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余晓辉 于 2014-10-4 10:41 编辑
自序
中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有特异功能的人特别创造的。中医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古人认识到中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2,古人认识到疾病现象是有规律的,从而将疾病归类出三阴三阳之六病。
3,研究与六病对应的病理,从而产生脏腑归经。
4,研究与六病对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完善中药理论。
5,由六病病象病理而认识到表里之间存在控制关系,从而发展出十二经脉等针灸理论和治疗方法。
6,超越六病范畴而研究中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药理论体系。
7,超越六病范畴而研究更复杂的病象特征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理论。
而我们个人对中医的发展贡献可以体现在以下领域:
中医的诊断理论;中医的诊断技术;中医的治疗理论;中医的治疗技术;中医的病理理论;中医之中药药性理论和炮制技术;中医病理数据库;中医之中药数据库的;中药的人工栽培、中药炮制生产和野生资源保护;中医古籍的勘误校注整理和中医医学史研究;中医的行业交流和行外科普;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医的传承和教学;中医的政策管理。
本书偏重于中医病理、药理以及中医诊断和治疗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分析,较多地借助了现代概念和方法。书中会用到一些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有的人对此可能比较怕。只因为文学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要说明非常复杂而精细的规律时,不得不借助于其它学科的一些现成的理论工具。数学、物理本质上都是一种模块化的说理工具。
很多学术上的观点是一时没法定论的,如果轻易地否定或者肯定,都将可能误入歧途。究竟怎么对待传统中医理论呢?我以为,可以学习、研究,而不是轻言否定或者肯定,在实际的临床中去验证这些看法,暂时没法验证的可以放着——有兴趣的可以去深入了解。对于任何医学理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保持实践验证的态度——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应该如此。
中国古代医学家留下了很丰富的中医财富,自然是错误和正确并存。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从理论上去判断错误和正确,即使有些理论看上去似乎和中医联系颇远。譬如说,最近看到有人谈周易和中医的关系,有人赞同,有人否定——我们究竟如何去看待这样的问题呢?当一件事认真去做了,能做到洞察细节的时候,就可以给人以启迪,可以给人增长智慧。不同的系统是可以有相似性的变化规律的,所以即使看上去似乎联系颇远的理论,也可以参考之。而最怕的就是泛泛的空谈,那样就没有任何意义。
回想我早年学习中医的时候,也对很多传统中医理论高度怀疑以及否定,但是随着治病经验和理论总结得越来越丰富,逐渐认识到传统中医理论有很宝贵的学术价值。古人并非如有的人想象的那样是空想或者空谈理论,很多中医理论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医学实践,也许只是某个古代医学家偶然所得而记录下来了,也许因为时代变迁而现代人很难去重现那样的医学过程,但都不应该对传统中医理论轻言兴废,因为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细节的微小差异就难以复原事件的真相。由于中医是个人的核心机密技术,所以很多流传下来的中医理论和技术都是非常隐晦的,这或多或少带有保密的需求,因而更不要轻易地去肯定或者否定。
而当你想要否定一种理论的时候,最好能提出更为可靠的新理论替代,这样才是有价值的否定——譬如说,如果要否定阴阳五行,最好能提出更有价值的替代理论,这才是创新和发展。并且理论是可以修改的,而不一定要完全肯定或者否定。我提倡大家更多地从医学实践中总结可靠的理论,这样就会为后人留下智慧和财富,点点滴滴的中医临床经验可以汇集成知识的海洋,不愿意公开的,应该寻求传承,而不要辜负自己的心血。
无论我写作的内容是否正确,我所表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相信对读者是有益的。我并不是要束缚他人的思想,而是希望他人的思想能得到拓展。当我阅读别人(任何学科)的作品时——即使印刷成教材了,始终持参考和审慎的态度,所以建议读者也是以这样的态度阅读我的作品。
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浙江大学医仪八九级的所有同学,以及很多年来一直支持我的亲友。我为之自豪的不是自己做了什么事,而是得到了这么多的同学和亲友的无私支持,这是我可以永远傲人而温馨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