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条

呵呵,先生读贴不细了,此是我和常先生的一说一答,常老先生说的范围在外感寒邪,我答的也是外感寒邪,

正是,若不吐正是阳明证不见,则为不传
 
醫道宗源; 说: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4-10-14 13:23
不太赞同这个观点。若果如此,则三阴之病当 不能食矣。临床未必的。

同样不赞同,吐,少阳居多。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10-14 22:39 编辑

外感寒邪,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蕺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发热无汗太阳伤寒俱有之证,仲师特点出“呕不能食”“反汗出”是转属阳明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在有少阴病可有脉,比如前面学的:“少阴病,脉细沉,病为在里”
 
同样不赞同,吐,少阳居多。

少阳当然有吐,但这里论的是外感寒邪传到胃口的甘草干姜汤证的吐,一码是一码,甘草干姜汤证先生当熟
 
可能很多朋友见阳明就认为是热症,是下证,非也,上面引的仲景条文说的很清楚了,阳明有虚寒证,参加谈论的新朋友可以先看下愚之拙文不至各说各话。
 
可能很多朋友见阳明就认为是热症,是下证,非也,上面引的仲景条文说的很清楚了,阳明有虚寒证,参加谈论的

颇欲吐我引的是该条文和甘草干姜汤的条文对看而察其病机为外感寒邪从表入里到胃口伤胃阳,先生当细看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10-14 23:50 编辑

生当细看{:

看下〈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的甘草干姜汤的条文就是了,怎么又跑到理中丸去了?〈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颇欲吐条全文说的很清楚了“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行文到篇尾,又反复再次强调了“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前后文相照应,写的很清楚了,我和常老先生也是论的这个外感寒邪由表犯胃的病机,你说的一证6经都有,这是基本常识,眼中识得六病者自然一目了然,初学或者不入伤寒门者可能不知,并没有在我和常老先生的这个讨论范围中,不知何故拿来责我?
 
看下〈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的甘草干姜汤的条文就是了,怎么又跑到理中丸去了?〈辩太阳病脉证并治

无事,我已举了很多条文,你坚持你的看法和而不同好了
 
本帖最后由 lowbzhong 于 2014-10-15 02:35 编辑

甘草干姜汤一段的理解,看看能不能有所共识,有说的不妥之处,也望指正

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首先有一组症状: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也带出两个问题:
1)本证属于什么证? 2)本来应该用什么方药?
其中问题2可以存疑,因为原文已经讲了,用了桂枝汤攻表,且属于误治。
而关于问题1,我先讲一下我的理解,有时间再附上一些注家的不同理解

a.本证属于阴阳两虚的虚人外感:其中脉浮、恶寒属表证,自汗、小便数属阳虚,心烦、脚挛急属阴虚。
b.服桂枝汤后,表证已除(原文没说,但本人更倾向于已除,根据是后文直接上甘草干姜汤而没继续解表)
新出现了:厥,咽中干,烦燥,吐逆
我的理解是其中厥、吐逆为汗后阳虚加重;咽干、烦躁为汗后阴虚加重(这就是我不同意楼主定病机为寒邪中胃的地方,我觉得是本来就有的症状加重,不是新证,所以甘草干姜汤谈不上主治“烦躁、吐逆”,而只是整个病情中的标剂)
c.服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这里原因有二种说法:1)无形之阳可以速复,有形之阴难以骤生,也就是急则治其标;2)先和胃气(将吐逆看作胃不和)
d.若厥愈,足温者,服芍药甘草汤。阳已复,后复其阴,固筋脉挛急缓解。
e.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关于这里的胃气不和,应该是一个新的变证,而不是指原来的吐逆。
我的理解是服甘草干姜汤复阳太过,加上本有阴虚,所以伤阴燥化,出现胃家实。不知道有没有不同意见。
f.重发汗加烧针,阳虚极用四逆,没什么好说的。
 
lowbzhong; 说:
lowbzhong 发表于 2014-10-15 02:27
要不这样吧,我讲一下我对甘草干姜汤一段的理解,看看能不能有所共识,有说的不妥之处,也望指正


各人意在揭视的面不同把,我所论重在提示传变之部位由表已经到里,是主论在三部的问题,颇欲吐,显然病已不在表部,发生传变了,回答常先生的提问那一条(这条细看)也是在一致得病机范围内讨论。

在说对甘草干姜汤条文的讨论,我与先生之见也有不同之处
 
吐,不管原因是什么,直接导致的因素就是胃气上逆。所以吐应该是伤了胃气的表现。
 
这句估计多数人都得弄错,仅就吐利而手足温的,有没有死证?脉不至,估计是脉不至手足。所以该温里除内寒。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少阴病,是阳明病,脉不是微细或不至,而是燥急,不是欲寐而是眠睡而神不清,那你吐利而手足温,就是温病死证。如果你再灸个少阴,不用7壮估计就送佛到西了。所以,学伤寒,到了精益求精的时候,不能把温病派的研究成果弃之如蔽履,还是得好好借鉴,这帮人也是学伤寒出身。就是后来的人,不学伤寒,只学温病,把温病弄得够呛。
 
徐明之; 说:
徐明之 发表于 2014-10-13 09:46
故仲景言“颇欲吐”为传也,外寒由表传到胃口,残害胃阳,若胃阳一倒则直入三阴也,故“颇欲吐”乃眼目所

我仅就这一贴和条文说:颇欲吐,不一定是胃阳伤。总之是传了,传到那里了,观其脉证。
 
刘国栋; 说:
刘国栋 发表于 2014-10-15 09:43
这句估计多数人都得弄错,仅就吐利而手足温的,有没有死证?脉不至,估计是脉不至手足。所以该温里除内寒。

对,阴阳是首先要分出来的,以热治热,教训多了,才憋出个卫气营血。
 
吐是有东西出来,呕不一定,但是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不是吗?

可以分,可以不分。分是我的习惯。吐因为是有物,所以是胃体整体受邪。呕因为有声有气,所以是胃体部分受邪。治疗的时候仍然是必须细致辨别的。总还是有些怪证。所以不分也不错,临床时把握好病机即可。
 
因寒作呕,吐久反热,因寒起亦可能暗藏热证,病证变化复杂,不一定一成不变,随脉证定夺保险。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10-16 01:31 编辑

吐,显然病已

请教谈不上,先生客气了,随便举先生的一处观点来谈谈不同看法把,比如先生对甘草干姜汤条的b处观点,先生原文如下:

“b.服桂枝汤后,表证已除(原文没说,但本人更倾向于已除,根据是后文直接上甘草干姜汤而没继续解表)
新出现了:厥,咽中干,烦燥,吐逆
我的理解是其中厥、吐逆为汗后阳虚加重;咽干、烦躁为汗后阴虚加重(这就是我不同意楼主定病机为寒邪中胃的地方,我觉得是本来就有的症状加重,不是新证,所以甘草干姜汤谈不上主治“烦躁、吐逆”,而只是整个病情中的标剂)”


先生说甘草干姜汤条中的咽中干,烦躁,是汗后阴虚加重了,但仲景明言是"以复其阳",岂非先生臆测了?且随后有芍药甘草汤疗其阴伤,那显然甘草干姜汤这里就是仲景说的以复其阳,先生前后再细看,或者先生救过亡阳的烦躁就自然能理解了,或者参考“亡阳必惊狂”这条理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