤,就知道什么是里热,什么是里寒了。然后喝粥加大补脾汤善后。

一群人猛扣字眼,没丁点真东西。。晕菜
 
本帖最后由 仁心妙手 于 2014-6-14 06:10 编辑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药物、剂量、用法之后有宋代林亿的小注: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以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在“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条下有
[按]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其说甚是。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矣。
[注]……脉浮滑者,浮为表有热之脉,阳明表有热,当发热汗出;滑为里有热之脉,阳明里有热,当烦渴引饮。故曰:表有热里有热也……
[集注]程知曰:滑则里热,云浮滑则表里俱热矣。……又曰:厥阴条中有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可证此条非里有寒矣。
魏荔通曰:此里尚为经络之里,非藏府之里,亦如卫为表,营为里。非指藏府而言也。

以上资料可供学习理解白虎汤证原条文“表有热,里有寒”的参考。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药物、剂量、用法

都自己解释自己的,怎样理解怎样用。
寒入阳明,肚子里胃里凉冰冰的,喉咙痛鼻子干燥,咳嗽发热,这个脉就是浮滑脉,类似体虚者热伤风,这个时候仲景说了,用白虎汤,不是用理中汤的温里法治。白虎里面的粳米炙甘草进去就是谷气,谷气是阳明祛邪的主力。
 
这条条文是很多争议的,连大学本科教材都无法阐述其对错,可能是版本的问题。白虎汤之脉浮滑,应当是里有热邪夹湿,热蒸湿动而见该脉
 
手头有桂林古本(相传为张仲景46代传人),上面对白虎汤证这么描述的: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敢于怀疑勇气可嘉!
 
这一条文争议很多,胡希恕老先生的分析是通过分析白虎汤证愈四逆汤证和白通汤证的区别,得出结论是:表里俱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