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脉属单因素脉,由于紧脉反映的是脉管内血流充沛、充足、拥挤的一种状况,所以可以代表有余之证、实证、瘀结证之类的证情,是用于判断实证的最为可靠的脉象。但对于寒热方面的病性,紧脉是不管的,所以,它不能单独用于寒热等方面的辨证。传统用法之误主要是脉形之误传统脉法认为紧脉“数如切绳状”或“如转索之无常”(《脉经》),此类描述,都极有问题。首先是“数如切绳状”,就是“象摸到绳子那样快”的意思,那么,摸到绳子就一定得是快的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能摸到绳子,但又能感觉出它能有多快呢?所以这种说法简直就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再说了,紧脉反映的是脉的力度强弱的问题,跟快慢没有丝毫的关系,那么与这个数又能扯上什么关系呢?明显是将脉的力度与速度混合到一块去说事了,已经是种复合的脉象而不是单因素的紧脉本身了。还有就是“如转索之无常”也让人挺费解的。其实这里所说的“转索”指的是搓麻绳、拧绳子之类的工作。我们知道,一条大的绳子是由多股的细绳子揉合、搓拧到一块而成的,在拧一条绳子的时候,会把多股的细绳旋扭到一起,中间不留空间,让它们拥挤、缠绕到一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于是就成为一条实硬、坚固、牢靠的绳子了,“无常”其实指的就是这种拥挤、紧密缠绕的状态;那么这种说法,其实是想反映出脉的实硬有力的状态。但由于古代与现代语言语法上的变化差异很大,到了后世,这种说法就不是那么多人能真正明白了,于是在后世还有人望文生义地将它理解成“象转动、摇动绳子(转索)一样地没有规律(无常)”(这里是将脉的力度与脉的节律张冠李戴了)或“象牵拉绳子一样的紧绷、有力”(这种解法虽然还不算离题万丈,但却又将紧绷的这一脉管形态与脉管内血流的力度混为了一谈,成了另一种的复合脉,必须注意单因素的紧脉是可以不绷紧的,只要有力拒按就行),引出了不少的歧义、误解、误会。所以这类的古法的说法,都是挺不靠谱的。我们这里必须清楚一点:紧脉只是研究脉的力度这一单纯的问题,其他的一概不予考虑,只要这脉是有力、拒按的,就是紧脉了,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单纯。在一个就是用法之误传统用法认为紧脉主寒、主饮、主邪盛、主痛、主宿食、主病势紧张;由于紧脉主实证(邪气有余)、瘀结证(能刺激产生疼痛感),所以主邪盛、主痛的说法还算靠谱,但其他的说法就不可从了。比如,这个饮、宿食如果是由胃肠道功能虚衰所导致的停水、停食不消化而产生的,往往在脉上的反应是不紧的,而是缓软的;象阳明里实证的承气汤证,常能见到紧脉,那可是个实热证啊,能说紧主寒吗?还有,象太阴病下利清谷不止的四逆汤证,脉是微弱无力的,那这个病势也紧张啊,治晚了还会出人命呢,能说病势紧张就一定得是脉紧的吗?如果你不知变通,“脉紧主病势紧张”,那它这里脉缓,认为病势就不紧张了,那么就误人不浅了!所以这些用法都是不可信、不可从的,所以要多加思考,不要照本宣科抄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