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桂枝吧,首先啊,在古代,不这么叫,而是分几类的,菌桂和牡桂,而且在南宋之前,桂枝和肉桂是没分清楚的。宋元时期,才意识到桂之树皮与嫩枝药性上的差别,从而才分离出来,皮叫做肉桂。 传统认为以越南产为最佳,国内的话,广西产的比较道地。至于古书中说的菌桂和牡桂,菌桂就是现在说的肉桂,牡桂就是现在说的桂枝。
至于伤寒论中,有两个地方是只说桂而不说桂枝的,一个是桂枝加桂汤,一个是理中丸去术加桂汤,有人认为这里的桂应该是桂枝,也有人认为应该是肉桂,一直有争论,我个人用的时候一般是用桂枝,或者用肉桂,但是要久煎,不后下,实际的效果两者差不多,对症的话都不错。而内经有云,“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桂就属于气厚的,因此有温热的功效,再如熟地等药材,味比较厚,因此有时候脾胃不好的服用之后就容易大便不成形,这里略提一下。
接着说说桂枝的用途,其实看过伤寒论,可以总结几点:调节营卫,通阳利水,下气,补中,强心。这几个用途,回头结合方剂一起说。调节营卫大家都知道。通阳利水的话,五苓散也好,后世的一些方剂,也有用到的,膀胱气化不利,可以少加些桂枝;下气的话,对应奔豚;补中,强心这两方面,前者主要还是桂枝汤能调理中焦脾胃,强心可以配合参以及酸枣仁,一方面是给灯点火,一方面是加灯油,对应的症状可能会有背冷,因为心阳不布散。
再看看桂枝的颜色,赤。味,辛。辛能散,赤入血。至于上头说的这些用途,其实仔细看看伤寒论,都能看出来,比如说啊四逆散,兼悸,加桂枝,防己黄芪汤,上气,加桂枝,等等。大家可以平时多留意下。伤寒论和本经结合着看。
个人一些浅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