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名医一句话的思考

我是中医院校出来的,我觉得中医教学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医西医同时学,绝大部分的人以先入为主,用西医的理念来理解中医。此教材没有达到目的的一个原因,如果学习中医的只看中医教材,不看西医的相关东西,应该也要好些吧!其二是教材把中医的精华部分化为糟粕了,不取了。而所谓的糟粕部分才是中医的关键部分,这部分只是古今的称呼不一样而已,特备是神这部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没有了解,对河图洛书没有认识,故而中医的升降出入不能很好的理解。
 
教材有功有过。不能应为整体上比较失败就否定其中收集的一些真金白银。
 
我是中医院校出来的,我觉得中医教学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医西医同时学,绝大部分的人以先入为主,用西医

我觉得中医和西医一起学没什么大问题。关键是西医要学得像西医,中医要像中医。现在的情况是中医院校的中医教材普遍高大全,丢失了中医本身简便廉验的特点,而中医学院编写的西医教材又相比西医教材内容上落后很多,而且粗枝大叶,删删减减。
现在是询证医学的时代,无论新医学,旧汤药,最大疗效最小副作用,是医学永远的追求,作为一个现代医生,中医西医都要掌握,而且作为中医,我认为西医水平也不能弱于一般的西医大夫。这个和孙真人千金方开篇所述的“博极医源”的理念是一至的,只是当时孙真人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西医供学习罢了,要不然大医习业中也要涵盖西医的。
 
教材的实用与否,不好评说,毕竟是基础教学,必须全面,其实西医刚毕业的学生也很难独立看病的,关键是教学的安排,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头一到两年还是以中医教学为主,便于形成治病的中医理念,然后再学西医,医学本来就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实习的时间至少要等于学理论的时间,以前的师带徒是边看病边讲解,这种方式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非常大,所以中医教学关键是怎样改变实习教学,提升实习教学的高度,完善实习教学的考评体系,使之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高度才行
 
张老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但老先生是胸有万壑,他的视野和高度是大学五年研究生三年的学生无法比较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绝不是“听”泰山而小天下,没有一定的医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再实用的教学也会略显漂浮
 
现在的中医教材是高,大,全,就像是文革时期的京剧样板戏。好听好看不真实。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不出在教材上,我觉得!
 
这个原因很复杂.
1、中医本身是经验医学,理论是古人运用古代的哲学即阴阳五行结合有限的解剖和能感知到的生理病理现象总结出来的。各人经验不一,感悟不一,所以就有了各家学说。而教材是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全包进去的,只能讲以些共性的东西,公认的东西。

2、现代中医所面临的疾病谱和过去不一样,许多慢性病中医的疗效并不是像报道的那么好,就比如说胃病,一般的都治过,临床经验报告更是汗牛充栋,我不知道坛子里的各位疗效是否有百分之五十,我只知道对术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反酸烧心中医的疗效真的很差。还有许多病,如果各位管过病床的就会有体会,许多病并不是你辩证论治对了就能取效的。笔者曾经跟过很有名的国医大师抄过方,说实在的,疗效非常有限,想写个临床总结,疗效好的病案都很难找到。
中医就是个经验医学,所以要学好中医,多读书,多记多学别人的成功经验是最有效的方法。可惜的是中医的文章中吹牛虚假的东西很多,要学到真经,是不容易的,还有就是自己要多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中医教材作为入门的书还是有功的。
 
这个原因很复杂.
1、中医本身是经验医学,理论是古人运用古代的哲学即阴阳五行结合有限的解剖和能感知到的

术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反酸烧心中医的疗效并不差。可能是你未找到比较好的方子和方法。这并不是一个太难的课题。
 
术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反酸烧心中医的疗效并不差。可能是你未找到比较好的方子和方法。这并不是一个太难的

先生治过此类病人没有?
先生推荐的败酱草我也试过的,部分病人能减轻,还有许多没有效.离不开止酸剂.

想看看先生治疗胃病的经验和体会.
 
八月惊雷一声响。我上学时基本不看教材,都是在读古籍,慢慢啃,等考试时浏览一遍就可

樊大哥果真是牛人
 
先生治过此类病人没有?
先生推荐的败酱草我也试过的,部分病人能减轻,还有许多没有效.离不开止酸剂.

治酸的方药和方法很多,有时还需要分型辩证,在此我先给你一个简便的返流性食管炎偏方。金钱草100克,每日泡茶喝,不拘量,你先试试。记住一定要温服。
 
谢谢!利胆而引胃气下行的方法我也用过的,但金钱草的量没有用过这么大,先生的方法我会试的.
 
中医不适合用现在的教育方式来传授。唯一途径只有师承。
 
在教材和教学上,中医学西医是行不通的,老师应该是学识与临床皆丰富者.现在老师中有几个能用纯中药治感冒的?教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了.
 
谢谢!利胆而引胃气下行的方法我也用过的,但金钱草的量没有用过这么大,先生的方法我会试的.

每次不需要大量,这是总量,一次可用15克当茶饮。一日多次。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好学不好,不在教材,主要在自己的兴趣,悟性,还有就是开始有没有遇到明师。要是只要学中医的都能成为中医大师,那中医也太简单了!
 
教材并非一无是处的东西,对初学者而言,其全面性和通俗性仍是其他书籍难以取代的。现实中也有一辈子苦读教材而成为中工甚至名医的,我们一般把这类医生叫“教材派医家”,这类医家临床有效的原因在于认识到了疾病的复杂性,临床多见几个证型同时存在的情况,而不是象教材上所说的某个疾病几个证型,按图索骥就能取效。现在我临床之余有时也会翻翻《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觉得仍能给我启迪。
当然对于学中医而言,想通过简单的教材学习就能临床应付自如,显然是幼稚的。首先教材的编写是权力斗争的产物而不是学术争鸣的产物,越靠近现在的教材越是如此,临床家没时间跟校长、院士争编书的权力,而头戴很多帽子的编书者多半不是靠临床而是靠忽悠起家的。我不敢说到处都是这样,但是我了解的范围内确实如此。其实中医临床能力的提高基于很多因素,比如悟性、勤奋、指导老师的水平、典籍的阅读量和理解深度。
所以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教材有其意义。但对教材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要有想通过读了教材就能成为一代名医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