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2014/09/12 #1 第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第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第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第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第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第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第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第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第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第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第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第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2014/09/12 #2 开个头,前面说了,4,5,6条本可合解,知仲景反复示戒少阴不可妄汗,但少阴又有可汗之法,学者不可胶柱鼓瑟,但知在少阴须时时顾护津液为大法可也,条文后面再解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2014/09/12 #4 飞翔的鹰; 说: 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14-9-12 21:35 这个是说,根底儿薄了,不可妄汗妄下。 点击展开... 阳微阴竭,不可妄汗下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2014/09/12 #6 飞翔的鹰 说: 不可妄汗、下,就要补足阳气、津液再说。 点击展开... 对,是的,仲景在太阳篇有提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可与本条互做对看,知正法 李东垣,朱丹溪看懂了此法,专救里虚,阴虚而被学点仲景皮毛就妄行麻桂汗下杀人之庸医。
飞翔的鹰 说: 不可妄汗、下,就要补足阳气、津液再说。 点击展开... 对,是的,仲景在太阳篇有提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可与本条互做对看,知正法 李东垣,朱丹溪看懂了此法,专救里虚,阴虚而被学点仲景皮毛就妄行麻桂汗下杀人之庸医。
飞翔的鹰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03 帖子 1575 获得点赞 32 声望 38 2014/09/12 #7 徐明之 说: 对,是的,仲景在太阳篇有提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 点击展开... 故脉不可不讲,证不可不辨。 大青龙已示例矣!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2014/09/12 #8 飞翔的鹰 说: 故脉不可不讲,证不可不辨。 大青龙已示例矣! 点击展开... 是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不是一句空话,仲景此句清晰的点出了审逆之要,全在脉,证。而不是别的什么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52 声望 113 2014/09/13 #9 飞翔的鹰; 说: 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14-9-12 22:13 不可妄汗、下,就要补足阳气、津液再说。 点击展开... 这个观点俺不赞成的啦啦啦。 不可【妄】汗下,不等于【不可】汗下。更不是抛弃汗下,先【补足阳气、津液再说】。 而是当补则补,当攻则攻。一味补足阳气,未必不会高热;一味补足津液,未必不会浮肿。 是故,当有可汗之证,边汗边补;或边补边汗。当有可下之证,自可边下边滋阴;或边滋阴边下。坐等补足阴阳再战,鲜有不坐失战机,而生失治、变证者。
飞翔的鹰; 说: 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14-9-12 22:13 不可妄汗、下,就要补足阳气、津液再说。 点击展开... 这个观点俺不赞成的啦啦啦。 不可【妄】汗下,不等于【不可】汗下。更不是抛弃汗下,先【补足阳气、津液再说】。 而是当补则补,当攻则攻。一味补足阳气,未必不会高热;一味补足津液,未必不会浮肿。 是故,当有可汗之证,边汗边补;或边补边汗。当有可下之证,自可边下边滋阴;或边滋阴边下。坐等补足阴阳再战,鲜有不坐失战机,而生失治、变证者。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52 声望 113 2014/09/13 #10 徐明之; 说: 徐明之 发表于 2014-9-12 22:36 是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不是一句空话,仲景此句清晰的点出了审逆之要,全在脉,证。而不是别的什么 点击展开... 脉证而已。赞!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52 声望 113 2014/09/13 #11 徐明之; 说: 徐明之 发表于 2014-9-12 22:36 是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不是一句空话,仲景此句清晰的点出了审逆之要,全在脉,证。而不是别的什么 点击展开... 脉证而已。赞!
飞翔的鹰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03 帖子 1575 获得点赞 32 声望 38 2014/09/13 #12 醫道宗源 说: 这个观点俺不赞成的啦啦啦。 不可【妄】汗下,不等于【不可】汗下。更不是抛弃汗下,先【补足阳气、津 点击展开... 不可——妄 非绝对不可! 师有先表后里,表不解不可攻里之戒,但是治法经过发展,表里同治者多。孰轻孰重在于权衡。
醫道宗源 说: 这个观点俺不赞成的啦啦啦。 不可【妄】汗下,不等于【不可】汗下。更不是抛弃汗下,先【补足阳气、津 点击展开... 不可——妄 非绝对不可! 师有先表后里,表不解不可攻里之戒,但是治法经过发展,表里同治者多。孰轻孰重在于权衡。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52 声望 113 2014/09/13 #13 飞翔的鹰 说: 不可——妄 非绝对不可! 点击展开... 这个赞! 只要不是死证,很多时候都是火中取栗,平衡好利害就好。
刘国栋 不私聊 高级会员 注册 2013/12/15 帖子 2854 获得点赞 867 声望 113 年龄 45 所在地 辽宁大连 2014/09/13 #14 这几条都在喻西昌的尚论后篇温病篇里。后来有人批评他,说他乱说一气。我倒是很茫然,不过稍有点思路。以前在农村,用伤寒方效果非常,后来到了城市,某些人的病用伤寒方效果就差。看温病派的提尊荣人和藜藿有别。所以用药开始偏凉,或者伤寒方和温药减量。这事儿肯定有内在道理,如果看破,估计能把门推开。
这几条都在喻西昌的尚论后篇温病篇里。后来有人批评他,说他乱说一气。我倒是很茫然,不过稍有点思路。以前在农村,用伤寒方效果非常,后来到了城市,某些人的病用伤寒方效果就差。看温病派的提尊荣人和藜藿有别。所以用药开始偏凉,或者伤寒方和温药减量。这事儿肯定有内在道理,如果看破,估计能把门推开。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2014/09/13 #15 本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通过上面几位老师的讨论已经解的七七八八了,强调一点本条重在通过说脉而示戒,辨脉是“病脉证治”中重要的一环,不得轻忽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52 声望 113 2014/09/14 #16 徐明之 说: 本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通过上面几位老师的讨论已 点击展开...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仲景这句,说的是“不可汗下”。但是,俺从这句中,看到的是“可汗下”。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若脉 不微,可不可以 汗?有症则自当可汗。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同上。
徐明之 说: 本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通过上面几位老师的讨论已 点击展开...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仲景这句,说的是“不可汗下”。但是,俺从这句中,看到的是“可汗下”。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若脉 不微,可不可以 汗?有症则自当可汗。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同上。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2014/09/14 #17 醫道宗源; 说: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4-9-14 07:48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仲景这句,说的是“不可汗 点击展开... 知常达变,一病之变不可胜数,难为法也,守其常则眼中能识的不常,先生所论在变,我论在常,两事也,不在一处讲
醫道宗源; 说: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4-9-14 07:48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仲景这句,说的是“不可汗 点击展开... 知常达变,一病之变不可胜数,难为法也,守其常则眼中能识的不常,先生所论在变,我论在常,两事也,不在一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