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条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第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第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第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第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第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第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第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第8条: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缩,手足温者,可治。

第9条: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第1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第1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1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先开个头,本条开头到——“不死”为一层意思,参看前几条一对比,知虽少阴吐利,但不四逆,反发热,阳在也,故不死,这一层好理解,比较有趣味的是后一段“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脉不至,那是寸口脉还是太溪脉呢? 灸少阴7壮,灸在何处? 期待大家的讨论
 
凡不言明什么脉,脉就是指寸口,如果指太溪,就必言少阴脉
 
先开个头,本条开头到——“不死”为一层意思,参看前几条一对比,知虽少阴吐利,但不四逆,反发热,阳在也

古人是按四季阳气的位置来确定要取的穴位,规律是:春天取络脉和荥穴,夏天取输穴,秋天下阴逆取输穴,实阳气取合穴,冬天下阴逆取井穴实阳气取荥穴。这里灸少阴是指出了方向,具体的穴位要看季节而定。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4-10-13 09:15 编辑

逆取输穴,实

关于伤寒六经病变,伤寒虽是外感,邪盛而实,但因体有强弱。治当分晓。因此,论中就有: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因何三阴不受邪,胃有谷气也。谷气者,阳气也。卫外以为固也。胃为水谷之海。谷气盛则卫外固阴得守而水不伤,水不伤是无阴病矣。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是谷神不足,水阴之病也。
 
关于伤寒六经病变,伤寒虽是外感,邪盛而实,但因体有强弱。治当分晓。因此,论中就有:伤寒三日,三阳为

”其人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因何三阴不受邪,胃有谷气也。“受教了!谢谢!
那灸少阴7壮是为了什么呢?
 
关于伤寒六经病变,伤寒虽是外感,邪盛而实,但因体有强弱。治当分晓。因此,论中就有:伤寒三日,三阳为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这里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是有卫(胃)气的意思是吗?所以艾灸少阴7壮,是接通阳明少阴之气,是吗?
 
关于伤寒六经病变,伤寒虽是外感,邪盛而实,但因体有强弱。治当分晓。因此,论中就有:伤寒三日,三阳

胃阳乃三阴之屏障,胃阳一倒,三阴诸阴寒证做也
 
关于伤寒六经病变,伤寒虽是外感,邪盛而实,但因体有强弱。治当分晓。因此,论中就有:伤寒三日,三阳

故仲景言“颇欲吐”为传也,外寒由表传到胃口,残害胃阳,若胃阳一倒则直入三阴也,故“颇欲吐”乃眼目所在
 
气不至外,必实于内,呕,烦皆实之像,绝非内寒,既使内寒,寒的也是阴,内之阳只会有余,
 
徐明之; 说:
徐明之 发表于 2014-10-13 09:46
故仲景言“颇欲吐”为传也,外寒由表传到胃口,残害胃阳,若胃阳一倒则直入三阴也,故“颇欲吐”乃眼目所

不太赞同这个观点。若果如此,则三阴之病当 不能食矣。临床未必的。
 
文子医生; 说:
文子医生 发表于 2014-10-13 08:27
古人是按四季阳气的位置来确定要取的穴位,规律是:春天取络脉和荥穴,夏天取输穴,秋天下阴逆取输穴,实

谢谢文子姐姐指点。此处我感觉该是取井穴。何故?此何以脉不至?阴寒所闭。呵呵,一孔之见,说错了,请文子姐姐指正。
 
谢谢文子姐姐指点。此处我感觉该是取井穴。何故?此何以脉不至?阴寒所闭。呵呵,一孔之见,说错了,请文

如果该取井穴,直接就写“灸少阴井七壮”就是了。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10-14 21:18 编辑

呵呵,先生读贴不细了,此是我和常先生的一说一答,常老先生说的范围在外感寒邪,我答的也是外感寒邪,非是言六经杂病。

此处我讲的“颇欲吐”全文源自:《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解这个“颇欲吐”是联系多处条文通贯而解,非是单看一条,或拍脑袋推测,例如我们来对比下条合看:《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那么这2条一对看,互相印证就很清晰了,没有什么臆测的空间了,若在再推而广之一点,再合看下条,《辩阳明病脉证第八》“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也就正好将我和常老先生的说答范围印证了,是伤寒邪,连伤风邪都不是的,先生说远了 呵呵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