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一段的理解,看看能不能有所共识,有说的不妥之处,也望指正
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首先有一组症状: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也带出两个问题:
1)本证属于什么证? 2)本来应该用什么方药?
其中问题2可以存疑,因为原文已经讲了,用了桂枝汤攻表,且属于误治。
而关于问题1,我先讲一下我的理解,有时间再附上一些注家的不同理解
a.本证属于阴阳两虚的虚人外感:其中脉浮、恶寒属表证,自汗、小便数属阳虚,心烦、脚挛急属阴虚。
b.服桂枝汤后,表证已除(原文没说,但本人更倾向于已除,根据是后文直接上甘草干姜汤而没继续解表)
新出现了:厥,咽中干,烦燥,吐逆
我的理解是其中厥、吐逆为汗后阳虚加重;咽干、烦躁为汗后阴虚加重(这就是我不同意楼主定病机为寒邪中胃的地方,我觉得是本来就有的症状加重,不是新证,所以甘草干姜汤谈不上主治“烦躁、吐逆”,而只是整个病情中的标剂)
c.服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这里原因有二种说法:1)无形之阳可以速复,有形之阴难以骤生,也就是急则治其标;2)先和胃气(将吐逆看作胃不和)
d.若厥愈,足温者,服芍药甘草汤。阳已复,后复其阴,固筋脉挛急缓解。
e.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关于这里的胃气不和,应该是一个新的变证,而不是指原来的吐逆。
我的理解是服甘草干姜汤复阳太过,加上本有阴虚,所以伤阴燥化,出现胃家实。不知道有没有不同意见。
f.重发汗加烧针,阳虚极用四逆,没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