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读点《伤寒论》

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伤寒脉沉而喘满(类似于泽膝汤方证)沉为病在里,误用解表汗发,令津液耗损,成为便秘。造成表虚里实,久则谵语。(桂枝加大黄方???)25-7-26
 
219条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太阳病恶寒脉浮紧。或恶风脉浮缓。
阳明病胃家实或烦渴。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胁胀脉弦。呕而发热。
但此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都是阳明湿热证。找不到太阳少阳证。
无太阳证,发汗伤津,热挠神昏说胡话。
阳明实证,当用下法,何以下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阳明热蒸汗出,用白虎清理。结合此句可知,不用下法,因为阳明燥热的白虎经证,非阳明腑实。25-7-28
 
220条:太阳表证已解,出现潮热、手足持续汗出、大便干结难排、谵语等症状时,应攻下实热,首选大承气汤。‌
表证己解,潮热,手足汗出,便秘,澹语。典型的阳明燥实证。小儿食积也常见这类症状。大承气攻下。25-7-29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紧(太阳病还在)咽燥口苦(少阳症)腹满而喘发热汗出(阳明腑实)不恶寒反恶热(无太阳症)身重。
脉浮紧为太阳主症。后面又说,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即无太阳证。如何自圆其说?是否讲了由太阳病转入阳明证,初时还有脉浮紧,后不恶寒反恶热,完全转成阳明病?
若阳明病误用发汗解表则出现燥证,心慌慌的说胡话。
或误用温针(仍是误用解表法)心惊肉跳,烦燥失眠。(炙甘草方的意思)
若误用下法,造成胃中空虚,客气动隔(打膈,嗨气,反胃?)心中懊恼。舌上苔黄者,栀子豉方。(这个方没用过。虚燥或上焦湿热,或郁热在上,用栀子豉宣透郁热?)25-7-30
 
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阳明经症,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前有人用这个方治糖尿病的渴证。
燥渴。津不足。补津液的,清火,润燥。25-7-31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紧(太阳病还在)咽燥口苦(少阳症)腹满而喘发热汗出(阳明腑实)不恶寒反恶热(无太阳症)身重。
脉浮紧为太阳主症。后面又说,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即无太阳证。如何自圆其说?是否讲了由太阳病转入阳明证,初时还有脉浮紧,后不恶寒反恶热,完全转成阳明病?
若阳明病误用发汗解表则出现燥证,心慌慌的说胡话。
或误用温针(仍是误用解表法)心惊肉跳,烦燥失眠。(炙甘草方的意思)
若误用下法,造成胃中空虚,客气动隔(打膈,嗨气,反胃?)心中懊恼。舌上苔黄者,栀子豉方。(这个方没用过。虚燥或上焦湿热,或郁热在上,用栀子豉宣透郁热?)25-7-30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个推测是 三阳合病还兼有湿邪,不知道什么方子合适 ?柴葛解肌汤 行吗?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个推测是 三阳合病还兼有湿邪,不知道什么方子合适 ?柴葛解肌汤 行吗?
腹满而喘,胃家实特奌。发热口苦,加上腹满而喘,柴胡证特点。如果是我,可能考虑大柴胡合麻杏石甘方。或防风通圣丸合银翘片。
 
223条原文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小便不利,色黄,量少,次数多,口渴温饮,多津伤而小便不利,脉浮发热,表末了,或无表证,均可用猪苓汤。虚寒用五苓散。虚热用猪苓扬。寒热兼证与瓜篓瞿麦丸。等等。25-8-1
 
第224条原文为:“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阳明病,多燥实,多津液不足之候。承气急下存阴,或白虎清热润燥,皆重在保津液去燥实。汗出多必津液少,渴又是津亏之症,不可用猪苓汤利小便,重伤其津液。
汗多而渴,典型的阳明津亏之症。非太阳蓄水之候。24-8-2
 
最后编辑:
225条原文为:“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浮脉主表,里迟主寒。下利清谷,里寒重。四逆汤温通阳气主之。25-8-3
 
伤寒论》第二百六十二条原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里热无法清透出去,造成血份瘀热,身发黄。有点湿热,热重于湿。连翘赤小豆清热燥湿,且清透之功。麻黄更助力透热外出。
表郁易痒,内郁易热。皆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方适用证。25-8-3
 
第228条原文为: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表热未解,过早攻下,外热不除,手足温(未及太阴)不结胸(无按之胀痛)心中懊恼,知饿不能吃(里热郁中)但头汗出(热蒸于上)栀子豉轻宣郁热,和里解表热。25-8-4
 
第229条原文为:“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潮热即日脯潮热,多湿热或食积。此处大便溏,应为稀烂臭秽,仍为湿热蕴积胃肠。湿多于热。
小便自可,无太阳膀胱之患。
胸胁胀满,少阳症。小柴胡。
柴胡证多为肝郁脾虚(脾湿,胃热等)
此处,若便秘或稀烂臭粪,热重于湿,大柴胡。若大便稀烂,臭味不大,湿多于热,小柴胡。
若虚热口渴,口苦,考虑柴桂姜方。25-8-5
 
第229条原文为:“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潮热即日脯潮热,多湿热或食积。此处大便溏,应为稀烂臭秽,仍为湿热蕴积胃肠。湿多于热。
小便自可,无太阳膀胱之患。
胸胁胀满,少阳症。小柴胡。
柴胡证多为肝郁脾虚(脾湿,胃热等)
此处,若便秘或稀烂臭粪,热重于湿,大柴胡。若大便稀烂,臭味不大,湿多于热,小柴胡。
若虚热口渴,口苦,考虑柴桂姜方。25-8-5
热是指发病按时而至,如潮水按时来潮一样,故称为潮热。多为午后潮热,系阴虚、湿热、胃肠实热而引起。我理解的是外邪侵入少阳,寒热往来,热盛则往阳明发展,寒胜则往太阴发展,此时潮热,定时发热,胸胁满,理解为邪气还是处在少阳居多,但是已经影响肠道,大便溏,使用小柴胡主治少阳,如果同时热多影响阳明,大便干结,则是大柴胡
 
第230条原文为:“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病,胃家实。现在出了少阳证: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少阳主呕而发热。舌上白苔,表热不多或无热。属气机不畅(胁胀),津液不通(不大便)。苔白也可能是湿阻中焦,胁胀不大便。均可用小柴胡来疏通气机津液。此处不大便,与阳明胃实不同。阳明胃家实,必一派热燥便实。气滞津液失疏,热燥不明显。用柴胡疏通,津液通,诸症除。
阳明胃实,腹胀满。少阳气郁,胁下胀满。热燥重用大柴胡。湿阻用小柴胡。25-8-6
 
第230条原文为:“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病,胃家实。现在出了少阳证: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少阳主呕而发热。舌上白苔,表热不多或无热。属气机不畅(胁胀),津液不通(不大便)。苔白也可能是湿阻中焦,胁胀不大便。均可用小柴胡来疏通气机津液。此处不大便,与阳明胃实不同。阳明胃家实,必一派热燥便实。气滞津液失疏,热燥不明显。用柴胡疏通,津液通,诸症除。
阳明胃实,腹胀满。少阳气郁,胁下胀满。热燥重用大柴胡。湿阻用小柴胡。25-8-6
这个条纹不理解的地方是为什么气机通畅、津液舒布后,相当于肝胃合后,为什么会汗出而解,汗出一般都是指太阳得汗而解,这里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个条纹不理解的地方是为什么气机通畅、津液舒布后,相当于肝胃合后,为什么会汗出而解,汗出一般都是指太阳得汗而解,这里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用过小柴胡治感冒,确实会在夜半,突然一阵大汗,而热退病解,次晨病愈。令西医不解,输液一周多,不及一付小柴胡汤。这也是我对伤寒论有了兴趣。书中有振汗而解,诚不欺人。大部分医书,有水份。伤寒论全是干货,须反复理解体会。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太阳中风,脉浮缓,恶风发热。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胃),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睡,一身不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上述症状多为阳明少阳症。
久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小柴胡。
没说前面阳明少阳症时出现的黄胆症如何处理?看上去大有大柴胡方的意思。阳明便秘潮热。少阳之黄胆等,皆为实症。久病,十日不解,脉续浮者,小柴胡。说明脾胃转虚了。25-8-7
 
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只有浮脉,余证不见,与麻黄汤。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没见过这个情况。从文字上看,不尿,阴绝于下。腹满干哕,虚阳无根上逆。气绝之相。
想起了一个有意思现象,死而复生者,常常是喉中鸣响一声又活过来了。类似于打隔,不是打在胃,而是打在喉。
人死,有的可能如此条:无尿干哕。25-8-8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太阳中风,脉浮缓,恶风发热。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胃),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睡,一身不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上述症状多为阳明少阳症。
久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小柴胡。
没说前面阳明少阳症时出现的黄胆症如何处理?看上去大有大柴胡方的意思。阳明便秘潮热。少阳之黄胆等,皆为实症。久病,十日不解,脉续浮者,小柴胡。说明脾胃转虚了。25-8-7
脉象:弦浮大,弦少阳,浮太阳,大阳明,症状:短气(气短)、腹满、胁下及心下痛、久按气不通(按心下无法换气)、鼻干、不出汗,嗜睡,黄疸,小便难,有潮热(阳明),不时想吐,耳朵周围肿,主要是少阳阳明症状,过了十天还是脉浮的,用小柴胡汤,这个条文,症状很多,三阳合病,主要是少阳、阳明的症状 ,还有黄疸,肝胆湿热,这跟有一个条文阳明少阳合病,没有燥矢的条件下,也是使用小柴胡汤,解决好半表半里,表轻自合,阳明可从便去自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