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林进阶——阴阳五行脉法篇

井冈山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5/11
帖子
50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说起脉法来,小夏的经验其实并不多。在这个学期之前,小夏对脉法的体悟少的可怜,一直以来都没有把诊脉当做一个必要的诊断方法来用,而是如高老师所说:诊脉结果与问诊等下的结论不冲突,便可以用药。直到这个学期在一气周流理论的指导下学习了阴阳五行脉法,才在脉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小夏诊病,已然是三指一搭,便可以作出基本诊断,接着描述症状,若得到病人的赞同,才会继续诊治。单单凭脉辩证处方小夏也有不止一次的经历,从脉学角度打破问诊结论也时能出奇制胜,直达病机。诚如刘建立老师所说:脉诊提供的是最后一次对病情正确诊断的机会。那么小夏在这里把自己对脉学学习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欢迎各种拍砖。

学习脉学,首先要确信两个信念,即“脉诊是真的”和“脉诊并不难”。

所谓“脉诊是真的”,是需要坚定认识到脉诊的准确性和对临床诊病具有的巨大作用。实际上通过对脉象的体会,医者能直接感受病人的气血状况,从而最直接的获取病人的有关资料。而脉象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能为人所感知的,故而能作为临床的一个重要的诊断技术。

另外要明确的,就是“脉诊并不难”。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可以理解切诊是一种技巧,而所谓的技巧,都是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锻炼出来的。因此掌握基础的理论,再加上勤奋的训练,便能掌握较高的切诊技术,从而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

那么该如何开始对脉法进行学习呢?

中医脉法实际上也存在诸多流派,小夏所学阴阳五行脉法即是其中一家。当然这个名字也是小夏起的,只是为了概括这个流派的特点而已,目前还未见到统一规范的称呼。而在寸口取脉,最常见的就是辨象脉法,也就是我们平常说到某某人是“滑脉”还是“紧脉”抑或是其他脉象,然后通过这样的指征与其对应的意义来诊断。对于这种诊脉方法的学习,小夏建议以《濒湖脉诀》为基础进行学习就可以,小夏研究不多,也就不献丑。

而阴阳五行脉法,则是辨病人的阴阳五行的偏盛偏衰,以此指导诊断用药。这样的脉法,又当如何学习呢?以小夏的体会,在这里开列一个书单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本: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

要善用阴阳五行脉法,首先要懂得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事实上这类内容在古籍之中非常常见,而现代学习却对这类知识不够重视,造成很多医生不懂五行阴阳的局面。《圆运动的古中医》则是近代书中涉及相关知识的第一书,通过本书能比较快地建立起相关认识。同时本书的脉法篇也是对此脉法的简单入门。因此本书方为入门之书。

第二本:刘建立《脉法捷要》

此书是现代书,但是是小夏见过的对阴阳五行脉法总结讲述最为清楚的一部(小夏也是第一次在本书中见到“阴阳脉法”的说法)。本书由浅入深,从入门到进阶一一清楚讲解,同时将常用的脉诊技术也细细讲来,将常见脉象同样总结出与五行关联,帮助学习者迅速掌握全面系统的阴阳五行脉法知识,建立一个脉学的标准模型,在脑中形成明确的概念来指导临床。

第三本:黄元御《四圣心源·脉法解》

第四本:《难经》

事实上最后的这两本书,已经是认为处在经典的范畴了。而经典的重要之处在于,其一是准则,另一这是其中蕴含丰富的道理。尽管后事发挥很多,但是在经典之中,总是能悟出更多的体会,因此尽管前两本书已经能讲到很明白,但是后面这两本书依然是需要反复体会阅读的。《四圣心源》暂且可以作为阅读《难经》的一个阶梯,之后反复体会《难经》以及《内经》,才能更好体会脉象之大旨。

作者:eXrld | 分类目录:中医临床心得
 
亏我看了此帖,推荐的第一本书,我的书柜里就有,您说里面有脉法篇?我竟然不记得了。赶紧翻出。12年4月买的,看了一点,就放下了。今有您一提,当能再看一点,至少能看看脉法篇。
谢谢分享,学习,受教。88!
 
《脉法捷要》讲的比较乱,需要再整理!
 
正好相反,,我倒认为讲的很整,一点不乱.

重复、拖沓,至少要挤出一半的水分。除了摘自《医家奥秘》的部分,您有什么具体收获?
 
重复、拖沓,至少要挤出一半的水分。除了摘自《医家奥秘》的部分,您有什么具体收获?

您讲的很好。哈哈,如果您要说中医所有的东西都出自四大经典,那讲得就更好,哈哈哈,如果您能说出《易经》是群经之首的话,那就好上加好,不过,您如果真的这么说也就毫无新意。我感兴趣的是:《脉法捷要》哪些话摘自《医家奥秘》?可否试举一二?跟您一样,我也喜欢打假。哈哈。不过在下以为,真理的东西总有相似之处,您说呢?,假如我说伤寒论不是六经辨证,不是六病,而是850经辩证,您一定会认为观点很新颖,值得赞叹。哈哈
 
本帖最后由 刘建立 于 2015-5-28 13:31 编辑

如果看书嫌内容多,水分多,但看看内容提要就行,如果看电影嫌浪费时间,读读海报就齐了。另外,如果嫌上大学花钱又浪费时间,看看招生简章也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喜欢看打仗的,有人就说,不用看,肯定是咱赢。
 
您讲的很好。哈哈,如果您要说中医所有的东西都出自四大经典,那讲得就更好,哈哈哈,如果您能说出《易经

这是我对此书的感觉,就是空、空、空.,先生不要生气,生气自己慢慢的生气吧!我也不再说什么了!没有什么意思!
 
重复、拖沓,至少要挤出一半的水分。除了摘自《医家奥秘》的部分,您有什么具体收获?

就个人来说.收获的很多.初学时看过好多脉诊方面的书.还真就觉得就这书给我的帮助最大.
比如,对滑脉的描述..
当然..在这里说这个心得体会什么的并不合适..
如你所言,简练些 滑脉,写个如盘走珠就能让所有人明白什么是滑脉吗?
 
就个人来说.收获的很多.初学时看过好多脉诊方面的书.还真就觉得就这书给我的帮助最大.
比如,对滑脉的

恭贺先生的收获!先生独具慧眼,的确,这部分是本书最实在的一章,最具体的一章。后悔批评了别人,不是害怕摸了什么老虎的屁股,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而是我本来不愿意争论,愿意来论坛学习、提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至于现在的中医出版物,空洞的、拼凑的、掺水的实在太多,跟他们比起来,这本书还算不错,有作者自己的体验、探索!但是,本书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不甚具体,实例少,重复多。比如,男子尺部脉的盛衰反复例举三次,结论都有“泻相火”、“补肾水”。这一些,是我认真阅读,记笔记时感觉到的,一些文字太熟悉了。
读完之后,没有一个明确的路子(可能是我愚鲁)更谈不上回归正统脉法了,总的感觉是不透!可能作者要出续篇。现在的书要写成《内经》、《难经》的体例和文字,恐怕是没有几个人愿意读的。
读这本书还是有所收获的,在这里谢谢作者!不过意见照样有,还要坚持!
写了这些,作者和支持者不要着急、也不要激动、更不要生气。我不是一个喜欢争论的人!谢谢!对不起!!
 
本帖最后由 刘建立 于 2015-6-1 10:55 编辑

评了别人,不是害

你说的这些别人回答不了你,还是我来回答吧。这本书本来可以写得再厚些,就比如你说,附上一些案例,这样就可以想写多厚就写多厚,当初,就有人劝我这么做,我想,把一本研究脉学的书籍写成一本经验集,价值就不大,您说是吗?另外,想把书写得厚一些,我完全有能力把28种脉象和复合脉写进去,这样也能“编”的厚一些,但,我还是做了取舍,把那些对主题立意没用的东西省去了,这样书可以写得薄一点,这样就少了一些“水分”,这也是您所期待的吧。至于书里面有的内容也许有些重复,这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是业余写作,晚上下班抽空写一点,堆积起来,很难免吧,很多人都追求完美,其实这世上就没有完美的事(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再后来就是您说的:‘带回正统脉法之路不敢苟同”,是这样的:我是把自己的体会用经典的理论来加以佐证,有序地并用经典的理论证明他的合理性,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吧,另外,我还有很多脉诊的临床经验,因为从经典的理论中找不出理论依据。但凡从经典理论中找不出可以佐证的理论的东西也就一并不写在书里,这是一种遗憾和缺失,也是没办法,这是因为书的定位的原因,欢迎您多指导
 
你说的这些别人回答不了你,还是我来回答吧。这本书本来可以写得再厚些,就比如你说,附上一些案例,这

我只有学习的份!写本书不容易,希望别人赞同。更希望看到先生的经验集(或续集)!传统是明珠,我更想知道明珠是怎样形成、开采、雕琢出来的!谢谢先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