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七色冷香 于 2014-6-17 21:36 编辑
白虎汤质疑
女儿上了大三,开始学习《伤寒论》了,学到“白虎汤证”,对教材的条文提出了质疑,教材说白虎汤证:“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提要: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女儿对此向我质疑:“这两句为什么不矛盾?都表有热、里有寒了,为什么还表里俱热?”经女儿如此质疑,我吃了一惊,高等医学院本科教材怎么能有如此矛盾、错误的解说呢?我查看了一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熊曼琪主编,当代最权威的《伤寒论》第394页,居然也是如此:“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是以讹传讹,抱残守缺!查古今伤寒名家论注,大多附和此说,并且牵强附会作注释,无异于自欺欺人。
白虎汤证主治里热证,即肺胃郁热证,燥热郁于阳明气分。白虎汤证一般以大热、大汗、大烦、大渴(包括口、舌、咽燥)、脉洪大之“五大”概括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为白虎汤之禁忌证。方中石膏辛甘大寒,直清肺胃之热;知母苦寒滋水;炙甘草、粳米之甘,以救津液之虚,且制石膏之悍。方中无一味温里寒之药,其里寒从何而来?伤寒,病入阳明,脉浮主表有热,滑主里有热,此处虽然表里并言、表里俱热,但重在里热,即结热在里。下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可资证明。说白虎汤证“里有寒”,明显错误。“表有寒”,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里有寒”,理中汤、四逆汤类主之,不论“表有寒”还是“里有寒”,均是白虎汤之禁忌证。
古今注家对白虎汤证意见不一,争论焦点在于对“表有热,里有寒”的解释。因白虎汤病证重点在于里热,所以李培生《伤寒论注疏正》说:“柯氏改为里有邪,似较原意为长,然不如径指为里有热,易为人们所共喻。”而宋代林亿校正时已发现原文有误,提出应该正为“表有寒,里有热”,但以方测证,白虎汤证根本不存在“表有寒”。《医宗金鉴》则指出:“‘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也,当改之。”由此可知,《医宗金鉴》认为白虎汤证是“表里有热”或“表里俱热”,才合乎情理。
为了探求真理,我买了本2013年10月首次出版的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这一条文是:“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笔者认为,当以白云阁藏本为正轨而修正,不能再拿错误的学说来教授学生,以错为正,则真理不复存在。
白虎汤质疑
女儿上了大三,开始学习《伤寒论》了,学到“白虎汤证”,对教材的条文提出了质疑,教材说白虎汤证:“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提要: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女儿对此向我质疑:“这两句为什么不矛盾?都表有热、里有寒了,为什么还表里俱热?”经女儿如此质疑,我吃了一惊,高等医学院本科教材怎么能有如此矛盾、错误的解说呢?我查看了一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熊曼琪主编,当代最权威的《伤寒论》第394页,居然也是如此:“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是以讹传讹,抱残守缺!查古今伤寒名家论注,大多附和此说,并且牵强附会作注释,无异于自欺欺人。
白虎汤证主治里热证,即肺胃郁热证,燥热郁于阳明气分。白虎汤证一般以大热、大汗、大烦、大渴(包括口、舌、咽燥)、脉洪大之“五大”概括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为白虎汤之禁忌证。方中石膏辛甘大寒,直清肺胃之热;知母苦寒滋水;炙甘草、粳米之甘,以救津液之虚,且制石膏之悍。方中无一味温里寒之药,其里寒从何而来?伤寒,病入阳明,脉浮主表有热,滑主里有热,此处虽然表里并言、表里俱热,但重在里热,即结热在里。下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可资证明。说白虎汤证“里有寒”,明显错误。“表有寒”,麻黄汤、桂枝汤类主之,“里有寒”,理中汤、四逆汤类主之,不论“表有寒”还是“里有寒”,均是白虎汤之禁忌证。
古今注家对白虎汤证意见不一,争论焦点在于对“表有热,里有寒”的解释。因白虎汤病证重点在于里热,所以李培生《伤寒论注疏正》说:“柯氏改为里有邪,似较原意为长,然不如径指为里有热,易为人们所共喻。”而宋代林亿校正时已发现原文有误,提出应该正为“表有寒,里有热”,但以方测证,白虎汤证根本不存在“表有寒”。《医宗金鉴》则指出:“‘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汤证也,当改之。”由此可知,《医宗金鉴》认为白虎汤证是“表里有热”或“表里俱热”,才合乎情理。
为了探求真理,我买了本2013年10月首次出版的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这一条文是:“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笔者认为,当以白云阁藏本为正轨而修正,不能再拿错误的学说来教授学生,以错为正,则真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