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
呵呵,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前两天就看到消息,但就是没有看到内容。
林某某,女,7岁。---小女孩,根据因人治宜原则来考虑用药。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嗽,说明有浊气的郁结。
咳至面色青紫,---紫暗,为血瘀所致,浊气快速外排,清气不之不速,可导致短暂的清气不足,气不推血运行,便出现血瘀。
腰背弯曲,--浊气外出,清气不足,人体“收敛”以自保。
涕泪俱下,-人体之中只有气具有运动性,随着浊气外出,能外排之物亦随之外出。
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由此可知,粘痰之罪魁祸首。排浊气,就是为了排浊物。痰色发黄为燥痰,痰色发白为风痰。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从前可知,又有粘痰滞留。
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药不对症。
脸有浮肿,---正常的津液转化为异常的水湿。
食欲不振,---脾主思,想不想吃饭在于脾。
严重时咳嗽则吐,-浊气外排,胃中之物也会随着咳嗽的向上外排之气而出。
舌白喉干,-白主寒;喉干,只能说明津液少。津液为什么少?脾主运化,当脾虚的时候,津液不能得以正常运化,滞留则为水湿,如脸部的浮肿;运送不及则致局部津液减少,如此处的喉干。由于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之后,津液不运,停滞成痰,由此也可以知道,粘痰
脉紧而滑。---紧脉主寒,滑为湿。寒则气缓,津液的布散靠的时是气,气行缓慢,津液不能很好布散,就出现了脾虚所致之痰为粘。从上所致,没有热象,所以,粘痰之色应为白,也就是风痰。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小青龙汤为“寒包寒”,温化痰饮,也算对症。
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祛风散寒通脉,增强体内清气的运行,气行正常,津液的布散也就正常。
?半夏3克? ---健脾化痰。如果是我来处方,更会增加化痰之药物。
?五味子2克,----久咳之病,收敛治疗不为错。五味子还有滋阴之功,稀饭受凉之后结冻,要化冻,就得温热,要更好温热,最好再加点水。五味子的滋阴就是“加水”。
百部3克。--不管虚实,百部都能止咳。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 ---应该有此效果。
至于你谈的燥痰,这里是没有的:痰色发白,容易咳出的,为寒痰;痰色发黄,容易咳出的,为热痰;痰色发白,不容易咳出的,为风痰;痰色发黄,不容易咳出的,为燥痰。